一种可调节墙体与集成墙板间距的配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1850发布日期:2018-09-25 21:39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装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墙体与集成墙板间距的配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品质追求也随之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生活中家庭环境越来越被重视,其主要体现在室内装潢方面。以前室内装修主要使用大理石、瓷砖、水泥砂石等硬质材料,这种装修既不环保也不适合温馨的家庭氛围,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偏向于选择使用柔和性比较好的集成墙板进行装修。

现有集成墙板一般采用墙面卡件和木龙骨配合使用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由于毛坯房自身的墙体和地面不平整的原因,使得将集成墙板调成水平状态和竖直状态这项工作费时、费力,而且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当集成墙板的水平度/竖直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相邻的集成墙板会有比较大的间隙也会造成安装后不平整,影响集成墙板整体美观和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墙体与集成墙板间距的配件装置,以减少集成墙板安装时繁琐的工序,缩短安装工期,降低对施工技术的要求。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可调节墙体与集成墙板间距的配件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表面具有与集成墙板连接的卡位件;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与墙体连接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安装有用于调节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间距的调节机构。

本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将第二固定板通过安装孔和固定螺丝安装在墙体上,然后将卡位件套设在集成墙板的预设的凹槽内,然后操作调节机构使集成墙板成竖直或水平状态,所述技术方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方案,可进一步限定,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固定在第一固定板相对侧,该第一导向板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二导向板固定在第二固定板相对侧且该第二导向板与第一导向板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板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两个剪力撑,所述剪力撑具有角度可调的支撑A和支撑B,所述支撑A的一端与第一导向板铰接,支撑A的另一端与第二导向板铰接,所述支撑B的一端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内,支撑B的另一端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内;及调节螺丝,所述调节螺丝用于调节支撑B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的位置。

有益效果:通过改变剪力撑两支撑的夹角调节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间距,从而使集成墙板竖直或水平,在调节过程中,只需要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调节螺丝控制支撑B两端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锁定位置就可改变调节机构的高度,因此,极大地方便了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间距的调节,提高了安装效率。

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A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旋转轴与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铰接;所述支撑B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旋转轴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所述支撑A和支撑B交叉处通过角度调节轴连接;所述调节螺丝与第一导向板/第二导向板相对应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螺纹连接,并通过旋转调节螺丝锁定支撑B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的位置。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导向板安装在第一固定板长度方向的两侧。

进一步限定,所述卡位件为套在集成墙板凹槽的卡板位,该卡板位套在集成墙板预设的凹槽内,以实现配件装置与集成墙板快速连接。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及角度调节轴的外端安装有固定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墙体与集成墙板间距的配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套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配件装置固定在集成墙板与墙体之间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21、安装孔;3、调节机构;31、第一导向板;311、第一滑槽;32、第二导向板;321、第二滑槽;331、支撑A;332、支撑B;34、调节螺丝;35、第一旋转轴;36、第二旋转轴;37、角度调节轴;38、固定套;4、卡位件;5、墙体;6、集成墙板;61、凹槽;7、固定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竖直”、“水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最优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3;

一种可调节墙体与集成墙板间距的配件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1、第二固定板2及安装在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2之间用于调节第一固定板1与第二固定板2间距的调节机构3。

所述第一固定板1上表面具有与集成墙板6连接的卡位件4,所述卡位件4为套在集成墙板6凹槽的卡板位。具体地,集成墙板6上下端预设凹槽61,卡位件4套入凹槽61内实现集成墙板6与配件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板2上开设有与墙体5连接的安装孔21。具体地,固定螺丝7穿过安装孔21嵌入墙体5内,使配件装置与墙体5固定连接。

进一步说明,调节机构3包括第一导向板31、第二导向板32、两个剪力撑及调节螺丝34。

所述第一导向板31固定在第一固定板1的相对侧,该第一导向板31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311。具体地,第一导向板31固定第一固定板1长度方向的两侧。

所述第二导向板32固定在第二固定板2的相对侧且该第二导向板32与第一导向板31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板32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321;具体地,如图1所述,第一滑槽311开设在第一导向板31的前端,第二滑槽321开设第二导向板32后端,当然,第一滑槽311也可开设在第一导向板31的后端,第二滑槽321开设第二导向板32前端。

所述剪力撑具有角度可调的支撑A331和支撑B332,所述支撑A331的一端与第一导向板31铰接,支撑A331的另一端与第二导向板32铰接,所述支撑B332的一端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311内,支撑B332的另一端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321内;具体地,所述支撑A331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旋转轴35与第一导向板31和第二导向板32铰接;所述支撑B33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旋转轴36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311和第二滑槽321内;所述支撑A331和支撑B332交叉处通过角度调节轴37连接;

调节螺丝34,所述调节螺丝34用于调节支撑B332在第一滑槽311和第二滑槽321内的位置,具体地,所述调节螺丝34与第一导向板31/第二导向板32相对应的第一旋转轴35和第二旋转轴36螺纹连接,并通过旋转调节螺丝34锁定支撑B332在第一滑槽311和第二滑槽321内的位置。更具体地,第一旋转轴35和第二旋转轴36具有螺丝孔,调节螺丝34与螺丝孔螺纹连接。

为防止第一旋转轴35、第二旋转轴36及角度调节轴37脱离剪力撑,可在第一旋转轴35、第二旋转轴36及角度调节轴38外端安装固定套38。

上述实施例操作方式:首先利用若干个固定螺丝7穿过安装孔21嵌入墙体5,实现配件装置与墙体5固定连接,然后将卡位件4套在集成墙板6预设的凹槽61内,实现配件装置与集成墙板6固定连接,此时,再对集成墙板6测水平度或竖直度,之后操作调节机构3,使集成墙板6水平或竖直。

调节机构3是这样操作的,调节螺丝34中的螺杆穿过与第一导向板31/第二导向板32相连接的第一旋转轴35和第二旋转轴36后与调节螺丝34中的螺母连接,通过逆时针或顺时针改变螺栓头与螺母的间距控制支撑B332在两端在第一滑槽311和第二滑槽321的锁定位置,从而改变剪力撑的高度,进而实现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2的间距发生改变。当调节螺丝34停止时,支撑B332两端即锁定在第一滑槽311和第二滑槽321内,此时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2间距固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操作调节机构3使集成墙板6角度发生微调,实现集成墙板6竖直或者水平,解决了传统集成墙板6安装不牢固的问题,摒弃了使用木方固定集成墙板6所带来的拆卸、维修难度大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集成墙板6安装速度和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