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共场所避难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7581发布日期:2018-10-19 22:1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共场所避难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地震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

现在的公共场合针对以上情况,通常设置有避难防护装置,面对突发情况时,保护人们的安全。现有的避难防护装置,通常空间有限,面对突发情况,无法容载更多的人,空间利用不足,而且避难防护装置,通常设有的观察窗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导致窗外布满灰尘,内部的人无法对窗户进行清理,导致不清楚外部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避难防护装置空间利用不足以及观察窗面对突发情况时不能除尘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公共场所避难防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公共场所避难防护装置,包括安全舱,所述安全舱内设有支撑板和活动板,其中所述支撑板与安全舱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且与安全舱的内壁滑动连接,安全舱内部设置有两根承重柱,承重柱分别穿过支撑板和活动板,承重柱外侧套设有可旋转的螺纹筒,螺纹筒上端设置有螺纹,所述活动板上开有螺纹孔,螺纹筒穿过螺纹孔与活动板螺纹连接,螺纹筒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斜齿轮,所述安全舱底部设置有一支撑座,支撑座的上端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内设置有一可转动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设置有第二斜齿轮,第二斜齿轮与螺纹筒的下端的第一斜齿轮连接,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有一从动齿轮,安全舱底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伺服驱动电机,伺服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与从动齿轮相匹配的主动齿轮。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板上开有多个用于人员进出的开口,开口位置设置有绳梯。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限位杆。

进一步的,所述安全舱侧壁的开口处合页连接有箱门,箱门上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观察窗。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的上方设有安装室,安装室内设置有一弹簧,弹簧的上端连接一移动杆,移动杆贯穿安装室的侧壁且向安全舱的内部延伸,移动杆与安装室的侧壁滑动连接,安装室的外侧设有清洗板,清洗板的上端与移动杆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清洗板靠近观察窗一侧的侧壁上设有保护垫。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下方设有蓄电池和电源逆变器,所述蓄电池与电源逆变器及驱动电机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下方还设置有供氧及配气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装置具备一定的强度和密闭性,在遇到灾害时,人员躲入其中,具有防震、防火、隔热、密闭防毒的作用,保护人员受到伤害,而本实用新型中活动板能够运动,保证安全舱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空间利用率更大,容载更多的人,同时当观察窗上布满灰尘时,安全舱内的人,可以手动清洁观察窗上的灰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外部的状况。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避难防护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公共场所避难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公共场所避难防护装置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 “顶”、“底”、“内”、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图2,一种公共场所避难防护装置,包括安全舱1,安全舱1内设有支撑板2和活动板3,其中所述支撑板2与安全舱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3位于支撑板2的上方且与安全舱1的内壁滑动连接,支撑板2用于人的躲避场所,活动板3上方用于存放食品、水、救生衣、药品等物资,安全舱1内部设置有两根承重柱,承重柱分别穿过支撑板2和活动板3,承重柱外侧套设有可旋转的螺纹筒4,螺纹筒4采用钢材制造,螺纹筒4上端设置有螺纹,所述活动板3上开有螺纹孔,螺纹筒4穿过螺纹孔与活动板3螺纹连接,螺纹筒4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斜齿轮5,活动板3上开有多个用于人员进出的开口(图未示出),开口位置设置有绳梯21,绳梯21用于供人爬上到活动板3上,活动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限位杆22,防止活动板3与安全舱1的顶部碰撞。

所述安全舱1底部设置有一支撑座6,支撑座6的上端连接有固定块7,固定块7内设置有一可转动的转动杆8,所述转动杆8的两端设置有第二斜齿轮9,第二斜齿轮9与螺纹筒4的下端的第一斜齿轮5连接,所述转动杆8上设置有一从动齿轮10,安全舱1底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伺服驱动电机11,伺服驱动电机1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与从动齿轮10相匹配的主动齿轮12,当遭遇突发情况进行避难时,人们先进入安全舱1内的支撑板2上,当人数超过限制时,启动伺服驱动电机11,通过主动齿轮12和从动齿轮10,带动转动杆8转动,通过第二斜齿轮9和第一斜齿轮5配合带动与安全舱1转动连接的两个螺纹筒4转动,从而保证与螺纹筒4螺纹连接的活动板3向下运动,人们通过绳梯21爬上活动板3,从而实现容载更多的人,同时水和食品的消耗也可以减少物资存放空间,进而容纳更多的人。

所述安全舱1侧壁的开口处合页连接有箱门13,箱门13上开设有安装槽14,安装槽14内设有观察窗15,观察窗15采用透明钢化玻璃制作,安装槽14的上方设有安装室16,安装室16内设置有一弹簧17,弹簧17的上端连接一移动杆19,移动杆19贯穿安装室16的侧壁且向安全舱1的内部延伸,移动杆19与安装室16的侧壁滑动连接,安装室16的外侧设有清洗板20,清洗板20的上端与移动杆19的连接,面对突发情况,观察窗15上布满灰尘时,安全舱1内的人通过向下压动移动杆19,带动清洗板20向下运动清洗观察窗15,松开移动杆19,利用弹簧17的张力将移动杆19归位,保证面对突发状况时,安全舱内的人,可以手动清洁观察窗15上的灰尘,保证更清楚的了解外部的状况。

所述清洗板20靠近观察窗15一侧的侧壁上设有保护垫,防止清洗板20损伤观察窗15上的玻璃。

所述支撑板2下方设有蓄电池18和电源逆变器,所述蓄电池与电源逆变器及驱动电机11连接,当外电源被切断时,通过蓄电池及电源逆变器能输出 220V 电源,供内部系统使用。

所述安全舱1的上方设置有单向排气口,用于排出安全舱1的气体,同时避免外面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到安全舱1内;所述安全舱1的下方设置有单向进气口,进气口位置设置有过滤装置,以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到安全舱1内;所述支撑板2下方还设置有供氧及配气装置20,用于提供应急氧气供应。

本实用新型中,当遭遇突发情况进行避难时,人们先进入安全舱1内的支撑板2上,当支撑板2上无法容纳人员时,启动伺服驱动电机11顺时针转动,通过主动齿轮12和从动齿轮10,带动与固定块7转动连接的转动杆8转动,通过第二斜齿轮9和第一斜齿轮5,带动与安全舱1转动连接的两个螺纹方向相反的承重柱4转动,从而保证与承重柱4螺纹连接的活动板3向上运动,人员可以通过绳梯21爬上到支撑板2上,可以容载更多的人,保证安全舱1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空间利用率更大,容载更多的人;同时,观察窗15上布满灰尘,安全舱1内的人,通过向下压动安装室16内的移动杆19,带动清洗板20向下运动,清洗安装槽14内的观察窗15,松开移动杆19,利用弹簧17的张力将移动杆19归位,保证面对突发状况时,安全舱内的人,可以手动清洁观察窗15上的灰尘,保证更清楚的了解外部的状况。

该装置具备一定的强度和密闭性,在遇到火灾时,人员躲入其中,具有防火、隔热、密闭防毒,隔绝火灾时的高温侵袭、隔绝有害气体进入,为火灾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遇到地震时,人员躲入其中,具有防震、抗压等功能,保护人员在地震时受到尽可能少的伤害。在遇突发性事件时,人员可以躲避于其中,该装置能为进入其中的人员提供充足的生命保障条件,最大限度的延长救援时间,是应急避险的必备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