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配电网杆塔横担的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6746发布日期:2018-11-30 20:3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10kV配电网杆塔横担的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配电网是指从输电网或地区发电厂接收电能,通过配电设施分配或按电压逐级分配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是由架空线路、电缆、杆塔、配电变压器、隔离开关、无功补偿器及一些附属设施组成的,在电力网中起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

配电网按电压等级大致分为高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三类。其中,10kV配电网属于中压配电网。

杆塔起着支撑输电线的作用,是配电网重要的设备之一。在杆塔上搭接引流线的过程中,带电搭接引流线是配网不停电作业中常见的工作,对于提高电力部门的供电可靠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有技术中,当需要在杆塔的金属横担上安装瓷横担时,由于金属横担上并未预设有眼孔,需要工作人员现场在横杆上开设用于安装瓷横担的眼孔,然而,在金属横担上开设眼孔,以及对所开设的眼孔大小进行调试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且工作难度大,瓷横担的安装速度慢、工作人员的安装效率低;同时,长时间的高空带电作业,使得工作人员的安全存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10kV配电网杆塔横担的夹持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需要在横杆上开设眼孔以安装瓷横担所造成的瓷横担安装速度慢、工作人员安装效率低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存在风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10kV配电网杆塔横担的夹持机构,包括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所述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通过铰链连接;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上设置有上眼孔、第一调节槽,第一直角板的竖直段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槽,第二直角板的水平段上设置有下眼孔、第三调节槽,第二直角板的竖直段上设置有第四调节槽,其中,第一调节槽、第二调节槽、第三调节槽、第四调节槽的位置被配置为,当上眼孔的中轴线与下眼孔的中轴线共线时,所述第一调节槽与第三调节槽对齐、所述第二调节槽与第四调节槽对齐;还包括第一螺栓、第二螺栓以及与第一螺栓、第二螺栓相匹配的螺母,所述第一螺栓的尺寸与第一调节槽、第三调节槽的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二螺栓的尺寸与第二调节槽、第四调节槽的尺寸相匹配。

目前,在带电搭接引流线的过程中,由于横担尺寸不同,对瓷横担的安装位置要求不同等多种原因,横担上通常不会预设有用于安装瓷横担的眼孔。因此,工作人员通常需要现场在金属横担上开眼孔,这样操作会带来诸多问题。首先,开设眼孔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这个时间通常较长,因为需要对开孔位置进行计算、开孔过程中眼孔的中轴线是否倾斜等等,同时,工作人员需要带较多的设备爬上杆塔,操作较为复杂;其次,开孔完成后,对眼孔的尺寸的调试等一系列操作同样会延长工时;再次,由于是在杆塔上带电作业,复杂的工作流程使得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较大。综上,现场开设眼孔不仅耗时长、步骤繁琐导致安装效率低,同时,工作人员的安全存在风险,这种方式不具备推广价值。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装置提供一种10kV配电网杆塔横担的夹持机构,该夹持机构用于夹持在金属横担上,利用其预设的眼孔即可安装瓷横担,安装步骤简单、耗时短,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工作人员的操作安全。

具体地,本装置包括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所述第一直角板、第二直角板均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其中,水平段的一个端面与竖直段的一个端面连接,水平段与竖直段相互垂直。之所以采用直角板的结构是因为金属横担为角铁,因此,在使用时,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的水平段夹持金属横担的水平段,而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的竖直段夹持金属横担的竖直段,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为了夹持角钢,第二直角板的尺寸应当小于第一直角板的尺寸以适应角钢自身的厚度。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通过铰链连接,铰链连接使得第二直角板能够相对于第一直角板翻转,铰链连接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通过设置活页铰接,或者在第一直角板、第二直角板上设置销孔,利用销轴穿过销孔完成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的铰接,又或者通过在第一直角板上设置销孔,在第二直角板上设置销轴构成铰接。由于铰链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本身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并不对具体的铰链实施方式进行限定。

在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上设置有上眼孔、第一调节槽,第一直角板的竖直段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槽,第二直角板的水平段上设置有下眼孔、第三调节槽,第二直角板的竖直段上设置有第四调节槽。此处提到的上眼孔、下眼孔的上和下是因为在使用时,第一直角板位于第二直角板的上方,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夹持金属横担,因此,为了便于理解,将第一直角板上的眼孔定义为上眼孔,第二直角板上的眼孔定义为下眼孔,优选地,上眼孔和下眼孔直径相同。第一调节槽、第二调节槽、第三调节槽、第四调节槽的位置被配置为,当上眼孔的中轴线与下眼孔的中轴线共线时,所述第一调节槽与第三调节槽对齐、所述第二调节槽与第四调节槽对齐。此处提到的术语对齐是指,当第二直角板翻转并贴合在金属横担上时,上眼孔和下眼孔的中轴线对齐,以形成连通第一直角板上表面和第二直角板下表面的通孔,用于安装瓷横担,与此同时第一调节槽和第三调节槽对齐,即形成连通第一直角板上表面和第二直角板下表面的水平调节槽,该水平调节槽用于安装第一螺栓,而第二调节槽和第四调节槽对齐,形成连通第一直角板外表面和第二直角板内表面的竖直调节槽,该竖直调节槽用于安装第二螺栓。通过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及其相匹配的螺母的紧固作用,能够使得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稳固地夹持位于两者之间的横担,同时,第一螺栓能够限制该夹持机构沿水平方向的移动,第二螺栓能够限制夹持机构沿竖直方向的移动,进一步提高稳定性。第一螺栓的尺寸与第一调节槽、第三调节槽的尺寸相匹配,第一螺栓能够穿过第一调节槽、第三调节槽,但同时第一螺栓应当拥有足够的直径以对夹持机构形成水平方向的限位;同理,第二螺栓的尺寸与第二调节槽、第四调节槽的尺寸相匹配是指第二螺栓能够穿过第二调节槽、第四调节槽,但同时第二螺栓应当拥有足够的直径以对夹持机构形成竖直方向的限位。优选地,第一螺栓的直径略小于第一调节槽、第三调节槽的宽度,第二螺栓的直径略小于第二调节槽的宽度。优选地,第一调节槽、第二调节槽、第三调节槽、第四调节槽均为条形槽,即,其长度大于其宽度,以使得夹持机构能够适应于不同尺寸的金属横担,例如,当金属横担的水平段较长时,可以调节第一螺栓在第一调节槽和第三调节槽中的位置以对金属横担形成稳定的夹持,又例如,当金属横担的竖直段较长时,可以调节第二螺栓在第二调节槽和第四调节槽中的位置。通过各调节槽,使得本装置能够应用于多种不同尺寸的横担,大大提高了本装置的应用范围,使得本装置具备良好的普适性。

使用时,工人穿戴好全套绝缘防护用具,进入绝缘斗臂车操作斗内,再通过绝缘臂的调整缓慢进入作业位置,然后对周围可能触及的带电体和接地体进行绝缘遮蔽。遮蔽完成后,将预先选定的安装位置上的绝缘遮蔽移开,将第一直角板放置于安装位置的横担上,调整第一直角板的位置以使得第一直角板的直角部分,即水平段和竖直段的连接部分与横担的直角部分紧密贴合,之后朝横担的方向翻转第二直角板,使得第二直角板与横担接触,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对金属横担构成夹持。之后,将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调节槽和第三调节槽,同时,第一螺栓的侧面紧贴金属横担的一个端面并拧紧第一螺栓、螺母;之后将第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二调节槽和第四调节槽,同时第二螺栓的侧面紧贴金属横担的另一个端面并拧紧第二螺栓、螺母。

通过上述结构,工作人员在进行带电搭线作业时,无需在金属横担上开孔,只需要简单地夹持金属横担、拧紧螺栓即可完成夹持机构的安装,且夹持机构上的眼孔是预设好的,无需现场对尺寸进行调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尺寸眼孔的夹持机构,操作简便、耗时短,大幅地提高了瓷横担的安装效率,同时由于避免了工作人员长时间穿戴绝缘服所造成的过渡疲劳,因而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风险;另外,通过第一调节槽、第二调节槽、第三调节槽、第四调节槽,使得本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金属横担,大大提高了本装置的应用范围,具有广泛地推广价值。

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的优选的铰接方式,所述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的端面上设置有旋转铰链,所述第二直角板的水平段的端面与旋转铰链连接。即,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的一个端面与竖直段连接,另一个端面上设置旋转铰链,该与旋转铰链连接的端面为第一直角板的铰接端,第二直角板的水平段的一个端面与竖直段连接,另一个端面与旋转铰链连接,该与旋转铰链连接的端面为第二直角板的铰接端。通过上述结构,第一直角板的一个端面和第二直角板的一个端面铰接,旋转铰链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是多种,例如在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上设置销孔,在第二直角板的水平段上设置销轴,使销孔穿过销轴完成铰接,也可以是第一直角板上设置销轴,第二直角板上设置销孔,也可以是第一直角板上和第二直角板上均设置突出的销孔,两者的销孔对其后利用销轴穿过销孔实现铰接。通过上述设置,第一直角板的铰接端和第二直角板的铰接端通过旋转铰链连接。优选地,上眼孔位于第一调节槽和第一直角板的铰接端之间的区域,下眼孔位于第二调节槽和第二直角板的铰接端之间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的长度大于第一直角板的竖直段的长度,所述第二直角板的水平段的长度大于第二直角板的竖直段的长度。优选地,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的长度为第一直角板竖直段的长度的1.5-1.8倍。

进一步地,作为各调节槽尺寸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调节槽、第二调节槽、第三调节槽、第四调节槽的尺寸相同。此处的尺寸相同是指四个调节槽的槽长彼此相同、槽宽彼此相同。且所述第一调节槽的长度是第一调节槽的宽度的2~5倍。若调节槽的长度过长,容易导致第一直角板、第二直角板的力学性能差,若调节槽长度过短则夹持机构的适用范围较窄,在时间过程中,在确保第一直角板、第二直角板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将调节槽的长度设置为调节槽宽度的2~5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螺栓保护机构,所述第一螺栓保护机构包括轨道,所述轨道上滑动设置有两个壳体,当两个壳体相互接触时,两个壳体的内部形成保护腔,所述保护腔覆盖第一调节槽;保护腔内设置有两块挡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连接壳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在部分区域,由于环境因素例如酸雨,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酸雨持续与第一螺栓的螺纹接触,且由于第一螺栓设置于水平段上,酸雨无法流动,仅能缓慢挥发,因此在检修或更换夹持机构时会发现,第一螺栓容易生锈并卡死在水平调节槽中,为工作人员的拆卸、检修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不仅延长了作业时间,且在实在无法取下的情况下只能损坏夹持机构,造成使用成本的提高和作业难度的增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的上表面设置了第一螺栓保护机构,此处所说的上表面是为了便于理解,当夹持机构安装在金属横担上时,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放置在金属横担的水平段上,第一直角板的下表面与金属横担接触,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保护第一螺栓的第一螺栓保护机构。

所述第一螺栓保护机构包括轨道,优选地,轨道有两根,且两根轨道相互平行,两根轨道关于第一调节槽的连通第一调节槽的两端的中轴线对称。轨道上滑动设置有两个壳体,即两个壳体可以在沿轨道相向或背向滑动,优选地,轨道的截面可以为工字型的,避免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壳体从轨道上脱轨。优选地,轨道上可以涂覆醇酸磁漆,以减少酸雨对部分轨道的腐蚀,由于轨道表面相对于第一螺栓、第二螺栓表面的螺纹结构更加简单,因此相对于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螺纹中残留的不易去除的酸雨,轨道表面的酸雨更容易通过表面流动的空气挥发和去除,因此对轨道的防酸雨措施仅通过涂覆类似醇酸磁漆的尤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即可。壳体内部是中空的,当两个壳体相互接触时两个壳体的内部形成顶部封闭的保护腔,该保护腔覆盖第一调节槽,避免了雨水进入保护腔中与第一调节槽、第三调节槽、第一螺栓及螺母接触,从而有效地杜绝了酸雨对上述保护腔中的零部件造成腐蚀。优选地,壳体的上表面倾斜,倾斜方向为靠近另一个壳体的一端所处的高度高于远离另一个壳体的一端所处的高度,通过该设置,使得壳体的上表面不会堆积雨水,雨水不会通过两个壳体之间的缝隙进入至壳体内部的保护腔。保护腔内还设置有两块挡板,挡板与壳体一一对应,优选地,两个挡板分别位于第一调节槽的两端。挡板上设置有弹簧,弹簧一端固定在挡板上,另一端固定在壳体上,弹簧始终处于拉伸状态,即弹簧始终提供弹性力以使得壳体朝向对应的挡板移动。优选地,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以进一步消除两个壳体之间结合的缝隙,避免雨水从缝隙中落入保护腔内部。

工作人员在拆卸第一螺栓时,首先将两个壳体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推动以开启保护腔,并露出第一螺栓,之后拧松第一螺栓即可完成第一螺栓的拆卸,在安装第一螺栓时,同样,将两个壳体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推动以开启保护腔,露出第一调节槽,之后拧紧第一螺栓。拆卸或安装第一螺栓后,放开壳体,两个壳体在弹簧的作用下沿轨道相向滑动,最终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在工作状态时,两个壳体始终紧密贴合在一起,避免恶劣天气例如酸雨、冰雹对第一螺栓造成影响,大大提高了第一螺栓的使用寿命,避免第一螺栓受到腐蚀后卡在水平调节槽中无法取出的情况,便于工作人员拆卸、检修夹持机构,降低了夹持机构的使用成本和检修作业难度。同时,挡板、弹簧和部分轨道均位于保护腔内,也能避免酸雨对这部分零部件的腐蚀。

作为第一螺栓保护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外部的侧面上设置有放置台,所述放置台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设置有定位销;所述第一直角板的水平段的上表面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尺寸与定位销的尺寸相匹配。上述机构使得在工作人员拨开两个壳体时,当定位销滑动至限位孔时,两个壳体的放置台上的定位销的底端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滑落至限位孔中,使得壳体不会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在轨道上产生移动,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做安装或拆卸第一螺栓时,无需一直用手撑开两个壳体,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拨动块。由于工作人员在作业时带有绝缘手套,因此,拨动块有利于工作人员推开两个壳体,露出第一螺栓或第一调节槽,进一步方便工作人员安装或拆卸第一螺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直角板的竖直段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螺栓保护机构,所述第二螺栓保护机构包括位于第二调节槽上方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铰链连接有翻转板。所述翻转板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直角板的竖直段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位于固定板上方的插孔,所述插孔用于放置翻转板的活动端。基于设计第一螺栓保护机构相同的原因,本实用新型设计有第二螺栓保护机构。但不同于第一螺栓的情况,由于竖直段在工作时是处于竖直状态的,因此酸雨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下滑最终脱离竖直段,所以,仅需减少第二螺栓与酸雨接触的机会即可。为了降低夹持机构整体的成本和重量,第二螺栓保护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二直角板竖直段外壁上的固定板,该固定板位于第二调节槽上方,优选地,固定板平行于水平面,使固定板本身具备一定的挡雨作用。固定板另一端上铰链连接有L形的翻转板,该铰链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前文提到的多种情况,在此不再赘述。通过铰链连接,翻转板一端可以围绕固定板向上或向下翻转,在防雨状态下,翻转板的竖直段的内壁与固定板的下表面构成保护腔以保护第二螺栓和第三调节槽,在检修状态下,工作人员可以绕铰接端旋转翻转板,并将翻转板的活动端插在插孔中,在完成安装或拆卸第二螺栓后,放下翻转板,使其对第二螺栓和第三调节槽进行保护。通过上述结构,提高了第二螺栓的使用寿命,避免第二螺栓受到腐蚀后卡在竖直调节槽中无法取出的情况,进一步便于工作人员拆卸、检修夹持机构,进一步降低了夹持机构的使用成本和检修作业难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带电搭线作业时,无需在金属横担上开孔,只需要简单地夹持金属横担、拧紧螺栓即可完成夹持机构的安装,且夹持机构上的眼孔是预设好的,无需现场对尺寸进行调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尺寸眼孔的夹持机构,操作简便、耗时短,大幅地提高了瓷横担的安装效率,同时由于避免了工作人员长时间穿戴绝缘服所造成的过渡疲劳,因而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风险;另外,通过第一调节槽、第二调节槽、第三调节槽、第四调节槽,使得本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金属横担,大大提高了本装置的应用范围,具有广泛地推广价值;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螺栓保护机构,在工作状态时,两个壳体始终紧密贴合在一起,避免恶劣天气例如酸雨、冰雹对第一螺栓造成影响,大大提高了第一螺栓的使用寿命,避免第一螺栓受到腐蚀后卡在水平调节槽中无法取出的情况,便于工作人员拆卸、检修夹持机构,降低了夹持机构的使用成本和检修作业难度;

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螺栓保护机构,提高了第二螺栓的使用寿命,避免第二螺栓受到腐蚀后卡在竖直调节槽中无法取出的情况,进一步便于工作人员拆卸、检修夹持机构,进一步降低了夹持机构的使用成本和检修作业难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工作状态下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螺栓保护机构的俯视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第一直角板,2-第二直角板,3-旋转铰链,4-第一调节槽,5-第二调节槽,6-第三调节槽,7-第四调节槽,8-上眼孔,9-下眼孔,10-横担,11-第一螺栓,12-第二螺栓,13-壳体,14-拨动块,15-定位销,16-放置台,17-挡板,18-弹簧,19-限位孔,20-固定板,21-翻转板,22-插孔,23-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的10kV配电网杆塔横担的夹持机构,包括第一直角板1和第二直角板2,所述第一直角板1和第二直角板2通过铰链连接;第一直角板1的水平段上设置有上眼孔8、第一调节槽4,第一直角板1的竖直段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槽5,第二直角板2的水平段上设置有下眼孔9、第三调节槽6,第二直角板2的竖直段上设置有第四调节槽7,其中,第一调节槽4、第二调节槽5、第三调节槽6、第四调节槽7的位置被配置为,当上眼孔8的中轴线与下眼孔9的中轴线共线时,所述第一调节槽4与第三调节槽6对齐、所述第二调节槽5与第四调节槽7对齐;还包括第一螺栓11、第二螺栓12以及与第一螺栓11、第二螺栓12相匹配的螺母,所述第一螺栓11的尺寸与第一调节槽4、第三调节槽6的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二螺栓12的尺寸与第二调节槽5、第四调节槽7的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一直角板1的水平段的端面上设置有旋转铰链3,所述第二直角板2的水平段的端面与旋转铰链3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板1的水平段的长度大于第一直角板1的竖直段的长度,所述第二直角板2的水平段的长度大于第二直角板2的竖直段的长度;所述第一调节槽4、第二调节槽5、第三调节槽6、第四调节槽7的尺寸相同;第一调节槽4的长度是第一调节槽4的宽度的2~5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尺寸,第一直角板1和第二直角板2的厚度为4mm,第一调节槽4、第二调节槽5、第三调节槽6、第四调节槽7的槽长为60mm,第一直角板1的水平段长度为200mm,第一直角板1的竖直段长度为120mm,第一直角板1的宽度为60mm,上眼孔8和下眼孔9的直径为16mm。

使用时,工人穿戴好全套绝缘防护用具,进入绝缘斗臂车操作斗内,再通过绝缘臂的调整缓慢进入作业位置,然后对周围可能触及的带电体和接地体进行绝缘遮蔽。遮蔽完成后,将预先选定的安装位置上的绝缘遮蔽移开,将第一直角板1放置于安装位置的横担10上,调整第一直角板1的位置以使得第一直角板1的直角部分与横担10的直角部分紧密贴合,之后朝横担10的方向翻转第二直角板2,使得第二直角板2与横担10接触,第一直角板1和第二直角板2对横担10构成夹持。之后,将第一螺栓11依次穿过第一调节槽4和第三调节槽6,同时,第一螺栓11的侧面紧贴横担10的一个端面并拧紧第一螺栓11、螺母;之后将第二螺栓12依次穿过第二调节槽5和第四调节槽7,同时第二螺栓12的侧面紧贴横担10的另一个端面并拧紧第二螺栓12、螺母。

通过上述结构,工作人员在进行带电搭线作业时,无需在横担10上开孔,只需要简单地夹持横担10、拧紧螺栓即可完成夹持机构的安装,且夹持机构上的眼孔是预设好的,无需现场对尺寸进行调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尺寸眼孔的夹持机构,操作简便、耗时短,大幅地提高了瓷横担的安装效率,同时由于避免了工作人员长时间穿戴绝缘服所造成的过渡疲劳,因而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风险;另外,通过第一调节槽4、第二调节槽5、第三调节槽6、第四调节槽7,使得本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横担10,大大提高了本装置的应用范围,具有广泛地推广价值。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设置有第一螺栓保护机构和第二螺栓保护机构。具体地,第一直角板1的水平段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螺栓保护机构,所述第一螺栓保护机构包括轨道23,所述轨道23上滑动设置有两个壳体13,当两个壳体13相互接触时,两个壳体13的内部形成保护腔,所述保护腔覆盖第一调节槽4;保护腔内设置有两块挡板17,所述挡板17上设置有弹簧18,所述弹簧18连接壳体13;所述壳体13外部的侧面上设置有放置台16,所述放置台16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设置有定位销15;所述第一直角板1的水平段的上表面上设置有限位孔19,所述限位孔19的尺寸与定位销15的尺寸相匹配;所述壳体13上设置有拨动块14;所述第一直角板1的竖直段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螺栓保护机构,所述第二螺栓保护机构包括位于第二调节槽5上方的固定板20,所述固定板20上铰链连接有翻转板21;翻转板21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直角板1的竖直段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位于固定板20上方的插孔22,所述插孔22用于放置翻转板21的活动端。

安装或拆卸第一螺栓11时,通过拨动拨动块14,沿轨道23拨开两块壳体13,露出壳体13的内部保护腔,当壳体13移动至限位孔19附近时,放置台16上的定位销15由于重力作用落入限位孔19中,使得壳体13不再在轨道23上移动,壳体13定位后,工作人员可完成对第一螺栓11的安装或拆卸工作,完成后,提起定位销15,两块壳体13在弹簧18的作用下相互移动并最终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形成顶部封闭的保护腔,对保护腔内部的第一螺栓11、挡板17、弹簧18和第一调节槽4进行保护,避免酸雨侵蚀上述零部件。安装或拆卸第二螺栓12时,翻转翻转板21并将翻转板21的活动端插入至插孔22中,之后完成第二螺栓12的安装或拆卸工作,完成后,放下翻转板21,翻转板21的竖直段的内壁和固定板20的下表面构成的保护腔能够对第二螺栓12和第三调节槽6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通过上述机构,大大提高了第一螺栓11、第二螺栓12的使用寿命,避免第一螺栓11、第二螺栓12受到腐蚀后卡在调节槽中无法取出,便于工作人员拆卸、检修夹持机构,进一步降低了夹持机构的使用成本和检修作业难度。

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例如第一螺栓保护机构、第二螺栓保护机构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