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2662发布日期:2019-01-08 21:14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结构。



背景技术:

钢筋桁架楼承板主要应用于钢结构建筑楼层体系,也可应用于传统现浇楼板体系,其力学性能与传统现浇楼板基本相同,采用工厂规模化生产,抗震性能好,施工便捷工期短,提高了资金投资的效益,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传统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是由钢筋加工成的桁架与镀锌压型底模板通过电阻焊接而成的一种组合模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由钢筋桁架和压型底模板构成,钢筋桁架与压型底模板之间通过点焊连接固定。在施工时,将整捆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吊运至施工楼层,直接平铺在梁上,通过底模板的向上扣边与向下扣边搭扣连接在一起,再进行少量的钢筋工程,工程验收完毕后便可浇筑混凝土。由于钢筋桁架楼承板自身具有模板功能,因此可减少施工现场的支模和拆卸工程,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但是,传统的底模板要么没有设置加强筋,要么设置的加强筋不是特别合理,导致底模板的承重力小,稳定性差。

而且,传统的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压型底模板上有若干条“Λ”状突起的焊接肋,用于与钢筋桁架的腹杆筋的焊接连接,腹杆筋的底脚与底模板上焊接肋通过电阻焊接被熔化后连接在一起。由于这种结构的底模板与钢筋桁架的焊接面积小,导致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板的承载力小,在焊接时底模板容易被焊穿,镀锌层破坏明显,在浇筑混凝土时在焊点处会发生漏浆,镀锌层被破坏的部位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了加大底模板的承载力,在生产时会通过增大电流来控制,但电流加大后,在焊接时就更容易焊穿及破坏镀锌层。在工程上为了防止焊点处不被氧化生锈,则需要进行防锈处理,不仅降低了施工效率,又增加了施工成本。同时,有焊穿焊点的钢筋桁架楼承反从外观上看,也很不美观,不利于推广,后期还需要加装吊顶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加大承重力,提高稳定性的钢筋桁架底模板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结构,包括底模板本体、若干焊接肋、以及分别设置在底模板本体两端的向下扣边和向上搭边,焊接肋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T型的焊接肋由底模板本体上折形成第一边,在第一边基础上向左折形成第二边,在第二边基础上向右折形成第三边,在第三边基础上向左折形成第四边,在第四边基础上向下折形成第五边;相邻两根焊接肋之间均设置有一组加强筋,同一组中的加强筋为并排设置,相邻的两组加强筋的加强筋个数相差一,以让其中一组加强筋全部位于另一组加强筋的两根加强筋的间隔距离内。这种加强筋结构的设置,可以增大底模板本体的承重能力,进而提高稳定性。T型焊接肋的设置,可以增大钢筋桁架与底模板的接触面积。

更进一步的,T型的焊接肋的第一边长度和第五边长度相同,第二边长度和第四边长度相同。

更进一步的,T型的焊接肋的第一边长度为7mm,第三边长度为6mm。

进一步的,相邻两组加强筋分别为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的长度均为45mm、宽度为10mm;第二加强筋的长度均为68mm、宽度为10mm。

更进一步的,同一组且相邻的两根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20mm。

进一步的,向下扣边由底模板本体弯折而成,向下扣边包括第一扣边、第二扣边和第三扣边,第一扣边与底模板本体连接,第二扣边连接于第一扣边末端,第二扣边与底模板本体平行,第二扣边的末端向下弯折并向内延伸形成第三扣边。

更进一步的,向上搭边由底模板本体弯折而成,向上搭边包括第一搭边、第二搭边和第三搭边,第一搭边与底模板本体连接,第二搭边连接于第一搭边末端,第二搭边与底模板本体平行,第二搭边的末端向上弯折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三搭边。

更进一步的,第三搭边的形状为S形。

更进一步的,第二扣边与底模板本体之间的距离为6mm,第二扣边的长度为16mm,第三扣边的长度为8mm,且第三扣边与第二扣边之间的夹角为30度;第二搭边与底模板本体的距离为2mm。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上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T形焊接肋的设置,增大了钢筋桁架与底模板的接触面积,并加大钢筋桁架与底模板本体之间的距离,避免了焊穿钢板的问题,形成一种底面无焊点的钢筋桁架楼承板。

2.本实用新型这种加强筋结构的设置,可以增大底模板本体的承重能力,进而提高钢筋桁架底模板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主视示意图。

图2为T形焊接肋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结构,包括底模板本体1、若干焊接肋2、以及分别设置在底模板本体1两端的向下扣边和向上搭边,焊接肋2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V形、M形等其它可以增大与钢筋桁架接触面积的形状,在此不再详述),T型的焊接肋2由底模板本体1上折形成第一边21,在第一边21基础上向左折形成第二边22,在第二边22基础上向右折形成第三边23,在第三边23基础上向左折形成第四边24,在第四边24基础上向下折形成第五边25。相邻两根焊接肋2之间均设置有一组加强筋,同一组中的加强筋为并排设置,相邻的两组加强筋的加强筋个数相差一,以让其中一组加强筋全部位于另一组加强筋的两根加强筋的间隔距离内。这种加强筋结构的设置,可以增大底模板本体1的承重能力,进而提高稳定性。T型焊接肋2的设置,可以增大钢筋桁架与底模板1的接触面积。

如图3所示,相邻两组加强筋分别为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3中加强筋的数量为四,第二加强筋4的数量为五,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第一加强筋3的数量为六,第二加强筋4的数量为七等,在此不再详述),第一加强筋3的长度均为45mm、宽度为10mm;第二加强筋4的长度均为68mm、宽度为10mm。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4这种特定长度和宽度的设置,是为了与现有底模板本体1尺寸大小相适配(现有底模板本体1上相邻焊接肋2之间会形成两种间隔尺寸,且为一一间隔排列,当底模板本体1上相邻两根焊接肋2之间的尺寸为80mm,则第一加强筋3设置在这两根焊接肋2之间;当底模板本体1上相邻两根焊接肋2之间的尺寸为110mm,则第二加强筋4设置在这两根焊接肋2之间)。优选的,同一组且相邻的两根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20mm。

优选的,T型的焊接肋2的第一边21长度和第五边25长度相同,第二边22长度和第四边24长度相同。更优选的,T型的焊接肋2的第一边21长度为7mm,第三边23长度为6mm。

如图1所示,向下扣边由底模板本体1弯折而成,向下扣边包括第一扣边51、第二扣边52和第三扣边53,第一扣边51与底模板本体1连接,第二扣边52连接于第一扣边51末端,第二扣边52与底模板本体1平行,第二扣边52的末端向下弯折并向内延伸形成第三扣边53。

如图1所示,向上搭边由底模板本体1弯折而成,向上搭边包括第一搭边61、第二搭边62和第三搭边63,第一搭边61与底模板本体1连接,第二搭边62连接于第一搭边61末端,第二搭边62与底模板本体1平行,第二搭边62的末端向上弯折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三搭边63。优选的,第三搭边63的形状为S形。

本实施例中,第二扣边52与底模板本体1之间的距离为6mm,第二扣边52的长度为16mm,第三扣边53的长度为8mm,且第三扣边53与第二扣边52之间的夹角为30度;第二搭边62与底模板本体1的距离为2mm。

本实用新型这种加强筋结构的设置,可以增大底模板本体1的承重能力,进而提高钢筋桁架底模板结构的稳定性;T形焊接肋2的设置,增大了钢筋桁架与底模板的接触面积,并加大钢筋桁架与底模板本体之间的距离,避免了焊穿钢板的问题,形成一种底面无焊点的钢筋桁架楼承板。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