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弧形墙壁钢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7177发布日期:2019-01-13 16:32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弧形墙壁钢模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弧形墙壁钢模板。



背景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钢模板是用于混凝土浇筑成型的钢制模板,除了钢质模板还有木质模板、胶合板模板等。 钢模板以其多次使用、混凝土浇筑成型美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钢模板自身重量大不容易生产和使用且在强度较大的浇筑时容易造成局部的损坏,从而丧失了多次使用的重复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设计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弧形墙壁钢模板,包括钢模板本体,所述钢模板本体由三个即三个以上的钢模板分体构成,所述钢模板分体包括至少两层强化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强化层之间的阻尼层,所述强化层与阻尼层之间通过多个加强柱连接,所述加强柱关于所述阻尼层对称设置。

由此,分体式的所述钢模板主体设计比起一体式的钢模板主体设计来说,由于力臂的减小能够承受更大的力,原先长条形的所述钢模板主体由于长度太长具有易折易断的可能性,而分体式的设计很好的将压力平摊给了所述钢模板分体,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只需要考虑分体连接处的薄弱,故此设计了阻尼层能够更好的滤震,衔接部以及环箍钢筋的加入,使得连接出的薄弱不复存在,将承受更大的力,并且更加容易生产和实用,减少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

作为本实用的优选,所述钢模板分体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钢模板、第二钢模板以及第三钢模板,所述第二钢模板和所述第三钢模板分别通过衔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钢模板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的优选,所述衔接部包括所述钢模板分体之间相互啮合的锯齿面以及设置在所述锯齿面表面上的摩擦层。

由此,所述摩擦层优选为表面粗糙度较大的布料、海绵、橡皮或者塑料等,能够增大衔接部的摩擦力,使得所述钢模板分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紧密,其次所述摩擦层的存在能够起到有效的缓冲和滤震的效果,能够缓减所述钢模板分体之间连接处的应力集中。

作为本实用的优选,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强化层外侧的加固条,所述加固条平行与所述钢模板本体的半径方向布置。

由此,所述加固条为木质或者塑料,在径向上能够有效的抵抗剪切力,起到最好的加固效果。

作为本实用的优选,所述强化层外侧设置有环箍钢筋,所述环箍钢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加固条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环箍钢筋为直径7~9mm的螺纹钢筋。

作为本实用的优选,所述阻尼层的厚度为5mm~8mm,材质为木材、橡胶、塑料、水包或者油包。

由此,所述阻尼层的存在能够将两个所述强化层之间的力进行减震以及过滤,保证所述强化层更好的起到整体的支撑,真正做到两个所述强化层的结合。

作为本实用的优选,所述加强柱包括橡皮柱以及包裹在所述橡皮柱外围的弹簧。

由此,以实现二次滤震和阻尼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的优选,所述强化层的厚度为15mm~25mm,材料为铁制或者木制。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适用性很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式的钢模板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钢模板体积和质量过大不易使用的问题,并且通过强化层、阻尼层以及设置在强化层外部的加固条和环箍钢筋实现整个钢模板的安全牢固性,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也便于工厂生产,对于建设施工具有积极的意义,减少材料的浪费。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钢模板本体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衔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模板本体;2-钢模板分体;3-第一钢模板;4-第二钢模板;5-第三钢模板;6-衔接部;7-加固条;21-强化层;22-阻尼层;23-加强柱;61-锯齿面;62-摩擦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和3所示,一种弧形墙壁钢模板,包括钢模板本体1,所述钢模板本体1由三个即三个以上的钢模板分体2构成,所述钢模板分体2包括至少两层强化层21以及设置在所述强化层21之间的阻尼层22,所述强化层21与阻尼层22之间通过多个加强柱23连接,所述加强柱23关于所述阻尼层22对称设置,分体式的所述钢模板主体1设计比起一体式的钢模板主体1设计来说,由于力臂的减小能够承受更大的力,原先长条形的所述钢模板主体1由于长度太长具有易折易断的可能性,而分体式的设计很好的将压力平摊给了所述钢模板分体2,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只需要考虑分体连接处的薄弱,故此设计了阻尼层22能够更好的滤震,衔接部6以及环箍钢筋的加入,使得连接出的薄弱不复存在,将承受更大的力,并且更加容易生产和实用,减少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

如图1、3和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模板分体2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钢模板3、第二钢模板4以及第三钢模板5,所述第二钢模板4和所述第三钢模板5分别通过衔接部6连接在所述第一钢模板3的两侧,所述衔接部6包括所述钢模板分体2之间相互啮合的锯齿面61以及设置在所述锯齿面61表面上的摩擦层62,所述摩擦层62优选为表面粗糙度较大的布料、海绵、橡皮或者塑料等,能够增大衔接部6的摩擦力,使得所述钢模板分体2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紧密,其次所述摩擦层62的存在能够起到有效的缓冲和滤震的效果,能够缓减所述钢模板分体2之间连接处的应力集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强化层21外侧的加固条7,所述加固条7平行与所述钢模板本体1的半径方向布置,所述加固条7为木质或者塑料,在径向上能够有效的抵抗剪切力,起到最好的加固效果,所述强化层21外侧设置有环箍钢筋,所述环箍钢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加固条7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环箍钢筋为直径7~9mm的螺纹钢筋。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层22的厚度为5mm~8mm,材质为木材、橡胶、塑料、水包或者油包,所述阻尼层22的存在能够将两个所述强化层21之间的力进行减震以及过滤,保证所述强化层21更好的起到整体的支撑,真正做到两个所述强化层21的结合,所述加强柱23包括橡皮柱以及包裹在所述橡皮柱外围的弹簧,以实现二次滤震和阻尼的效果,所述强化层21的厚度为15mm~25mm,材料为铁制或者木制。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