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车库及其车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8122发布日期:2019-01-29 18:07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立体车库及其车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库,尤其是一种立体车库及其车厅。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汽车数量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城市交通拥堵、车辆无处停放的问题呈现常态化,为解决停车占地面积与城市有限土地面积的矛盾,机械立体停车库以其车均占地面积小的特性逐渐被各个城市所接受。

立体车库的发展在日本已经有了近四十年的历史,我国也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立体车库,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立体车库停车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大中型城市,其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相对于传统的停车设施,智能立体车库采用人车分流的管理方式,在有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体验。

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立体车库基本都是针对小型轿车来设计的,无法满足大吨位公交车的存放要求,而要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型公交车在公共交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发展大型公交车是缓解城市车辆拥堵问题的关键,要满足上下班高峰期对公交车的响应要求,就需要城区中有大量公交车以实现高密度发车,而要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解决这些大型车辆收车后的停放问题,就必须建设能够停放大型公交车的机械立体停车库,才能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城市空间。

传统的载车托盘/载车板式立体车库由于车厅只有一块载车托盘/载车板,每次存入一辆车后都需等待搬运装置将另一块空的载车托盘/载车板运送至车厅,第二辆车才能继续存车,因此存取车效率低下,无法满足连续存取车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换层车厅通过在车厅内放置一块备用载车托盘/载车板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幅度节约用户存取车时间,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停车出入口的堵塞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体车库及其车厅,其能够提高存取车效率,节约用户存取车时间,有效缓解了停车出入口的堵塞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厅,包括一对横移机构、一对上层支撑机构、一对下层支撑机构及升降机构。

该对横移机构沿着车厅的横向并排设置,并且每一横移机构包括横移驱动部和沿着车厅纵向排布的横移框架,该对横移机构的横移框架能够在横移驱动部的驱动下沿着车厅的横向对开移动。

该对上层支撑机构对应的安装于该对横移框架上,其能够与第一横移框架同步的移动,从而选择性的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该对上层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小于在第二位置时,该对上层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

该对下层支撑机构沿着车厅的横向相对于一对上层支撑机构的中心对称设置并沿着车厅的纵向排布,且位于该对横移机构之间。

升降机构设置于该对下层支撑机构之间,并能够沿着车厅的高度方向在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之间升降,第一高度低于该对上层支撑机构的高度,第二高度高于该对上层支撑机构的高度。

通过该对横移机构的对开移动以及升降机构的升降运动,使得车厅的载车板能在上层支撑机构与下层支撑机构之间转换。

根据一实施例,每一横移机构还包括横移轨道、横移支架以及行走轮,横移轨道沿着车厅的横向铺设在车厅底部,行走轮支撑在横移轨道上,并安装于横移支架的下侧,横移框架安装于横移支架上,横移支架、横移框架及行走轮能够沿横移轨道横移。

根据一实施例,每一横移机构包括两个所述横移支架,每一横移支架设有2个所述行走轮还包括至少2个侧导轮,所述至少2个侧导轮安装于横移支架的下方,且分别贴近横移轨道的两侧。

根据一实施例,每一上层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沿车厅的纵向排布的上辊轮,所述上辊轮用于支撑载车板。

根据一实施例,该对上层支撑机构还包括一对第一链条及第一电机,每一第一链条连接每一上层支撑机构的多个上辊轮,第一电机能够驱动该对第一链条,从而带动该对上层支撑机构的多个上辊轮同步运转。

根据一实施例,每一下层支撑机构包括支腿和多个沿车厅的纵向排布的下辊轮,所述下辊轮通过支腿支撑于车厅底部,并用于支撑载车板。

根据一实施例,该对下层支撑机构还包括一对第二链条及第二电机,每一第二链条连接每一下层支撑机构的多个下辊轮,第二电机能够驱动该对第二链条,从而带动该对下层支撑机构的多个下辊轮同步运转。

根据一实施例,该对横移机构的横移驱动部对称设置,每一横移驱动部包括支座和横移液压缸,横移液压缸的缸体与支座连接,横移液压缸的活塞的外端与横移框架连接,活塞的伸缩能够带动第一横移机构横移,且该对横移机构能够同步相对靠近或远离的横移。

根据一实施例,车厅还包括电控系统,用于控制横移机构、上层支撑机构、下层支撑机构及升降机构的动作。

根据一实施例,车厅还包括至少一个横移定位机构,其包括第一横移触发部和两个第二横移触发部,第一横移触发部安装于其中一横移支架上,两个第二横移触发部并排且间隔的安装于车厅底部,当上层支撑机构横移至第一位置时,第一横移触发部触发其中一第二横移触发部,并向电控系统发出第一位置到位信号;当上层支撑机构横移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横移触发部触发其中另一第二横移触发部,并向电控系统发出第二位置到位信号。

根据一实施例,车厅还包括升降定位机构,其安装于升降机构,当升降机构下降至第一高度时,升降定位机构向电控系统发出第一高度到位信号;当升降机构上升至第二高度时,升降定位机构向电控系统发出第二高度到位信号。

根据一实施例,升降机构的数量为多个,其沿着车厅的纵向间隔设置,且包括升降驱动部和升降架,升降驱动部能够带动升降架在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之间升降。

根据一实施例,升降架包括上架体、下架体及活动的设置于上架体与下架体之间的一对叉架,下架体固定于车厅底部,升降驱动部为液压缸,其能够带动该对叉架打开或折叠;升降定位机构包括两个升降触发部,其并排且间隔的安装于下架体,当叉架折叠至触发其中一升降触发部时,升降定位机构向电控系统发出第一高度到位信号;当叉架打开至触发其中另一升降触发部时,升降定位机构向电控系统发出第二高度到位信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其包括搬运装置和上述的车厅,搬运装置能够将上层支撑机构上载车板及车辆移至立体车库库区内。

根据一实施例,搬运装置为横移台车或堆垛机。

根据一实施例,搬运装置包括上层平移部和下层平移部,上层平移部能够接收放置于上层支撑机构上的载车板及车辆,并将其移至立体车库库区内;下层平移部能够放置一载车板,放置于下层平移部的载车板能够被输送至下层支撑机构,随后被输送至上层支撑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货物输送装置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及其车厅,其通过载车板承载车辆,满足停放大吨位大尺寸的车辆,可实现存取大型公交车;本实用新型通过上下层支撑机构及升降机构的配合,实现了车厅内上下两层载车板的换层动作,相比于现有的只有一块载车板的车库,本实用新型实现连续存车功能,大幅缩短连续存取车时间,优化存取调度,有效缓解了停车出入口的堵塞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厅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停在车厅内。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厅的俯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厅的侧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厅的使用状态图,其中,上层支撑机构处于第二位置且升降机构处于第一高度。

图5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厅的使用状态图,其中,上层支撑机构处于第二位置且升降机构处于第二高度。

图5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厅的使用状态图,其中,上层支撑机构处于第一位置且升降机构处于第一高度。

图5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厅的使用状态图,其中,上层支撑机构处于第一位置且升降机构处于第一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创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立体车库包括车厅和搬运装置,搬运装置例如为横移台车或堆垛机,其能够将停放在车厅内的车辆移至立体车库库区内,以便存放,或将立体车库库区内的车辆移回车厅,以便取出。

如图1-图4所示,车厅包括一对横移机构10、一对上层支撑机构20、一对下层支撑机构30及升降机构40。

该对横移机构10沿着车厅的横向并排设置,并且每一横移机构10包括横移驱动部50和沿着车厅纵向排布的横移框架13,该对横移机构10的横移框架13能够在横移驱动部50的驱动下沿着车厅的横向对开移动。

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对应的安装于该对横移框架13上,其能够与横移框架13同步的移动,从而选择性的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之间的距离小于在第二位置时,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之间的距离。

该对下层支撑机构30沿着车厅的横向相对于车厅的中心对称设置并沿着车厅的纵向排布,且位于该对横移机构10之间。

升降机构40设置于该对下层支撑机构30之间,并能够沿着车厅的高度方向在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之间升降,第一高度低于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的高度,第二高度高于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的高度。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40的第一高度是比上层支撑机构20的平面还要高一点的,如此使得上层高支撑机构20有空间左右横移;升降机构40的第二高度比下层支撑机构30的平面还要低一点,如此使得车板能够放到下层支撑机构30上,实现车板在上下层的转换。

通过该对横移机构10的对开移动以及升降机构40的升降运动,使得车厅的载车板能在上层支撑机构20与下层支撑机构30之间转换。

其中,当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处于第一位置且升降机构40处于第一高度时,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能够支撑第一载车板200,该对下层支撑机构30能够支撑第二载车板300;当第一载车板200从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移除,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处于第二位置且升降机构40处于第二高度时,升降机构40能够将第二载车板300顶起至升降机构40处于第二高度,随后当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处于第一位置且升降机构40处于第一高度时,第二载车板300由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支撑。

其中,第一载车板200、第二载车板300可为完全相同的载车板,也可为载车托盘,放在上层支撑机构20上的载车板用于承载车辆,放在下层支撑机构30上的载车板作为备用载车板。

入库停车过程中,控制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处于第一位置,控制升降机构40处于第一高度,如图5d所示,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上支撑第一载车板200,车辆100驶入车厅并停在第一载车板200上后,控制搬运装置将第一载车板200和车辆一起平移至该搬运装置上,搬运装置将第一载车板200和车辆传输至立体车库库区内。

完成入库停车后,当下一辆车即将驶入车厅时,由于第一载车板200已从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移除,可将下层支撑机构30上的第二载车板300(备用载车板)换至上层支撑机构20,以便进行下一次停车操作。

具体的,控制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处于第二位置,升降机构40上升至第二高度,如图5b所示,从而将下层支撑机构30上的第二载车板300顶起,接着,控制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处于第一位置,控制升降机构40下降,升降机构40下降至第一高度的过程中,第二载车板300被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支撑,如图5c所示。接着,升降机构40下降至第一高度,如图5d所示,第二载车板300就位,准备接受下一车辆。

由于第二载车板300被换至上层支撑机构20,因此,下层支撑机构30空闲,此时,可向下层支撑机构30传输第三载车板,即车厅储存备用载车板动作。

具体为,搬运装置可包括上层平移部和下层平移部,上层平移部用于接收上层支撑机构20上的第一载车板200及车辆,下层平移部能够放置第三载车板,当第二载车板300由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支撑时,下层平移部能够将第三载车板传输至该对下层支撑机构30上。

上述动作可以与入库停车动作同时进行,即,双层的搬运装置的上层平移部接收上层支撑机构20上的第一载车板200及车辆的同时,下层平移部将第三载车板传输至空闲的下层支撑机构30上。第三载车板被换至上层支撑机构20后,接收下一待存车辆,该下一待存车辆停入车厅后,双层的搬运装置重复上述的存车和放下一载车板的动作,如此循环,可以实现连续不断的存车入库。

以上所述是连续存车入库的动作过程,此时车厅动作为将下层载车托盘/载车板换至上层;同样的,对于连续取车的情况,车厅的动作过程为将上层载车托盘/载车板换至下层,再由搬运装置下层取走,即可实现连续取车功能。

例如,存车时,车随第一载车板移至上层平移部,同时第二载车板移至车厅下层,即,下层支撑机构30,然后第一载车板存入车位,若还需继续存车,则搬运装置在将第一载车板存入车位后,再在其他空车位取一块载车板(以下称为第三载车板)并放置在下层平移部,同时车厅将第二载车板移至车厅上层,也就是说此时第三载车板在搬运装置下层,即,下层平移部,第二载车板在车厅上层,即,上层支撑机构20,载车板放置的位置与第一次存车时一致,始终保持搬运装置与车厅各存在一块载车板。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的控制方法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改变、调整动作顺序,例如,车厅储存备用载车板。

上述车厅储存备用载车板动作也可以在载车板换层后进行,即,第二载车板300被换至上层支撑机构20后,将第三载车板传输至空闲的下层支撑机构30上。

在另一情况中,完成入库停车后,车库内停放的另一车辆即将取出,此时,不进行载车板换层动作,即,保持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处于第一位置且升降机构40处于第一高度,上层支撑机构20准备接收由搬运装置传输的车辆和载车板。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及其车厅,其通过载车托盘/载车板承载车辆,满足停放大吨位大尺寸的车辆,可实现存取大型公交车;本实用新型通过上下层支撑机构及升降机构的配合,实现了车厅内上下两层载车托盘/载车板的换层动作,相比于现有的只有一块载车托盘/载车板的车库,本实用新型实现连续存车功能,大幅缩短连续存取车时间,优化存取调度,有效缓解了停车出入口的堵塞问题。

本实施例中,如图1、2、3、4所示,该对横移机构10沿着车厅的横向相对于车厅的中心对称设置,每一横移机构10还包括横移轨道11、横移支架12及行走轮14,横移轨道11沿着车厅的横向铺设在车厅底部,行走轮14支撑在横移轨道11上,并安装于横移支架12的下侧,横移支架12、横移框架13及行走轮14在横移驱动部50的驱动下能够沿横移轨道11横移,横移框架13安装于横移支架12上,并沿着车厅的纵向排布。

其中,横移驱动部50分别与该对横移机构10连接,能够带动该对横移机构10沿横移轨道11横移。

本实施例中,如图1、3、4所示,每一横移机构10包括两个所述横移支架12,每一横移支架12设有2个所述行走轮14还包括2个侧导轮15,所述2个侧导轮15安装于横移支架12的下方,且分别贴近横移轨道11的两侧。因此,通过两侧的四组横移支架12支撑横移框架13,侧导轮15与行走轮14配合,限定横移方向,保证横移机构10始终沿着横移轨道11横移。

本实施例中,如图2、3、4所示,每一上层支撑机构20包括多个沿车厅的纵向排布的上辊轮21,所述上辊轮21用于支撑第一载车板200或第二载车板300。

其中,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还可包括一对第一链条22及第一电机23,第一链条22可为环形链条,每一第一链条22连接每一上层支撑机构20的多个上辊轮21,第一电机23能够驱动该对第一链条22,第一电机23的数量为两个,其分别控制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的该对第一链条22同步运行,从而带动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的多个上辊轮21同步运转。

由于该对上层支撑机构20具有转动的上辊轮21,因此在搬运装置传输其上的载车板和车辆时,上辊轮21能够辅助推动载车板和车辆运动,从而加快存取车的速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2、5a所示,每一下层支撑机构30可包括支腿31和多个沿车厅的纵向排布的下辊轮32,所述下辊轮32通过支腿31支撑于车厅底部,并用于支撑第二载车板300。

其中,该对下层支撑机构30还包括一对第二链条33及第二电机34,第二链条33可为环形链条,每一第二链条33连接每一下层支撑机构30的多个下辊轮32,第二电机34能够驱动该对第二链条33,从而带动该对下层支撑机构30的多个下辊轮32同步运转。其中,第一电机23的数量为两个,其共用一输出轴,从而控制该对下层支撑机构30的该对第二链条33同步运行。

本实施例中,如图2、5a所示,该对横移驱动部50对称设置,每一横移驱动部50包括支座51和横移液压缸52,横移液压缸52的缸体与支座51连接,横移液压缸52的活塞的外端与横移框架13连接,活塞的伸缩能够带动横移机构10横移,且该对横移机构10能够同步相对靠近或远离的横移。

应当理解,横移机构10的驱动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电机驱动等,任意能够实现驱动的方式均涵盖于本案的保护范围内。

其中,车厅还包括电控系统60,用于控制横移机构10、上层支撑机构20、下层支撑机构30及升降机构40的动作。电控系统60可由控制柜、电缆、PLC、继电器等构成,安装在下层辊道台底部,是车厅各动作的控制终端。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车厅还包括至少一个横移定位机构70,其能够提供减速、到位信号给电控系统60。具体的,横移定位机构70包括第一横移触发部71和两个第二横移触发部72,第一横移触发部71安装于其中一横移支架12上,两个第二横移触发部72并排且间隔的安装于车厅底部,当上层支撑机构20横移至第一位置时,第一横移触发部71触发其中一第二横移触发部72,并向电控系统60发出第一位置到位信号;当上层支撑机构20横移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横移触发部71触发其中另一第二横移触发部72,并向电控系统60发出第二位置到位信号。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车厅还包括升降定位机构80,其能够提供升降减速,到位信号给电控系统60。具体的,升降定位机构80安装于升降机构40,当升降机构40下降至第一高度时,升降定位机构80向电控系统60发出第一高度到位信号;当升降机构40上升至第二高度时,升降定位机构80向电控系统60发出第二高度到位信号。

本实施例中,如图1、2、3所示,升降机构40的数量为多个,其沿着车厅的纵向间隔设置,且包括升降驱动部44和升降架,升降驱动部44能够带动升降架在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之间升降。

其中,升降架包括上架体41、下架体42及活动的设置于上架体41与下架体42之间的一对叉架43,下架体42固定于车厅底部,升降驱动部44为液压缸,其能够带动该对叉架43打开或折叠;升降定位机构80包括两个升降触发部81,其并排且间隔的安装于下架体42,当叉架43折叠至触发其中一升降触发部81时,升降定位机构80向电控系统60发出第一高度到位信号;当叉架43打开至触发其中另一升降触发部81时,升降定位机构80向电控系统60发出第二高度到位信号。

其中,横移定位机构70和升降定位机构80均可为限位开关,应当理解,定位机构的形式不限于此,还可为其他类型的传感器。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立体车库的控制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一、车辆入库停车过程

1)车辆驶至车厅门口,车厅门外电磁检测装置感应到车辆后输出信号控制车厅门打开,车辆继续驶入车厅,在第一载车板200上停好后,驾驶员出至车厅门外,刷卡存车或者扫指纹存车,此时系统得到存车信号并关闭车厅门(驾驶员此时即可离开);

2)搬运装置得到存车信号并运行到升降机入口巷道门处,巷道门打开,搬运装置通过交换输送机构将第一载车板200和车辆一起输送至搬运装置上,同时上层支撑机构20在第一电机23驱动下推动第一载车板200向平移车/堆垛机传递,使第一载车板200顺利到达搬运装置。

3)搬运装置将第一载车板200及车辆通过升降机运送至指定空闲车位并存车。

二、车厅内部载车板换层过程

1)当第一载车板200随第一辆车顺利从车厅传递至搬运装置上后,巷道门关闭,当搬运装置在巷道内将第一载车板200及车辆继续运输并存放的同时,车厅换层机构启动。

2)此时横移驱动部50得到信号并带动两侧的横移机构10向车厅中轴线两侧分开,横移定位机构70检测并控制横移机构10减速并停止在第二位置,此时车厅状态如附图5a所示;

3)升降机构40得到横移机构10到位信号后动作,将置于下层支撑机构30上方的第二载车板300(备用载车板)向上抬升,抬升至第二载车板300的下表面略高于两侧横移机构10上表面后,升降定位机构80控制升降机构40停止,此时车厅状态如附图5c所示;

4)横移驱动部50收到升降机构40的到位信号后,推动两侧横移机构10向车厅中轴线靠拢,横移定位机构70检测并控制横移机构10减速并停止在第一位置,此时车厅状态如附图5c所示;

5)横移机构10到位后,升降机构40将第二载车板300缓慢放下,待第二载车板300安置于横移机构10的上辊轮21上后,升降机构40继续下降,升降定位机构80控制升降机构40下降到第一高度并停止,此时车厅状态如附图5d所示;

6)此时下层支撑机构30上的第二载车板300交换至上层支撑机构20的交换动作完成,与此同时搬运装置也将第一载车板200和第一辆车存放至指定车位,等待下一次存车命令,车库可以紧接着存放第二辆车。

三、车厅储存备用载车板过程

1)当第二辆车驶入车厅,驾驶员刷卡存车,车厅门关闭后搬运装置来到车厅巷道门外准备接车,同时巷道门打开,在搬运装置将车厅中第二载车板300拉至搬运装置上的同时,将搬运装置的下层平移部上的第三载车板推送至下层支撑机构30上。此时车厅可以继续进行交换载车板动作,等待下一辆车存入。

2)搬运装置将下层支撑机构30和第二辆车停放到空闲车位上后,就近取一块载车板,可称为第四载车板,存放在搬运装置的下层平移部上,等待下一个存车命令;与此同时,车厅已经完成第二次换层,将第三载车板交换至车厅的上层支撑机构20,等待下一个存车命令。

如此循环,可以实现连续不断的存车入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及其车厅,其通过载车托盘/载车板承载车辆,满足停放大吨位大尺寸的车辆,可实现存取大型公交车;本实用新型通过上下层支撑机构及升降机构的配合,实现了车厅内上下两层载车托盘/载车板的换层动作,相比于现有的只有一块载车托盘/载车板的车库,本实用新型实现连续存车功能,大幅缩短连续存取车时间,优化存取调度,有效缓解了停车出入口的堵塞问题。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