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厂房梁端的双向耗能软钢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4256发布日期:2019-01-04 22:55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厂房梁端的双向耗能软钢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抗震与减震领域,涉及一种应用于厂房梁端的双向耗能软钢阻尼器。



背景技术:

随着抗震在结构中越来越重要、高强轻质材料的采用,高层、超高层等高柔结构及特大跨度桥梁不断涌现,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结构抗震到结构的减震再到结构的隔振,各种的理念层出不穷,然在抗震中,现在比较方便和比较常用的就是在建筑结构上加入阻尼器,用以吸收地震或风荷载产生的能量,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阻尼器不断的更新创新,运用各种的原理来优化阻尼器,对于形式多样、要求各异的工程结构,如何在推广应用消能技术时,选择适合的阻尼器类型并进行阻尼器的合理优化设计将关系到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能量耗散是减少建筑结构或构件在地震中损伤和破坏的关键,应用金属耗能阻尼器是耗散地震能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金属在进入塑性状态后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并在弹塑性滞回变形过程中能吸大量能量的原理,它具有造价低廉、耗能能力稳定的优点,因而被用来制造不同类型和构造的耗能减震器。

常见的阻尼器的仅能满足在一个方向上进行耗能,耗能效率较低且局限性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厂房梁端的双向耗能软钢阻尼器,该阻尼器能够实现厂房梁端在多个方向的耗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应用于厂房梁端的双向耗能软钢阻尼器包括上端板、下端板、Z型耗能腹板、第一菱形耗能构件及第二菱形耗能构件;

Z型耗能腹板的上端固定于上端板的底部,Z型耗能腹板的下端固定于下端板的上表面上,第一菱形耗能构件与第二菱形耗能构件位于Z型耗能腹板的两侧,第一菱形耗能构件的上端固定于Z型耗能腹板上侧的底部,第一菱形耗能构件的下端固定于下端板的上表面上,第二菱形耗能构件的上端固定于上端板的底部,第二菱形耗能构件的下端固定于Z型耗能腹板下侧的上表面上;

上端板的顶部及下端板的底部均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构件的连接板。

所述第一菱形耗能构件及第二菱形耗能构件均由两个V型耗能腹板扣合且通过螺栓连接而成。

第一菱形耗能构件的上端、Z型耗能腹板的上侧及上端板之间通过第一螺栓相连接;

第一菱形耗能构件的下端通过第二螺栓固定于下端板上;

第二菱形耗能构件的上端通过第三螺栓固定于上端板上;

第二菱形耗能构件、Z型耗能腹板的下侧及下端板之间通过第四螺栓相连接;

上端板与连接于其上的连接板之间通过第五螺栓相连接;

下端板与连接于其上的连接板之间通过第六螺栓相连接。

上端板上与Z型耗能腹板相接触的位置的厚度小于Z型耗能腹板上其他位置的厚度。

下端板上与Z型耗能腹板相接触的位置的厚度小于Z型耗能腹板上其他位置的厚度。

上端板及下端板的厚度均为20m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应用于厂房梁端的双向耗能软钢阻尼器在具体使用时,通过Z型耗能腹板的Z型变化及第一菱形耗能构件及第二菱形耗能构件的呼吸效应实现耗能,实现厂房梁端在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耗能,以提高整体耗能效率,有效的解决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或其他破坏作用的安全性问题,有效的保护主体结构免受破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极强。

进一步,各部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避免焊接工艺产生的残余应力及残余变形,同时便于安装及拆卸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菱形耗能构件4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Z型耗能腹板3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上端板、2为下端板、3为Z型耗能腹板、4为第一菱形耗能构件、5为第二菱形耗能构件、6为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应用于厂房梁端的双向耗能软钢阻尼器包括上端板1、下端板2、Z型耗能腹板3、第一菱形耗能构件4及第二菱形耗能构件5;Z型耗能腹板3的上端固定于上端板1的底部,Z型耗能腹板3的下端固定于下端板2的上表面上,第一菱形耗能构件4与第二菱形耗能构件5位于Z型耗能腹板3的两侧,第一菱形耗能构件4的上端固定于Z型耗能腹板3上侧的底部,第一菱形耗能构件4的下端固定于下端板2的上表面上,第二菱形耗能构件5的上端固定于上端板1的底部,第二菱形耗能构件5的下端固定于Z型耗能腹板3下侧的上表面上;上端板1的顶部及下端板2的底部均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构件的连接板6。

所述第一菱形耗能构件4及第二菱形耗能构件5均由两个V型耗能腹板扣合且通过螺栓连接而成;第一菱形耗能构件4的上端、Z型耗能腹板3的上侧及上端板1之间通过第一螺栓相连接;第一菱形耗能构件4的下端通过第二螺栓固定于下端板2上;第二菱形耗能构件5的上端通过第三螺栓固定于上端板1上;第二菱形耗能构件5、Z型耗能腹板3的下侧及下端板2之间通过第四螺栓相连接;上端板1与连接于其上的连接板6之间通过第五螺栓相连接;下端板2与连接于其上的连接板6之间通过第六螺栓相连接。

上端板1上与Z型耗能腹板3相接触的位置的厚度小于Z型耗能腹板3上其他位置的厚度,使得Z型耗能腹板3上侧的底部与上端板1其他位置的底面相齐平。

下端板2上与Z型耗能腹板3相接触的位置的厚度小于Z型耗能腹板3上其他位置的厚度,Z型耗能腹板3的上表面与下端板2其他位置的上表面相齐平。

上端板1及下端板2均采用屈服强度为345MPa的钢材,上端板1及下端板2的厚度均为20mm,Z型耗能腹板3、第一菱形耗能构件4及第二菱形耗能构件5均采用屈服强度为80Mpa-220MPa、厚度为8mm的低屈服点软钢。

本实用新型中各部分均采用螺栓进行连接,便于安装及拆卸,并且避免由于焊接而产生的焊接应力及焊接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