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提升ITO靶材密度的注浆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6016发布日期:2019-05-07 20:4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提升ITO靶材密度的注浆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浆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提升ITO 靶材密度的注浆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生产ITO靶材时必须通过注浆成型阶段,此阶段就是把未成型的液态ITO浆料,通过施加一定压力,令其注入到所用模具当中,然后在模具上下面施加适当压力夹紧模具,并通过维持注浆压力一段时间以后,令ITO浆料在模具内部固化成型,然后通过不同方式的脱模手段可将内部已经固化成型的ITO靶坯与模具分离。在注浆成型阶段中所使用的注浆模具主要分为大模具与小模具两种。使用小模具注浆,存在工时长,效率低,无法产出大尺寸产品等缺点。使用常规大模具注浆,则在脱模过程中容易损坏靶坯,且脱模难度较大,费时费力的缺点。

针对上述不足,有必要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高效提升ITO靶材密度的注浆模具,此模具对此前通常所使用的注浆模具进行了改良。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高效提升ITO靶材密度的注浆模具,包括下模具和上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设有模腔、以及模腔两端的模腔圆弧,还包括与下模具配合使用的脱模板,所述脱模板两端设有脱模板把手,所述脱模板尺寸与模腔一致,所述脱模板把手与模腔圆弧尺寸一致。

其中,所述下模具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设于下模具侧面并与模腔连通,所述上模具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设于上模具侧面并与上模具下表面连通。

进一步,所述脱模板把手的厚度大于脱模板。

进一步,所述脱模板采用树脂材料。

进一步,所述出料口下端开口设于下模具和上模具对齐夹紧时模腔圆弧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常规使用的注浆模具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难度低,所需人手少,脱模效率高,脱模后靶坯完整程度更高的优点。节省了生产时间,并大大提高了后续加工中的靶材密度。在对模具尺寸进行进一步修改后,还能方便快捷地制造出尺寸更大、密度合格的靶材,满足生产的不同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该实用新型的下模具的主视图;

图2是该实用新型的下模具的左视图;

图3是该实用新型的下模具的俯视图;

图4是该实用新型的上模具的主视图;

图5是该实用新型的上模具的左视图;

图6是该实用新型的上模具的仰视图;

图7是该实用新型的脱模板的主视图;

图8是该实用新型的脱模板的左视图;

图9是该实用新型的脱模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下模具、2-进料口、3-模腔、4-模腔圆弧、5- 上模具、6-出料口、7-脱模板、8-脱模板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高效提升ITO靶材密度的注浆模具,包括下模具1和上模具 5,所述下模具1上设有模腔3、以及模腔3两端的模腔圆弧4,还包括与下模具1配合使用的脱模板7,所述脱模板7两端设有脱模板把手8,所述脱模板7尺寸与模腔3一致,所述脱模板把手8与模腔圆弧4尺寸一致。

参见附图1至附图9,注浆模具使用过程中,先将下模具1在下并以模腔3向上的方向与上模具5对齐夹紧,随后将ITO浆料通过下模具1注入至模腔3内,同时注满模腔圆弧4,注满浆料并维持压力一段时间后形成靶坯,即可进行脱模操作;脱模时,先移除上模具5,再把下模具1的模腔3两端的模腔圆弧4内的靶坯切走,然后将与下模具1的模腔3和模腔圆弧4尺寸一致的脱模板7放在下模具1的模腔3和模腔圆弧4表面,利用人工或机械将下模具1和脱模板7同时翻转,达到脱模目的,在大大减少了模具与脱模板7在脱模过程中的损坏的同时,也提高了靶坯脱落后的完整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合格率。

所述下模具1设有进料口2,所述进料口2设于下模具1侧面并与模腔3连通,所述上模具5设有出料口6,所述出料口6设于上模具5侧面并与上模具5下表面连通,浆料从下模具1的进料口2进入,并注入模腔3中,并从上模具5中的出料口6流出。

所述脱模板把手8的厚度大于脱模板7,所述把手8可在下模具1 的模腔3两端的模腔圆弧4内的靶坯切走后嵌入模腔圆弧4位置。

所述脱模板7采用树脂材料,所述树脂材料具有轻便、易于生产的优点。

所述出料口6下端开口设于下模具1和上模具5对齐夹紧时模腔圆弧4的上方,所述出料口6下端开口的位置可保证模腔3和模腔圆弧4内的浆料充满后再溢出出料口6,从而提高靶坯的密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提升ITO靶材密度的注浆模具具有操作难度低,所需人手少,脱模效率高,脱模后靶坯完整程度更高的优点,节省了生产时间,并大大提高了后续加工中的靶材密度。在对模具尺寸进行进一步修改后,还能方便快捷地制造出尺寸更大、密度合格的靶材,满足生产的不同需要。

以上具体结构和尺寸数据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