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构件预留吊环孔洞灌浆用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2525发布日期:2019-05-15 22:28阅读:6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构件预留吊环孔洞灌浆用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模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构件预留吊环孔洞灌浆用模板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现场有很多预制的混凝土阀门井、人孔井、检查井等,这些井的顶部一般会设置四个钢筋吊环,方便吊装及安装。在厂区技术改造时方便井室的移位或拆除等。钢筋吊环周围会留置一个150mm(长度)×200mm(高度)×Tmm(井室壁厚)的预留洞,待井室安装就位合格后应采用无收缩灌浆料或者无收缩水泥砂浆将这个预留洞灌实,一是防止地表水通过预留洞进入井室内,二是防止钢筋锈蚀为以后的技术改造时移动井室提供方便。后期需要移走井室时只要剔除灌浆料或者水泥砂浆即可。

如何快速高效的进行预留吊环孔洞灌浆,主要是要解决预留孔洞的模板支设。目前施工现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吊环预留洞井室壁板内外两侧设置15mm厚的木模板,木模板之间穿铁丝拧紧。待灌浆完毕后,剪断铁丝拆除模板。

但这种方法有以下缺点:在两块木模板之间穿铁丝容易破坏模板,造成灌浆料的漏浆,浪费材料并产生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影响美观;模板拆除后铁丝容易露在灌浆料外面,尤其是在南方多雨季节,铁丝生锈后污染混凝土表面;这种简易的支模方式不能重复利用,对于大量的井室安装会增加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预制构件预留吊环孔洞灌浆用简易模板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可重复利用的模板,尤其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预制构件预留吊环孔洞灌浆。

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构件预留吊环孔洞灌浆用模板结构包括模板、背棱、顶撑、对拉螺栓及螺母,其中,背棱的下部固定在模板一侧,且背棱上开有对拉螺栓孔,两块模板相对地布置在预留吊环孔洞的内外两侧并与预留吊环孔洞周围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壁面贴紧,对拉螺栓穿过两条背棱上的对拉螺栓孔,螺母在对拉螺栓两侧拧紧,顶撑的两端分别紧贴两条背棱的上部,顶撑不与背棱固定,可以自由取出。

预制混凝土构件上的预留吊环孔洞两侧的模板通过背棱与顶撑、对拉螺栓连接,紧固对拉螺栓的两端螺母后,压应力通过背棱传递到两块模板上,从而使模板牢牢的贴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壁面上,保证孔洞灌浆时模板不会脱落而且不会漏浆。顶撑不与背棱固定,不仅方便取出,还可以根据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壁厚选择不同长度的顶撑,适用于不同壁厚的预留吊环孔洞的灌浆。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的边缘宽出预留吊环孔洞50mm~100mm。

进一步地,所述背棱、顶撑由长方体条状材料制作。

进一步地,所述顶撑的两端分别紧贴两条背棱的上端。

进一步地,所述对拉螺栓孔位于背棱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背棱、顶撑为木质或钢质。

与现有的通过铁丝将预留吊环孔洞两侧的模板穿在一起并拧紧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模板将模板和支撑紧固系统整合为一体,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漏浆,提高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模板可以重复利用,制作取材方便,适用于不同壁厚的预留吊环孔洞的灌浆。

附图说明

图1是预制混凝土构件俯视图。

图2是模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背棱与模板固定示意图。

图中:1.模板、2.背棱、3.顶撑、4.对拉螺栓、5.螺母、6.预制混凝土构件、7.预留吊环孔洞、8.钢筋吊环、9.灌浆料。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预制混凝土构件6的俯视图。该预制混凝土构件6截面为正方形,在正方形的两条侧边各设有两个预留吊环孔洞7。

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预制构件预留吊环孔洞灌浆用模板结构制作方法如下:

(1)根据预留吊环孔洞7的尺寸大小,选择两块木模板1,木模板1每边宽出预留吊环孔洞7的距离为50mm,木模板1的厚度为15mm;

(2)背棱2为50mm×50mm×500mm(长)木方,在背棱2的中部钻一个Φ16mm的对拉螺栓孔,用铁钉将背棱2和木模板1钉在一起,方便安装与拆除;顶撑3采用和背棱2相同的木方,长度与预制混凝土构件6的壁厚相同,顶撑3不与背棱2钉在一起,可以自由取出;

(3)对拉螺栓的直径为Φ14 mm,螺杆为全丝。

本实施例的模板结构的使用方法如下:

(1)先将对拉螺栓4穿入背棱2的对拉螺栓孔内,根据预制混凝土构件6的壁厚拧上螺母5;

(2)将两块木模板1相对地布置在预留吊环孔洞7的内外两侧并贴住预留吊环孔洞7周围的预制混凝土构件6壁面,旋动螺母5,将顶撑3的两端分别紧贴两条背棱2的上端;通过顶撑3、对拉螺栓4、背棱2和木模板1的相互调节,拧紧螺母5使得木模板1和预制混凝土构件6的表面贴紧,避免漏浆;

(3)用灌浆料9对预留吊环孔洞7进行灌浆,待灌浆完成后,松开对拉螺栓4、螺母5,取出顶撑3,很容易就将组合模板结构拆除,拆除后的木模板1清理干净,可周转使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