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车库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8448发布日期:2019-03-30 08:56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车库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立体车库的出现是在第二次汽车工业变革之后,随着欧洲汽车工业的空前繁荣和发展,欧洲出现了最早的立体车库,欧洲立体车库的出现已经有多年的历史,随着日本汽车工业出现奇迹,之后立体车库在日本开始发展。同一时期,韩国和台湾也出现了立体车库,韩国和台湾立体车库出现晚于日本,仓储式立体车库技术最早出现于欧洲,日本立体车库的技术来源于欧洲,目前的立体车库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支撑架构设计过于复杂,且实现的功能比较单一,增加了经济负担,不能够被广大企业所使用,使得平面移动不够稳定,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针对这个现状,我们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车库用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液压轴、辅助固定架、底座载车板、横梁和固定卡扣,所述梳齿式载车板的前后侧均设有车轮挡板,且梳齿式载车板左端设有缓冲支架板,且缓冲支架板通过连接支架与车轮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梳齿式载车板右端与立体车库的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外侧设有供电箱,且梳齿式载车板右端上侧设有车头对齐的支架牌,且支架牌下侧设有三角支架,且三角支架的下侧的左右两端均与立体车库的支撑架的内沿固定连接,所述梳齿式载车板下侧设有固定支架,且固定支架的两端均设有套筒,且液压轴的顶部安装在套筒内部,且液压轴电连接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电连接供电箱,所述液压轴外侧设有辅助固定架,且辅助固定架的上端与梳齿式载车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下端安装在底座载车板上,且底座载车板的左端前侧设有横梁,且底座载车板的左端后侧设有固定卡扣。

较佳地,所述梳齿式载车板右端通过连接转轴与立体车库的支撑架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横梁的下侧设有U形槽。

较佳地,所述梳齿式载车板的左端下落后,梳齿式载车板与水平方向呈60度。

较佳地,所述固定卡扣与底座载车板的连接方式是焊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设有辅助固定架,能够防止长时间使用后,液压轴反复工作会对套筒造成损坏,辅助固定架能够有效的缓解液压轴对梳齿式载车板的支撑压力,同时本装置造价成本低,能够被广大需求者所使用,有利于广泛的推广使用,从而有效的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目前的立体车库支撑装置生产成本高,不能够被广大企业所使用,使得平面移动不够稳定,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的现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的支架牌结构示意图。

图中:1、梳齿式载车板,2、车轮挡板,3、缓冲支架板,4、连接支架,5、支撑架,6、供电箱,7、支架牌,8、三角支架,9、固定支架,10、套筒,11、液压轴,12、辅助固定架,13、底座载车板,14、横梁,15、固定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梳齿式载车板1的前后侧均设有车轮挡板2,车轮挡板2主要用于防止车轮移动方向跑偏,有效的保证了汽车在梳齿式载车板1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安全,且梳齿式载车板1左端设有缓冲支架板3,且缓冲支架板3通过连接支架4与车轮挡板2固定连接,缓冲支架板3在汽车开出立体车库时能够有效的减少梳齿式载车板1与地面的距离,从而减少汽车向下压的趋势,避免一些底盘过低的汽车的底盘碰触到梳齿式载车板1的左端边沿。

梳齿式载车板1右端上侧设有车头对齐的支架牌7,且支架牌7下侧设有三角支架8,且三角支架8的下侧的左右两端均与立体车库的支撑架5的内沿固定连接,支架牌7一方面是作为标杆使得汽车在驶入梳齿式载车板时,使得雨刷器中间与支架牌对齐,另一方面支架牌7上标有数字编号,防止取车时发生错误,固定支架9的两端均设有套筒10,且液压轴11的顶部安装在套筒10内部,且液压轴11电连接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电连接供电箱6,辅助固定架12防止液压轴11长时间使用后,液压轴11反复工作会对套筒10造成损坏,辅助固定架12能够有效的缓解液压轴11对梳齿式载车板1的支撑压力,且液压轴11的升起能够实时的调节梳齿式载车板1左端的下降高度,从而调节梳齿式载车板1的倾斜度,能够方便汽车移动到梳齿式载车板1上,本装置采用液压轴11为主要的支撑工具,能够有效的保证梳齿式载车板1升起和下降的稳定性,横梁14的另一端与固定卡扣15固定连接后,能够有效的避免汽车在底座载车板13上发生后溜的情况。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