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切割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88456发布日期:2019-12-13 17:23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切割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诸如开槽机等的手持式切割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家装和工装开槽市场很大,现有手持式切割工具主要是角磨机、云石机、电圆锯,但上述工具均存在开槽效率低且费力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开槽机逐步被市场接受,但开槽机的痛点是操作不舒适、只能单方向切割、效率低。实际上,用户开槽的方向会根据具体的工况去选择,例如开槽到墙底面时,用户希望向下推着切割,而开槽到顶面时,用户希望拉着往下切割,但是由于开槽机的单方向切割的属性,均不能够实现,导致开槽的不便。

还有,一些角磨机能够实现转动方向的切换,通过延时器保持一段预设时间的运转,以使能够在机器意外脱手时,最大程度降低机器的运转的动能,降低对人的伤害以进行安全保护。另有一些电钻等手持式打孔类工具,能够控制切换电机的旋转方向,但是其主要依靠电路的改变,切换电路的电流方向,从而使得工作头反转,此种切换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当电机采用有刷电机时,电机反转换向火花大,安全性差;2、反转功率比正转差10%左右,动力性差;3、寿命方面,反转比正转差30%左右;并且无刷电机成本明显高于有刷电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手持式切割工具,该手持式切割工具可以根据工况需求切换切割工作头的转动方向,这样可以使得用户操作省力、开槽效率高简单且舒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切割工具,包括:壳体;电机,收容于所述壳体;输出轴,由所述电机驱动输出旋转运动;方向切换装置,所述方向切换装置选择性地切换所述电机传递向所述输出轴的动力转动方向;切割工作头,设置于所述输出轴并能够随所述输出轴在第一方向或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所述切割工作头在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电机的输出功率不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切割工具,方向切换装置可以改变输出轴的转动方向,这样与输出轴同转向的切割工作头同步改变转动方向,从而可以便于用户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切割方向,进而可以使得开槽机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和省力,而且可以进一步地有利于实现开槽效率的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方向切换装置紧邻所述电机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相对所述定子可转动;所述方向切换装置包括:换向器,所述换向器设置在所述转子上;第一碳刷和第二碳刷,所述第一碳刷和所述第二碳刷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碳刷和所述第二碳刷均与所述换向器相接触;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定子上,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正极片和负极片;第二支架,所述第一碳刷和所述第二碳刷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相对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所述第二支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碳刷与所述正极片相接触且所述第二碳刷与所述负极片相接触,所述第二支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碳刷与所述负极片相接触且所述第二碳刷与所述正极片相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支架相对所述第一支架还具有第三位置,所述第二支架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碳刷与所述正极片不接触且与所述负极片不接触,所述第二碳刷与所述正极片不接触且与所述负极片不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正极片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负极片具有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三端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支架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碳刷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三端部之间,所述第二碳刷在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正极片的端部设置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一接触片;和/或所述负极片的端部设置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二接触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均构造为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碳刷架、第二碳刷架和转盘,所述第一碳刷设置在所述第一碳刷架上,所述第二碳刷设置在所述第二碳刷架上,所述第一碳刷架和所述第二碳刷架均设置在所述转盘上,所述转盘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转盘之间设置有轴向限位结构,轴向为所述转子的轴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第一限位台阶,所述转盘设置有第二限位台阶,所述第一限位台阶和所述第二限位台阶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转盘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径向内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方向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一拨叉,所述第一拨叉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所述第一拨叉选择性地拨动所述第二支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拨叉连接有第一拨动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方向切换装置设置在所述输出轴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方向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方向传动件;第二方向传动件,所述第一方向传动件和所述第二方向传动件均与所述电机传动,所述第一方向传动件与所述第二方向传动件的转动方向相反;接合件,所述接合件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且与所述输出轴同步转动,所述接合件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方向传动件和所述第二方向传动件中的一个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手持式切割工具还包括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机与输出轴之间的传动装置,所述方向切换装置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与输出轴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一方向传动件;第二方向传动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传动件和第二方向传动件旋转连接的传动轴,所述第一方向传动件与所述第二方向传动件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方向切换装置包括接合件,所述接合件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且与所述输出轴同步转动,所述接合件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方向传动件和所述第二方向传动件中的一个接合以带动输出轴按照预定的方向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传动件和所述第二方向传动件分别均为为套设于所述输出轴的大径锥齿轮,所述传动轴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大径锥齿轮啮合传动的小径锥齿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二拨叉,所述第二拨叉的一端与所述接合件连接,另一端用于驱动所述接合件沿所述输出轴轴向移动,从而选择地与所述第一方向传动件或第二方向传动件配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壳体形成有手持部,所述手持部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手持部的压力,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方向切换装置电连接,所述传感器在检测到所述手持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方向切换装置切换所述电机传递向所述输出轴的动力转动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方向切换装置包括检测单元以及方向控制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作用在所述手持式切割工具上的作用力方向;所述方向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机和所述方向检测单元通讯,当所述方向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手持式切割工具受到向前的推力时,所述方向检测单元指令所述方向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正转;当所述方向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手持式切割工具受到向后的拉力时,所述方向检测单元指令所述方向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反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方向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当所述方向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手持式切割工具受到向前的推力时,所述方向检测单元接通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以使所述方向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正转;当所述方向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手持式切割工具受到向后的拉力时,所述方向检测单元接通所述第二控制电路。以使所述方向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反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机身上设有手柄,所述方向检测单元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手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手持式切割工具还包括激光发射器,所述激光发射器设于所述机身的前方,用于发射激光线以指示所述切割工作头的切割方向。用户可以根据该激光线的指示方向控制手持式切割工具的运动方向,从而有利于实现直线切割,提升切割质量,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激光发射器为双线激光发射器,用于发射两条平行的激光线以通过所述两条平行的激光线指示所述切割工作头的切割宽度。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激光发射器包括用于发射所述第一激光线的第一光源和用于发射第二激光线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相对于所述机身静止不动,所述第二光源沿所述机身的宽度方向可移动,所述手持式切割工具还包括激光宽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光源的位置以适于根据所述第一激光线和所述第二激光线之间的距离调节所述切割工作头的锯片或刀片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激光宽度调节装置包括:沿所述机身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滑槽和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移动地配合于所述滑槽且与所述第二光源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二光源移动。

可选地,所述滑槽的相对内侧壁分别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限位凹槽,所述调节件朝向所述滑槽的内侧壁的一侧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适于配合在任意位置的所述限位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手持式切割工具还包括指示器发电装置,所述指示器发电装置包括:磁性件,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风扇,所述磁性件设于所述风扇以随其转动;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磁性件相对布置且与所述磁性件相互感应,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激光发射器连接,所述感应线圈在与所述磁性件相互感应时产生的电流驱动所述激光发射器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身的前部设有护罩,所述护罩外罩于所述切割工作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机身设有用于向所述切割工作头喷水的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口适于连接水源;喷嘴,所述喷嘴设于所述护罩内且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用于向所述切割工作头喷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护罩的内表面与所述切割工作头之间限定出风道,所述护罩具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吸尘口,所述吸尘口用于连通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身的底部设有支撑架,用于将所述机身支撑在切割面上。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滚轮,所述滚轮可滚动地支撑在所述切割面上。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架通过转轴与所述机身可枢转连接且所述支撑架相对于所述机身在预设角度范围内转动。

可选地,所述预设角度为α,0°<α≤48°。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可转动,当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切割工作头的底部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平齐或位于所述支撑架内;当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切割工作头的至少一部分伸出所述支撑架外。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开槽机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第二支架在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图5是第二支架在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6是第二支架在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开槽机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开槽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开槽机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开槽机的控制流程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开槽机的主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开槽机的主视图,其中,手持开采及用于切割水平切割面;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开槽机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2中所示的开槽机的侧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开槽机的主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开槽机的主视图,其中,手持式切割工具用于切割竖直切割面;

图17是图15中所示的开槽机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5中所示的开槽机的锁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锁止扣与锁止槽配合;

图19是图15中所示的开槽机的锁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锁止扣与锁止槽脱离配合;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开槽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开槽机的副手柄的一种状态图,其中,副手柄处于第一位置;

图22是图21中所示的副手柄的安装示意图;

图23是图21中所示的副手柄的另一种状态图,其中,副手柄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

图24是图23中所示的副手柄的安装示意图;

图25是图21中所示的副手柄的再一种状态图,其中,副手柄处于第二位置;

图26是图25中所示的副手柄的安装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开槽机在一种使用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8是图27中所示的开槽机在另一个使用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9是开槽机的激光宽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开槽机的激光宽度调节装置的俯视图;

图3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开槽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开槽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开槽机在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3中所示的开槽机在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开槽机100;

电机10;电机轴10a;定子11;转子12;

传动装置20;输入端21;输出端22;传动轴23;大径齿轮24;

输出轴30;

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换向器41;第一碳刷42;第二碳刷43;第一支架44;

正极片45;负极片46;第二支架47;第一拨叉48;第一拨动钮49;

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第一方向传动件51;第二方向传动件52;接合件53;

第二拨叉54;

机身60;手持部61;开关62;

切割工作头70;安装头71;锯片72;端部压板73;锁紧螺栓74;辅助压板75;护罩76;

支撑板80;副手柄90;

控制器91;推杆92;第二拨动钮93;第一轴承94;第二轴承95;

机身110;支撑架111;转轴112;滚轮113;

切割工作头120;锯片121;护罩122;风道221;吸尘口222;

驱动电机130;传动机构131;

主手柄140;手柄握持部141;

第一感应件151;第二感应件152;

控制装置153;模式切换键154;锁止结构155;副手柄160;

激光发射器170;第一光源171;第二光源172;

激光宽度调节装置180;滑槽181;限位槽811;调节件182;

喷淋装置190;水泵191;喷嘴192;进水管193;出水管194;

第一感应区411;第二感应区412;第一限位台阶441;第一端部451;第二端部452;第一接触片453;第三端部461;第四端部462;第二接触片463;

第一碳刷架471;第二碳刷架472;转盘473;第二限位台阶474;

锁止槽551;锁止扣552;

第一开关片611;第二开关片612;第一触点621;第二触点622;

限位凸起8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手持式切割工具的实施例为一种开槽机100。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100可以包括:电机10、输出轴30、切割工作头70和方向切换装置,而且如图1所示,开槽机100还可以包括机身60,电机10、输出轴30和方向切换装置可以设置在机身60内,切割工作头70的一部分可以伸出机身60以用于切割待切割物体。

如图2、图7和图9所示,输出轴30与电机10传动,传动指的是,电机10工作时,电机10产生的动力可以传递给输出轴30,换言之,输出轴30可以接收到电机10传递来的动力,这样电机10可以驱动输出轴30输出旋转运动。其中,电机10和输出轴30之间可以设置有传动装置20,传动装置20的输入端21与电机10传动,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与输出轴30传动,传动装置20在电机10和输出轴30之间可以起到减速增矩的作用。其中,开槽机100的功率可以在4000~5000w,此种开槽机100功率大,开槽效率高。

切割工作头70设置在输出轴30的端部,如图2所示,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可以配合在输出轴30的上端,切割工作头70可以配合在输出轴30的下端,这样可以合理利用输出轴30的轴向空间,而且可以保证动力传递的稳定性。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切割工作头7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锯片72,至少两个锯片72设置在输出轴30的端部,而且至少两个锯片72平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两个锯片72可以在输出轴30的端部同转向且间隔设置,这样可以有利于开槽机100的开槽。切割工作头70可以随着输出轴30旋转。

其中,如图1所示,在锯片72的外侧设置护罩76,护罩76可以起到隔离锯片72的作用,从而可以避免用户的身体部位接触到锯片72,可以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

还有,如图1所示,开槽机100还可以包括支撑板80,支撑板80为在工件表面进行切割提供支撑的支撑板80,支撑板80枢转设置,相对锯片72的角度可调节(图中未示出),也就是说,支撑板80的底平面与锯片72的切割边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能使切割深度产生变化。开槽机100包括副手柄90,副手柄90即辅助手柄,其可以便于用户操纵开槽机100。

本实施例的电机10为一种有刷电机,方向切换装置选择性地切换电机10传递向输出轴30的动力转动方向,这样切割工作头70可以随输出轴30在第一方向或者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以切换至少两个锯片72的转动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方向切换装置可以改变输出轴30的转动方向,这样与输出轴30同转向的至少两个锯片72同步改变转动方向,从而可以便于用户根据实际情况改变锯片72的切割方向,进而可以使得开槽机100使用起来更加省力,且操作方便和舒适,而且可以进一步地有利于实现开槽效率的提升;有刷电机的使用又进一步降低开槽机的制造成本。

其中,切割工作头70在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旋转时,电机10的输出功率不变。这样可以保证切割工作头70在反转时功率不会降低,从而可以保证开槽机100的开槽效率。

其中,方向切换装置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一一描述。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方向切换装置为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紧邻电机10设置。如此设置的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可以在电机10处起到相应的切换作用,从而可以从根源处改变动力转动方向,可以使得整个切换转向的过程顺畅且自然。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电机10包括:定子11和转子12,转子12相对定子11可转动,转子12设置在定子11的径向内侧。

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包括:换向器41、第一碳刷42、第二碳刷43、第一支架44和第二支架47,换向器41设置在转子12上,第一碳刷42和第二碳刷43间隔设置,第一碳刷42和第二碳刷43均与换向器41相接触,这样两个碳刷可以通过与换向器41接触并传递电流。

第一支架44设置在定子11上,第一支架44上设置有正极片45和负极片46,第一碳刷42和第二碳刷43设置在第二支架47上,第二支架47相对第一支架4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第二支架47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碳刷42与正极片45相接触且第二碳刷43与负极片46相接触,第二支架47在第二位置时,第一碳刷42与负极片46相接触且第二碳刷43与正极片45相接触。由此,在第二支架47相对第一支架4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切换时,电机10处接入的电流方向发生改变,这样转子12的转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可以改变输出轴30的转动方向,可以改变锯片72的转动方向。

由此,如此设置的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可以避免出现电火花,可以保证开槽机100的使用安全,还有,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切换方向时不会降低转速,也就是说,电机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从而可以保证开槽机100的使用可靠性,而且可以保证开槽机100的使用寿命。

第二支架47相对第一支架44还具有第三位置,第二支架47在第三位置时,第一碳刷42与正极片45不接触且与负极片46不接触,第二碳刷43与正极片45不接触且与负极片46不接触。也就是说,在第二支架47相对第一支架44转动时,还可以有第三位置供选择,这样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还可以起到断开传递向电机10的电流的作用,从而可以有利于开槽机100的合理使用。

正极片45具有第一端部451和第二端部452,负极片46具有第三端部461和第四端部462,第一端部451和第三端部461相对设置,第二端部452和第四端部462相对设置,第二支架47在第三位置时,第一碳刷42在第一端部451和第三端部461之间,第二碳刷43在第二端部452和第四端部46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支架47相对第一支架44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碳刷42可以与正极片45的第一端部451相接触,第二碳刷43可以与负极片46的第四端部462相接触,这样锯片72可以正转;在第二支架47相对第一支架44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碳刷42可以与正极片45的第二端部452相接触,第二碳刷43可以于负极片46的第三端部461相接触,这样锯片72可以反转。需要说明的是,如此设置的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可以有效缩短切换路径,这样可以提高切换速度,可以使得开槽机100的锯片72快速切换转向,无迟钝感。

可选地,如图4-图6所示,正极片45的端部设置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一接触片453,正极片45的端部即上述的第一端部451和第二端部452,两个端部均可以设置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一接触片453。和/或负极片46的端部设置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二接触片463,负极片46的端部即上述的第三端部461和第四端部462,两个端部均可以设置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二接触片463。通过设置多个接触片,可以避免出现接触不稳定的情况,可以使得正负极片与对应的碳刷接触良好,电流能够得到有效传递。

其中,如图4-6所示,正极片45和负极片46均构造为弧形,正极片45和负极片46可以朝向彼此,这样两个极片相互对应,从而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第一支架44的空间,而且弧形的极片可以便于碳刷连接其端部。

还有,如图4-图6所示,第二支架47包括:第一碳刷架471、第二碳刷架472和转盘473,第一碳刷42设置在第一碳刷架471上,第二碳刷43设置在第二碳刷架472上,第一碳刷架471和第二碳刷架472均设置在转盘473上,转盘473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支架44上。两个碳刷架可以用于安装对应的碳刷,这样可以保证碳刷的安装稳定性,还有转盘473可以通过碳刷架带动碳刷转动,从而可以使得碳刷转动更加稳定。

为了保证第一支架44和第二支架47的配合稳定性,第一支架44和转盘473之间设置有轴向限位结构,轴向为转子12的轴向,即图2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如此设置的轴向限位结构可以避免第二支架47在轴向上偏离第一支架44,从而可以保证第一碳刷42和第二碳刷43分别与正极片45和负极片46接触可靠,进而可以保证开槽机100的整体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支架44设置有第一限位台阶441,转盘473设置有第二限位台阶474,第一限位台阶441和第二限位台阶474配合。通过第一限位台阶441和第二限位台阶474的配合,可以使得第一支架44能够对第二支架47进行限位,从而可以保证第二支架47的转动稳定性。

其中,转盘473设置在第一支架44的径向内侧。这样可以合理利用第一支架44的径向内侧空间,而且此处也不会影响转子12的转动,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集成在电机10处的整体性,可以降低开槽机100的复杂程度。

如图4-图6所示,第一方向切换装置40还包括:第一拨叉48,第一拨叉48与第二支架47相连,第一拨叉48选择性地拨动第二支架47。第一拨叉48可以与第二支架47铰接连接,例如,两者可以通过连接销连接,这样在第一拨叉48被拨动时,第二支架47可以随之转动。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拨叉48连接有第一拨动钮49。该第一拨动钮49可以供用户手动操作,如此设置可以降低开槽机100的操作难度和成本。

如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方向切换装置为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设置在传动装置20与输出轴30之间。该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可以在输出轴30处改变输出轴30的转动方向,这样无需改变开槽机100的电流方向,通过改变输出轴30的转动方向即可实现切换锯片72的转动方向,从而可以使得开槽机100的转动方向切换简单,而且切换后传递到锯片72的路径短。

如图7-图9所示,传动装置20可以包括:第一方向传动件51、第二方向传动件52和传动轴23,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包括接合件53,其中,传动装置20的输入端21与电机10传动,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设置在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之间,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与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中的至少一个配合。也就是说,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可以向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中的一个输出动力,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也可以同时向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输出动力。由此,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中的任意一个可以作为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的动力输入端21使用。其中,电机10可以通过传动装置20与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传动。本实施例由于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采用的机械传动结构改变传动方向,因此并不需要通过改变电机的电流对锯片72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电机10采用有刷电机,成本会更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用无刷电机替换有刷电机,并不影响开槽机的锯片72正、反旋转方向的控制。

第一方向传动件51与第二方向传动件52的转动方向相反,例如,第一方向传动件51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则第二方向传动件52的转动方向为逆时针,又如,第一方向传动件51的转动方向为逆时针,则第二方向传动件52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需要说明的是,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驱动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按照不同的方向转动的实现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例如,如图7和图8所示,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为齿轮,例如,锥齿轮,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分别均为为套设于输出轴30的大径锥齿轮,传动轴23上设置有分别与大径锥齿轮啮合传动的小径锥齿轮,该小径锥齿轮即传动轴23的输出端22。小径锥齿轮和大径锥齿轮之间的啮合可以进一步地起到减速增矩的效果。其中,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的转动方向则相反。

又如,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可以通过改变各自与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之间的齿轮数量来改变转动方向,在此不再详述。

接合件53设置于输出轴30,而且接合件53与输出轴30同步转动,接合件53选择性地与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中的一个接合,以带动输出轴30按照预定的方向旋转。可以理解的是,在接合件53将第一方向传动件51接合后,锯片72的转动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在接合件53将第二方向传动件52接合后,锯片72的转动方向可以为第二方向,如此设置可以改变锯片72的切割方向,从而可以便于用户根据实际工况进行切割方向调节,进而可以使得用户操作更加舒适,开槽机100也不会出现反踢问题,而且效率更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转动方向相反,接合件53仅能够接合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中的一个。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100的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通过接合件53,这样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况选择性地控制锯片72的转动方向,从而可以使得用户操作更加舒适,开槽机100也不会出现反踢问题,而且效率更高。

其中,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空套在输出轴30上,即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均未直接设置在输出轴30上,以与输出轴30同步转动,而且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沿输出轴30相对设置。由此,可以使得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结构紧凑,可以使得开槽机100占用空间小,从而可以更加便于用户操作使用。另外,如此设置的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可以便于两者与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同时配合。

接合件53在输出轴30上可以轴向移动以移动至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的任意一处进行接合,也就是说,接合件53采用轴向移动的方式来进行输出轴30的转动方向切换,如此设置切换简单且稳定,另外,整体结构易于布置。

例如,接合件53在输出轴30上移动至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的任意一处的内侧,从而接合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的一个。也就是说,第一方向传动件51的内侧与输出轴30之间留有间隙,第二方向传动件52的内侧与输出轴30之间留有间隙,接合件53可以移动至该间隙处,从而可以将相对应的两者接合,进而可以实现同步传动。如此设置的接合件53接合稳定,从而可以有利于提升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的动力传递稳定性,而且不会增加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的体积,可以有利于降低开槽机100的体积。其中,上述的内侧指的是内周侧,例如,第一方向传动件51的内侧即第一方向传动件51的内周侧;外侧即外周侧,例如,输出轴30的外侧即输出轴30的外周侧。

具体地,第一方向传动件5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内花键,第二方向传动件5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内花键,接合件53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外花键,第一外花键可选择与第一内花键或者第二内花键配合。采用花键配合,可以保证接合件53的接合稳定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保证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的动力传递稳定性。

其中,接合件53的内侧设置有第三内花键,输出轴30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外花键,第三内花键和第二外花键配合。换言之,接合件53和输出轴30之间也是采用花键配合,花键配合稳定且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还包括:第二拨叉54,第二拨叉54的一端与接合件53连接,第二拨叉54的另一端用于驱动接合件53沿输出轴30轴向移动,从而选择地与第一方向传动件51或第二方向传动件52配接。第二拨叉54用于拨动接合件53,这样第二拨叉54可以通过拨动操作来改变接合件53在输出轴30上的位置,从而可以切换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的接合状态。

第二拨叉54的拨动方式可以有多种,下面举例描述。

例如,手动拨动,具体地,第二拨叉54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拨动钮93,用户手动拨动第二拨动钮93,第二拨动钮93带动第二拨叉54运动,第二拨叉54带动接合件53在输出轴30上轴向移动。

又如,控制拨动,具体地,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还包括:控制器91和推杆92,推杆92连接于控制器91和第二拨叉54的另一端。控制器91可以通过推杆92推动第二拨叉54的另一端,然后第二拨叉54带动接合件53在输出轴30上轴向移动。其中,控制器91可以为伺服电机10、螺线管和气缸中的一个,上述控制器91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低。

如图9所示,机身60包括:手持部61,手持部61设置有第二拨动钮93,第二拨动钮93与控制器91电连接。如此设置的第二拨动钮93可以便于用户操作,用户放置在手持部61处的手可以直接操作第二拨动钮93。

上述两种拨动方式均可以实现,其中,第一种拨动方式结构简单,操作迅捷,第二种拨动方式省力且可靠。

其中,如图8所示,第二方向切换装置50还可以包括:第一轴承94和第二轴承95,第一轴承94设置于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机身60之间,第二轴承95设置于第二方向传动件52和机身60之间。如此设置的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通过轴承设置在机身60内,从而可以保证两者在机身60内的转动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

下面结合图8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100的工作原理。

驱动件工作,动力经过传动装置20的减速增矩后传递给第一方向传动件51和第二方向传动件52,如果接合件53接合第一方向传动件51且需要改变锯片72的转动方向时,第二拨叉54拨动接合件53将其与第二方向传动件52接合,反之亦然。

其中,下面再结合图7和图8详细描述一下开槽机100的具体结构。

如图7和图8所示,开槽机100包括开关62和手持部61,开关62设置在手持部61上,这样可以便于用户操作控制。开关62和电机10电连接,开关62可以控制电机10的工作状态,例如,电机10的启停,电机10的电机轴10a轴向可以为图7的前后方向,电机轴10a的后端可以伸入传动装置20内,传动装置20内可以设置有传动轴23,电机轴的后端和传动轴23的前端可以设置有减速齿轮组,减速齿轮包括啮合的小径齿轮和大径齿轮24,小径齿轮设置在电机轴10a的后端,小径齿轮即传动装置20的输入端21,大径齿轮24设置在传动轴23的前端,传动装置20的输出端22设置在传动轴23的后端,传动轴23的轴向同样为前后方向。本实施例的小径锥齿轮、大径锥齿轮优选

下面再结合图8详细描述一下切割工作头70的具体结构,切割工作头70包括:安装头71、切割工作头、端部压板73、锁紧螺栓74和辅助压板75,安装头71安装在输出轴30的下端,输出轴30的轴向为图8所示的上下方向,切割工作头即锯片72,锯片72安装在安装头71上,其中锯片72为多个,多个锯片72均匀间隔设置,端部压板73压在安装头71和输出轴30的下端。多个锯片72的设置可以提升开槽机100的切割能力,可以提升其切割效率。

锁紧螺栓74穿过端部压板73与输出轴30的下端螺纹配合,这样可以保证端部压板73的固定可靠性,而且端部压板73可以更好地抵压安装头71,从而可以保证安装头71的安装可靠性。辅助压板75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锯片72之间,辅助压板75可以保证锯片72在安装头71的安装可靠性。

下面参考图10-图3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式切割工具。这里的手持式切割工具可以为开槽机100等。

如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100包括机身110、切割工作头120、驱动电机130、方向检测单元和方向控制单元。

机身110沿前后方向延伸,切割工作头120设于机身110的前部,驱动电机130设于机身110且与切割工作头120连接,驱动电机130用于驱动切割工作头120运转,例如,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可以直接与切割工作头120连接,或者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通过传动机构131与切割工作头120传动连接。

文向切换装置包括方向检测单元,以及方向控制单元。其中方向检测单元用于检测作用在开槽机100上的作用力方向,具体地,方向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到用户作用在开槽机100上的力为向前的推力还是向后的拉力。方向控制单元分别与驱动电机130和方向检测单元通讯,方向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驱动电机130正转,第二控制电路用于控制驱动电机130反转。这里的用于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反转的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当方向检测单元检测到开槽机100受到向前的推力时,接通第一控制电路,通过第一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当方向检测单元检测到开槽机100受到向后的拉力时,接通第二控制电路,通过第二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反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100,通过采用方向检测单元和方向控制单元,可以根据方向检测单元检测作用在开槽机100上的作用力方向,再利用方向控制单元根据方向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或反转,从而控制切割工作头20的运转状态,进而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况(例如,墙面开槽的高低,墙面的弧度、尺寸,实地的环境等)自由选择切割工作头120的运转状态,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反踢(kickback)现象,且操作舒适,用户体验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机身110上设有手柄,方向检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手柄。通过将方向检测单元设在手柄,用户在使用开槽机100时,可以通过操作手柄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反转,控制更方便、舒适,符合用户操作习惯。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手柄具有第一感应区411和第二感应区412,方向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感应件151和第二感应件152,第一感应件151与方向控制单元通讯且用于感应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上的力,第二感应件152与方向控制单元通讯且用于感应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

当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上的力大于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当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上的力小于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反转。

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开槽机100时,第一感应件151和第二感应件152可以分别同时检测人手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和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的大小,从而根据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和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的大小控制驱动电机30的输出轴正转或反转,这样,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而自由选择切割的方向,并且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反踢现象,操作舒适。

由此,通过在手柄上形成第一感应区411和第二感应区412,并采用第一感应件151感应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上的力,采用第二感应件152感应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可以根据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和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的大小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或反转,从而控制切割工作头120的运转状态,进而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自由选择切割工作头120的运转状态,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反踢现象,且操作舒适,用户体验更好。

在一些示例中,方向切换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153,控制装置153分别与第一感应件151、第二感应件152通讯且与驱动电机130连接,控制装置53根据第一感应件151和第二感应件152的感应信息调节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或反转。这里的控制装置53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其结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当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上的力大于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时,通过控制装置153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当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上的力小于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时,通过控制装置153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反转,最终实现切割工作头120的锯片121或刀片的正反转。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手柄包括主手柄140,主手柄140连接在机身110的后部,主手柄140形成环形且包括用于连接机身110的安装部、与安装部相对布置的手柄握持部141以及两个连接在安装部和手柄握持部141之间的连接部,手柄握持部141设在安装部的后方,以适于人手握持。

在一些示例中,手柄(例如主手柄140)具有适于人手握持的手柄握持部141,第一感应区411形成在手柄握持部141的后侧表面(即手柄握持部141的背向安装部的一侧表面),便于感应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上的向前的推力,第二感应区412形成在手柄握持部141的前侧表面(即手柄握持部141的朝向安装部的一侧表面),便于感应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向后的拉力。

下面以上述主手柄140为例进行说明:使用时,人手握持在手柄握持部141上,人手的拇指一般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而人手的其余四个手指一般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当人手向后拉动主手柄140时,四个手指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大于拇指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上的力,从而控制驱动电机30的输出轴反转,当人手向前推动主手柄140时,拇指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上的力大于其余四个手指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上的力,从而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用户可以根据工况自由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反转,操作简单、舒适,符合用户操作习惯,用户的使用体验好。

如图20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感应件151设于手柄握持部141内且位于第一感应区411的内侧,当人手作用下第一感应区411时,第一感应件151可以感应到手柄握持部141受到的推力大小,第二感应件152设于手柄握持部141内且位于第二感应区412的内侧,当人手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时,第二感应件152可以感应到手柄握持部141受到的拉力大小。

可以理解的是,当手柄握持部141受到向后的拉力时,第二感应件152感应到的人手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的压力大于第一感应件151感应到的人手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的压力,当手柄握持部141受到向前的推力时,第一感应件151感应到的人手作用在第一感应区411的压力大于第二感应件152感应到人手作用在第二感应区412的压力。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感应件151和第二感应件152为压力传感器。这里的压力传感器可以为电感式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电子式运动传感器。

当用户需要前推操作时,手柄握持部141的后侧受力较大,进而被此处的压力传感器感应触发电信号,接通第一控制电路,从而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当用户需要后拉操作时,手柄握持部141的前侧受力较大,进而被此处的压力传感器感应出发电信号,接通第二控制电路,从而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反转。

上述操作将符合人体操作的习惯动作融入到手柄中,在基于操作安全性的基础上,还带来了操作上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而且,由于采用压力传感器感应对应感应区的压力大学,不会受到物理结构上的磨损,使得手柄及其上的部件寿命得以延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手柄(例如副手柄160)在第一换向位置和第二换向位置之间可活动,当手柄停留在第一换向位置时,接通第一控制电路以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当手柄停留在第二换向位置时,接通第二控制电路以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反转。

使用时,人手还可以握持在手柄上,并根据实际工况而自由切换手柄的位置,从而通过调节手柄位置来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的正转或反转,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提升操作手感,符合人机操作习惯,同时兼具可靠的使用安全性且使用寿命长。

参照图21至图26,在一些示例中,方向检测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片611、第二开关片612、第一触点621和第二触点622。第一开关片611和第二开关片612沿前后方向排布,第一触点621朝向第一开关片611,第二触点622朝向第二开关片612。

其中,第一开关片611和第一触点621两者中的一个设于机身10,第一开关片611和第一触点621两者中的另一个设于手柄,第二开关片612和第二触点622两者中的一个设于机身110,第二开关片612和第二触点622两者中的另一个设于手柄,当手柄停留在第一换向位置时,第一触点621与第一开关片611电接触以接通第一控制电路,当手柄停留在第二换向位置时,第二触点622与第二开关片612电接触以接通第二控制电路。

具体地,当手柄停留在第一换向位置(如图21所示的手柄所处的位置)时,第一触点621与第一开关片611电接触以接通第一控制电路,从而通过第一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当手柄停留在第二换向位置(如图25所示的手柄所处的位置)时,第二触点622与第二开关片612电接触以接通第二控制电路,从而通过第二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反转。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开关片611和第二开关片612设于机身110且沿前后方向排布,手柄设于第一开关片611和第二开关片612之间。

下面以副手柄160为例进行说明:使用时,人手可以握持在手柄上,当人手向后拉动副手柄160时,副手柄160上的第二触点622朝向第二开关片612移动以与第二开关片612止抵,从而实现第二开关片612与第二触点622的电连接,进而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反转,当人手向前推动副手柄160时,副手柄160的第一触点621朝向第一开关片611移动以与第一开关片611止抵,从而实现第一开关片611与第一触点621的电连接,进而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用户可以根据工况通过副手柄160自由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反转,操作简单、舒适,符合用户操作习惯。

在一些示例中,手柄可转动地设于机身110,当手柄停留在第一换向位置和第二换向位置之间(如图23和图24所示的手柄所处的位置)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停止转动,手柄上的第一触点621与第一开关片611脱离且第二触点622与第二开关片612脱离,从而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停止转动。由此,人手握持在手柄上,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而自由切换手柄的位置,从而通过手柄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的正转、反转或静止不动,操作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地,手柄位于第一换向位置和/或第二换向位置时,手柄与竖直平面的夹角为15°-60°。例如,手柄处于初始位置时、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即手柄处于初始位置时、其连杆沿上下方向延伸;当手柄向前移动15°、30°或60°时,手柄上的第一触点621与第一开关片611电接触,当手柄向后移动15°、30°或60°时,手柄上的第二触点622与第二开关片612电接触。

在一些示例中,手柄包括副手柄160,副手柄可摆动地设在机身110的顶部,副手柄160包括手柄握持部和两个相对布置的连杆,两个连杆的一端分别与手柄握持部141的两端连接,两个连杆的另一端与机身110可枢转地连接,每个连杆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触点(例如,金属导电凸起),而机身110的与副手柄160的连接处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开关片。

以开槽机为例,当用户向前推动副手柄160时,即用户期望开槽机向前方切割时,副手柄160的连杆上的前侧触点(如图22所示的第一触点621)将与位于前侧的开关片(如图22所示的第一开关片611)接触,从而接通第一控制电路,副手柄160开关启动,控制驱动电机30正转。

当用户向后拉动副手柄160时,即用户期望开槽机向后方切割时,副手柄160的连杆上的后侧触点(如图26所示的第二触点622)将与位于后侧的开关片(如图26所示的第二开关片612)接触,从而接通第二控制电路,副手柄160开关启动,控制驱动电机130反转。

而在自然状态下,副手柄160没有动作时,连杆上的触点与前后方向的两个开关片均没有接触,即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均没有接通,副手柄160开关未启动,驱动电机130不转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符合人体操作习惯的动作融入副手柄160中,在基于操作安全性的基础上,还带来了操作上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手柄包括主手柄140,主手柄140连接在机身110的后部。

如图12和图13以及图16和图1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主手柄140绕前后方向在第一预设平面与第二预设平面之间转动,即主手柄140的旋转轴112线为图中的前后方向。

其中,第一预设平面可以为与图12中的切割工作头120的锯片121或刀片平行的平面,即图12中的竖直平面,这样可以方便开槽机100对切割面为水平面的结构进行切割。第二预设平面可以为与图16中的切割工作头120的锯片121或刀片垂直的平面,即图16中的水平面,这样可以方便开槽机100对切割面为竖直面的结构(例如墙壁)进行切割。即这里的主手柄40可以在0°-90°之间转动。

进一步地,主手柄140通过锁止结构155锁定在第一预设平面或第二预设平面,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而自由调节主手柄140相对于机身110的位置,操作简单、舒适,符合人体操作的习惯动作,在基于操作安全性的基础上,还带来了操作上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在一些示例中,锁止结构155包括锁止槽551和配合在锁止槽551内的锁止扣552,锁止槽551和锁止扣552中的一个设于机身10,锁止槽551和锁止扣552中的另一个设于主手柄140。

在图18和图19示出的示例中,机身110设有沿机身110的长度方向可移动的锁止扣552,主手柄140连接在机身110的后部且具有锁止槽551,当锁止扣552向后移动时,锁止扣552与锁止槽551配合,从而将主手柄140锁定在机身110上而不能转动;当锁止扣552向前移动时,锁止扣552与锁止槽551脱离配合,此时主手柄140可以相对于机身110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感应件151和第二感应件152可以设在上述主手柄140上,也可以设在上述副手柄160上;而第一触点621和第二触点622可以设在上述副手柄160上,也可以设在上述主手柄140上。

并且,当第一感应件151和第二感应件152设在主手柄140或副手柄160上时,主手柄140或副手柄160可以相对于机身110静止不动,也可以相对于机身110转动;当第一触点621和第二触点622设在主手柄140或副手柄160上时,主手柄140或副手柄160需要相对于机身110可活动(例如摆动),从而方便与机身110上的第一开关片611、第二开关片612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100,可以应用于混凝土地面及墙面的布线开槽,开槽机100的切割工作头120为旋转工作刀头组件,机身110内设置有驱动电机130和传动机构131,传动机构131用于将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的转矩传递至旋转工作刀头组件,从而带动若干个锯片121或若干个刀片对地面或墙面进行切割操作。

其中,主手柄140上可以设置有主开关,用于控制电力接通或关断,使开槽机100处于待机状态,这里的开槽机100可以采用ac交流供电,设置有电源线,当然也可以采用dc直流电池包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开槽机100还包括可活动的模式切换键154,且模式切换键154的停留位置包括自动模式位置和手动模式位置。其中,模式切换键154可以设在手柄上,也可以设在机身110上。当模式切换键154位于自动模式位置时,根据方向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调节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或反转,当模式切换键154位于手动模式位置时,通过手动调节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或反转。

例如,手动模式位置包括电机正转位置和电机反转位置,用户可以将模式切换键154调节到电机正转位置,从而手动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也可以将模式切换键154调节到电机反转位置,从而手动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反转,最终用户可以锁定一个切割方向。

再如,开槽机100还具有在电机正转位置和电机反转位置之间活动的调节键,当用户将模式切换键154调节到手动模式位置,可以再通过调节键手动调节来手动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或反转。具体地,当调节键位于电机正转位置,实现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正转,当调节键位于电机反转位置,实现控制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反转。

下面参考图10-图3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100。

如图10-图3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100包括机身110、切割工作头120、驱动电机130和激光发射器170。机身110沿前后方向延伸,切割工作头120设于机身110的前部,驱动电机130设于机身110且与切割工作头120连接,驱动电机130用于驱动切割工作头120运转,例如,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可以直接与切割工作头120连接,或者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通过传动机构131与切割工作头120传动连接,激光发射器170设于机身110的前方,用于发射激光线以指示切割工作头120的切割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100,通过在机身110的前方设置激光发射器170,开槽机100在工作时,激光发射器170发射的激光线以指示切割方向,用户可以根据该激光线的指示方向控制开槽机100的运动方向,从而有利于实现直线切割,提升切割精度和切割质量,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12-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激光发射器170为双线激光发射器,用于发射两条平行的激光线以通过两条平行的激光线指示切割工作头120的切割宽度。通过采用双线激光发射器,用户在使用开槽机100时,可以根据两条平行的激光线的宽度调节切割工作头的锯片121或刀片数量,从而精确控制该切割工作头120的切割宽度。

在一些示例中,双线激光发射器包括用于发射第一激光线的第一光源171和用于发射第二激光线的第二光源172,第一光源171相对于机身110静止不动,第二光源172沿机身110的宽度方向(即切割工作头的切割宽度方向)可移动,即第二光源172相对于第一光源171位置可调。

进一步地,开槽机100还包括激光宽度调节装置180,用于调节第二光源172的位置以适于根据第一激光线和第二激光线之间的距离调节切割工作头120的锯片121或刀片数量,从而调节切割工作头的切割宽度。

参照图26和图27,并结合图27至图30,切割工作头120的位于内侧的锯片121位置与双线激光发射器的第一光源171位置相对应,且切割工作头120的位于内侧的锯片121位置固定,双线激光发射器的第二光源172位置可活动且与位于最外侧的锯片121位置对应。

由此,通过激光宽度调节装置180可以调节第二光源172的位置,然后调节切割工作头120的锯片121或刀片数量,使第二光源172发射的第二指示线与对应的锯片121或刀片位置重合,即如采用四个锯片121,则将第二光源72调节至第四个锯片121的位置处,从而借助双光线激光发射器发出第一指示线和第二指示线指示出锯片121或刀片的切割宽度。

如图29和图30所示,激光宽度调节装置180包括:沿机身1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滑槽181和调节件182,调节件182可移动地配合于滑槽181且与第二光源172连接以带动第二光源172移动。利用调节件182进行调节第二光源172的位置,使其发射的指示线(即激光线)与对应的锯片121或刀片位置重合,调节方便,可以实现切割宽度的精确控制。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滑槽181由两个平行布置的滑轨限定出,滑槽181的相对内侧壁分别设有多个沿滑槽18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限位凹槽,调节件182朝向滑槽181的内侧壁的一侧设有限位凸起821,限位凸起821适于配合在任意位置的限位槽811内,即调节件182可以沿滑槽181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且通过限位凸起821与限位凹槽的配合,可以将调节件182锁定在预设位置,从而精确调节第二光源172的位置,进而实现切割宽度的精确控制。

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开槽机100还包括指示器发电装置,指示器发电装置包括磁性件和感应线圈,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上设有风扇,磁性件设于风扇以随其转动,感应线圈与磁性件相对布置且与磁性件相互感应,感应线圈与双线激光发射器连接,感应线圈在与磁性件相互感应时产生的电流驱动双线激光发射器工作。

也就是说,当风扇转动时,可以带动磁性件一起转动,磁性件切割感应线圈产生电流,进而通过电流驱动双线激光发射器工作,无需单独设置为双线激光发射器供电的供电装置。当然,双线激光发射器也可以采用ac交流供电,或采用dc直流电池包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机身110的前部设有护罩122,护罩122外罩于切割工作头120,例如,护罩122以半包围的方式包覆切割工作头120的锯片121或刀片。通过在切割工作头120外罩设护罩122,可以对操作者进行保护,提升该开槽机100的使用安全性。其中,激光发射器170可以设置在护罩122的前部或顶部。

如图3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机身110设有用于向切割工作头120喷水的喷淋装置90,喷淋装置190包括水泵191和喷嘴192,水泵191的进水口适于连接水源,喷嘴192设于护罩122内且与水泵191的出水口连通,用于向切割工作头120喷水。

具体地,水泵191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193与水源连接,水泵191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194与喷嘴192连接,水泵191设在机身110的顶部,出水管194的一端伸入护罩122内以与设在护罩122内的喷嘴192连通,水泵191可以由ac电源或dc电池包供电,在切割工作头120的刀片或锯片121旋转工作的同时,喷嘴192朝向刀片或锯片121喷淋清水,一方面降低刀片或锯片121与混凝土表面切割时产生的热量,另一方面降低切割过程中的粉尘飞溅。

在一些示例中,护罩122的内表面与切割工作头120之间限定出风道221,护罩122具有与风道221连通的吸尘口222,吸尘口222用于连通吸尘器,通过设置与风道221连通的吸尘口222,可以外接吸尘器,利用吸尘器将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排出风道221外,降低了切割过程中的粉尘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机身110的底部设有支撑架111,用于将机身110支撑在切割面上,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开槽机100的支撑架111放置在切割面上,避免切割工具使用过重,同时提高了切割工具使用的舒适性。

如图31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架111的底部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滚轮113,滚轮113可滚动地支撑在切割面上。与直接将支撑架111放置在切割面的技术方案相比,滚轮113可以将原支撑架111与切割面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化为支撑架111与切割面之间的滚动摩擦,减少了摩擦力,方便用户前推或后拉操作。

如图33和图3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架111通过转轴112与机身110可枢转连接且支撑架111相对于机身110在预设角度范围内转动,并且支撑架111可以在预设调度范围中的任意位置锁停。其中,预设角度为α,0°<α≤48°。

由此,通过采用转轴112可以将机身110和支撑架111实现相对枢转地连接,二者之间的夹角可以在0度到48度之间设置,从而产生不同的切割深度,在0度时切深为0,在48度时切深最大且为40mm。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架111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可转动,当支撑架111位于第一极限位置时,切割工作头120的底部与支撑架111的底部平齐或位于支撑架111内,即此时切割工作头120无法对切割面进行切割;当支撑架111位于第二极限位置时,切割工作头120的至少一部分伸出支撑架111外,从而通过切割工作头120外露在支撑架111外的锯片121或刀片对切割面进行切割,通过将支撑架111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转动,利用支撑架111相对于机身110的位置调节切割工作头120的切割深度,使用更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槽机100(例如开槽机)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