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浪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8574发布日期:2019-04-05 19:40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人工造浪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造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单侧或双侧模拟适宜冲浪运动的海浪的人工造浪系统。



背景技术:

自然界的海浪主要由风对海水驱动形成,诸多小波浪不断叠加成为大浪。在海浪的前进过程中,如果遇到海岸、海底抬升或者过流区域收缩,则会形成一些特殊的巨浪,特别是适合于冲浪比赛的管浪,称为冲浪运动的“优质浪”。然而,形成这些“优质浪”的天文地理条件比较苛刻,浪源稀缺。

传统造浪设备包括泵喷、真空抽水及往复式激浪板或重物冲击等模式,都在浪高、浪型、持续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与自然管浪差别较远,不适宜于作为训练和比赛用浪源。

模拟和替代传统冲浪项目的自然环境条件,制造适合冲浪运动的优质管浪,对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造浪系统,能够制造适合冲浪运动的模拟海浪。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蓄水的池体,沿所述池体横向延伸方向的外侧设置为浅水区,所述池体的中部设置为深度大于所述浅水区的深水区;

支撑机构,其包括纵向贯穿所述池体深水区的轨道以及支撑所述轨道的支撑柱;

移动组件,其由动力机构驱动并沿所述轨道往复移动;

推动板,其设置在所述移动组件的至少一侧并随所述移动组件沿所述轨道移动,所述推动板在移动过程中至少部分浸入液面以下并对水沿移动方向进行推动。

优选的是,所述推动板设置为2个,且2个推动板对称设置在所述移动组件的两侧。

优选的是,所述池体为长方体,所述支撑柱设置为多个,并沿所述池体长度延伸方向的中轴线均匀布置,所述轨道通过第一支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柱上。

优选的是,所述深水区与浅水区连接的部位设置为坡面,所述坡面与深水区部分的池底之间的夹角为100-110°。

优选的是,所述移动组件底部设置有沿所述轨道移动的行走机构,以及在移动组件沿所述轨道移动过程中侧向设置在所述轨道侧方的矫正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行走机构为与所述轨道配合的轮组;所述矫正机构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轮组侧面的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架体内侧的侧轮。

优选的是,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移动组件两端的牵引线,以及对牵引线进行收放或拖拽的驱动机构。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柱为打入池体底部的钢筋水泥柱体,第一支架连接多个所述支撑柱构成所述移动组件的移动路径。

优选的是,所述推动板通过第二支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移动组件的一侧或两侧。

优选的是,在所述池体中沿所述移动组件移动路径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网。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池体中设置由支撑机构支撑的移动轨道,并在移动轨道上设置在动力机构驱动下沿轨道往复运行的移动组件,移动组件的一侧或双侧设置推动板作为造浪板,推动板部分或全部浸没水中,在推动板随移动组件沿着轨道移动时对水产生连续的推动力,从而将水向池体的两侧推排,在池体边缘产生管浪状的适宜冲浪运动的波浪。本实用新型便于安装和维护,运行平稳,高效生成持续的适合于冲浪运动的管浪,为冲浪运动者提供方便、快捷、经济且达标的训练或娱乐场地,为承接冲浪赛事、全民健身提供基础设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造浪系统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造浪系统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造浪系统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造浪系统,其中,包括:用于蓄水的池体100;支撑机构,其包括纵向贯穿所述池体100的轨道202以及支撑所述轨道202的支撑柱201;移动组件300,其由动力机构驱动并沿所述轨道202往复移动;推动板400,其设置在所述移动组件300的至少一侧并随所述移动组件300沿所述轨道202移动,所述推动板400在移动过程中至少部分浸入液面以下并对水沿移动方向进行推动。

该方案中,通过在池体100中设置由支撑机构支撑的移动轨道202,并在移动轨道202上设置在动力机构驱动下沿轨道202往复运行的移动组件300,移动组件300的一侧或双侧设置推动板400作为造浪板,推动板400部分或全部浸没水中,在推动板400随移动组件300沿着轨道202移动时对水产生连续的推动力,从而将水向池体100的两侧推排,在池体100边缘产生管浪状的适宜冲浪运动的波浪。本实用新型便于安装和维护,运行平稳,高效生成持续的适合于冲浪运动的管浪。造浪板为能够推动或排挤池体100中水的板状体,该板状体的几何形状结合池底及池体100侧壁的几何形状和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得到,并以能够充分推动池体100中的水并将其以一定速度、高度和角度从深水区101排挤至浅水区102而形成管浪为准。

所述浅水区102为波浪形成区,其设置在深水区101的外部,浅水区102和深水区101之间通过坡面连接,靠近深水区101的一侧为内侧,远离深水区101的一侧为外侧,浅水区102的池底内侧深度高于外侧深度,整个浅水区102池底形成由内至外升高的缓坡,具体升高方式可以将池底设置为阶梯状、斜面状、弧形等。造浪设备基本原理为,动力机构推动推动板400沿支撑机构上布置的轨道202运行,推动板400推动深水区101内的水,将池水连续地扬起并冲向浅水区102,高效地生成持续的适合于冲浪训练和比赛的管浪。驱动推动板400的动力源可以是船舶或者机车驱动,或者缆线牵引,或者驱动机构600与缆线牵引的结合等任何能够使推动板400移动的方式。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推动板400设置为2个,且2个推动板400对称设置在所述移动组件300的两侧。

以上方案中,移动组件300双侧设置推动板400,能够在移动组件300移动过程中双侧同时同步造浪,提高效率。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池体100为长方体,所述支撑柱201设置为多个,并沿所述池体100长度延伸方向的中轴线均匀布置,所述轨道202通过第一支架203固定在所述支撑柱201上。

以上方案中,轨道202和支撑柱201均设置在池体100的中轴线上,使池体100两侧呈现相同的造浪效果,并且两侧对推动板400的压力相同,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利于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如果考虑施工的特殊需求,轨道202及支撑柱201也可偏向于池体100的某一侧边。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深水区101与浅水区102连接的部位设置为坡面,所述坡面与深水区101部分的池底之间的夹角为100-110°。

以上方案中,通过设置由具有一定角度坡面连接的深水区101和浅水区102,并优化深水区101与浅水区102之间的坡面的角度,构成有利于人工造浪项目中生成用于冲浪运动的管浪的蓄水机构。通过在深水区101内设置支撑并引导造浪移动设备的支撑机构,能够配合造浪设备的移动及对水的推动作用,高效生成持续的适合于冲浪运动的管浪。所述坡面与深水区101池底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为100°、102°、106°、108°、110°等,该范围中的任何数值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深水区101蓄水深度为2.5-4米时,并在造浪设备配合下,能够使浪高达到2.5±0.5米,波浪持续时间大于45秒。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移动组件300底部设置有沿所述轨道202移动的行走机构301,以及在移动组件300沿所述轨道202移动过程中侧向设置在所述轨道202侧方的矫正结构。

以上方案中,所述行走机构301为支撑车架并作为主动轮的轮体,轮体为设置在车体下方两侧的两排轮子构成的轮系,单个轮子的宽度与轨道202接触面相匹配。轨道202为双轨,两排轮系之间的宽度与轨道202的双规距离相匹配。此外,移动组件300还包括设置在轨道202侧面的矫正结构,能够保证造浪车侧向受力较大时造浪车能够稳定运行,不会因侧向力过大造成倾覆,保证单、双侧造浪均能稳定运行。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行走机构301为与所述轨道202配合的轮组3011;所述矫正机构302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轮组3011侧面的架体3021,以及设置在所述架体3021内侧的侧轮。侧轮能够起到侧面抱紧的效果,抵消侧向力,增加车体的稳定性,保证平稳运行。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移动组件300两端的牵引线500,以及对牵引线500进行收放或拖拽的驱动机构600。

以上方案中,驱动机构600可以设置为分设在所述轨道202两端的对牵引线500进行拖拽的驱动机构600,具体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轨道202两端的一组辊轮以及驱动所述辊轮转动的电机,为了便于控制,两端的辊轮分别由不同的电机单独控制;此外,还可采用单侧闭环牵引系统对移动组件300进行牵引,具体为:通过在造浪设备的移动组件300的两端分别设置具有动力驱动的辊轮,以及无动力驱动的定位机构,并由辊轮和定位机构撑开架设在造浪设备轨道202上方的环形铰链,构成随辊轮正、反转动而双向运转的封闭式环形牵引机构,牵引机构连接造浪设备的移动组件300并对所述移动组件300沿轨道202进行双向牵引。定位机构由可伸缩的液压杆控制进行水平位移,以使环形铰链保持张紧状态。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支撑柱201为打入池体100底部的钢筋水泥柱体,第一支架203连接多个所述支撑柱201构成所述移动组件300的移动路径。

以上方案中,支撑柱201主要起固定支撑移动组件300及轨道202的作用,支撑柱201的布置走向由造浪设备的移动轨迹决定,支撑柱201之间的间隔距离通过池体100整体规模以及承重力等计算得到,支撑柱201的外形可为圆柱体、立方体、横截面为椭圆的柱体、横截面为多边形的柱体等,支撑柱201的走向、间隔距离、外形尺寸等具体设置方式并不对本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支撑柱201的材质具体可为刚性架体3021,或者钢筋水泥土浇筑成型,支撑柱201的高度为固定的或者可调的,具体根据实际施工需要设定。支撑柱201与深池区池底的固定连接方式为:所述支撑柱201至少部分嵌入固定在所述深池区底面以下,嵌入深度可为整个支撑柱201高度10-40%,例如10%、15%、20%、25%、30%、35%、40%等,对支撑柱201起到加固作用。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推动板400通过第二支架303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移动组件300的一侧或两侧。

以上方案中,所述第二支架303为刚性支架,所述第二支架303的一侧与所述移动组件300以可拆卸的方式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03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连接推动板400的固定装置。第二支架303的一侧通过螺栓法兰固定连接在车架上,为了连接更加稳固,可伸入移动组件300内部一定距离,或者固定到移动组件300的中轴线上,第二支架303的另一侧突出于移动组件300,推动板400固定在第二支架303的该侧。

一个优选方案中,在所述池体100中沿所述移动组件300移动路径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网700。

以上方案中,防护网700设置在移动组件300移动路径的外侧,并将深水区101和浅水区102分隔开,防止冲浪者进入具有造浪设备运行的深水区101。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