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踏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4162发布日期:2019-05-31 20:3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踏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脚手架防护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踏板。



背景技术:

传统的建筑踏板都是使用幼小的铁网或木板制作而成,结构不够稳定,重复使用会破损变形,导致施工不安全,使用寿命短,且木踏板重量较重,不方便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新型踏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踏板,包括由横梁连接而成的矩形框架及设于框架顶部的承重板,横梁的顶缘设有向框架内侧延伸的支撑部,且支撑部为两级的阶梯结构,承重板设于支撑部的下级阶梯面上。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横梁的顶缘设有两级阶梯结构的支撑部,将承重板设于支撑部的下级阶梯面上,可以方便承重板的安装,而且承重板的四周由框架四周的支撑部支撑,使得框架对承重板支撑更加平稳,也可以避免承重板相对框架滑动,提高踏板的结构稳定性,施工更安全。

进一步地,上述的框架相对的两条横梁之间设有支撑梁,支撑梁位于承重板的下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框架的结构稳定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承重板的承重强度。

进一步地,上述的支撑梁两端部的顶部位置开设有缺口,支撑部的底部与支撑梁的缺口位置相抵触,承重板的底面与支撑梁顶面相抵触,这样可以使得支撑梁能更好地对承重板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上述的支撑梁等距离分布于框架相对的两条横梁之间,保证踏板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上述的承重板为铁线横纵交叉焊接而成的格栅结构,这样可以减轻承重板的重量,方便搬运及安装,也便于建筑垃圾的清除。

进一步地,上述的横梁沿长度方向等距离开设有连接孔,方便踏板与踏板之间用螺栓连接,可以防止踏板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时被吹走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踏板结构稳定,承重能力强,降低了施工过程超载而引发的安全事故,且踏板的重量轻,方便搬运及安装,拆装便捷,降低了工人的施工强度,有效提高了施工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踏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踏板的横梁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踏板的横梁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踏板的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踏板,包括由横梁11连接而成的矩形框架1及设于框架1顶部的承重板2,承重板2为铁线横纵交叉焊接而成的格栅结构,这样可以减轻承重板2的重量,从而减轻踏板整体重量,方便搬运及安装。上述的横梁11的顶缘设有向框架1内侧延伸的支撑部4,且支撑部4为两级的阶梯结构,承重板2设于支撑部4的下级阶梯面41上,承重板2的四周与支撑部4焊接固定,其中,支撑部4是由横梁11上部折弯形成,这样可以简化制作工艺。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横梁11的顶缘设有两级阶梯结构的支撑部4,将承重板2设于支撑部4的下级阶梯面上,而且承重板2的四周由框架1四周的支撑部4支撑,使得框架1对承重板2支撑更加平稳,也可以避免承重板2相对框架1滑动,提高踏板的结构稳定性,施工更安全。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案,上述的框架1相对的两条横梁11之间等距离设置有多条支撑梁3,且所有的支撑梁3位于承重板2的下方,支撑梁3两端部的顶部位置开设有缺口31,支撑部4的底部与支撑梁3的缺口31位置相抵触,承重板2的底面与支撑梁3顶面相抵触,且支撑梁3的底面与横梁11的底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通过在相对的两条横梁11之间设有支撑梁3,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框架1的结构稳定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承重板2的承重强度,保证踏板的结构稳定性。

上述的横梁11沿长度方向等距离开设有多个连接孔111,使用时,可以通过螺栓穿过横梁11的连接孔111及相邻踏板横梁11的连接孔111,实现相邻踏板的固定连接,可以防止踏板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时被吹走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本实施例的踏板结构简单,重量轻,结构稳定,承重能力强,施工安全,解决了现有踏板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同时满足在施工过程中的拆装快捷,组合方便,满足各种外墙脚手架的施工需求。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