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支撑力装配式建筑底部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1122发布日期:2019-04-09 21:11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支撑力装配式建筑底部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节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支撑力装配式建筑底部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绿色建筑行动”和“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装配式建筑现已成为国内研究和探索的热点。装配式建筑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装配式钢结构两大体系,装配式钢结构相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轻质、高强、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设计、生产、施工全产业链技术体系成熟、规范图集等标准体系配套完备、生产设施配套齐全等优点;是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最优载体。因此,在当前急需化解我国钢材产业产能过剩的市场迫切需求下,在“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行业导向下,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正被大力示范、推广应用。

申请号为:CN201720697837.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底部连接机构”,其底座方管的四个侧面上均开有钥匙孔和腰孔,提高了卡接的稳定性,增加整体结构的安全和稳固性。但在装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外部连接件的抖动,仅仅依靠设置钥匙孔和腰孔很难保证外部连接件装配过程中一直被卡合在底座方管内,如果外部连接件抖落,会消耗人力去重复作业,费时费力影响工作效率。其次,该申请中基础底板的结构固定,实际作业中可知,基础底板的安装往往会受到安装空间的局限,强行安装会导致固定强度降低,从而影响整体稳固性;而当安装空间充足时,基础底板越大、紧固越紧密,固定强度越高。所以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示范、推广应用中,底座的结构设计是极难规避和极其重要的问题,研究开发一种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的底座结构迫在眉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支撑力装配式建筑底部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一种高支撑力装配式建筑底部固定结构,其包括可折叠固定板、缓冲垫板以及固定底座,其中,缓冲垫板和固定底座依次安置于可折叠固定板的中心部位,并通过若干第一螺栓将三者共同固定在作业底面上,固定底座的侧部安装有插接杆;

可折叠固定板包括中部板,中部板的两侧分别通过合页件铰接安装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尺寸结构相同,且二者拼接尺寸与中部板尺寸相同;

两侧合页件分别通过第二螺栓固定安装在中部板、第一侧板和中部板、第二侧板上;

固定底座包括底座板,底座板的上部中心部位固定焊接有固定方管,固定方管的四个侧面均开设有钥匙孔和旋滑槽;钥匙孔包括大孔部和小孔部,大孔部和小孔部之间通过第一直行部连通,第一直行部的宽度与小孔部的直径相同;旋滑槽包括第二直行部和弧行部,第二直行部和弧行部通行宽度相同且二者相接位置为相切设置;弧行部的末端顶部开设有防脱嵌槽;

插接杆包括插接杆身,插接杆身的端部开设有环槽,插接杆身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连杆,连杆上一体成型有限位杆;限位杆伸向设有环槽的一侧。

固定方管的四个侧面均开设若干螺钉孔。

固定方管的四角处均固定焊接有加强筋板,加强筋板的底部固定焊接在底座板上。

中部板上开均匀开设有8个中部板固定孔,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各开设有4个侧板固定孔;通过合页件翻转拼接后,8个侧板固定孔与8中部板固定孔竖直方向相对应设置。

第一直行部和第二直行部的直行长度相同;弧行部的弧心轴与小孔部的孔心轴相重合。

插接杆身的杆径与大孔部的孔径相同;环槽能够完全卡合在小孔部底部;限位杆能够完全插接在第二直行部内。

当插接杆身插接在大孔部中时,限位杆处于第二直行部的顶端位置。

固定过程中,如果可折叠固定板的安装没有空间限制,可展开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通过第一螺栓依次将固定底座、缓冲垫板和中部板固定连接在作业底面上,并通过第一螺栓将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固定连接在作业底面上,以加强可折叠固定板和作业底面的连接强度;如果可折叠固定板的安装收到了空间局限,可将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翻合拼接在中部板的下侧,通过第一螺栓依次将固定底座、缓冲垫板、中部板以及侧板固定连接在作业底面上。安装插接杆的过程中,先将插接杆身和限位杆分别与大孔部和第二直行部的顶端对正,完全插入后,向下拉动插接杆,使第一直行部的两侧嵌接在环槽内,直至小孔部底部与环槽接触完全,此时限位杆处于第二直行部的末端位置,后续转动插接杆,直至限位杆处于弧行部的末端位置,完成固定结构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根据安装空间自由调节可折叠固定板,当安装空间充足时,展开可折叠固定板,使固定面积增大,增强整体稳固性;当安装空间受限时,翻合可折叠固定板,使其适应固定空间。将插接杆卡合在钥匙孔和旋滑槽内,能够有效地对插接杆进行位置固定,即使插接杆出现抖动,也不会导致插接杆的直接抖落,为人工的察觉调整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不仅避免了重复的插接作业,也间接降低了作业成本。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稳定、实用性强、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翻合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固定底座的结构正视图;

图4为插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高支撑力装配式建筑底部固定结构,其包括可折叠固定板10、缓冲垫板20以及固定底座3,其中,缓冲垫板20和固定底座3依次安置于可折叠固定板10的中心部位,并通过若干第一螺栓42将三者共同固定在作业底面上,固定底座3的侧部安装有插接杆5;

可折叠固定板10包括中部板,中部板的两侧分别通过合页件11铰接安装有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

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尺寸结构相同,且二者拼接尺寸与中部板尺寸相同;

两侧合页件11分别通过第二螺栓41固定安装在中部板、第一侧板12和中部板、第二侧板13上;

固定底座3包括底座板30,底座板30的上部中心部位固定焊接有固定方管31,固定方管31的四个侧面均开设有钥匙孔和旋滑槽;钥匙孔包括大孔部311和小孔部312,大孔部311和小孔部312之间通过第一直行部连通,第一直行部的宽度与小孔部312的直径相同;旋滑槽包括第二直行部313和弧行部314,第二直行部313和弧行部314通行宽度相同且二者相接位置为相切设置;弧行部314的末端顶部开设有防脱嵌槽315;

插接杆5包括插接杆身50,插接杆身50的端部开设有环槽51,插接杆身50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连杆52,连杆52上一体成型有限位杆53;限位杆53伸向设有环槽51的一侧。

固定方管31的四个侧面均开设若干螺钉孔316。

固定方管31的四角处均固定焊接有加强筋板32,加强筋板32的底部固定焊接在底座板30上。

中部板上开均匀开设有8个中部板固定孔,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各开设有4个侧板固定孔;通过合页件11翻转拼接后,8个侧板固定孔与8个中部板固定孔竖直方向相对应设置。

第一直行部和第二直行部313的直行长度相同;弧行部314的弧心轴与小孔部312的孔心轴相重合。

插接杆身50的杆径与大孔部311的孔径相同;环槽51能够完全卡合在小孔部312底部;限位杆53能够完全插接在第二直行部313内。

当插接杆身50插接在大孔部311中时,限位杆53处于第二直行部313的顶端位置。

固定过程中,如果可折叠固定板的安装没有空间限制,可展开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通过第一螺栓依次将固定底座、缓冲垫板和中部板固定连接在作业底面上,并再通过第一螺栓将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固定连接在作业底面上,以加强可折叠固定板和作业底面的连接强度;如果可折叠固定板的安装收到了空间局限,可将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翻合拼接在中部板的下侧,通过第一螺栓依次将固定底座、缓冲垫板、中部板以及侧板固定连接在作业底面上。安装插接杆的过程中,先将插接杆身和限位杆分别与大孔部和第二直行部的顶端对正,完全插入后,向下拉动插接杆,使第一直行部的两侧嵌接在环槽内,直至小孔部底部与环槽接触完全,此时限位杆处于第二直行部的末端位置,后续转动插接杆,直至限位杆处于弧行部的末端位置,完成固定结构的安装。

所述实施例用以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所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