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截面模板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8326发布日期:2019-08-16 21:45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变截面模板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预制箱梁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截面模板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箱梁预制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底模、侧模、内模等部件作为箱梁预制的模具,内模即为变截面模板,其中变截面模板中采用在端部和中部标准段加大模板公口和增设可拆卸调整节的方式来避免变截面模板收缩过程中侵入端部和标准段部分,从而防止干涉模板收缩。模板公口过大导致公口部位模板强度减小,易发生变形,调整节在安装和拆卸比较困难,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截面模板的连接结构,确保变截面模板的侧模与顶模在由撑开至收缩的状态时,侧模远离标准段进行纵向位移,避免刮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变截面模板的连接结构,包括顶模及侧模,所述的顶模与侧模的侧边处分别连接有同轴布置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第一、第二旋转构件的轴心线和顶模与侧模交接线平行,第一、第二旋转构件相对轴心线转动处于远离或贴近状态。

所述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开设有通孔布置于转轴的外周,所述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的靠外端面通过垂直布置的第一、第二安装板分别与顶模与侧模连接,所述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呈圆柱状且在外周开设有槽口,所述的槽口的槽壁面相对轴心线呈螺旋曲面状,所述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通过槽口交错构成卡嵌配合,转轴的轴长大于第一、第二旋转构件卡嵌时的总长。

所述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与转轴布置有两组且同轴布置;第一组中:所述的第一旋转构件布置于转轴上远离顶模及侧模的前端的一端部,所述的第二旋转构件与转轴构成转动连接且第二旋转构件相对于第一旋转构件远离;第二组中:所述的第一旋转构件布置于转轴上靠近顶模及侧模的前端的一端部,所述的第二旋转构件与转轴构成转动连接且第二旋转构件相对于第一旋转构件卡嵌。

所述的转轴的两端自外向内布置有螺栓与垫片。

所述的顶模的侧边处垂直布置有第一限位板,两第一限位板之间垂直连接有销轴,所述的侧模的侧边处垂直布置有第二限位板,第二限位板的端部与销轴转动连接。

所述的第一限位板的间距大于转轴的轴长减去第一、第二旋转构件卡嵌时的总长。

上述技术方案中,顶模与侧模的连接侧边处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旋转构件,从而实现顶模与侧模的转动连接状态,第一、第二旋转构件处于同轴配合状态,当两者发生相对转动时,第二旋转构件相对第一旋转构件处于远离或贴近的状态,产生轴向上的相对位移,这时侧模相对顶模收缩时即可进行纵向位移,避免刮碰标准段。

附图说明

图1为部分侧模与顶模撑开状态立体图一;

图2为部分侧模与顶模撑开状态立体图二;

图3为图2中范围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第一、第二旋转构件与转轴布置示意图;

图5为第一、第二旋转构件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5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变截面模板的连接结构,包括顶模10及侧模20,所述的顶模10与侧模20的侧边处分别连接有同轴布置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的轴心线和顶模10与侧模20交接线平行,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相对轴心线转动处于远离或贴近状态。顶模10与侧模20的连接侧边处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从而实现顶模10与侧模20的转动连接状态,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处于同轴配合状态,当两者发生相对转动时,第二旋转构件40相对第一旋转构件30处于远离或贴近的状态,产生轴向上的相对位移,这时侧模20相对顶模10收缩时即可进行纵向位移,避免刮碰标准段。

所述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开设有通孔布置于转轴50的外周,所述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的靠外端面通过垂直布置的第一、第二安装板31、41分别与顶模10与侧模20连接,所述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呈圆柱状且在外周开设有槽口60,所述的槽口60的槽壁面相对轴心线呈螺旋曲面状,所述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通过槽口60交错构成卡嵌配合,转轴50的轴长大于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卡嵌时的总长。通过第一、第二安装板31、41用于延伸布置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两旋转构件皆开设有槽口60,即通过槽口60将旋转构件间隔分割,槽口60的槽壁部分形成凸块,通过凸块与槽口60交错相互卡嵌的方式将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构成连接,当油缸驱动侧模20进行收缩时,第二旋转构件40相对第一旋转构件30旋转,因为槽口60的槽壁面呈螺旋曲面状,侧模20即可在转轴50的轴向上进行纵向位移。

所述的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与转轴50布置有两组且同轴布置;第一组中:所述的第一旋转构件30布置于转轴50上远离顶模10及侧模20的前端的一端部,所述的第二旋转构件40与转轴50构成转动连接且第二旋转构件40相对于第一旋转构件30远离;第二组中:所述的第一旋转构件30布置于转轴50上靠近顶模10及侧模20的前端的一端部,所述的第二旋转构件40与转轴50构成转动连接且第二旋转构件40相对于第一旋转构件30卡嵌。

这里侧模20及侧模20的前端即为与标准段交接的一端,附图1中靠前的一端即为本申请定义的前端,本申请的目的就是使侧模20向下转动收缩时远离前端;如上述方案布置为两组,但是两组的具体的布置方位和方向有所区别;其中第一旋转构件30可相对于转轴50固定或者转动连接。

第一组中的第一旋转构件30布置于靠后的位置,侧模20处于撑开状态时,第一组中的第二旋转构件40远离第一旋转构件30,第二组中的第一旋转构件30靠转轴50的前端布置,第二组中的第二旋转构件40与第一旋转构件30卡嵌配合;侧模20向下收缩时,第一组中的第二旋转构件40顺延槽口60转动进行纵向位移与第一旋转构件30完成卡嵌,第二组中的第二旋转构件40顺延槽口60转动进行纵向位移与第一旋转构件30远离;仅仅只布置一组的情况时,不能确保撑开与回缩状态都能发生纵向位移,当像上述布置两组时,且一组处于远离另外一组处于卡嵌状态,一个正旋一个反旋,这样能确保撑开与回缩状态都能产生纵向位移,完成复位,远离标准段,避免刮碰。

为了约束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所述的转轴50的两端自外向内布置有螺栓51与垫片52。

所述的顶模10的侧边处垂直布置有第一限位板11,两第一限位板11之间垂直连接有销轴12,所述的侧模20的侧边处垂直布置有第二限位板21,第二限位板21的端部与销轴12转动连接。为了增强顶模10、侧模20的连接稳定性,设置有第二限位板21与销轴12构成铰接的状态。

所述的第一限位板11的间距大于转轴50的轴长减去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卡嵌时的总长。第二旋转构件40的轴向位移距离即为转轴50的轴长减去第一、第二旋转构件30、40卡嵌时的总长,为了实现限位的效果,如上述技术方案布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