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5652发布日期:2019-05-21 21:53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业化水平及居住品质提升的趋势越来越高,因此大空间、高净空的建筑已成为主要趋势。

在工程实践中,大空间、高净空带来的高处作业工程量与安全隐患存在同比例增长趋势,而普遍的人工工资增长与工作效率形成反比例趋势,工效、安全、成本三者间矛盾日益凸显出来。

1)大空间、高净空作业通常采用移动平台施工;2)移动平台搭设方式因搭设过高也同样存在安全隐患,移动操作平台安全加固措施有存在的必要性;3)传统加固措施存在安装繁琐,影响平台移动速度等弊病,移动操作平台安全加固措施安装简便、安全可靠是施工现场的强烈需求。因此,从技术方面优化移动操作平台支撑体系是规避安全风险和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操作平台,以使得该操作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大空间、层高较高、高处作业多的建筑工程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作平台,包括操作平台主体,所述操作平台主体包括位于高处的第一平台和支撑所述第一平台的主力杆,所述主力杆与所述第一平台固定连接,还包括与所述主力杆个数相同的斜支撑杆和一端与所述主力杆可转动连接的固定拉杆,所述斜支撑杆包括斜支撑主受力杆和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内且伸展后与地面接触的可收缩斜支撑杆,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的顶部与所述主力杆可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杆体两侧设有若干组对称的孔,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与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在其中一组所述孔处通过转孔螺栓紧固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拉杆另一端与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可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拉杆另一端与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底部与所述主力杆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的顶部与所述主力杆间采用抱卡螺栓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的顶部与所述主力杆间通过连接组件相连,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所述主力杆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和凸出所述主力杆的凸出部,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的顶部与所述凸出部可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平台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平台下方的第二平台,所述第二平台与所述主力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台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平台的对应侧通过竖直的平台间连接杆相连,所述平台间连接杆与所述主力杆间设有若干水平杆。

作为优选,所述主力杆底部均设有带脚刹的滑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技术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采用斜支撑杆支撑,制作简便,自行加工、可批次加工均可行,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具有极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2、安全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有效消除操作平台侧向倾覆和高处坠落等安全隐患和风险,是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3、管理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提升高处作业安全性,提高了施工作业效率,确保施工进度、安全同步有效推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展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收缩图。

图中:1、斜支撑主受力杆;2固定拉杆;3、可收缩斜支撑杆;4、主力杆;5第一平台;6、第二平台;7平台间连接杆;8、水平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操作平台,包括操作平台主体,所述操作平台主体包括位于高处的第一平台5和支撑所述第一平台的主力杆4,所述主力杆4与所述第一平台5固定连接,还包括与所述主力杆4个数相同的斜支撑杆和一端与所述主力杆4可转动连接的固定拉杆2,所述斜支撑杆包括斜支撑主受力杆1和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内且伸展后与地面接触的可收缩斜支撑杆3,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的顶部与所述主力杆4可转动连接。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安装到所述操作平台后,使用前要将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向外拉倒最大的角度,该角度大小受到所述固定拉杆2长度的限制,依据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离地的距离,拉出合适长度的可收缩斜支撑杆3与地接触。本实用新型在传统操作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斜支撑杆,使得平台的稳定性更好,安全性更高,更能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所述斜支撑杆与所述主力杆连接方式简单,安装方便,实用价值高。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3可依据需要调整到合适长度,以适应不同操作平台的要求。所述固定拉杆2能防止所述斜支撑杆打滑和因为压力而向外过分扩张,所述固定拉杆2大大增大了所述斜支撑杆与所述操作平台结合后整体的稳定性,使得所述操作平台不容易向一边倾覆,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高处作业中优势明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将操作平台主力杆4和斜支撑主受力杆1采用固定拉杆2拉紧,形成稳定三角形支撑体系。将原有4个受力点增加至8个受力点,将原有受力面积扩大1倍以上。斜支撑主受力杆1和固定拉杆2可根据操作平台高度调整,有效消除侧向倾覆隐患和风险,确保高处作业安全。

斜支撑主受力杆1采用与移动操作平台的主力杆4同种规格钢管,强度及厚度满足规范要求。斜支撑主受力杆1卡固件采用抱卡螺栓连接,安装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可收缩斜支撑杆3采用比斜支撑主受力杆1小一规格钢管套入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中,根据分段进行转孔螺栓紧固。可收缩斜支撑杆3尺寸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加工、安装便利省时,调整便利、适应施工现场环境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杆体两侧设有若干组对称的孔,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3与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在其中一组所述孔处通过转孔螺栓紧固连接。当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长度不够时,可依据需要从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中拉出合适长度的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3,再将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3与斜支撑主受力杆1在对应的所述孔处通过转孔螺栓紧固连接,以适应不同操作平台的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拉杆2另一端与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既可以可转动连接,又可以可拆卸连接,可依据工作需要合理选择。

作为优选,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3底部与所述主力杆4可拆卸连接,可在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3底部朝向所述主力杆4一侧设有两块对称的带孔板(未图示),当所述斜支撑杆收回到靠近所述主力杆4的位置时,所述主力杆4位于两块所述带孔板间,然后使用螺栓在所述带孔板的孔处紧固,这样可防止移动所述操作平台的过程中所述斜支撑杆的晃动。具体地,当所述斜支撑杆不使用时,可将其收起,所述固定拉杆2另一端与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拆开,所述固定拉杆2转到与所述主力杆4平行的位置上,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转到紧挨所述主力杆4的位置,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3可收入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中,再将可收缩斜支撑杆3底部与所述主力杆4固定连接。当再次需要使用所述斜支撑杆时,再将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3底部与所述主力杆4拆分开来。

作为优选,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的顶部与所述主力杆4间采用抱卡螺栓连接,以便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能相对所述主力杆4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的顶部与所述主力杆4间通过连接组件相连,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所述主力杆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和凸出所述主力杆的凸出部,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的顶部与所述凸出部可转动连接。设置所述凸出部可让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收回时与所述主力杆4保持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与所述主力杆4均采用同种规格钢管,第一,钢管本身的韧性好,抗压能力强;第二,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与所述主力杆4均采用同种规格钢管,使得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与所述主力杆4配合得更好,使得所述操作平台受压更平均稳定,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3采用比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小一规格钢管,以便将所述可收缩斜支撑杆3收容进所述斜支撑主受力杆1中。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平台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平台5下方的第二平台6,所述第二平台6与所述主力杆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台6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平台5的对应侧通过竖直的平台间连接杆7相连,所述平台间连接杆7与所述主力杆4间设有若干水平杆8。所述第一平台5和第二平台6可适应不同高度的高空作业,所述平台间连接杆7、水平杆8和主力杆4间组成可从所述第二平台6爬上所述第一平台5的阶梯。

作为优选,所述主力杆4底部均设有带脚刹的滑轮,方便工人人员将所述操作平台推到需要工作的地点,到达指定地点后,将滑轮用脚刹刹住,不让其动,能保证操作平台的稳定性。

常规移动操作平台仅采用四轮刹车作为支撑,当操作平台顶部踏板受力不均匀时易发生侧向倾覆事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较常规操作平台具有以下优势:

1、斜支撑杆采用固定拉杆2固定,稳定性更好,还可调节斜支撑杆长度,拆装调整便捷、省时、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的斜支撑杆扩大了基础支撑面积及受力点,提高了操作平台的稳固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强化了抗侧倾能力,提高了搭设多层操作平台时的安全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形式多样、适用于各种高处作业环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