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吸排水雨水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3693发布日期:2019-09-13 22:15阅读:1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虹吸排水雨水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虹吸排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虹吸排水雨水斗。



背景技术:

雨水斗属于金属落水系统分支,是设在屋面雨水由天沟进入雨水管道的入口处。雨水斗有整流格栅装置,能迅速排除屋面雨水,格栅具有整流作用,避免形成过大的旋涡,稳定斗前水位,减少掺气 迅速排除屋面雨水、雪水,并能有效阻挡较大杂物。雨水斗设在屋面雨水由天沟进入雨水管道的入口处。雨水斗有整流格栅装置,能迅速排除屋面雨水,格栅具有整流作用,避免形成过大的旋涡,稳定斗前水位,减少掺气 迅速排除屋面雨水、雪水,并能有效阻挡较大杂物。雨水斗与天沟,落水管组建成的金属落水系统,起到装饰性和实用性。

常见的雨水斗有虹吸雨水斗,虹吸雨水斗具有极强的反涡流功能,能很好的防止空气通过雨水斗入口处的水流带入整个系统,并在斗前水位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形成水封完全阻隔空气进入。并使雨水平稳地淹没泄流进入排水管。

现有技术中多数虹吸雨水斗的防水层的贴合不能延伸至雨水斗内侧,固定面积较小、容易导致雨水回流侵蚀屋面。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虹吸排水雨水斗,通新的设计,加大防水层的延伸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防水层固定面积过小、容易导致雨水回流侵蚀屋面等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虹吸排水雨水斗,包括:雨水斗结构、系统管道结构和天沟结构;

其中,雨水斗结构包括:雨水斗底盘以及安装在所述雨水斗底盘上的导流罩;

系统管道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雨水斗底盘下端的落水管、连接所述落水管与雨水斗底盘的垫圈以及锁紧所述落水管与雨水斗底盘的螺栓;

天沟结构包括:沿墙体设置的与前述雨水斗底盘连通的钢板天沟。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雨水斗底盘与导流罩之间设有防水保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雨水斗底盘上的防水层以及设置在所述防水层上方的不锈钢压圈,用于对雨水斗底盘本体起防水保护作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不锈钢压圈包括内翻边和外翻边,所述内翻边与前述防水层之间压紧固定,用于增加环形刚度,保持平整度,更好的固定压紧防水层。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雨水斗结构还包括电加热组件,包括固定在前述雨水斗底盘上端一侧的加热器、固定在前述雨水斗底盘下端中部的端子套件、通过所述端子套件引出的加热引线以及连接所述加热引线与加热器的套管,用于应对冰雪天气,提供适当热量,防止冰雪冻结的现象发生。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套管靠近雨水斗底盘的一侧设有橡胶衬套,用于对套管起固定、导向、防磨损的作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与所述雨水斗底盘之间设有整流器,用于对流经导流罩的雨水进行整流。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层由前述不锈钢压圈的内翻边起、延展至前述不锈钢压圈的外翻边处,用于延展防水层的铺设面积,提高防水强度。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包括导流圈、设置在所述导流圈上的两个定位孔、呈圆周阵列固定在所述导流圈下端的导流板、呈圆周阵列焊接在所述导流圈上端面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开口朝向外侧,相互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导流圈为盆状,边缘高,内圈低,呈一定的倾斜角度,用于快速高效地将雨水导流至雨水斗。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虹吸排水雨水斗,通过设置雨水斗结构、系统管道结构和天沟结构三部分,通过将虹吸雨水斗不锈钢压圈小型化,将防水层的贴合内移,虹吸雨水斗不锈钢压圈采用内外翻边设计,增加环形刚度,利于保持平整度、更好得固定压紧防水层;通上述结构设计,加大防水层的延伸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防水层固定面积过小、容易导致雨水回流侵蚀屋面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不锈钢压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不锈钢压圈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流罩的立体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落水管1、垫圈2、雨水斗底盘3、钢板天沟4、整流器5、导流罩6、导流圈601、定位孔602、导流板603、导流槽604、不锈钢压圈7、内翻边701、外翻边702、防水层8、螺栓9、端子套件10、加热器11、加热引线12、橡胶衬套13、套管14。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虹吸排水雨水斗,包括雨水斗底盘3,所述雨水斗底盘3上安装有导流罩6,所述导流罩6包括导流圈601,所述导流圈601上设有两个定位孔602,所述导流圈601下端固定有若干导流板603,所述导流板603呈圆周阵列,所述导流圈601上端面焊接形成有若干导流槽604,所述导流槽604的开口朝向外侧,相互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导流圈为盆状,边缘高,内圈低,呈一定的倾斜角度。所述雨水斗底盘3下端安装有落水管1,所述落水管1与雨水斗底盘3之间设有垫圈2,所述落水管1与雨水斗底盘3之间通过螺栓9压紧,所述雨水斗底盘3的一侧连接有沿墙体设置的与前述雨水斗底盘3连通的钢板天沟4。所述雨水斗底盘3与导流罩6之间设有防水保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雨水斗底盘3上的防水层8以及设置在所述防水层8上方的不锈钢压圈7,用于对雨水斗底盘3本体起防水保护作用。所述不锈钢压圈7包括内翻边701和外翻边702,所述内翻边701与前述防水层8之间压紧固定,本实用新型中不锈钢压圈7改变了传统以外圈压紧固定的方式,改为内圈固定,并延伸了防水层8的铺设面积,由传统的单一压紧改进为压紧和粘结双重方式,所述防水层8由前述不锈钢压圈7的内翻边701起、延展至前述不锈钢压圈7的外翻边702处。该实用新型还包括电加热组件,包括固定在前述雨水斗底盘3上端一侧的加热器11、固定在前述雨水斗底盘3下端中部的端子套件10、通过所述端子套件10引出的加热引线12以及连接所述加热引线12与加热器11的套管14。所述电加热组件用于应对冰雪天气,防止因冰雪天气造成的下水管等处的冰雪冻结、堵塞、堆积等现象发生,防止融化的冰雪水滞留于天沟。系统通过对冰雪探测,提供适当热量,防止冰雪冻结现象的产生。

该实用新型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利用虹吸现象,当遇到降水时,由于导流圈601为盆状,边缘高,内圈低,雨水便因为重力势能顺着导流槽604向导流圈601的内圈汇集,通过设置整流器5,使得雨水在进入雨水排放系统前得到整流,最大限度得将空气隔离在雨水排放系统之外,为系统形成满管流提供条件。在降雨初期,雨水刚刚汇集,雨水斗前的水深不大,雨水斗内不能有效阻止空气进入,此时其流态为非满管流,气水逆向流动,此阶段为重力流;随着暴雨的发展,雨水越聚越多,雨水斗底盘3前的水深加大,空气进入的越来越少。管道内形成断断续续的满管流和掺有气泡的两相流,当雨水斗底盘3前的水深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有空气掺入,由此形成满管压力流态。通过对管道的管径、高度差的控制,可实现对管道内雨水流态的控制,使得系统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虹吸压力满管流的流态,使得管道内部形成负压,雨水斗前的水面受到管道内外压力差的作用,增大了管道的流量与流速,从而增强了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以上便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