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厨房防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40816发布日期:2019-07-24 09:00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厨房防虫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防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厨房防虫系统。



背景技术:

厨房卫生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地方,由于厨房的特殊性,特别容易招惹虫子,虫子通常会通过门口、排风口、下水道口进入厨房内。常用的手段是通过喷洒杀虫剂等方式消灭虫子;此种做法虽然可以起到消灭虫害的作用,但杀虫剂的残留物以及四处散落的虫子尸体均可能对厨房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厨房的治理,应该从防虫方面入手,减少二次污染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厨房防虫系统,该防虫系统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虫子进入厨房内部,起到防护作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厨房防虫系统,包括厨房主体,所述厨房主体内设有排风口和下水管道,所述排风口处设有止逆阀,所述下水管道处设有封堵排渣机构,厨房主体门口处设有凹槽。

所述封堵排渣机构包括连接杆和堵头,所述堵头设置在下水管道内,与下水管道滑动联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穿过下水管道与堵头联接。

还包括推杆,所述推杆与连接杆铰接。

所述凹槽内装有杀虫药。

所述下水管道由依次联通的垂直管、水平管和S型管组成,所述封堵排渣机构设置在水平管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排风口处设置止逆阀,可以防止虫子从排风口处进入厨房内部;通过在厨房门口处设置凹槽,可以防止虫子从门缝爬入厨房内部;通过下水管道处的封堵排渣机构可以防止虫子从管道进入厨房内部,并通过堵头的移动可以起到清理下水管道内部的作用。通过上述结构设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厨房防虫系统,最大程度上防止虫子进入,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下水管道的结构示意;

图3是本实用新型封堵排渣机构的结构示意;

图4是本实用新型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动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厨房主体,2为排风口,3为下水管道,4为封堵排渣机构,5为凹槽,6为连接杆,7为堵头,8为推杆,9为垂直管,10为水平管,11为S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厨房防虫系统,包括厨房主体1,厨房主体1内设有排风口2和下水管道3,排风口2处设有止逆阀,止逆阀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即可,通过止逆阀可以防止虫子通过排风口2进入厨房内部;下水管道3处设有封堵排渣机构4,利用封堵排渣机构4可以清理并挡住下水管道3,防止虫子通过下水管道3进入厨房内;厨房主体1门口处设有凹槽5,可以在凹槽5内放置杀虫药、荧光粉等药物,防止虫子通过门缝底部进入厨房内。即使有虫子进入,虫子的尸体也会落入凹槽5内,不会四处散落,便于清理。

同时,在厨房灶具(灶台、水池、洗碗机、台面等)安装完毕后应当做填缝处理,保证无缝,防止虫子生存在缝隙中。在洗菜池和排渣处分别设置相应的垃圾粉碎机,垃圾粉碎机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即可。

如图2和3所示,封堵排渣机构4包括连接杆6和堵头7,堵头7设置在下水管道3内,与下水管道3滑动联接。连接杆6的一端穿过下水管道3与堵头7联接,下水管道3上设有相应的通孔。

封堵排渣机构4和下水管道3预埋在地面内,地面内应留有相应的活动空间,保证连接杆6的正常移动,地面上应设有相应的通槽,保证连接杆6的竖直部可以穿过该通槽伸出地面,便于人们操作。使用时,通过连接杆6的竖直部向左推动堵头7移动,堵头7移动过程中会推动下水管道3内壁的杂质,起到清理作用;当堵头7移动至左侧时,堵头7挡住下水管道3口,防止虫子进入;当需要排水时,通过连接杆6的竖直部向右移动堵头7即可。

如图4所示,连接杆6的竖直部铰接有推杆8,地面上设有相应的凹槽。根据需要可以将推杆8折叠使其落入凹槽内,使用时将其展开即可。此种结构设置可以避免绊倒工作人员。

具体的:下水管道3由垂直管9、水平管10、和S型管11组成,封堵排渣机构4设置在水平管10处,垂直管9的一端为下水口,另一端与水平管10联通。

如图5所示,上述连接杆6是通过人力提供动力;当然,其也可联接相应的电动元件,如:直线电机、电动伸缩杆等机构。通过电动伸缩杆驱动连接杆6移动,电动伸缩杆的壳体固定(可与地面固定),电动伸缩杆的伸缩部与连接杆6联接,电动伸缩杆的电源线可伸出地面与电源连接。

连接杆6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可采用L字杆或一字杆;当采用手动方式时,采用L字杆,当采用电动机构时,采用一字杆。

上面仅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各种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