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外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25132发布日期:2020-01-07 09:29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野外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野外救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野外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导致公路交通事故频发。当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时,为了使伤者尽快得到救助,现有技术提出了多种救援方案。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救援方案仅从发送求救信号的角度出发,使救援人员尽快找到伤者,而忽略了伤者在得到救助之前这段时间内的防护。例如,若遭遇恶劣天气,伤者因找不到遮风挡雨之处而导致伤口迅速恶化,或者体力严重透支,不利于后续救援,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伤者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死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路边设置带有帐篷的应急装置,然而,现有应急装置中的帐篷为组装式帐篷,具有以下几个缺点:不便于组装,需要先将帐篷杆穿进篷布上的杆套里,由帐篷杆撑起整个篷布后,再将所有帐篷杆的支脚分别固定在地面上,导致使用者要耗费较长时间才能搭建起来,这对于受伤较为严重的使用者来说很难完成;不便于收纳,使用完毕需要帐篷杆与篷布拆分后再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了本公开。

解决本公开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公开提供一种野外救生装置,其包括救生装置主体;所述救生装置主体包括:至少部分采用中空结构的柱体,以及放置在所述柱体内中空结构处的可折叠帐篷;所述柱体侧面靠近所述中空结构处设有开口,所述帐篷的部分固定在所述柱体内,而其余部分能够从所述开口中拉出并支撑于地面以形成帐篷的内部空间。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可放置于公路边且集成有帐篷的救生柱,帐篷采用折叠式结构,平常可收纳于柱体内部,需要时可直接从柱体上的开口中拉出,并快速支撑成帐篷,能迅速为求救者提供庇护所,从而争取救援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求救者的救援存活率。

可选地,所述柱体下部采用中空结构以容纳所述帐篷,所述开口为沿所述柱体高度方向延伸的狭长开口;所述帐篷包括:可折叠帐篷架和覆盖且固定在所述帐篷架上的篷布;所述篷布的一条侧边固定在所述柱体内;所述帐篷架包括:一端与所述柱体上的狭长开口的顶端铰接的旋转杆,以及一端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旋转杆的另一端连接的两侧杆,且所述侧杆的另一端能够与地面固定。

可选地,所述旋转杆包括至少两段子旋转杆,相邻两段子旋转杆的端部通过两通接头连接;所述侧杆包括至少两段子侧杆,相邻两段子侧杆的端部通过两通接头连接。

可选地,所述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信号收发系统;所述信号收发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柱体上的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所述信号接收器与所述信号发射器电连接,用于以无线的方式接收求救信号并传输至所述信号发射器;所述信号发射器内置地址编码,用于将求救信号连同所述地址编码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至救援中心。

可选地,所述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柱体顶部的太阳能发电组件;所述太阳能发电组件与所述信号收发系统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求救报警灯组;所述求救报警灯组与所述太阳能发电组件电连接;所述信号接收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求救信号时,接通所述求救报警灯组的电路回路;和/或,

所述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柱体上的烟雾报警器,所述烟雾报警器分别与所述太阳能发电组件和所述信号发射器电连接,用于在感应到烟雾时向所述信号发射器输出火警信号;所述信号发射器用于将所述火警信号连同所述地址编码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至救援中心。

可选地,所述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与所述太阳能发电组件电连接的蓄电池;所述柱体上部采用中空结构以容纳所述蓄电池。

可选地,所述野外救生装置还包括手持信号发射器,所述手持信号发射器用于以无线的方式发射求救信号。

可选地,所述柱体的中部设有储物空间,其内放置有饮用水、食物、药物,以及与所述太阳能发电组件电连接的充电接口。

可选地,所述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柱体顶部,并与所述太阳能发电组件电连接的灯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救生装置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信号发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帐篷的展开示意图。

图中:1-太阳能发电组件;2-第一求救报警灯组;3-信号发射器;4-柱体;5-蓄电池;6-第二求救报警灯组;7-信号接收器;8-储物空间;9-可折叠帐篷;10-指示灯;11-求救键;12-关闭键;13-铰接件;14-旋转杆;15-三通接头;16-镂空处;17-两通接头;18-侧杆;19-弧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野外救生装置,其包括救生装置主体。如图1所示,所述救生装置主体包括:至少部分采用中空结构的柱体4,以及放置在柱体4内中空结构处的可折叠帐篷9。柱体4侧面靠近所述中空结构处设有开口,帐篷9的部分固定在柱体4内,而其余部分能够从所述开口中拉出并支撑于地面以形成帐篷的内部空间。其中,柱体4部分空心,用于帐篷折叠时收入,其余部分可为实心,以保证柱体4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放置于公路边且集成有帐篷的救生柱,帐篷采用折叠式结构,平常可收纳于柱体内部,需要时可直接从柱体上的开口中拉出,并快速支撑成帐篷,能迅速为求救者提供庇护所,从而争取救援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求救者的救援存活率。

具体地,柱体4下部采用中空结构以容纳帐篷9,且柱体4上的开口可以为沿柱体4高度方向延伸的狭长开口,而柱体4下部挖空后呈现出弧线19。所述狭长开口既便于帐篷取放,又能减轻外界环境对帐篷的侵蚀,延长帐篷的使用寿命。当然,为了更好地保护帐篷,还可以在柱体4上的狭长开口处设置可开合的门,开合方式可以为滑动开合,也可以为转动开合。

如图3所示,帐篷9包括:可折叠帐篷架和覆盖且固定在帐篷架上的篷布。篷布的一条侧边固定在柱体内。帐篷架包括旋转杆14和两侧杆18,且旋转杆14和侧杆18均与篷布固定。旋转杆14的一端与柱体4上的狭长开口的顶端通过铰接件13铰接,两侧杆18的一端通过三通接头15与旋转杆14的另一端连接,且两侧杆18的另一端都能够与地面固定。其中,三通接头15中任意两通之间呈90°,其材质可以为塑料;侧杆18可采用具有一定重量的金属杆,以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

篷布覆盖在由旋转杆14和两侧杆18支撑而形成的空间外部,具体包括:由旋转杆14、左侧杆18和篷布固定在柱体4内那条侧边构成的左侧面、由旋转杆14、右侧杆18和篷布固定在柱体4内那条侧边构成的右侧面、由左右两侧杆18构成的正面,以及分别与左侧面、右侧面和正面相接的底面。篷布可采用防水、防火、防腐蚀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中,由于篷布的一条侧边固定在柱体内,当帐篷架与篷布的其余部分从柱体上的狭长开口拉出时,篷布的固定在柱体内的这条侧边也起到了部分支撑作用,其与旋转杆和两侧杆一起支撑起整块篷布,并形成帐篷的内部空间。

可折叠帐篷9的使用方式具体为:

需要使用帐篷时,先将旋转杆14、两侧杆18以及篷布一起从柱体4上的狭长开口中拉出,再将旋转杆14拉起并旋转至与地面保持平行,然后通过三通接头15将两侧杆18与旋转杆14连接,最后将两侧杆18的自由端固定在地面上,此时,篷布已经被旋转杆14和两侧杆18充分撑开以形成帐篷的内部空间,在下雨天、下雪天或者异常天气时为求救者提供庇护场所。

考虑到柱体4的容纳空间有限,可将旋转杆14和侧杆18设计成分段结构,收纳时拆分成段,使用时将各段连成一个整体。

具体地,旋转杆14包括至少两段子旋转杆,相邻两段子旋转杆的端部通过两通接头17连接;侧杆18包括至少两段子侧杆,相邻两段子侧杆的端部通过两通接头17连接。其中,两通接头17具体为180°两通接头,其材质可以为塑料。虽然图3中仅示出了旋转杆14采用一段式结构,侧杆18采用两段式结构,但这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旋转杆14和侧杆18还可以采用更多段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由于为旋转杆和侧杆配备了三通接头和两通接头,使用时将其拼接成一个整体,收纳时将旋转杆和侧杆分段拆开,方便收纳于柱体内部。而且,为了便于旋转杆和侧杆的拆装,篷布在相邻两段子旋转杆的连接处、相邻两段子侧杆的连接处,以及旋转杆与两侧杆的连接处均做镂空处理,以形成多处如图3所示的镂空处16。

如图1所示,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信号收发系统。信号收发系统包括:设置在柱体4上的信号发射器3和信号接收器7,信号接收器7与信号发射器3电连接。其中,信号发射器3可以设置在柱体4的顶部,信号接收器7可以设置在柱体4中部。信号接收器7用于以无线的方式接收求救信号并传输至信号发射器3。信号发射器3内置地址编码,用于将所述求救信号连同所述地址编码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至救援中心。

所述野外救生装置还包括与救生装置主体相配套的手持信号发射器。如图2所示,所述手持信号发射器上设置有指示灯10、求救键11和关闭键12,当求救者按下求救键11时可以以无线的方式向救生装置主体发射求救信号,按下关闭键12时可断开太阳能发电组件与救生装置主体的至少部分用电设施之间的电路回路,为救生装置主体节省能源消耗。其中,手持信号发射器采用无线射频技术发出求救信号,信号传输距离可达上千米,便于几千米范围内的救生装置主体的信号接收器接收。

本实施例中,求救者可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持信号发射器,通过救生装置主体向救援中心发送求救信号,而救援人员到达救生装置主体后,以救生装置主体为圆心展开搜索即可找到求救者。

如图1所示,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柱体4顶部的太阳能发电组件1。太阳能发电组件1与信号收发系统电连接,用于为信号收发系统提供电能。当然,信号收发系统也可以从公共电网取电。

本实施例中,太阳能发电组件与信号收发系统组成了太阳能求救装置,求救者可通过该太阳能求救装置向救援中心发送求救信号,方便救援人员及时施救,然后求救者就可以在原地等待救援,在救援到来之前还可拉出可折叠帐篷并进入帐篷中等待。

为了节省搜索时间,求救者可以自行到达救生装置主体所在位置并等待救援,而为了便于求救者迅速找到救生装置主体,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求救报警灯组。求救报警灯组与太阳能电池发电组件电连接,信号接收器7还用于在接收到求救信号时,接通求救报警灯组的电路回路,以点亮求救报警灯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求救报警灯组采用两组,分别为第一求救报警灯组2和第二求救报警灯组6,下面分别进行描述。

第一求救报警灯组2设置在太阳能发电组件1侧面,其通过第一开关装置与太阳能发电组件1电连接,第一开关装置还与信号接收器7电连接。信号接收器7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求救信号时,控制第一开关装置导通以接通第一求救报警灯组2的电路回路,从而点亮第一求救报警灯组2。其中,第一求救报警灯组2包括多盏灯,具体可环绕太阳能发电组件1四周设置,点亮时可发出使人敏感的黄色灯光。第一开关装置可设置在柱体内适当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当信号接收器接收到手持信号发射器发送的求救信号时,可打开柱体顶部的第一求救报警灯组并发出使人敏感的黄色灯光,便于求救者寻找到救生装置主体,也便于搜救者迅速找到该救生装置主体并及时发现求救者,加快了救援速度。

此外,如果救生装置主体所在区域树木较多,可能会出现叶片遮挡位于柱体顶部的第一求救报警灯组发光的情况,从而影响求救者和搜救者寻找该救生装置主体的速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1所示,第二求救报警灯组6设置在柱体4中部,其通过第二开关装置与太阳能发电组件1电连接,第二开关装置还与信号接收器7电连接。信号接收器7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求救信号时,控制第二开关装置导通以接通第二求救报警灯组6的电路回路,从而点亮第二求救报警灯组6。其中,第二求救报警灯组6包括多盏灯,具体可环绕柱体4中部的圆周设置,点亮时可发出使人敏感的黄色灯光,高度可以为距地面1.6m左右,以适合人眼的高度。第二开关装置可设置在柱体内适当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当信号接收器接收到手持信号发射器发送的求救信号时,还可打开柱体中部的第二求救报警灯组并发出使人敏感的黄色灯光,加快求救者和搜救者找到该救生装置主体的速度。

当救生装置主体周边发生火灾时,还可通过救生装置主体向救援中心发送火警信号。

具体地,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柱体4上的烟雾报警器(图中未示出),烟雾报警器分别与太阳能发电组件1和信号发射器3电连接,用于在感应到烟雾时向信号发射器3输出火警信号。信号发射器3用于将所述火警信号连同所述地址编码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至救援中心。

本实施例中,若救生装置主体周边发生火灾,则烟雾报警器就会及时感应到烟雾并产生火警信号,而信号发射器就会将该火警信号连同地址编码发送至救援中心,救援中心就可以根据该地址编码所指定的位置派出救火人员,达到迅速灭火的目的。

太阳能发电组件1能够为救生装置主体的所有用电设施提供电能。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设置在太阳能发电组件1底部的旋转机构(图中未示出),其用于调节太阳能发电组件1的倾斜角度。至于太阳能发电组件的倾斜角度,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纬度来确定,以保证最大发电量。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为太阳能发电组件配备自动跟踪装置,其与旋转机构连接,能够通过旋转机构自动调节太阳能发电组件的旋转角度,使太阳能发电组件随时正对太阳,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

如图1所示,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与太阳能发电组件1电连接的蓄电池5。柱体4上部采用中空结构以容纳蓄电池5。

本实施例中,太阳能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除了供给救生装置主体用电设施的日常消耗以外还有很多结余,可将多余的电能存储在蓄电池内,则夜晚或阴天时就可由蓄电池为救生装置主体的用电设施供电。

如图1所示,柱体4的中部设有储物空间8,其内放置有饮用水、食物(主要为高能量食品)、常用药物,以及与太阳能发电组件1电连接的充电接口,使得求救者找到救生装置主体并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补充能量,做些应急伤口处理,或者给手机充电。

其中,储物空间可采用储物格的形式,不同储物格可存放不同类别的物品,当然,储物空间应配有门,门上可设置按钮,按下按钮即可打开储物空间的门,便于物品的取用。充电接口可以为手机充电接口,如microusb插口、type-c插口和lightning接口,可以为手提电脑接口,也可以为其他用电设备接口,本公开对充电接口的类型不作限制。

救生装置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柱体4顶部,并与太阳能发电组件1电连接的灯头(图中未示出),从而使救生装置主体结合了路灯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柱体4可采用高强度、耐腐蚀、稳定性能好的钢材制成,高度最好高于周边的树木,内部部分空心以便于安放帐篷、蓄电池,以及太阳能发电组件走线。

下面结合图1至3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1)平时工作状态:

1.1烟雾报警器在森林发生火灾或者有人蓄意纵火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反馈,通过信号发射器3向救援中心发送火警信号,及时止损;

1.2储物空间8内存放有饮用水、食物、药物和充电接口,不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平时过路者有需要时也可取用。

2)有求救信号状态:

2.1信号发射器3及时向救援中心发送求救信号,反馈及时,减少对求救者的搜索定位时间;

2.2手持信号发射器便于随时携带,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只需按下求救键11,周围最近的救生装置主体的柱体4顶部和中部的灯就会发出使人敏感的黄光,起到指引作用,便于求救者和救援人员快速找到救生装置主体,补给水分和食物,对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如遇恶劣天气还可打开帐篷,遮风避雨。

其中救生装置主体的关键在于使用太阳能发电,无需外接电力便能使整个系统运作起来。

当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时,为了便于救援,现有技术提出了一些将求救装置与路灯相结合的解决方案。然而,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方案具有如下设计缺陷:

1)求救装置和路灯为一体结构,若选择性安置求救装置,则求救者难以寻找,不能及时获救;若全部安置求救装置,则由于路灯遍布范围广,求救装置安置过多会导致资源浪费。

2)由于事故发生地点随机,还多发生在人烟稀少且距离路灯较远的区域,遇难时若求救者因距离问题、视线遮挡、体力不支等问题,便不能得到救助。

3)求救装置未设置可以补给体力的物资、处理紧急伤口的药物,和遮风避雨的场所。

4)求救装置除了可以发求救信号之外,只能做灯光照明使用,资源利用不充分。

而本公开所述野外救生装置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具体地,本公开所述野外救生装置由于具有信号收发系统,即设置在救生装置主体上的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以及由求救者手持的信号发射器,使得求救者在野外遇险时能够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持信号发射器向救生装置主体发送求救信号,再由救生装置主体将该求救信号转发至救援中心,解决了求救者难以寻找,不能及时获救的问题。而且,本公开所述野外救生装置既可以与路灯为一体结构,并由太阳能发电组件提供电能,也可以与路灯分开设置,且不影响对求救者的救援,即本公开所述野外救生装置的设置不依赖于路灯,避免了因设置数量过多而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公开所述野外救生装置还具有第一/第二报警灯组,既便于求救者快速找到救生装置主体,也便于搜救者迅速找到该救生装置主体并及时发现求救者,即使事故发生地点随机,例如人烟稀少且距离路灯较远的区域,求救者也能迅速得到救助。

本公开所述野外救生装置还具有可折叠帐篷和存放有饮用水、食物、药物和充电接口的储物空间,从而为求救者提供了可以补给体力的物资、处理紧急伤口的药物,和遮风避雨的场所。

因此,本公开所述野外救生装置既可以做灯光照明使用(即提供路灯的功能),也能够向救援中心发送求救信号,还能使求救者和救援人员快速、准确定位并寻找到救生装置主体,使求救者得到物资补给、缩短被救助时间,提高存活率。

综上所述,本公开所述野外救生装置具有如下优势:

1)采用无线射频技术,在手持信号发射器发射求救信号后,救生装置主体接收该求救信号,并向救援中心转发该求救信号,同时点亮柱体顶部和中部的灯,求救者能够通过调整方向,看到灯光,及时找到救生装置主体,并等待被施救;

2)救生装置主体的所有用电设施的电能均由柱顶安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提供,该救生装置主体可安装在一些距主干道较远,且地势相对危险的区域,在一些自然景观旅游景区、野外、偏僻信号弱地区也可安装;

3)手持信号发射器方便随身携带,手持信号发射器向最近的救生装置主体发送求救信号,救生装置主体向最近的救援中心发送求救信号,只要在搜救区域内设置了数量足够多的救生装置主体,则不论求救者位于该区域中的任何位置,获救的可能将变得更大;

4)救生装置主体内置充电接口,储物空间内存放有食物和药物,柱体底部放置了可折叠帐篷,从而为求救者提供了生存必需品,延长被施救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