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内组合隔板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66028发布日期:2019-07-03 03:25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内组合隔板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内组合隔板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已经建成建筑的某个空间内,在使用阶段加设一些附加隔板或隔墙,对建筑空间进行再次分隔,是很常见的建筑使用形式,如现在常见的“商改住”建筑,“loft”建筑的隔墙或隔板等。隔墙或隔板应当具有满足使用要求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等,还必须与建筑结构之间可靠连接。

现有的建筑内隔板的建设大多还是现场施工,安装难度大且工时较长,尤其是带有混凝土浇筑、现场下料、现场焊接、现场油漆的方式进行工程施工的组合隔板隔墙工程已不能满足未来需求。并且因为不同的房屋构造所需的隔板的长宽也不一样,进一步提高了施工难度,所以需要一种能采用一定的标准件建成的建筑内隔板,提高建造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内组合隔板及其施工方法,具有快速建造的效果,并且宽度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对一定宽度范围内的房间均有适应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内组合隔板,包括若干一端预埋在两面正对的墙体中的水平的支撑桩,相邻所述支撑桩之间套接有承力座,相对的两个所述承力座之间连接有可伸缩的骨架,所述骨架上承接有框架,所述框架上铺装若干隔板单体。

通过上述设置,在两面墙体之间搭设该组合隔板,两面墙体上均固定有一端预埋在腔体中的水平的支撑桩,其中支撑桩之间两两正对,并在同侧的相邻的支撑桩之间套接有承力座,使两侧的承力座也两两正对。任意相对的两个承力座之间连接有课伸缩的骨架,通过骨架进行支撑,并且将骨架设置为可伸缩的结构,可以满足骨架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调节,进而满足骨架对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室内结构的适应能力,从而起到一定的标准件的作用,在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室内结构可以起到快速安装的效果,并且通过设置多种型号的骨架,可以进一步提高适应不同室内宽度的能力。骨架上承接有框架,框架上阵列铺装有若干隔板单体,若干隔板单体的上端面平齐,从而组成完整的组合隔板,通过骨架对框架进行支撑,通过框架对隔板单体进行限位。并根据不同的室内结构宽度,选用不同宽度的框架,其中大部分隔板单体可以采用预制的型号进行铺装,而少数靠近两侧墙体的隔板单体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截断以适应室内宽度,但相比现有的隔板安装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加工难度和施工工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所述骨架包括两根螺杆,以及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螺杆螺纹连接的套筒,两根所述螺杆的螺纹方向相反,两根所述螺杆远离所述套筒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相对的承力座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单根骨架包括两根螺杆一根螺套,螺套两端与螺杆套设并螺纹连接,其中两根螺杆的螺纹方向相反,从而通过转动螺套可以实现两侧的螺杆同时伸出或收缩,进而实现骨架的长度在一定范围内的调节。将两根螺杆远离螺套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正对的承力座连接,从而通过承力座对骨架进行支撑,进而对框架和隔板单体进行支撑。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所述螺杆远离所述套筒的一端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为直径大于所述螺杆的圆柱体;所述承力座远离所述螺杆的一侧设置有供所述连接座卡接的卡槽,所述卡槽贯通所述承力座的上端面,所述承力座还设置有连通卡槽的通槽,所述通槽贯通所述承力座的上端面,所述通槽与所述螺杆平行;所述连接座、螺杆分别与所述卡槽、通槽卡接。

通过上述设置,任一螺杆远离套筒的一端均固定有圆柱形的连接座,连接座的直径大于螺杆的直径。其中承力座在远离螺杆的一侧开设有供连接座卡接的卡槽,卡槽贯通承力座的上端面,从而可以供连接座从卡槽的上方卡入;承力座还开设有连通卡槽的通槽,通槽也贯通承力座的上端面,通槽与螺杆的长度方向平行,卡槽和通槽将承力座与螺杆垂直的两个侧面贯通,从而供螺杆卡入,连接座、螺杆分别与卡槽、通槽卡接。从而通过卡槽对连接座进行限位,是骨架不与两侧的承力座分离。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两个所述螺杆上均螺纹套接有紧固螺母,所述紧固螺母夹紧所述套筒。

通过上述设置,套筒两侧的螺杆上均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在骨架的长度调节好后,通过同时拧紧铜套两侧紧固螺母夹紧套筒,实现对骨架长度的限位,起到止松的效果,进而加强了骨架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所述承力座下端面设置有供所述支撑桩穿过的承力槽,所述支撑桩贯通所述承力座,所述支撑桩伸出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支撑桩伸出的一端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所述限位螺母夹紧所述承力座。

通过上述设置,承力座下端面开设有两个供支撑桩抵接的承力槽,承力槽与承力座的下端面贯通,从而将承力座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桩上。设置支撑桩的长度发育承力座的宽度,从而在承力座放置在支撑桩上后,支撑桩远离腔体的一端伸出承力座。在支撑桩远离墙体的一端开设有外螺纹,并在支撑桩伸出的一端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在承力座放置在支撑桩上后,通过拧紧限位螺母将承力桩夹紧,进而实现承力座与支撑桩的连接与限位,使支撑座在受到自身重力后隔板的竖直的压力时,不容易与支撑桩分离,保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并且安装快捷。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若干所述支撑桩在墙体内一端设置有预埋的支撑框,所述支撑框所在平面与墙体平行,所述支撑框设置为镂空的网状,所述支撑框将同一面墙体上的支撑桩相互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支撑桩在墙体捏的一端预埋有支撑框,支撑框与墙体所在的平面平行,支撑框设置为镂空的网状并与同一面墙体上的支撑桩均相互连接,从而加强了同一面墙体的各支撑桩之间的相互联系。当支撑桩受到外部承力座的压力时,容易产生沿支撑桩轴线方向的拉力,通过设置支撑框可以提高支撑桩与墙体的连接关系和抗拉性能,进而提高该隔板结构的承重能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所述框架包括至少两个跨设在骨架上的承力板,所述承力板与所述骨架垂直,其中两个承力板抵接所述套筒两侧的紧固螺母设置,所述承力板下端面开有供所述螺杆卡入的卡口;所述框架还包括若干固定在承力板上端面的纵横分布的限位条,所述限位条之间形成若干用于放置隔板单体的空间。

通过上述设置,框架包括有至少两个同时跨设在多根骨架上的承力板,承力板与骨架垂直,其中两个承力板与套筒两侧的紧固螺母抵接,通过紧固螺母对框架进行限位,并且因为套筒和紧固螺母均可以设置为标准件,从而该两个承力板之间的间距也较为容易设定,通过紧固螺母对框架的限位使框架不容易发生相对运动,保持了结构的稳定性。其中承力板的下端面开设有多个供螺杆卡入的卡口,通过卡口使承力板放置在骨架上。框架还包括有若干固定在承力板上端面的纵横分布的限位条,限位条包括与承力板平行和垂直的两种,纵横分布的限位条之间形成若干用于放置隔板单体的空间,通过限位条使隔板单体之间相对隔离并对隔板单体进行限位,是隔板单体在受力时不易发生滑移,并且通过限位条的设置方便使用者安装隔板单体。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所述隔板单体下端面的四周均凹陷有阶梯,隔板单体放置在所述限位条上,所述阶梯与所述限位条卡接,相邻所述隔板单体之间通过同一根限位条进行支撑。

通过上述设置,隔板单体下端面四周凹陷有阶梯,并且设置阶梯的高度与限位条的高度相同,从而当隔板单体放置在限位条上时,隔板单体的下端面与承力板抵接,阶梯的下端面与限位条的上端面抵接,阶梯的侧面与限位条的侧面抵接,从而通过承力板和限位条对隔板单体进行支撑,通过限位条卡接隔板单体进行限位。并且设置隔板单体的宽度满足相邻的隔板单体之间通过同一根限位条进行支撑,且通过同一根限位条进行限位,从而使相邻的隔板单体可以将限位条遮盖,保持隔板上端面的平整和美观。

一种建筑内组合隔板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测量墙间距,组配配件:包括承力座、螺杆、螺套、框架、隔板单体;

b.预埋支撑框:在两面正对的墙体内预埋支撑框,是支撑桩伸出墙面;

c.安装承力座:将承力座下端面的承力槽与支撑桩套接,并拧紧限位螺母;

d.安装骨架:将螺套两端与螺杆螺纹连接,并转动螺套至骨架长度合适,将骨架两端的连接座、螺杆与支撑座的卡槽、通槽卡接,并拧紧紧固螺母;

e.安装框架:将承力板的卡口与骨架的螺杆卡接;

f.安装隔板单体:将隔板单体放置在支撑板上,并通过限位条对隔板单体四周的阶梯进行限位。

通过上述设置,先测量墙体间距或者即将建成的墙体的间距,预估所需的配件长度,因为骨架的长度为一定范围内可调节设置,从而可以生产一系列不同规格的标准件,在测量墙体间距位于一定区间时,直接选用不同系列的标准件进行安装。然后预埋支撑框,墙体搭建过程中,或者采用预制墙板在建造过程中,在两面正对的墙体内预埋支撑框,并使支撑桩伸出墙面。待支撑桩稳定后,在支撑桩上安装承力座、在承力座上安装骨架、在骨架上卡接安装框架,在安装承力座、骨架和框架的时候,可以通过局部点焊或粘接的方式对承力座、骨架和框架之间以及螺套与螺杆之间做进一步的固定,进一步加强整体强度和结构稳定性,然后在框架上卡接安装隔板单体。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预埋的支撑桩以及将承力座安装在支撑桩上,可以通过支撑桩对骨架、框架和隔板单体进行支撑,使隔板与墙体之间有了连接关系,承力座的设置既方便了其与墙体之间的连接也便于骨架与承力座之间连接;

2.通过设置可伸缩的无极调节的骨架,使墙体间距在一定范围内的室内结构均可以采用同一组骨架,提高了骨架对室内结构的适应能力,并且可以因此生产多种规格的标准骨架,提高了生产安装的效率;

3.通过设置与螺杆卡接的框架以及在隔板单体四周设置阶梯,螺套两个的紧固螺母对框架进行限位,通过卡接的形式方便框架与骨架进行连接,通过紧固螺母和螺套的限位可以减少框架的滑移,在隔板单体四周设置阶梯可以通过框架对隔板单体进行限位,并且相邻的隔板单体之间将框架的限位条遮盖,使隔板的上端面更加平整和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支撑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骨架和承力座的结构爆炸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承力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框架和隔板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墙体;11、支撑框;12、支撑桩;13、限位螺母;2、承力座;21、卡槽;22、通槽;23、承力槽;3、骨架;31、螺杆;32、套筒;33、连接座;34、紧固螺母;4、框架;41、承力板;42、卡口;43、限位条;5、隔板单体;51、阶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建筑内组合隔板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分别预埋在两面间距一定距离的相对的墙体1中的支撑框11,支撑框11所在的平面与墙体1的平面平行,支撑框11为镂空设置的网状结构,采用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金属材料制成,支撑框11在朝向另一墙体1的方向伸出有若干水平阵列的支撑桩12,两侧墙体1的支撑桩12两两正对等高设置,同一侧墙体1上的支撑桩12位于墙体1内的一端均与支撑框11固定连接。

如图2至图3所示,同一侧墙体1上相邻的两个支撑桩12上安装有一个承力座2,承力座2为类矩形,承力座2下端面开有两个对称的供支撑桩12穿过的承力槽23(如图4所示),通过支撑桩12支撑承力座2,并且支撑桩12的长度大于承力座2的宽度,在支撑桩12伸出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并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13,通过限位螺母13夹紧承力座2,从而实现将承力座2与支撑桩12连接,并使承力座2在自身重力和受到的压力下稳定。

两面墙体1的承力座2两两正对,正对的承力座2之间连接有可伸缩的骨架3,骨架3包括两根螺杆31和一根套筒32,套筒32两端分别与两根螺杆31螺纹套接,其中两根螺杆31的螺纹方向相反,从而在转动螺套的时候螺套两侧的螺杆31同时伸出或收缩。两个螺杆31上均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34,通过拧紧紧固螺母34将紧固螺母34夹紧套筒32,从而实现骨架3的长度在一定范围内的无极调节,并且通过紧固螺母34对骨架3的长度进行固定,也可以通过点焊或粘接的形式将螺杆31和螺套相对固定,进而进一步加强骨架3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如图3至图4所示,两根螺杆31远离套筒32的一端均固定有连接座33,连接座33为直径大于螺杆31的圆柱体。其中承力座2上端面开设有供连接座33卡接的卡槽21,卡槽21靠近墙体1的一侧,承力座2上端面还开设有与螺杆31长度方向平行的通槽22,通槽22贯通承力座2设置并与卡槽21连通,从而使连接座33、螺杆31分别与卡槽21、通槽22卡接,实现将螺杆31与承力座2连接,通过两侧的承力座2对骨架3进行支撑。

如图2和图5所示,骨架3上安装有框架4,框架4包括至少两个跨设在若干骨架3上的承力板41,承力板41与骨架3垂直,承力板41下端面开设有供螺杆31卡入的卡口42,其中两个承力板41与套筒32两侧的紧固螺母34抵接,从而通过紧固螺母34对框架4进行限位,减少框架4的滑移。框架4还包括与承力板41上端面固定的限位条43,限位条43纵横分布,限位条43包括与承力板41平行与垂直的形态,通过限位条43将若干承力板41之间相互固定,其中承力板41的上端面、套筒32的上端面、承力座2的上端面处于相同的一个水平面,纵横分布的限位条43之间形成若干用于放置隔板单体5的空间。

隔板单体5下端面的四周均凹陷有阶梯51,阶梯51的高度与限位条43的高度相同,隔板单体5放置在限位条43上,隔板单体5通过四周的阶梯51与四周的限位条43卡接,隔板单体5的下端面与套筒32的上端满、承力座2等抵接,阶梯51的下端面与限位条43的上端面抵接,阶梯51的侧面与限位条43的侧面抵接,从而通过限位条43对隔板单体5进行限位,使隔板单体5不易滑移。并且相邻的隔板单体5之间通过同一根限位条43进行支撑,相邻的隔板单体5将其之间的限位条43覆盖,隔板单体5的上端面平齐。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a.测量墙间距,组配配件:包括承力座2、螺杆31、螺套、框架4、隔板单体5;

b.预埋支撑框11:在两面正对的墙体1内预埋支撑框11,是支撑桩12伸出墙面;

c.安装承力座2:将承力座2下端面的承力槽23与支撑桩12套接,并拧紧限位螺母13;

d.安装骨架3:将螺套两端与螺杆31螺纹连接,并转动螺套至骨架3长度合适,将骨架3两端的连接座33、螺杆31与支撑座的卡槽21、通槽22卡接,并拧紧紧固螺母34;

e.安装框架4:将承力板41的卡口42与骨架3的螺杆31卡接;

f.安装隔板单体5:将隔板单体5放置在支撑板上,并通过限位条43对隔板单体5四周的阶梯51进行限位。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