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模架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975101发布日期:2020-11-19 22:21阅读:1320来源:国知局
支模架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模架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支模架用于固定和支撑建筑施工中的各类模板,在施工涉及的跨度较长和高度较高的情况下,对支模架的稳定性和支撑刚度的要求较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加密支模架搭设间距,增大支模架数量等方式来实现稳定性和刚度的要求,但是该方法支模架搭设复杂且耗材较多。此外,也存在将支模架的支撑柱改换成砼柱从而简化支模架搭设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必须以具有砼柱为前提,在没有砼柱的情况下额外浇筑砼柱工序复杂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支模架及其安装方法,以解决长跨度和大高度支模架搭设复杂及耗材多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模架,包括:第一支模架组,连接在底板与中板之间;第二支模架组,连接在中板与顶板之间;侧墙支模架组,用于支撑设置在所述底板、中板和顶板端部的侧墙;其中,所述底板、中板和顶板沿基本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侧墙沿基本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模架组中各支模架的间距与所述第二支模架组中各支模架的间距均不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中板上均设置有梁,所述第一支模架组包括:第一加密支模架,设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中板的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加密支模架之间的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一支模架组中的非所述第一加密支模架之间的第二间距,所述第一加密支模架与所述第一支模架组中的非所述第一加密支模架不直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上设置有梁,所述第二支模架组包括:第二加密支模架,设置在所述中板与所述顶板的梁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加密支模架之间的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二支模架组中的非所述第二加密支模架之间的第四间距,所述第二加密支模架与所述第二支模架组中的非所述第二加密支模架不直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侧墙支模架组包括可移动三角架。

进一步的,支模架还包括用于支撑楼梯模板的楼梯支模架组,所述楼梯模板包括斜梯板底模,所述楼梯支模架组包括支撑所述斜梯板底模的碗口式支架,所述楼梯支模架组中的碗口式支架非等距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拐角处设置有异型钢模。

进一步的,支模架还包括:设置在底板和中板之间的第一斜拉杆组和横支撑件组,和/或设置在中板和顶板之间第二斜拉杆组。

进一步的,第一斜拉杆组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一斜拉杆,所述第一斜拉杆与所述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度;第二斜拉杆组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二斜拉杆,所述第二斜拉杆与所述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支模架的安装方法,包括:s1.在基坑中设置底板;s2.在所述底板上固定所述第一支模架组;s3.在所述第一支模架组上端固定所述中板;s4.在所述中板上固定所述第二支模架组;s5.在所述第二支模架组上端固定所述顶板。

进一步的,在底板和中板之间设置第一斜拉杆组和横支撑件组,所述第一斜拉杆组和所述横支撑件组均与所述第一支模架组连接;和/或在中板和顶板之间设置第二斜拉杆组,所述第二斜拉杆组与所述第二支模架组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模架包括连接在底板与中板之间第一支模架组,连接在中板与顶板之间的第二支模架组以及侧墙支模架组,第一支模架组中各支模架的间距与第二支模架组中各支模架的间距不相同。通过根据不同模板的位置以及不同位置对应的强度和刚度要求不同,设置支模架的不同间距,从而不需要对所有支模架都进行加密设置来增强长跨度和大高度支模架的刚度和稳定性,简化了支模架的搭设和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模架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模架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模架组的加密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模架组的加密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碗口节点构成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侧墙支模架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楼梯支模架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倒角模板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模架高低跨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中板;11、第一支模架组;12、第一加密支模架;13、第一斜拉杆组;14、横支撑件组;2、顶板;21、第二支模架组;22、第二加密支模架;23、第二斜拉杆组;3、碗扣式钢管脚手架;31、立杆;32、横杆;33、上碗扣;331、限位销;34、下碗扣;4、侧墙;41、组合钢模板;42、移动三脚架;5、楼梯模板;51、楼梯支模架组;511、碗扣式支架;52、斜梯板底模;53、楼梯;6、底板;61、异型钢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模架,其包括:连接在底板和中板之间的第一支模架组,连接在中板与顶板之间的第二支模架组,以及用于支撑侧墙的侧墙支模架组。具体的,底板包括面积较大的底层支撑平板以及连接在底层支撑平板上以加强其强度和刚度的底面纵梁。底板直接在基坑底面施工,不设置支模架支撑,竖向载荷直接作用于基坑底面。中板通过第一支模架组的支撑设置在底板的上方,顶板通过第二支模架组的支撑设置在中板的上方,侧墙设置在底板、中板和顶板端部。具体的,所述底板、中板和顶板沿基本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侧墙沿基本竖直方向设置,侧墙设置在底板、中板和顶板的水平方向的一端或者两端。需要说明的是,底板、中板和顶板由于它们高度方向的距离远小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距离,从而均可类似看成为二维平面,底板、中板和顶板近似看成的三个二维平面均基本沿水平方向延伸。类似的,侧墙可类似看成一个基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二维平面。基本的含义是说明并不需要严格的与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呈0度的夹角,在一定的夹角范围,例如5度的范围内,仍然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那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为属于基本水平或基本垂直。

如图1所示,支撑中板1的第一支模架组11中各个支模架具有一定的间距,各个支模架之间可以是等距设置或者非等距设置。例如,等距设置为900mm。其中,中板1可以是加厚的中板,并且在中板1与第一支模架组11接触的下底面为胶合板板面。

如图2所示,支撑顶板2的第二支模架组21各个支模架具有一定的间距,各个支模架之间可以是等距设置或者非等距设置。例如,等距设置为600mm。其中,顶板2可以是加厚的顶板,顶板2厚度大于中板1,并且在顶板2与第二支模架组21接触的下底面为胶合板板面。

其中,第一支模架组11中各支模架的间距与第二支模架组21中各支模架的间距均不相同。具体的,无论第一支模架组11和/或第二支模架组21中的支模架是否等距布置,第一支模架组1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模架的间距均不与第二支模架组2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模架的间距相同。通过根据不同模板的位置以及不同位置对应的强度和刚度要求不同,设置支模架的不同间距,从而不需要对所有支模架都进行加密设置来增强长跨度和大高度支模架的刚度和稳定性,简化了支模架的搭设和降低了施工成本。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中板1上设置有梁,第一支模架组11包括第一加密支模架12,其设置在底板与中板1的梁之间。其中,第一加密支模架12之间的第一间距小于第一支模架组11中非第一加密支模架12之间的第二间距。即第一加密支模架12之间为等距设置,第一间距为一个常量,例如300mm;其他的第一支模架组11中的其他支模架之间也为等距设置,第二间距也为一个常量,例如900mm。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从而,对中板1的梁相对其他位置提供更牢固的支撑。并且,第一加密支模架12与第一支模架组11中的非第一加密支模架不直接连接,即第一加密支模架12与其他支模架不通过同一个连接件直接相连,而是可以通过多个连接件间接相连。

由于第一加密支模架12与其他支模架不直接连接,对应的中板的梁和中板的其他部分之间的支撑是相对独立的,避免了梁板支架交错传荷,交错传荷是指在用于支撑梁和支撑梁之外的板材的支模架直接连接的情况下,加载在梁上的载荷和加载在板材上的载荷可以通过上述直接连接的支模架进行传递,从而使作用在梁和作用在板材的载荷互相传递和影响,因此载荷的交错和传递,互相影响。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节省采用的支模架的数量,并且由于梁板独立支撑,便于支模架的拆卸,能够在受载荷较轻的部分先行拆除,而不必受到梁板构成一体而不能分别拆除的限制。

如图4所示,顶板2上设置有梁,第二支模架组21包括第二加密支模架22,其设置在中板1与顶板2的梁之间。其中,第二加密支模架22之间的第三间距小于第二支模架组21中非第二加密支模架之间的第四间距,即第二加密支模架22之间为等距设置,第三间距为一个常量,例如200mm;其他的第二支模架组21中的其他支模架之间也为等距设置,第四间距也为一个常量,例如600mm。第三间距小于第四间距,从而对顶板2的梁相对其他位置提供更牢固的支撑。并且,第二加密支模架22与第二支模架组11中的非第二加密支模架不直接连接,即第二加密支模架12与其他支模架不通过同一个连接件直接相连,而是可以通过多个连接件间接相连。

由于第二加密支模架22与其他支模架不直接连接,对顶板的梁和顶板的其他部分之间的支撑是相对独立的,避免了梁板支架交错传荷,从而可以节省采用的支模架的数量,并且由于梁板独立支撑,便于支模架的拆卸,能够在受载荷较轻的部分先行拆除,而不必受到梁板构成一体而不能分别拆除的限制。并且,即使在第一支模架组11和第二支模架组21均加密的情况下,第一支模架组11中各个支模架的间距与第二支模架组21中各个支模架的间距均不相同,即第一间距、第二间距、第三间距和第四间距均不相同。那么对应的,根据中板和顶板的不同位置和承担的负荷不同,以及中板和顶板的梁所在位置与其他位置承担负荷不同,来设置间距不同的支模架,从而不需要对所有支模架都进行加密设置来增强长跨度和大高度支模架的刚度和稳定性,简化了支模架的搭设和降低了施工成本。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模架还包括设置在底板和中板1之间的第一斜拉杆组13和横支撑件组14,和/或设置在中板1和顶板2之间第二斜拉杆组23。由于梁板独立支撑,第一支模架组和第二支模架组中的支撑梁的支模架和其他的支模架不直接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斜拉杆组13,横支撑件组14和第二斜拉杆组23,可增强对中板1和顶板2的支撑,从而在避免梁板交错传荷以及能够分别拆除的情况下,保证中板1和顶板2的强度。

优选的,第一斜拉杆组13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一斜拉杆,第一斜拉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度;第二斜拉杆组23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二斜拉杆,第二斜拉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度。横支撑件组14包括一个或多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支撑件,从第一支模架组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具体地,第一支模架组11和第二支模架组21中的支模架的具体形式可以,例如,均为碗扣式钢管脚手架3。如图5所示,碗扣式钢管脚手架3包括立杆31,横杆32,上碗扣33以及下碗扣34。其中,上碗扣33和下碗扣34均开设有通孔,套设在立杆31上。上碗扣33的边缘设置有限位销331,插入下碗扣34设置的限位孔进行定位。横杆32的一端设置有横杆接头321,横杆接头32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分别与上碗扣33和下碗扣34可拆卸的固定,从而将横杆32固定在立杆31的外侧,横杆32与立杆31形成整体的碗扣式钢管脚手架3。通过碗扣式钢管脚手架3构建第一支模架组11和第二支模架组21,从而形成横纵交错的框架支撑结构。第一加密支模架12和第二加密支模架22具体可以通过加密立杆和/或加密横杆来实现。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侧墙4的侧面设置有组合钢模板41以加固侧墙4,侧墙支模架组包括可移动三角架42,可移动三角架42支撑组合钢模板41从而进一步加固侧墙4的强度。具体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体基坑侧墙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至底板上0.4m;第二次浇筑至中板以下0.3m。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在其他实施例中浇筑的次数和高度也可以改变。此外,栈桥板下方侧墙采用单侧碗口式支架形式,即只在立杆的单侧连接横杆,代替组合钢模板41和可移动的三角架42对侧墙进行支撑。由于侧墙的支模架组与第一支模架组以及第二支模架组均不直接连接,从而能够在组装和拆除支模架时分别进行,互不影响,简单方便。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模架还包括用于支撑楼梯模板5的楼梯支模架组51。如图7所示,楼梯模板5包括斜梯板底模52,在斜梯板底模52上设置楼梯53。楼梯支模架组51包括支撑斜梯板底模52的碗口式支架511,碗口式支架511非等距布置,在楼梯拐角处进行加密设置,从而在重点位置加大支撑强度。由于楼梯支模架组与第一支模架组以及第二支模架组均不直接连接,从而能够在组装和拆除支模架时分别进行,互不影响,简单方便。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在底板6拐角处设置有异型钢模61。由于底板6的拐角位置并不是严格的竖直平面与水平平面相交,在拐角处设置与其形状匹配的异型钢模有利于底板6的稳定。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当支模架遇底板6高度不同或支架模数不相同时,可采用扣件式钢管进行局部加强,并采用横支撑件进行加固。此外,支模架中的立杆接头应错开布置,多个立杆接头布置在不同的水平高度。通过上述设置,保证支模架整体的强度和稳定。

对上述设置的支模架,通过底板、中板和顶板、侧墙、楼梯的载荷测算,对各个部件的载荷分布、强度以及扰度进行计算,结果满足施工条件。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模架通过根据不同模板的位置以及不同位置对应的强度和刚度要求不同,设置支模架的不同间距,从而不需要对所有支模架都进行加密设置来增强长跨度和大高度支模架的刚度和稳定性,简化了支模架的搭设和降低了施工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支模架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基坑中设置底板;

直接在开设好的基坑中设置底板,而不需要对底板再设置支模架。基坑底面应基本平整,以使底板的表面处于基本水平状态。在基坑拐角为异型的情况下,设置底板异型钢模61,以方便进行支模架的搭建。

s2.在所述底板上固定所述第一支模架组;

在底板上固定第一支模架组时,对于与中板的梁相连接的部分进行支模架加密,并且使得支撑中板的梁的支模架与其他支撑中板的支模架不直接连接,从而避免梁板交错传荷且便于进行分开安装与拆除。

s3.在所述第一支模架组上端固定所述中板;

将中板固定在第一支模架组的上端,保证中板的表面基本水平。并且中板中设置梁的位置对应于第一支模架组中的加密支模架部分连接固定,以提升对梁的支撑强度。

s4.在所述中板上固定所述第二支模架组;

在保证中板固定并与第一支模架组定位的情况下,在中板的上表面上固定第二支模架组。在中板上固定第二支模架组时,对于与顶板的梁相连接的部分进行支模架加密,并且使得支撑顶板的梁的支模架与其他支撑顶板的支模架不直接连接,从而避免梁板交错传荷且便于进行分开安装与拆除。

s5.在所述第二支模架组上端固定所述顶板。

将顶板固定在第二支模架组的上端,保证顶板的表面基本水平。并且顶板中设置梁的位置对应于第二支模架组中的加密支模架部分连接固定,以提升对梁的支撑强度。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模架的安装方法,针对支撑对象的不同,分别设置第一支模架组内的支模架间距和第二支模架组内的支模架间距,从而不需要对所有支模架都进行加密设置来增强长跨度和大高度支模架的刚度和稳定性,简化了支模架的搭设和降低了施工成本。

进一步的,上述安装方法还包括:在底板和中板之间设置第一斜拉杆组和横支撑件组,第一斜拉杆组和横支撑件组均与所述第一支模架组连接;和/或在中板和顶板之间设置第二斜拉杆组,第二斜拉杆组与第二支模架组连接。

由于梁板独立支撑,第一支模架组和第二支模架组中的支撑梁的支模架和其他的支模架不直接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斜拉杆组,横支撑件组和第二斜拉杆组,可增强对中板和顶板的支撑,从而在避免梁板交错传荷以及能够分别拆除的同时,保证中板和顶板的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而已,其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形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