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竹结构房屋框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1697发布日期:2019-10-14 16:00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竹结构房屋框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房屋框架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竹结构房屋框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产品的绿色环保已成为各类型企业发展追求的目标,尤其是与人们密切息息相关的住宅,人们的环保要求更高。传统的房屋基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缺点是不环保不可移动,造价成本高。由于我国的竹资源丰富,又由于竹结构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能,同时竹建筑结构因其设计简洁美观、施工方便快捷而收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追捧,同时,较短的施工周期,可以为开发商提供最快的资金回笼时间。但是,目前的竹结构建筑多采用铁钉牢牢钉住,再用金属包装,这样金属容易被腐蚀,安装也耗时耗力。专利号为cn208039483u的专利,申请了一种竹木房屋框架连接结构,只要适用于临时搭建帐篷,支撑能力有限,而且组装也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新型竹结构房屋框架连接结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竹结构房屋框架连接结构,包括横向框架主体和纵向框架主体,所述横向框架主体和所述纵向框架主体均为长方体形状,所述横向框架主体为水平放置的框架,所述横向框架主体上设有连接圆孔a、“t”字形凹槽a和“t”字形连接块a,所述连接圆孔a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的左端面和右端面上,所述“t”字形凹槽a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的侧端面上,所述“t”字形连接块a通过连接柱a连接在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的左端面上,所述连接圆孔a为圆柱体形孔洞,所述连接圆孔a的内侧表面设有螺纹,所述“t”字形凹槽a的纵向截面为t形,所述“t”字形凹槽a的横向截面为长方形,所述“t”字形凹槽a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的左端部位和右端部位,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左端部位的所述“t”字形凹槽a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t”字形凹槽a分别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的前端面、后端面、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四个所述“t”字形凹槽a的左端面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的左端面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右端部位的所述“t”字形凹槽a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t”字形凹槽a分别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的前端面、后端面、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四个所述“t”字形凹槽a的右端面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的右端面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t”字形连接块a左端面的中心部位设有所述连接柱a,所述“t”字形连接块a与所述连接柱a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柱a为圆柱体形,所述连接柱a的外侧表面设有螺纹,所述连接柱a外表面的螺纹与所述连接圆孔a内侧的螺纹相契合,所述连接柱a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圆孔a,

所述纵向框架主体上设有连接圆孔b、“t”字形凹槽b和连接柱b,所述纵向框架主体为纵向放置的长方体形状框架,所述连接圆孔b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所述“t”字形凹槽b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的侧端面上,所述连接柱b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下端面的所述连接圆孔b内,所述连接圆孔b为圆柱体形孔洞,所述“t”字形凹槽b分别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的上端部位和下端部位的侧端面上,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上端部位的所述“t”字形凹槽b的上端面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下端部位的所述“t”字形凹槽b的下端面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连接柱b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纵向框架主体下端面的所述连接圆孔b。

本发明中,所述“t”字形连接块a与所述“t”字形凹槽a相契合。

本发明中,所述连接柱b的高度大于所述连接圆孔b的高度。

本发明中,所述“t”字形凹槽b与所述“t”字形凹槽a相同。

本发明中,所述连接柱a的高度小于所述连接圆孔a的高度。

本发明中,所述连接圆孔a与所述连接圆孔b相同。

本发明中,所述连接圆孔b的内表面上设有螺纹,所述连接柱b的外表面设有螺纹。

本发明中,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的纵向截面为正方形,所述纵向框架主体的水平截面为正方形,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纵向截面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的水平截面相同。

本发明中,所述“t”字形凹槽a的宽度小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纵向截面的宽度,所述“t”字形凹槽a的长度小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的长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装置安装方便,快捷,能承受一定的压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横向框架主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横向框架主体去除“t”字形连接块a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t”字形连接块a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t”字形连接块a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纵向框架主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纵向框架主体去除连接柱b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横向框架主体-1;连接圆孔a-1.1;“t”字形凹槽a-1.2;“t”字形连接块a-1.3;连接柱a-1.4;纵向框架主体-2;连接圆孔b-2.1;“t”字形凹槽b-2.2;连接柱b-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新型竹结构房屋框架连接结构,包括横向框架主体1和纵向框架主体2,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和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均为长方体形状,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为水平放置的框架,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上设有连接圆孔a1.1、“t”字形凹槽a1.2和“t”字形连接块a1.3,所述连接圆孔a1.1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的左端面和右端面上,所述“t”字形凹槽a1.2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的侧端面上,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通过连接柱a1.4连接在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的左端面上,所述连接圆孔a1.1为圆柱体形孔洞,所述连接圆孔a1.1的内侧表面设有螺纹,所述“t”字形凹槽a1.2的纵向截面为t形,所述“t”字形凹槽a1.2的横向截面为长方形,所述“t”字形凹槽a1.2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的左端部位和右端部位,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左端部位的所述“t”字形凹槽a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t”字形凹槽a1.2分别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的前端面、后端面、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四个所述“t”字形凹槽a1.2的左端面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的左端面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右端部位的所述“t”字形凹槽a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t”字形凹槽a1.2分别位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的前端面、后端面、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四个所述“t”字形凹槽a1.2的右端面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的右端面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左端面的中心部位设有所述连接柱a1.4,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与所述连接柱a1.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柱a1.4为圆柱体形,所述连接柱a1.4的外侧表面设有螺纹,所述连接柱a1.4外表面的螺纹与所述连接圆孔a1.1内侧的螺纹相契合,所述连接柱a1.4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圆孔a1.1,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与所述“t”字形凹槽a1.2相契合。所述连接柱a1.4的高度小于所述连接圆孔a1.1的高度。所述“t”字形凹槽a1.2的宽度小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纵向截面的宽度,所述“t”字形凹槽a1.2的长度小于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的长度。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上设有连接圆孔b2.1、“t”字形凹槽b2.2和连接柱b2.3,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为纵向放置的长方体形状框架,所述连接圆孔b2.1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所述“t”字形凹槽b2.2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的侧端面上,所述连接柱b2.3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下端面的所述连接圆孔b2.1内,所述连接圆孔b2.1为圆柱体形孔洞,所述“t”字形凹槽b2.2分别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的上端部位和下端部位的侧端面上,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上端部位的所述“t”字形凹槽b2.2的上端面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下端部位的所述“t”字形凹槽b2.2的下端面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连接柱b2.3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下端面的所述连接圆孔b2.1。所述连接柱b2.3的高度大于所述连接圆孔b2.1的高度。所述“t”字形凹槽b2.2与所述“t”字形凹槽a1.2相同。所述连接圆孔a1.1与所述连接圆孔b2.1相同。所述连接圆孔b2.1的内表面上设有螺纹,所述连接柱b2.3的外表面设有螺纹。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的纵向截面为正方形,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的水平截面为正方形,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纵向截面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的水平截面相同。

实施例1: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和所述连接柱a1.4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连接柱a1.4焊接在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的端面上。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和所述连接柱a1.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柱a1.4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圆孔a1.1,所述连接柱b2.3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下端面的所述连接圆孔b2.1。

实施例2:需要使用本装置搭建时,先将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如图1所示组装起来,然后分隔开来,再进行组装。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水平放置在地面上,将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纵向放置,然后将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左端面的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的下端面插入到位于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右端面的所述“t”字形凹槽b2.2内,插入后可将建筑胶灌入所述“t”字形凹槽b2.2内,增加框架连接的牢固性,然后将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右端面的所述连接圆孔a1.1内也通过螺纹连接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这时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根据以上做法进行连接,这样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就连接在两根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之间,同理,在两根所述纵向框架2的上端面再连接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即成为一个长方形框架结构。

当框架需要往上组装时,需要将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如图5组装起来,然后当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纵向放置时,下面的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的上端面设有所述连接圆孔b2.1,而位于上面的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的下端面设有所述连接柱b2.3,则两个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通过所述连接柱b2.3连接在一起。

为了组装方便,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和所述连接柱b2.3可以取下,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

为了框架组装的稳定性,所述“t”字形连接块a1.3插入所述“t”字形凹槽b2.2内后,都需要灌装建筑胶。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工程量浩大,分清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和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和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上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在所述纵向框架主体2和所述横向框架主体1上分别安装上不同的连接件进行连接,这样组装起来就更加方便快捷。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等方案的说明。同时,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