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梁、装配式双拼T型梁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742603发布日期:2019-09-21 01:58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梁、装配式双拼T型梁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梁、装配式双拼T型梁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刘华老师在CN 107893562 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框架结构的耗能阻尼器,包括:传力板、旋转齿轮盘、油缸式阻尼器、第一杆;传力板固定在上梁上,旋转齿轮盘以及阻 尼器均与下梁固定,旋转齿轮盘外侧的齿轮与传 力板下端的齿轮啮合,旋转齿轮盘的旋转圆盘本 体上设置部件或者悬臂杆,第一杆分别与部件或 者悬臂杆,以及油缸式阻尼器的推杆的顶端铰 接,油缸式阻尼器的油缸为竖向设置。

何浩祥老师在CN 108643666 A中,公开了一种高效空间利用型端部直 撑二次位移放大装置的阻尼器,包括直立式移动位移撑,丁字型外伸定位支架,T型连接板,位移放大杆,带有齿条的输入杆,双联齿轮,带有齿条的输出杆,阻尼器连接件,输入端导向齿轮,阻尼 器装置,阻尼器固定撑等。

上述发明的构思,均在利用上梁-下梁之间的速度/位移差,来实现耗能;而梁-齿条板之间需要固定,才能实现发明目的。

然而,现今的设计中,均未考虑到两者,特别是混凝土梁-齿条板之间如何提高连接的牢固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梁,主要是防止传力板与混凝土梁本体之间发生滑移,防止传力板区域混凝土在大震作用下发生局部压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双拼T型梁及其施工方法,其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双拼T型梁之间的上翼缘下侧设置传力板时,如何有效拼接。

本申请的方案如下:

一种装配式梁,包括混凝土本体、传力板;

传力板设置在混凝土本体的下表面、且其作为混凝土本体的模板;在传力板的上部至少设置有第一C型板,第二C型板,第三C型板;

第一C型板的开口向下、且与传力板连接在一起;

第二C型板的开口向下、且与传力板连接在一起;

第三C型板的开口向下、且与传力板连接在一起;

第三C型板将第二C型板包裹在其内部,第二C型板将第一C型板包裹在内部;

在传力板与齿轮接触的部位前后L长度内,第一C型板、第二C型板、第三C型板均沿着梁的长度采用波浪状设计,即第一C型板~第三C型板的竖向板的高度均沿着梁的长度方向,呈波浪状分布;其中,L表示大震作用下上梁的最大位移。

进一步,传力板的上表面设置为波浪状,且沿着梁的前进方向呈波浪状;传力板的下表面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齿条;

第一C型板的内、外表面均采用波浪状,第一C型板的竖向板的波浪状沿着竖向方向分布,第一C型板的水平板的波浪状沿着梁宽度方向分布;

第二C型板的内、外表面均采用波浪状,第二C型板的竖向板的波浪状沿着竖向方向分布,第二C型板的水平板的波浪状沿着梁宽度方向分布;

第三C型板的内、外表面均采用波浪状,第三C型板的竖向板的波浪状沿着竖向方向分布,第三C型板的水平板的波浪状沿着梁宽度方向分布。

进一步,传力板、第一C型板、第二C型板、第三C型板,均采用金属板,特别的,采用钢板。

一种装配式双拼T型梁,由两个T型梁,即左侧T型梁、右侧T型梁纵向拼接而成;所述,左侧T型梁、右侧T型梁均为前述所述的梁;左侧T型梁、右侧T型梁均在其腹部的底部设置有传力板;

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右侧T型梁的左部翼缘板的拼接如下:

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的端部设置有多个弧形插孔,右侧T型梁的左部翼缘板的端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弧形插孔相匹配的插头;

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的底部设置有传力板,且其与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的底部的轮廓相同,右侧T型梁的左部翼缘板的底部也设置有传力板,且其与右侧T型梁的左部翼缘板的底部的轮廓相同;即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的底部的传力板在插孔位置处也设置插孔,右侧T型梁的左部翼缘板的底部的传力板设置有突出的插头。

进一步,插孔的形状呈上部开口大、下部开口小的设计,且沿着梁的高度方向线性变化;插头的形状与插孔的形状适配。

进一步,所述弧形插孔的水平截面大于半圆。

一种装配式双拼T型梁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在施工时,先吊装左侧T型梁,将其两端部与柱子固定;然后在吊装右侧T型梁,将右侧T型梁的插头对准左侧T型梁的插孔,然后降低右侧T型梁的高度,使得所述插头能够插入到插孔中;当右侧T型梁的插头插入到左侧T型梁的插孔中时,右侧T型梁的传力板能与左侧T型梁的传力板处于同一高度,即右侧T型梁的传力板的插头也能插入到左侧T型梁的传力板的插孔内。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第一,本申请的发明构思是:

1)采用三层嵌套式的C型板,同时提高了传力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即防止传力板与混凝土之间滑移)、传力板区域的局部抗压强度(即防止传力板附近的混凝土出现压碎的情形);

2)“在传力板与齿轮接触的部位前后L长度内,第一C型板、第二C型板、第三C型板均沿着梁的长度采用波浪状设计,即第一C型板~第三C型板的竖向板的高度均沿着梁的长度方向,呈波浪状分布;其中,L表示大震作用下上梁的最大位移”,即,在传力板与齿轮接触的区域内做进一步的加强设计。

第二,本发明的另一发明构思是:左侧T型梁、右侧T型梁纵向拼接时,其两侧的上翼缘板基于:弧形的插头+插孔连接而成,其核心构思,在于,插孔与插头的设计,采用弧形设计(水平截面来看超过半圆,竖向上看上大下小),其既能限定左梁-右梁在梁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的位移,也可以限定左梁-右梁在高度方向的位移。

第三,本发明的另一发明构思,左侧T型梁、右侧T型梁的拼接的上翼缘处的传力板拼接方式,其是在上翼缘的混凝土本体的插头-插孔的下侧设置相同轮廓的传力板,以便使得混凝土本体插入时,传力板也能配合(左侧T型梁、右侧T型梁的上翼缘拼接处的传力板的设计示意图也可用图6来表示)。

第四,本发明的另一构思是,在施工时,当右侧T型梁的插头插入到左侧T型梁的插孔中时,右侧T型梁的传力板能与左侧T型梁的传力板处于同一高度,即右侧T型梁的传力板的插头也能插入到左侧T型梁的传力板的插孔内;上述内容的实质是,左梁、右梁的翼缘在拼接时采用插入孔的设计,并且翼缘的下部还设置有传力板,因此,右梁只能从上部插入(对应的,插孔必须是上大下小,而非上小下大),即结构设计是从施工角度来设计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实施例一的装配式梁的水平截面设计图。

图2是实施例二的传力板的纵向截面设计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第一C型板、第二C型板、第三C型板的水平截面图。

图4是实施例三的装配式梁的传力板-C型板的纵向设计图。

图5是实施例四的双拼T型梁的水平设计图。

图6是实施例四的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的端部的弧形插孔、右侧T型梁的左部翼缘板的端部的插头的平面设计图。

图7是图6中的A-A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混凝土梁-传力板之间,需要重视以下两个问题:

1)在地震条件下,传力板与混凝土梁之间如何避免产生滑移;

2)传力板沿着梁的设置往往是分段式设置,特别的,在于齿轮或者其他结构传力的位置,在地震时,会受到较大的压力(受力处压力突变,结构力学的知识),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装配式梁,包括混凝土本体1、传力板2;

传力板2设置在梁的下表面,其作为混凝土本体的模板;在传力板的上部设置有第一C型板3-1,第二C型板3-2,第三C型板3-3;

第一C型板3-1的开口向下、且与传力板2连接在一起;

第二C型板3-2的开口向下、且与传力板2连接在一起;

第三C型板3-3的开口向下、且与传力板2连接在一起;

第三C型板3-3将第二C型板3-2包裹在其内部,第二C型板将第一C型板3-1包裹在内部。

传力板与混凝土梁之间如何避免产生滑移,其思路必然是,增加传力板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本发明在传力板的上方设置多个C型板(两者固定在一起),实质是增加了传力板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另一方面,C型钢与传力板将混凝土限制在中间,起到了提高混凝土区域局部抗压强度的效果。

实施例二,为了进一步提高抗滑移的效果,如图2所示,传力板的上表面设置为波浪状,且沿着梁的前进方向呈波浪状;传力板的下表面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齿条;

如图3所示,第一C型板3-1的内、外表面均采用波浪状,第一C型板的竖向板的波浪状沿着竖向方向分布,第一C型板的水平板的波浪状沿着梁宽度方向分布;

第二C型板3-2的内、外表面均采用波浪状,第二C型板的竖向板的波浪状沿着竖向方向分布,第二C型板的水平板的波浪状沿着梁宽度方向分布;

第三C型板3-3的内、外表面均采用波浪状,第三C型板的竖向板的波浪状沿着竖向方向分布,第三C型板的水平板的波浪状沿着梁宽度方向分布。

实施例二的特点,是C型板采用波浪状(其目的只是为了增加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进而防止传力板滑移),传力板的上表面设置为波浪状,且沿着梁的前进方向呈波浪,而非沿着梁的宽度方向呈波浪状,其目的不仅仅是增强接触面积,而是在传力板-混凝土的滑移方向上设置凹-凸面来防止滑移,其效果更佳。

实施例三,传力板发生滑移的危险,主要来自于传力板下侧与齿轮相接触的范围,(齿轮对传力板产生反作用力,且传力板与齿轮在地震作用下,传力板与齿轮的接触点是一个范围),因此,在静止条件下,传力板与齿轮相连接的位置的前后部分(相当于与传力板与齿轮在工作中的接触部分),要加强设计。

在传力板与齿轮接触的部位前后L长度内(L为大震作用下上梁的最大位移),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第一C型板、第二C型板、第三C型板均沿着梁的长度采用波浪状设计,即第三C型板的竖向板的高度沿着梁的长度方向,呈波浪状分布。

其思路,与“传力板的上表面设置为波浪状,且沿着梁的前进方向呈波浪状”类似,其效果,其在滑移方向,与混凝土呈“凹-凸”结构,进而来防止滑移。

实施例四,申请人同日申请的“一种装配式抗震耗能墙及其施工方法”提出了一种梁,具体而言,双拼T型梁,在两个T型梁之间的上翼缘的下方设置有传力板,而其如何防止该出传力板的滑移也是一大问题。

如图5所示,一种双拼T型梁,由两个T型梁,即左侧T型梁、右侧T型梁纵向拼接而成;

左侧T型梁、右侧T型梁的腹板设置有传力板,其设计可以采用实施例一~三的设计;而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4-1、右侧T型梁4-2的左部翼缘板的拼接方式如下:

如图6所示,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4-1的端部设置有多个弧形插孔,右侧T型梁4-2的左部翼缘板的端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弧形插孔相匹配的插头;

所述弧形插孔大于半圆(否则无法左侧T型梁、右侧T型梁可能会左右分离);

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4-1的底部设置有传力板,且其与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4-1的底部的轮廓相同,右侧T型梁4-2的左部翼缘板的底部也设置有传力板,且其与右侧T型梁4-2的左部翼缘板的底部的轮廓相同;即左侧T型梁的右部翼缘板4-1的底部的传力板在插孔位置处也设置插孔,右侧T型梁4-2的左部翼缘板的底部的传力板设置有突出的插头;

在施工时,先吊装左侧T型梁,将其固定在柱子上;然后在吊装右侧T型梁,将右侧T型梁的插头对准左侧T型梁的插孔,然后降低右侧T型梁的高度,使得所述插头能够插入到插孔中。

实施例五,实施例四的插头-插孔设计,仅仅可以限制左梁-右梁的位置,无法限制左梁-右梁在上下方向的位置;

如图7所示,插孔的形状呈上部开口大、下部开口小的设计,且沿着梁的高度方向线性变化;插头的形状与插孔的形状适配。

实施例五的设计在于,其既能限定左梁-右梁在梁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的位移,也可以限定左梁-右梁在高度方向的位移。

在施工时,当右侧T型梁的插头插入到左侧T型梁的插孔中时,右侧T型梁的传力板能与左侧T型梁的传力板处于同一高度,即右侧T型梁的传力板的插头也能插入到左侧T型梁的传力板的插孔内。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