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拆装的折叠式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1554发布日期:2020-02-22 02:20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拆装的折叠式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程支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拆装的折叠式脚手架。



背景技术:

脚手架是为了保证各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而搭设的工作平台。按搭设的位置分为外脚手架、里脚手架;按材料不同可分为木脚手架、竹脚手架、钢管脚手架;按构造形式分为立杆式脚手架、桥式脚手架、门式脚手架、悬吊式脚手架、挂式脚手架、挑式脚手架、爬式脚手架。

随着我国大量现代化大型建筑体系的出现,当前应用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已不能适应建筑施工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新型脚手架是当务之急。现有技术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40892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本中记载了一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架体结构,包括竖向设置的多个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一架体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成两排设置,横向设置的第三架体将多个第一架体或多个第二架体连接在起来;其中,每一所述第二架体上设有多个第一转轴,每一所述第一架体通过可折叠的x型支撑架连接到对应的第二架体的所述第一转轴中;第二架体可向所述第一架体方向移动且与所述第一架体靠紧。不使用时,将所述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架体结构折叠起来,提高所述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架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参考其全文,该升降脚手架折叠方式是宽度方向进行折叠,故该升降脚手架在高度方向上并不能进行折叠,也因此该升降脚手架无法做得太高,仅适用于如店面装修等对于抬升高度要求不大的使用场景。

又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11668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记载的一种建筑用折叠式脚手架,包括脚手架本体,所述脚手架本体包括工作台一、工作台二和工作台三,所述工作台一和所述工作台二之间通过支撑臂进行连接,所述工作台二和所述工作台三通过支撑臂进行连接,所述支撑臂通过转动轴安装在工作台一、工作台二和工作台三上,所述工作台一、工作台二和工作台三上均设有防滑带,所述工作台一、工作台二和工作台三内均设有转动轴,所述工作台一、工作台二和工作台三的一侧设有踏板一、踏板二和踏板三,所述踏板一、踏板二和踏板三通过转动轴安装在工作台一、工作台二和工作台三上,该建筑用折叠式脚手架设计合理,运输方便,安全性高。但如其所示,工作台一、工作台二和工作台三所采用的支撑臂为剪叉式,虽然在撑开状态时,能够通过外部结构进行固定,使其维持在撑开状态;但在工作台一、工作台二和工作台三受力的情况下,该作用力使对支撑臂具有使其收拢的趋势,因此该结构的折叠式脚手架的支撑强度有限。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急需一款结构简单,便于快速拆装且支撑强度高的折叠式脚手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拆装的折叠式脚手架,本方案所采用的折叠式脚手架通过铰接方式实现折叠,拆装都方便且实现了脚手架高度方向上的压缩,结构简单连接配件少,安装、拆除简单方便快速,机械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有效减少了安装时间和用工人数;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折叠式脚手架的支撑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拆装的折叠式脚手架,包括折叠式框架;所述折叠式框架包括上下叠放设置的多个支撑平台,相邻两个支撑平台之间通过多根折叠立柱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立柱包括与其上侧的支撑平台底部相铰接的上杆体,以及与其下侧的支撑平台顶部相铰接的下杆体,以及用于连接上杆体和下杆体的转角组件;所述转角组件包括相铰接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下连接件分别沿杆体周向方向限位转动连接于上杆体下端部和下杆体上端部上;当所述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铰接轴线,与上杆体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下杆体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相平行时,上杆体与下杆体能够相对翻折;当所述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铰接轴线,与上杆体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下杆体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不平行时,上杆体与下杆体锁定在支撑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状态是指上杆体与下杆体均处于竖直状态,且上下相抵作为纵梁;从而能够对上方的支撑平台形成支撑。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快速拆装的折叠式脚手架,该折叠式脚手架中的折叠式框架包括上下叠放设置的多个支撑平台,相邻两个支撑平台之间通过多根折叠立柱相连接。其中的,折叠立柱包括上杆体、下杆体和转角组件,上杆体与其上侧的支撑平台底部相铰接,下杆体与其下侧的支撑平台顶部相铰接;而转角组件中的上连接件、下连接件分别沿杆体周向方向限位转动连接于上杆体下端部和下杆体上端部上。在收纳状态时,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铰接轴线,与上杆体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下杆体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相平行。在外力作用下,上杆体相对下杆体沿两者的铰接轴线翻转至一定角度并拢,相邻两个支撑平台相对靠近,实现折叠,便于存放和运输。需要展开形成支架时,通过外配的升降机构(如可以是吊机),从折叠式脚手架最上层逐步抬升,先将最上层的支撑平台抬升至一定高度。在抬升过程中,与第二层的支撑平台相对远离,此时上杆体相对下杆体沿两者的铰接轴线翻转角度变大,直至上杆体与下杆体上下相抵形成纵梁,此时可通过一定结构将其锁定。而后通过外力作用于转角组件,使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分别沿杆体周向方向限位转动,此时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铰接轴线,与上杆体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下杆体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不平行。依据上述步骤,从上至下依次展开装配折叠式脚手架。

依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方案所采用的折叠式脚手架通过铰接方式实现折叠,拆装都方便且实现了脚手架高度方向上的压缩,结构简单连接配件少,安装、拆除简单方便快速,机械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有效减少了安装时间和用工人数。同时也实现了折叠式脚手架的重复利用,节省运输空间。更为关键的是,相比于剪叉式支撑方案,该方案在铰接方式实现折叠进行折叠的基础上,使连接上杆体和下杆体的转角组件能够周向转动;当产生周向转动后,如上所述,由于三个铰接轴线不是都平行,那么上杆体与下杆体的三个铰接轴线相互限制,达到自锁状态,从而稳定在支撑状态。因此,该结构大大提升了折叠式脚手架的支撑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件、下连接件相对于上杆体下端部和下杆体上端部的周向转动角度范围为90°;当所述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铰接轴线,与上杆体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下杆体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相垂直时,上杆体与下杆体锁定在支撑状态。该技术方案中,上连接件、下连接件相对于上杆体下端部和下杆体上端部的周向转动角度范围为90°。在始端位置(转动角度为0°)时,即上述所指的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铰接轴线,平行于上杆体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下杆体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在末端位置(转动角度为90°)时,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铰接轴线垂直于上杆体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下杆体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的铰接轴线。而由于上述铰接轴线的垂直,使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翻转完全被锁定,达到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均包括转轴部和铰接部,上杆体下端部和下杆体上端部上设有转轴腔,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转轴部分别嵌装在上杆体和下杆体的转轴腔内。该技术方案,采用转轴部嵌装在转轴腔内的方式,使该活动部件形成在上杆体和下杆体(方钢)内,对于该转动部件形成包覆和支撑,提升该部位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腔内壁面和转轴部外壁面上设有定位卡扣结构,以使所述转轴部与转轴腔在转动范围的两端值处锁紧定位。该技术方案中,此处所指的转动范围的两端值就是指上述始端位置(转动角度为0°)和末端位置(转动角度为90°);在该部位通过定位卡扣结构实现锁紧定位,可提升对应两种状态的稳定性;即外力必须要先解开上述定位卡扣结构,才能转动转角组件。该处的定位卡扣结构可以采用挡壁进行旋转角度的限位,采用凸起和凹槽的配合卡扣方式定位。

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铰接部上还设有第一锁定结构,上杆体与下杆体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锁定结构处于锁定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件的铰接部和下连接件的铰接部分别为第一铰接座和第一铰接块;第一锁定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铰接座和第一铰接块上的第一卡柱和第一卡口,第一铰接座与第一铰接块能够相对转动,第一卡柱能够卡入第一卡口使之处于锁定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除了转角组件相对上杆体、下杆体转动采用铰接轴线转向实现锁定的基础上,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还采用第一锁定结构进行锁定,使其进一步稳固在支撑状态。如上所述,上连接件的铰接部和下连接件的铰接部分别为第一铰接座和第一铰接块;第一锁定结构中采用的是第一卡口和第一卡柱配合的方式,在折叠式脚手架张开过程中,仅需外力将第一卡柱压入第一卡口内即可实现定位,避免了传统方案中拧螺栓等工序,提升装配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上杆体与其上侧的支撑平台底部,以及下杆体与其下侧的支撑平台顶部通过第二锁定结构锁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上侧的支撑平台底部,以及下侧的支撑平台顶部上设有第二铰接座,上杆体的上端部和下杆体的下端部上设有第二铰接块,第二铰接块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第二铰接座上;所述第二锁定结构包括第二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块上的第二卡柱和第二卡口,第二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块能够相对转动,第二卡柱能够卡入第二卡口使之处于锁定状态。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之上,上杆体与其上侧的支撑平台底部,以及下杆体与其下侧的支撑平台顶部通过第二锁定结构锁接固定,使其进一步稳固在支撑状态。与第一锁定结构相同,第二锁定结构采用的是第二卡口和第二卡柱配合的方式,在折叠式脚手架张开过程中,仅需外力将第二卡柱压入第二卡口内即可实现定位,避免了传统方案中拧螺栓等工序,提升装配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折叠式框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折叠式框架上可拆卸连接有防护网和攀爬架;所述防护网嵌装在相邻两层支撑平台之间的区域外侧壁面上,防护网的上下两侧与其上下两侧的支撑平台相抵,防护网的左右两侧与其两侧的折叠立柱连接固定,以加强折叠立柱的支撑状态稳定性。该技术方案中,折叠式框架上可拆卸连接有防护网和攀爬架。其中,对于防护网,一方面嵌装在相邻两层支撑平台之间的区域外侧壁面上,作为防护壁,防止坠楼和高空坠物的风险。另一方面,防护网的左右两侧与其两侧的折叠立柱连接固定,以加强折叠立柱的支撑状态稳定性;防护网的上下两侧与其上下两侧的支撑平台相抵,则用于分担折叠立柱的支撑力。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平台和/或折叠立柱的侧壁上设有对接模块,多个折叠式框架通过对接模块连接固定,使多个折叠式框架上处于同一层的支撑平台构成行走通道。该技术方案中,单个折叠式框架作为一个整体的折叠单元,实现高度方向上的折叠收纳;而同时需要多个折叠式框架进行拼接,从而形成完整的建筑用脚手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折叠式脚手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折叠式框架中的一个单元在完全撑开状态图。

图3为折叠式框架中的一个单元在折叠状态图。

图4为折叠立柱的折叠状态图。

图5为图4的a部放大图。

图6为折叠立柱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6所示的一种快速拆装的折叠式脚手架,包括折叠式框架1。所述折叠式框架1包括上下叠放设置的多个支撑平台11,相邻两个支撑平台11之间通过多根折叠立柱相连接。该方案通过折叠立柱进行折叠,实现折叠式框架1在高度方向上的收缩,安装、拆除简单方便快速,机械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有效减少了安装时间和用工人数。同时也实现了折叠式脚手架的重复利用,节省运输空间。

所述折叠式框架1处于展开状态时,折叠式框架1上可拆卸连接有防护网2和攀爬架3。

所述攀爬架3即为攀爬楼梯,一般是单层一架楼梯(连接相邻两个支撑平台11),这种尺寸的楼梯适合单人抬取、搬运,相对较为方便。

所述防护网2嵌装在相邻两层支撑平台11之间的区域外侧壁面上,防护网2的上下两侧与其上下两侧的支撑平台11相抵,防护网2的左右两侧与其两侧的折叠立柱连接固定,以加强折叠立柱的支撑状态稳定性。该技术方案中,折叠式框架1上可拆卸连接有防护网2。对于防护网2,一方面嵌装在相邻两层支撑平台11之间的区域外侧壁面上,作为防护壁,防止坠楼和高空坠物的风险。另一方面,防护网2的左右两侧与其两侧的折叠立柱连接固定,以加强折叠立柱的支撑状态稳定性。防护网2的上下两侧与其上下两侧的支撑平台11相抵,则用于分担折叠立柱的支撑力。本实施方案中涉及的防护网2如图1所示,包括外部的矩形框,以及在矩形框内的米字形内框架,以及附着在矩形框和米字形内框架上的网布。米字形内框架对于各个角度均提供强度支撑,从而达到上述所指的防护网2两方面的功能。

另外,所述支撑平台11和/或折叠立柱的侧壁上设有对接模块(图中未显示)。在使用时,多个折叠式框架1通过对接模块连接固定,使多个折叠式框架1上处于同一层的支撑平台11构成行走通道。该技术方案中,单个折叠式框架1作为一个整体的折叠单元,实现高度方向上的折叠收纳。而同时需要多个折叠式框架1进行拼接,从而形成完整的建筑用脚手架。

在上述的方案基础之上,本实施例设想提供一种拆装、折叠方便且支撑强度高的折叠式脚手架。故进一步细化的方案为:所述折叠立柱包括与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底部相铰接的上杆体12,以及与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顶部相铰接的下杆体13,以及用于连接上杆体12和下杆体13的转角组件。所述转角组件包括相铰接的上连接件14和下连接件15。所述上连接件14、下连接件15分别沿杆体周向方向限位转动连接于上杆体12下端部和下杆体13上端部上。当所述上连接件14与下连接件15的铰接轴线l1,与上杆体12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2、下杆体13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3相平行时,上杆体12与下杆体13能够相对翻折。当所述上连接件14与下连接件15的铰接轴线l1,与上杆体12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2、下杆体13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3不平行时,上杆体12与下杆体13锁定在支撑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支撑状态是指上杆体12与下杆体13均处于竖直状态,且上下相抵作为纵梁。从而能够对上方的支撑平台11形成支撑。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快速拆装的折叠式脚手架,该折叠式脚手架中的折叠式框架1包括上下叠放设置的多个支撑平台11,相邻两个支撑平台11之间通过多根折叠立柱相连接。其中的,折叠立柱包括上杆体12、下杆体13和转角组件,上杆体12与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底部相铰接,下杆体13与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顶部相铰接。而转角组件中的上连接件14、下连接件15分别沿杆体周向方向限位转动连接于上杆体12下端部和下杆体13上端部上。在收纳状态时,上连接件14与下连接件15的铰接轴线l1,与上杆体12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2、下杆体13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3相平行。在外力作用下,上杆体12相对下杆体13沿两者的铰接轴线翻转至一定角度并拢,相邻两个支撑平台11相对靠近,实现折叠,便于存放和运输。需要展开形成支架时,通过外配的升降机构(如可以是吊机),从折叠式脚手架最上层逐步抬升,先将最上层的支撑平台11抬升至一定高度。在抬升过程中,与第二层的支撑平台11相对远离,此时上杆体12相对下杆体13沿两者的铰接轴线翻转角度变大,直至上杆体12与下杆体13上下相抵形成纵梁,此时可通过一定结构将其锁定。而后通过外力作用于转角组件,使上连接件14和下连接件15分别沿杆体周向方向限位转动,此时上连接件14与下连接件15的铰接轴线l1,与上杆体12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2、下杆体13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3不平行。依据上述步骤,从上至下依次展开装配折叠式脚手架。

依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方案所采用的折叠式脚手架通过铰接方式实现折叠,拆装都方便且实现了脚手架高度方向上的压缩,结构简单连接配件少,安装、拆除简单方便快速,机械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有效减少了安装时间和用工人数。同时也实现了折叠式脚手架的重复利用,节省运输空间。更为关键的是,相比于剪叉式支撑方案,该方案在铰接方式实现折叠进行折叠的基础上,使连接上杆体12和下杆体13的转角组件能够周向转动。当产生周向转动后,如上所述,由于三个铰接轴线不是都平行,那么上杆体12与下杆体13的三个铰接轴线相互限制,达到自锁状态,从而稳定在支撑状态。因此,该结构大幅减少了传统脚手架的人工投入和脚手架安装速度,并且提升了安全性(让工人在一层完成脚手架搭建任务),且大大提升了折叠式脚手架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优选方案中,所述上连接件14、下连接件15相对于上杆体12下端部和下杆体13上端部的周向转动角度范围为90°。当所述上连接件14与下连接件15的铰接轴线l1,与上杆体12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2、下杆体13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3相垂直时,上杆体12与下杆体13锁定在支撑状态。该技术方案中,上连接件14、下连接件15相对于上杆体12下端部和下杆体13上端部的周向转动角度范围为90°。在始端位置(转动角度为0°)时,即上述所指的上连接件14与下连接件15的铰接轴线l1,平行于上杆体12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2、下杆体13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3。在末端位置(转动角度为90°)时,上连接件14与下连接件15的铰接轴线l1,垂直于上杆体12相对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2、下杆体13相对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的铰接轴线l3。而由于上述铰接轴线的垂直,使上连接件14与下连接件15的翻转完全被锁定,达到稳定性。

所述上连接件14和下连接件15均包括转轴部14a,15a和铰接部,上杆体12下端部和下杆体13上端部上设有转轴腔12a,13a,上连接件14和下连接件15的转轴部14a,15a分别嵌装在上杆体12和下杆体13的转轴腔12a,13a内。该技术方案,采用转轴部14a,15a嵌装在转轴腔12a,13a内的方式,使该活动部件形成在上杆体12和下杆体13(方钢等型材)内,对于该转动部件形成包覆和支撑,提升该部位的强度。所述转轴腔12a,13a内壁面和转轴部14a,15a外壁面上设有定位卡扣结构,以使所述转轴部14a,15a与转轴腔12a,13a在转动范围的两端值处锁紧定位。该技术方案中,此处所指的转动范围的两端值就是指上述始端位置(转动角度为0°)和末端位置(转动角度为90°)。在该部位通过定位卡扣结构实现锁紧定位,可提升对应两种状态的稳定性。即外力必须要先解开上述定位卡扣结构,才能转动转角组件。该处的定位卡扣结构可以采用挡壁进行旋转角度的限位,采用凸起和凹槽的配合卡扣方式定位。

为了进一步提升装配效率和增加支撑稳定性,还可结合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上连接件14和下连接件15的铰接部上还设有第一锁定结构,上杆体12与下杆体13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锁定结构处于锁定状态。所述上连接件14的铰接部和下连接件15的铰接部分别为第一铰接座141和第一铰接块151。第一锁定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铰接座141和第一铰接块151上的第一卡柱142和第一卡口152,第一铰接座141与第一铰接块151能够相对转动,第一卡柱142能够卡入第一卡口152使之处于锁定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除了转角组件相对上杆体12、下杆体13转动采用铰接轴线转向实现锁定的基础上,上连接件14和下连接件15还采用第一锁定结构进行锁定,使其进一步稳固在支撑状态。如上所述,上连接件14的铰接部和下连接件15的铰接部分别为第一铰接座141和第一铰接块151。第一锁定结构中采用的是第一卡口152和第一卡柱142配合的方式,在折叠式脚手架张开过程中,仅需外力将第一卡柱142压入第一卡口152内即可实现定位,避免了传统方案中拧螺栓等工序,提升装配效率。

所述上杆体12与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底部,以及下杆体13与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顶部通过第二锁定结构锁接固定。所述上侧的支撑平台11底部,以及下侧的支撑平台11顶部上设有第二铰接座16,上杆体12的上端部和下杆体13的下端部上设有第二铰接块17,第二铰接块17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第二铰接座16上。所述第二锁定结构包括第二铰接座16和第二铰接块17上的第二卡柱161和第二卡口171,第二铰接座16和第二铰接块17能够相对转动,第二卡柱161能够卡入第二卡口171使之处于锁定状态。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之上,上杆体12与其上侧的支撑平台11底部,以及下杆体13与其下侧的支撑平台11顶部通过第二锁定结构锁接固定,使其进一步稳固在支撑状态。与第一锁定结构相同,第二锁定结构采用的是第二卡口171和第二卡柱161配合的方式,在折叠式脚手架张开过程中,仅需外力将第二卡柱161压入第二卡口171内即可实现定位,避免了传统方案中拧螺栓等工序,提升装配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