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圈梁成品质量的可周转利用的快速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68275发布日期:2019-11-29 18:00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提高圈梁成品质量的可周转利用的快速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圈梁成品质量的可周转利用的快速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圈梁模板加固常采用对拉螺杆加固或u型模板加固,采用对拉螺杆方式加固需要对模板进行穿孔,施工功效低且周转利用率低;u型模板加固功效较对拉螺杆方式有所提高,但采用u型模板加固对u型模板的下料尺寸要求高,圈梁下部极易漏浆,u型模板周转利用后存在内部尺寸变大无法再次利用的问题;而且,在使用中的u型模板因受理面较小,易歪斜,圈梁顺直度不好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方便实用、结构简单的可提高圈梁成品质量的可周转利用的快速加固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提高圈梁成品质量的可周转利用的快速加固装置,包括两块相对设置的夹固板,两块夹固板的顶部铰接连接,两块夹固板的中部通过一弹性元件固接。

每块夹固板分别包括一竖板和一固接在竖板顶端的斜板,两块斜板的顶端通过一合页连接,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两块竖板的上部固接。

在每块夹固板的外表面设置有加强背板。

所述弹性元件为一弹簧。

两块竖板上设有一限制竖板过度开合的限位装置。

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两根端部铰接的限位杆,两根限位杆的另一端活动穿过两块竖板后分别与一限位块固接。

在两个限位杆的铰接端分别开设有一可供限位杆的铰接轴滑行的通孔。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所具有的优点是:该可提高圈梁成品质量的可周转利用的快速加固装置,采用弹性元件及合页将两块夹固板连接,相较于传统的对拉螺杆加固或u型模板加固方式来说,施工更快捷,操作更方便,可多次重复利用,在两块夹固板的外表面设置加强背板,加强了两块夹固板的刚度,避免出现漏浆现象,从而有利于提升圈梁的成品质量。在弹性元件上方的竖板上设置限位装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竖板的打开角度,避免了竖板过度开合影响弹性元件的弹性强度,在不影响使用效果的基础上延长了弹性元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去掉圈梁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去掉圈梁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加上圈梁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夹固板,2、弹性元件,3、合页,4、加强背板,5、限位装置、6、模板,7、圈梁;11、斜板,12、竖板;51、限位杆,52、限位块,5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该可提高圈梁成品质量的可周转利用的快速加固装置,包括两块相对设置的夹固板1,两块夹固板1的顶部铰接连接,两块夹固板1的中部通过一弹性元件2固接。

每块夹固板1分别包括一竖板12和一固接在竖板12顶端的斜板11,两块斜板11的顶端通过一合页3连接,弹性元件2的两端分别与两块竖板12的上部固接。

在每块夹固板1的外表面设置有加强背板4。加强背板4的设计可以加强夹固板1的强度,以便更稳固的使用。

所述弹性元件2为一弹簧。其中图1为弹簧伸展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工作原理:使用时,两手掰开两块夹固板1,使其以合页轴为轴心做相对远离运动,此时弹性元件2被拉长,在两块夹固板1打开一定角度后,将其夹固在圈梁7的模板6上固定圈梁7的模板6,此时,夹固板1的竖板12与模板6贴合设置,利用弹性元件2的弹力将其夹固在模板6上。相对传统的对拉螺杆加固来说,更加的方便快捷实现圈梁模板的加固;相对或u型模板加固来说,受力面更广,不易歪斜,且使用更快捷、并可多次重复利用,不仅加快施工效率,而且极大的节省了成本。更进一步来说,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漏浆现象,有利于提升圈梁的成品质量。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该可提高圈梁成品质量的可周转利用的快速加固装置,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两块竖板12上设有一限制竖板过度开合的限位装置5。

所述限位装置5包括两根端部铰接的限位杆51,两根限位杆51的另一端活动穿过两块竖板12后分别与一限位块52固接。

在两个限位杆51的铰接端分别开设有一可供限位杆51的铰接轴滑行的通孔53。

工作原理:操作方式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在两个夹固板1打开使用时,限位装置5的设置限制了两块竖板12的打开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人使用时过度打开两块竖板12,影响弹簧元件2的弹性强度,进而影响其使用效果及使用寿命。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