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倾斜支撑柱的柱脚节点增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7191发布日期:2020-02-21 20:47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倾斜支撑柱的柱脚节点增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倾斜支撑柱的柱脚节点增强结构。



背景技术:

双向倾斜支撑柱由两根对称设置的柱体组成,两根柱体分别相对于竖直方向呈一定倾角,在柱脚处连为一体,常见于大型建筑(如桥梁、体育馆、冷却塔等)。这种支撑结构基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能够稳定、有效地对建筑上层结构进行支撑,应用广泛。

公告号为cn106481110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向支撑大型冷却塔,包括主筒、支撑结构和环基,所述支撑结构为双向支撑结构,包括外圈支柱和内圈支柱,在环基的环向上,多个内圈支柱、外圈支柱分别按人字形或v字型结构排布成一周;在环基的轴向上,外圈支柱顺着主筒下部线型的走向倾斜;在环基的径向上,所述内圈支柱与外圈支柱一一对应,对应的内圈支柱与外圈支柱上端靠拢,底端分离,形成径向方向的人字形或v字型结构。

这种双向支撑大型冷却塔的底部采用双向倾斜支撑柱结构,安全可靠,能够保障冷却塔整体的抗风抗震性能。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双向倾斜支撑柱的柱脚过于尖锐,曲率半径极小,往往使得应力在该处集中,进而导致柱脚处负荷过大,结构容易被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倾斜支撑柱的柱脚节点增强结构,具有能够有效地分担柱脚受力,使柱脚处负荷减小,其整体结构稳定性得到增强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双向倾斜支撑柱的柱脚节点增强结构,包括成对设置的外护板,所述外护板位于柱体底部,两块外护板分别与两根柱体相背的一侧贴合,外护板上穿设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外护板滑动配合,第一螺杆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螺母,两个所述第一螺母分别与两块外护板背向柱体的一侧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进第一螺母,使其紧压于外护板上,进而使外护板与两根柱体相背的一侧紧贴,利用外护板与柱体之间的摩擦力将各结构固定在柱脚处;外护板与柱体贴合,当柱体承压后产生微小形变时,受外护板阻挡,故外护板与第一螺杆和第一螺母配合,能够有效地分担柱脚受力,使柱脚处负荷减小,其整体结构稳定性得到增强。

进一步的,所述外护板背向柱体一侧设有第一垫块,所述第一垫块环绕第一螺杆设置,第一垫块位于第一螺母与外护板之间,第一垫块朝向第一螺母一侧竖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护板随柱体倾斜,在其与第一螺母之间设置第一垫块之后,便于第一螺母着力,能够更好地将外护板紧压于柱体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成对设置的内护板,所述内护板位于柱体底部,两块内护板分别与两根柱体相对的一侧贴合,两块内护板之间固接有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向倾斜支撑柱正常承压时,对称设置的柱体呈张开趋势,此时由外护板分担受力,但在地震、强风的情况下,双向倾斜支撑柱的受力情况较为复杂,两根柱体的形变可能体现为相互靠拢,故设置内护板和连接板,在柱体内侧对其进行支撑,分担受力。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上穿设有螺栓,所述螺栓同时穿设于第一螺杆上,并套设有第二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将内护板与外护板连接起来,使其无法与柱体脱离,无需借助摩擦力或者重力,内护板和外护板也能与柱体稳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螺杆上套设有第二垫块,第二垫块位于第二螺母与第一螺杆之间,第二垫块朝向第二螺母一侧水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螺杆呈圆柱形,在其与第二螺母之间设置第二垫块之后,便于第二螺母着力,能够更好地将连接板与第一螺杆连接起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与内护板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连接板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块内护板随柱体相对倾斜设置,故连接板下表面与内护板连接处的曲率半径较小,设置加强筋能够将连接板与内护板撑起,增强内护板-连接板-内护板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沿水平方向设置,连接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与两块内护板固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上分别设有耳板,所述耳板上穿设有第二螺杆,第二螺杆上套设有两个第三螺母,所述第三螺母分别与耳板相对的一侧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螺母位于两块耳板内侧,旋拧第三螺母顶住耳板,使其背向移动,可以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增大连接板的宽度,便于对内护板的高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体朝向第二板体一侧开设有沉孔,所述第二板体朝向第一板体一侧对应设有插销,所述插销与沉孔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销穿入沉孔内,进一步加强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连接,使二者不易沿竖直方向发生错位,保证其能够稳定地撑起内护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置外护板,在柱体正常承压时能够有效地分担柱脚受力,使柱脚处负荷减小,其整体结构稳定性得到增强;

2.设置内护板,从柱体内侧对其进行支撑,增强双向倾斜支撑柱的防风、抗震性能;

3.外护板与内护板连为一体,避免其从柱体上脱落,保证其与柱体之间的稳定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护板;2、第一螺杆;3、第一螺母;4、内护板;5、连接板;6、螺栓;7、第二螺母;8、柱体;11、第一垫块;21、第二垫块;51、加强筋;52、第一板体;53、第二板体;54、耳板;55、第二螺杆;56、第三螺母;57、沉孔;58、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双向倾斜支撑柱的柱脚节点增强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成对设置在柱体8底部的外护板1和内护板4。两块外护板1通过两根第一螺杆2连接,与两根柱体8相背的一侧贴合。两块内护板4通过连接板5相连,与两根柱体8相对的一侧贴合。第一螺杆2与连接板5之间还设有螺栓6相连。

如图1所示,两根第一螺杆2均沿水平方向设置,分别位于柱体8的前后两侧。第一螺杆2与外护板1滑动配合,其中部光滑,两端分别穿设于两块外护板1上,并套设有第一螺母3,第一螺杆2两端还设有与第一螺母3螺纹配合的螺纹部。

如图1所示,外护板1背向柱体8一侧固设有第一垫块11,第一垫块11呈四棱台型,其朝向外护板1一侧与外护板1贴合,其背向外护板1一侧竖直。第一螺杆2两端也穿设于第一垫块11上,第一螺母3则与第一垫块11背向外护板1的一侧相抵。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板5沿水平方向设置,其下表面与内护板4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51。加强筋51一端与连接板5固接,另一端与内护板4固接,用于增强该处的结构强度。

如图1所示,连接板5两侧分别穿设有两个螺栓6,螺栓6沿竖直方向设置,并穿设于对应的第一螺杆2上,其底端套设有第二螺母7,与第二螺母7螺纹配合。

如图1所示,第一螺杆2上套设有两个第二垫块21,第二垫块21呈方形,与第一螺杆2固接。螺栓6底端也穿设于第二垫块21上,第二螺母7则与第二垫块21的下表面相抵。

螺栓6与第二螺母7配合,将连接板5与第一螺杆2连接,进而将内护板4与外护板1连为一体,其在柱体8上无法上下移动,不会从柱体8上脱落。

如图2所示,连接板5由第一板体52和第二板体53组成,第一板体52和第二板体53关于连接板5的中线对称,分别与两块内护板4固接。

如图2所示,第一板体52和第二板体53两侧分别设有一对耳板54,耳板54沿竖直方向设置,位于第一板体52与第二板体53的连接处附近。第二螺杆55沿水平方向设置,其两端分别穿设于相对的两块耳板54上,第二螺杆55上还套设有两个第三螺母56,并与第三螺母56螺纹配合。

如图2所示,两个第三螺母56位于两块耳板54之间,分别与两块耳板54相对的一侧相抵。旋拧第三螺母56,可以将耳板54向外撑起,进而带动连接板5和内护板4紧压于柱体8上。内护板4位于柱体8上不同高度处时,连接板5的长度不同,第一板体52与第二板体53之间的距离也不同,并由第三螺母56调节。

如图2所示,为了增强第一板体52与第二板体53连接处的结构强度,第一板体52朝向第二板体53一侧开设有三个沉孔57,所述第二板体53朝向第一板体52一侧则固设有三个插销58。插销58与沉孔57滑动配合,其侧壁与沉孔57的内侧壁相抵,将第一板体52与第二板体53进一步连接。

具体实施过程:

外护板1与柱体8外侧贴合,当柱体8在正常承压下呈张开趋势时,受外护板1阻挡。内护板4与柱体8内侧贴合,当柱体8受强风、地震的冲击后呈靠拢趋势时,受内护板4阻挡。外护板1和内护板4均能分担柱体8上的压力,增强柱脚处的结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