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87598发布日期:2020-06-05 20:44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是指以工厂化生产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通过现场装配的方式设计建造的混凝土结构类房屋建筑。一般分为全装配建筑和部分装配建筑两大类:全装配建筑一般为低层或抗震设防要求较低的多层建筑;部分装配建筑的主要预制构件一般采用预制构件,在现场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形成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建筑物。由于预制构件在工厂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生产质量好、效率高,同时,预制构件的现场装配施工具有节水、节能、劳动成本低、施工周期短等诸多优点,因此,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可利于冬期施工、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减少了物料损耗等优点,对推动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业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因此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然而,随着一些工业化建筑项目工程陆续开工,却缺乏一套可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技术体系,致使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施工技术手段差异化大,施工质量控制不易得到很好的保障。一般而言,在施工过程中容易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1)过渡层施工质量差、成本高。

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工程中,过渡层作为下部现浇混凝土结构与上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转换层,是全现浇楼层,是插筋、钢板、斜撑限位器等预留预埋件的关键楼层,因此,对插筋、预埋件施工精度和混凝土的成型质量要求高,技术要求严格。但是,在现有施工过程中,过渡层常因定位不精确、固定不牢而受扰动,直接导致返工,增加施工成本,甚至使得工业化楼层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2)工业化楼层中预制构件安装施工中质量不易控制。

预制构件种类繁多,一般包括预制墙、预制柱、预制梁、预制叠合楼板、预制外挂板、预制pcf板、预制阳台、预制空调板、预制飘窗板、预制楼梯及各种异形预制构件等。预制构件的安装是整个装配式建筑的重难点,预制构件要求定位准确,垂直度控制要求高。然而,对于各类预制构件的安装却没有配套工艺标准,导致预制构件的安装质量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安装工人的操作水平,其中尤其是预制外墙与预制pcf板的安装,仅垂直度这一项若发生偏差,就将导致后期装饰装修发生大量打磨工程,增加施工成本的同时也会造成扬尘污染,与绿色建筑的本意相违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方法、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方法以及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过渡层和预制构件安装存在的定位不准确、固定不牢、垂直度不达标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现浇节点支模结构,一解决现有支模结构拆装麻烦和漏浆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方法。该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在安装所述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面上弹出预制承重墙体底面的边线,然后向安装面外部移动后弹出与一条边线平行且长度匹配的x向控制线,在所述x向控制线两端弹出y向控制线;

2)找平:采用至少两个找平试块来控制安装面的平整度,使预制承重墙体底面与安装面之间形成灌浆仓体;

3)预制承重墙体吊装和安装就位:在安装面上设有凸出的钢筋,在预制承重墙体下部设有与所述钢筋配合的套筒,使所述钢筋插入所述套筒实现安装就位;

4)安装支撑组件:采用支撑组件对安装就位后的预制承重墙体进行支撑,并通过支撑组件调节所述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方向和垂直度;

5)封仓:对灌浆仓体的侧面进行封堵,形成封仓条;

6)灌浆:所述套筒具有上部的出浆孔和下部的灌浆孔,灌浆时,选择一个灌浆孔进行灌浆,使灌浆料填充灌浆仓体和套筒。

首先,通过设置x向控制线和y向控制线便于在预制构件吊装之后以x向控制线和y向控制线为参照来调整预制构件的方向,从而更加精准地对预制构件进行定位,以免影响该预制构件与其它预制构件的对接。通过找平可以提升预制构件的安装垂直度,进一步提升安装精确度。通过设置支撑组件,不仅可以防止预制构件安装时发生的倾斜、位移,还可以对预制构件的安装方向和垂直度进行进一步调节。各个步骤协同作用,确保过渡层和工业化楼层施工质量可靠,保证结构安全,不留隐患。避免了后期装饰装修工程中由于预制构件发生位移造成的打磨、剔打等返工修补的工序,减少了扬尘和建渣的产生,节约人力、财力和工期。切实提高施工质量、避免返工,具有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所述预制承重墙体为具有承重功能的预制构件,如预制承重墙和预制柱。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试块为垫片组合体,每个所述垫片组合体由至少两个垫片叠加构成;优选地,所述垫片为直径为20-40mm,厚度为1-5mm的圆形钢片。垫片可以有多种厚度规格,例如,既有1mm厚的,也有2mm厚的,也有5mm厚的,这样可以更加自由地调节各个试块的总厚度,便于快速找平。采用上述直径的垫片,不仅可以避免堵塞注浆通道和影响灌浆料流动,还能起到最佳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试块至少为四个,四个找平试块分别位于安装面的四个角落且与所述边线的距离为15-25mm;并且/或者,当所述预制承重墙体的长度≥1m时,在安装面中部设有所述找平试块。由此,在确保最优支撑效果的前提下,避免堵塞注浆通道和影响灌浆料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封仓条由座浆料固化而成,所述封仓条的高度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由此,采用较少的座浆料即可达到最优的密封效果。并且/或者,所述封仓条的外表面为内凹的弧面;由此,封仓条不易被损坏。

进一步地,当所述预制承重墙体为建筑外部墙体时,还包括在预制承重墙体吊装前进行嵌缝:在灌浆仓体的位于建筑外部的侧面上设置嵌缝条,封仓时则对灌浆仓体的另外三个侧面进行封堵并形成与所述嵌缝条连接的封仓条;优选地,所述嵌缝条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嵌缝条为橡塑海绵,宽度为3-5cm,高度比灌浆仓体的高度高0.5-2cm。通过设置嵌缝条,可以防止灌浆料溢出污染外墙,同时可作为灌浆仓体补充外保温。通过在吊装之前就设置嵌缝条,可以避免建筑外部墙体预制构件吊装后再设置嵌缝条的操作难度。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作为嵌缝条,可以使嵌缝条在预制构件的重力压制下产生变形,从而充分填充缝隙,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并且不易被灌浆材料挤出。所述嵌缝条的材质的一种优选选择是橡塑海绵,这是一种橡塑保温材料,也是一种具有弹性闭孔弹性材料,具有柔软、耐曲绕、耐寒、耐热、阻燃、防水、导热系数低、减震、吸音等优良性能。当采用橡塑海绵时,所述嵌缝条的厚度优选比灌浆仓体的厚度大0.5-2cm,此时,嵌缝条被挤压后能达到最优的密封效果。当采用橡塑海绵时,嵌缝条的宽度优选为3-5cm,可以有效避免嵌缝条被灌浆材料挤出灌浆仓体。

进一步地,还包括分仓:在安装面内设置分仓条以形成子仓体,并弹出分仓控制线,分仓后进行预制承重墙体吊装和安装就位;通过进行分仓,可以防止灌浆料因流动空间过大而导致的灌浆料在还未充分填充满灌浆仓体就发生凝固,进而影响灌浆料的流动性,致使灌浆仓体部分区域因未能被注浆而形成孔洞,从而显著降低工程质量和安全性。预制构件吊装后,分仓条被压在灌浆仓体内,如果不设置分仓控制线,封仓后就无法确定分仓位置,因为灌浆优选在子仓体的中间位置,如果不明确分仓线在哪里,就难以确保灌浆质量。优选地,所述分仓条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或由座浆料固化而成;这样可以使嵌缝条在预制构件的重力压制下产生变形,从而充分填充缝隙,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和分隔效果。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分仓条为橡塑海绵,宽度为3-5cm,高度比灌浆仓体的高度高0.5-2cm。

进一步地,所述分仓条与安装面上的钢筋的间距≥4cm;由此,防止分仓条堵塞灌浆孔所在灌浆通过或降低分仓条处灌浆料的流出压力。所述子仓体的长度≤1m;由此,灌浆料可以在固化前充分填充子仓体。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分别设于预制承重墙体表面和楼板表面的u形卡座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u形卡座铰接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具有伸缩结构;优选地,所述支撑机构具有外套管,所述伸缩结构为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外套管的两端,所述伸缩结构包括螺纹连接的正反螺母和正反调节丝杆,所述正反螺母与所述外套管连接,所述正反调节丝杆的一端穿过所述正反螺母后伸入所述外套管内部,另一端与对应的u形卡座连接;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外套管上设有把手。由此,通过握住把手转动外套管,即可调节所述正反调节丝杆伸入外套管内部的长度,从而调节支撑机构的长度,进而调节预制构件的垂直度和安装方向。

进一步地,采用上下两组支撑组件;优选地,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2/3倍预制承重墙体高度,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45°~60°,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为1/5~1/4倍预制承重墙体高度,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30°~45°。由此,确保最佳的支撑效果,有效防止预制构件在后续操作中发生发生的倾斜、位移。

进一步地,封仓时,首先在封仓条形成位置的内侧与套筒之间放置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的定位部件,待封仓条形成后抽出所述定位部件;优选地,所述定位部件具有弹性;更为优选地,所述定位部件为软管。通过设置定位部件,可以防止封仓时将座浆料推得过于伸入灌浆仓体内部而堵住灌浆孔所在灌浆通道。通过采用具有弹性的定位部件,不仅可以起到更好的限制作用,而且便于放入和拉出。所述定位部件优选为廉价易获取的软管,使用效果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该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包括设于安装所述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面上的凸出的钢筋、设于所述预制承重墙体下部的与所述钢筋配合的套筒、设于所述预制承重墙体下表面与安装面之间从而形成位于所述预制承重墙体与安装面之间的灌浆仓体的至少两个找平试块、设于所述灌浆仓体四周的封闭结构以及填充于所述灌浆仓体和套筒的灌浆料层。该安装结构的强度高,上部预制承重墙体与下层结构的结合力强,可以充分发挥承重效果,且预制承重墙体的上表面水平度高,有助于下一层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所述预制承重墙体为具有承重功能的预制构件,如预制承重墙和预制柱。

进一步地,当所述预制承重墙体为建筑外部墙体时,所述封闭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灌浆仓体的位于建筑外部的侧面的嵌缝条以及设于其它三个侧面上的封仓条;当所述预制承重墙体为建筑内部墙体时,所述封闭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灌浆仓体四个侧面上的封仓条。通过设置嵌缝条,可以防止灌浆料溢出污染外墙,同时可作为灌浆仓体补充外保温。

进一步地,所述嵌缝条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由此,嵌缝条可以在预制构件的重力压制下产生变形,从而充分填充缝隙,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并且不易被灌浆材料挤出。所述嵌缝条的材质的一种优选选择是橡塑海绵,这是一种橡塑保温材料,也是一种具有弹性闭孔弹性材料,具有柔软、耐曲绕、耐寒、耐热、阻燃、防水、导热系数低、减震、吸音等优良性能。当采用橡塑海绵时,所述嵌缝条的厚度优选比灌浆仓体的厚度大0.5-2cm,此时,嵌缝条被挤压后能达到最优的密封效果。当采用橡塑海绵时,嵌缝条的宽度优选为3-5cm,可以有效避免嵌缝条被灌浆材料挤出灌浆仓体。

进一步的,所述封仓条由座浆料固化而成,所述封仓条的高度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由此,采用较少的座浆料即可达到最优的密封效果;并且/或者,所述封仓条的外表面为内凹的弧面,由此,封仓条不易被损坏。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面上的将所述灌浆仓体划分为至少两个子仓体的分仓条。通过进行分仓,可以防止灌浆料因流动空间过大而导致的灌浆料在还未充分填充满灌浆仓体就发生凝固,进而影响灌浆料的流动性,致使灌浆仓体部分区域因未能被注浆而形成孔洞,从而显著降低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分仓条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或由座浆料固化而成。优选使分仓条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这样可以使嵌缝条在预制构件的重力压制下产生变形,从而充分填充缝隙,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和分隔效果。优选地,所述分仓条为橡塑海绵,宽度为3-5cm,高度比灌浆仓体的高度高0.5-2cm。

进一步地,所述分仓条与安装面上的钢筋的间距≥4cm;由此,防止封仓条堵塞灌浆孔所在灌浆通过或降低分仓条处灌浆料的流出压力。所述子仓体的长度≤1m。由此,灌浆料可以在固化前充分填充子仓体。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试块为垫片组合体,每个所述垫片组合体由至少两个垫片叠加构成。由此,通过调节构成试块的垫片数量即可调节试块的总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垫片为直径为20-40mm,厚度为1-5mm的圆形钢片。垫片可以有多种厚度规格,例如,既有1mm厚的,也有2mm厚的,也有5mm厚的,这样可以更加自由地调节各个试块的总厚度,便于快速找平。采用上述直径的垫片,不仅可以避免堵塞注浆通道和影响灌浆料流动,还能起到最佳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试块至少为四个,四个找平试块分别位于安装面的四个角落且与所述预制承重墙体底面的边线的间距为15-25mm;由此,避免堵塞注浆通道和影响灌浆料流动。并且/或者,当所述预制承重墙体的长度≥1m时,在安装面中部设有所述找平试块。由此,确保最优支撑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方法。该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在安装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面上弹出预制非承重墙底面的边线,然后向安装面外部移动后弹出与一条边线平行且长度匹配的x向控制线,在所述x向控制线两端弹出y向控制线;

2)找平:采用至少两个找平试块来控制安装面的平整度,形成位于所述预制非承重墙底面与安装面之间的对接缝;

3)座浆:根据找平试块的找平高度,用座浆料在安装面上浇筑形成填充所述对接缝的座浆料层;

4)预制非承重墙吊装和安装就位:将预制非承重墙吊装于所述座浆料层上;

5)安装支撑组件:采用支撑组件对安装就位后的预制非承重墙进行支撑,并通过支撑组件调节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方向和垂直度;

6)现浇节点钢筋绑扎、搭设支模结构和混凝土浇筑:将预制非承重墙两边的钢筋与邻近墙体钢筋依次进行钢筋绑扎、搭设支模结构和混凝土浇筑。

首先,通过设置x向控制线和y向控制线便于在预制构件吊装之后以x向控制线和y向控制线为参照来调整预制构件的方向,从而更加精准地对预制构件进行定位,以免影响该预制构件与其它预制构件的对接。通过找平可以提升预制构件的安装垂直度,进一步提升安装精确度。通过设置支撑组件,不仅可以防止预制构件安装时发生的倾斜、位移,还可以对预制构件的安装方向和垂直度进行进一步调节。各个步骤协同作用,确保过渡层和工业化楼层施工质量可靠,保证结构安全,不留隐患。避免了后期装饰装修工程中由于预制构件发生位移造成的打磨、剔打等返工修补的工序,减少了扬尘和建渣的产生,节约人力、财力和工期。切实提高施工质量、避免返工,具有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

进一步地,向安装面外部移动150-500mm后弹出与一条边线平行且长度匹配的x向控制线。该间距越大,则需要清理的范围越大,导致其它区域建材堆积严重。但是若该间距过小,则容易被遮挡,不利于观察。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试块为垫片组合体,每个所述垫片组合体由至少两个垫片叠加构成。由此,可以更加自由地调整各个试块的高度,便于快速找平。

进一步地,所述垫片为边长为20-40mm,厚度为1-5mm的方形钢板。垫片可以有多种厚度规格,例如,既有1mm厚的,也有2mm厚的,也有5mm厚的,这样可以更加自由地调节各个试块的总厚度,便于快速找平。采用上述直径的垫片能起到最佳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试块至少为四个,四个找平试块分别位于安装面的四个角落且与所述边线的距离为15-25mm;并且/或者,当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长度≥1m时,在安装面中部设有所述找平试块。由此,确保最优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当所述预制非承重墙为建筑外部墙体时,还包括在座浆之前进行嵌缝:在对接缝的位于建筑外部的侧面上设置嵌缝条。

进一步地,所述嵌缝条采用高度大于对接缝的高度的弹性材料;优选地,所述嵌缝条为橡塑海绵,宽度为1.5-2.5cm,高度比对接缝的高度大0.5-2cm。与预制承重墙相比,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过程中没有灌浆操作,不会产生将嵌缝条挤出的压力,因此预制非承重墙安装采用的嵌缝条可以具有更小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分别设于预制承重墙体表面和楼板表面的u形卡座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u形卡座铰接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具有伸缩结构;优选地,所述支撑机构具有外套管,所述伸缩结构为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外套管的两端,所述伸缩结构包括螺纹连接的正反螺母和正反调节丝杆,所述正反螺母与所述外套管连接,所述正反调节丝杆的一端穿过所述正反螺母后伸入所述外套管内部,另一端与对应的u形卡座连接;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外套管上设有把手。由此,通过握住把手转动外套管,即可调节所述正反调节丝杆伸入外套管内部的长度,从而调节支撑机构的长度,进而调节预制构件的垂直度和安装方向。

进一步地,采用上下两组支撑组件,每组为至少两个;优选地,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2/3倍预制非承重墙高度,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45°~60°,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为1/5~1/4倍预制非承重墙高度,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30°~45°。由此,确保最佳的支撑效果,有效防止预制构件在后续操作中发生发生的倾斜、位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结构。该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结构包括:找平试块,所述找平试块为至少两个,所述找平试块设于安装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面上并形成位于所述预制非承重墙底面与安装面之间的对接缝;座浆料层,所述座浆料层包括填充于所述对接缝内的座浆料,所述座浆料层高度与所述找平试块的找平高度匹配。

找平试块可以提升预制构件的安装垂直度,进一步提升安装精确度。通过在找平试块找到的平面下填充座浆料层,可以为预制非承重墙提升较高品质的找平面。其中,预制非承重墙为不具有承重功能或承重功能较差的预制墙体,一般为预制承重墙和预制外挂板。

进一步地,当所述预制非承重墙为建筑外部墙体时,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设于对接缝的位于建筑外部的侧面上的嵌缝条。通过设置嵌缝条,可以防止座浆料溢出污染外墙,同时可作为对接缝补充外保温。

进一步地,所述嵌缝条采用高度大于座浆料层的高度的弹性材料。采用高度大于对接缝的高度的弹性材料作为嵌缝条,可以使嵌缝条在预制构件的重力压制下产生变形,从而充分填充缝隙,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嵌缝条为橡塑海绵,宽度为1.5-2.5cm,高度比对接缝的高度高0.5-2cm。橡塑海绵是一种橡塑保温材料,也是一种具有弹性闭孔弹性材料,具有柔软、耐曲绕、耐寒、耐热、阻燃、防水、导热系数低、减震、吸音等优良性能。当采用橡塑海绵时,所述嵌缝条的厚度优选比对接缝的厚度大0.5-2cm,此时,嵌缝条被挤压后能达到最优的密封效果。当采用橡塑海绵时,嵌缝条的宽度优选为3-5cm。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试块为垫片组合体,每个所述垫片组合体由至少两个垫片叠加构成。由此,通过调节构成试块的垫片数量即可调节试块的总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垫片为边长为20-40mm,厚度为1-5mm的方形钢板。垫片可以有多种厚度规格,例如,既有1mm厚的,也有2mm厚的,也有5mm厚的,这样可以更加自由地调节各个试块的总厚度,便于快速找平。采用上述直径的垫片能起到最佳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试块至少为四个,四个找平试块分别位于安装面的四个角落。由此,确保最优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试块与所述预制非承重墙底面的边线的间距为15-25mm。由此,确保最优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当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长度≥1m时,在安装面中部设有所述找平试块。由此,确保最优的支撑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t形现浇节点支模结构,与所述现浇节点连接的预制墙体包括横向的两个预制外墙和纵向的一个预制内墙,所述预制外墙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内页墙板、保温层和外页墙板。该t形现浇节点支模结构包括两个形状与节点内侧形状匹配的l形内模板、设于两个预制外墙之间的外模板以及紧固组件;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设于内模板外部的l形第一杆体、设于外模板外部的第二杆体、连接所述第一杆体、预制外墙和第二杆体的第一连接机构以及连接两个第一杆体的第二连接机构。

进一步地,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多组所述紧固组件,相邻两个紧固组件的间距为0.3-1m;;在所述内模板与预制外墙和/或预制内墙的对接面上设有防水层。由此,进一步提升支撑效果,防止混凝土溢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依次穿过第一杆体、预制外墙、第二杆体的第一对拉螺杆以及设于第一对拉螺杆两端的卡扣;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穿过两个第一杆体和两个内模板的第二对拉螺杆以及设于第二对拉螺杆两端的卡扣。由此,易拆装和紧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对拉螺杆外部套设有与节点宽度匹配的套管;所述第二对拉螺杆与内模板的接触面上设有密封圈。由此,便于拆模和防止混凝土从所述第二对拉螺杆与内模板的接触处溢出。

进一步地,所述外模板包括设于所述两个预制外墙的保温层对接处的xps保温板。由此,确保保温性。

进一步地,所述外模板还包括设于所述两个预制外墙的外页墙板对接处的防水板。由此,在防水的同时提升保温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内模板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子模板以及设于所述两个子模板对接处的弹性密封条。如果将两个子模板直接拼接,由于接缝很长,因此在接缝处很容易溢出浆体;通过设置弹性密封条,可以在两个子模板的挤压下使两者之间的间隙被弹性密封条充分填充,有效防止浆体溢出,即使子模板对接面有一定的磨损,也能防止浆体溢出。

进一步地,所述子模板为厚度为3-8cm的木板;所述弹性密封条为与所述子模板厚度匹配的橡塑海绵条。木板与橡塑海绵条的组合方式,不仅非常廉价易获取,而且质量轻,易于安装和搬运。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杆体和内模板之间的竖向笼骨。由此,进一步提升支撑效果,防止混凝土溢出。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笼骨为多个间距为5-15cm、宽度为3-5cm的木条。由此,支撑效果好且易获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l形现浇节点支模结构,与所述现浇节点连接的预制墙体包括l形预制pcf板及其两端的预制外墙,所述预制外墙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内页墙板、保温层和外页墙板,所述预制pcf板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保温层和外页墙板,所述预制pcf板位于节点外部。该l形现浇节点支模结构包括形状与节点内侧形状匹配的l形内模板、设于相邻预制墙体之间的外模板以及紧固组件;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设于内模板外部的l形第一杆体、设于预制pcf板外部的l形第二杆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杆体、预制外墙和第二杆体的连接机构。该支模结构的支撑效果好,混凝土可以充分地填充于整个节点,提升节点与邻近墙体的结合力,不会出现混凝土从对接处溢出的现象,支模结构易拆装,且拆模后所得节点结构表面平整,具有较高的质量。

进一步地,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多组所述紧固组件,相邻两个紧固组件的间距为0.3-1m。由此,进一步提升支撑效果,防止混凝土溢出。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依次穿过第一杆体、预制外墙、第二杆体的对拉螺杆以及设于对拉螺杆两端的卡扣。由此,易拆装和紧固。

进一步地,所述外模板包括设于相邻墙体的保温层对接处的xps保温板。由此,确保保温性。

进一步地,所述外模板还包括设于相邻墙体的外页墙板对接处的防水板。由此,在防水的同时提升保温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内模板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子模板以及设于所述两个子模板对接处的弹性密封条。如果将两个子模板直接拼接,由于接缝很长,因此在接缝处很容易溢出浆体;通过设置弹性密封条,可以在两个子模板的挤压下使两者之间的间隙被弹性密封条充分填充,有效防止浆体溢出,即使子模板对接面有一定的磨损,也能防止浆体溢出。

进一步地,所述子模板为厚度为3-8cm的木板;所述弹性密封条为与所述子模板厚度匹配的橡塑海绵条。木板与橡塑海绵条的组合方式,不仅非常廉价易获取,而且质量轻,易于安装和搬运。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杆体和内模板之间的竖向笼骨。由此,进一步提升支撑效果,防止混凝土溢出。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笼骨为多个间距为5-15cm、宽度为3-5cm的木条。由此,支撑效果好且易获取。

进一步地,在所述内模板与预制外墙的对接面上设有防水层。由此,进一步抑制浆体溢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现浇节点支模结构,所述节点下方设有预制柱,所述节点侧面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预制柱连接的预制叠合梁以及连接相邻预制叠合梁的预制叠合楼板;所述支模结构包括外模板、连接节点相对侧面的外模板的连接组件、防水结构和钢筋固定器;当所述预制叠合梁为四个时,所述外模板包括第一外模板;当所述预制叠合梁为两个或三个时,所述外模板包括第一外模板和第二外模板;所述第一外模板包括与所述预制叠合梁侧面配合的第一子模板以及与所述节点侧面配合的第二子模板,所述第一子模板和第二子模板相互垂直,每两个第一外模板设于节点相邻侧面外部的两个预制叠合梁之间并通过第二子模板连接;所述第一外模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预制叠合楼板的下表面配合;所述第二外模板设于未设置预制叠合梁的节点侧面外部;所述第二外模板的上表面安装高度≥所述预制叠合楼板上表面安装高度。

在预制柱上方的现浇节点中,节点结构因预制叠合梁的数量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因此少有能适应各类型节点结构的支模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外模板和第二外模板的相互配合,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预制柱节点结构,并且对节点的各个面进行有效的支撑,定位准确,安装精度高,安装后与墙体的结合稳固,拼缝严密,不易发生偏移,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漏浆和胀模现象,还可以维持墙体的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模板和/或第二外模板下部与预制柱的配合面高度≥3cm。由此,有效防止漏浆。

进一步地,当所述预制叠合梁为三个时,所述第二外模板的长度≥节点侧面宽度;当所述预制叠合梁为两个时,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外模板焊接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叠合楼板具有与所述节点转折处配合的转折面。由此,配合面面积大,不易漏浆。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模板由两个所述第一外模板拼接构成。由此,外模板型号少,便于统一管理。

进一步地,设于节点相邻侧面外部的两个预制叠合梁之间的两个第一外模板通过第二子模板焊接连接。由此,防止漏浆,且安装方便,便于设备管理。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外模板与预制柱和/或预制叠合梁的配合面上的防水层。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模板上表面与预制叠合梁下表面之间的弹性密封条。由于支模结构与预制叠合楼板的配合面很小,因此设置弹性密封条比喷涂防水层具有更好地防水和防漏浆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密封条为橡塑海绵条。

进一步地,还包括钢筋固定器,所述钢筋固定器为“回”字形,其大小与节点横截面大小匹配,且设有供预制柱钢筋穿过的通孔。由此,防止预制柱钢筋在混凝土浇筑时发生偏移,从而影响该层预制柱钢筋与上一层预制柱套筒的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依次穿过第二子模板、节点以及对应的第二子模板或第二外模板的对拉螺杆和对对拉螺杆两端进行紧固的卡扣;并且/或者,所述支模结构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至少两组所述连接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模板和第二外模板包括底板、四周的立板以及设于底板上并连接相对设置的立板的加强筋,每组连接组件设于两个加强筋之间且卡扣位于加强筋外部。由此,强度高,连接更为稳固,不会发生胀模现象。

可见,本实用新型可以确保过渡层和工业化楼层施工质量可靠,保证结构安全,不留隐患,避免了后期装饰装修工程中由于预制构件发生位移造成的打磨、剔打等返工修补的工序,减少了扬尘和建渣的产生,节约人力、财力和工期,切实提高施工质量、避免返工,具有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方法中封仓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2中b处的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非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非预制承重墙体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t形现浇节点支模结构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l形现浇节点支模结构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现浇节点的支模结构完整示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现浇节点的支模结构在部分未示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现浇节点的支模结构的外模板和连接组件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现浇节点的支模结构在部分未示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现浇节点的支模结构在部分未示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现浇节点的支模结构在部分未示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的现浇节点的支模结构在部分未示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实施例1-4中:10-边线,11-x向控制线,12-y向控制线,13-分仓控制线,2-试块,3-分仓条,4-封仓条,5-嵌缝条,6-灌浆料层,71-内页墙板,72-保温层,73-外页墙板,74-套筒,741-出浆孔,742-灌浆孔,75-钢筋,8-软管,92-u形卡座,93-外套管,94-正反螺母,95-正反调节丝杆,96-把手,100-橡胶塞。

实施例5-6中:1a-试块,10a-边线,11a-x向控制线,12a-y向控制线,2a-座浆料层,3a-嵌缝条,71a-内页墙板,72a-保温层,73a-外页墙板。

实施例7中:1b-预制外墙,10b-内页墙板,11b-保温层,12b-外页墙板,2b-预制内墙,31b-子模板,32b-弹性密封条,41b-xps保温板,42b-防水板,51b-第一杆体,52b-第二杆体,61b-第一对拉螺杆,62b-第二对拉螺杆,621b-密封圈,622b-套管,63b-卡扣,7b-木条,8b-防水层。

实施例8中:1c-预制外墙,10c-内页墙板,11c-保温层,12c-外页墙板,2c-预制pcf板,31c-子模板,32c-弹性密封条,41c-xps保温板,42c-防水板,51c-第一杆体,52c-第二杆体,61c-对拉螺杆,62c-卡扣,7c-木条,8c-防水层。

实施例9-12中:1d-预制柱,2d-预制叠合梁,3d-预制叠合楼板,31d-转折面,41d-第一外模板,411d-第一子模板,412d-第二子模板,42d-所述第二外模板,43d-底板,44d-立板,45d-加强筋,5d-连接组件,51d-对拉螺杆,52d-卡扣,6d-弹性密封条,7d-钢筋固定器,8d-木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关于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和单位。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预制承重墙体为预制承重墙,其长度大于1m,为建筑外部墙体,安装时需要嵌缝和分仓。

该预制承重墙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

如图1、4所示,在安装所述预制承重墙的安装面上弹出预制承重墙底面的边线10,然后向安装面外部移动250mm后弹出与内表面底部边线10平行且长度匹配的x向控制线11,在所述x向控制线11两端弹出y向控制线12;

2)找平

如图1-3所示,采用六个找平试块2来控制安装面的平整度,使预制承重墙底面与安装面之间形成灌浆仓体;其中,四个找平试块2分别位于安装面的四个角落且与所述边线10的间距为20mm,两个找平试块2设于所述安装面中部;

所述找平试块2为垫片组合体,每个所述垫片组合体由至少两个垫片叠加构成,所述垫片为直径为30mm,厚度为1-5mm的圆形钢片;

3)嵌缝

如图1-3所示,在灌浆仓体的位于建筑外部的侧面上设置嵌缝条5;所述嵌缝条5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所述嵌缝条5为橡塑海绵,宽度为5cm,高度比灌浆仓体的高度高1cm。

4)分仓

如图1所示,在安装面内沿所述y向控制线12的方向设置分仓条3以形成子仓体,并沿y向在安装面外弹出分仓控制线13;所述分仓条3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所述分仓条3为橡塑海绵,宽度为5cm,高度比灌浆仓体的高度高1cm;所述分仓条3与安装面上的钢筋75的间距≥4cm;所述子仓体的长度≤1m。

5)预制承重墙吊装和安装就位

在安装面上设有凸出的钢筋75,在预制承重墙下部设有与所述钢筋75配合的套筒74,使所述钢筋75插入所述套筒74实现安装就位;

6)安装支撑组件

如图2所示,采用支撑组件对安装就位后的预制承重墙的内表面进行支撑,并通过支撑组件调节所述预制承重墙的安装方向和垂直度;

采用上下两组支撑组件,每组为三个;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2/3倍预制承重墙高度,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50°,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为1/5~1/4倍预制承重墙高度,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40°;

7)封仓

如图1-4所示,对灌浆仓体的未设置嵌缝条5的三个侧面进行封堵,形成与所述嵌缝条5连接的封仓条4;所述封仓条4由座浆料固化而成,所述封仓条4的高度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所述封仓条4的外表面为内凹的弧面;如图4所示,封仓时,首先在封仓条4形成位置的内侧与套筒74之间放置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的软管8,待封仓条4形成后抽出软管8;

8)灌浆

如图2-4所示,所述套筒74具有上部的出浆孔741和下部的灌浆孔742,灌浆时,每个子仓体选择一个灌浆孔742进行灌浆,使灌浆料填充灌浆仓体和套筒74。

如图1-3所示,该预制承重墙的安装结构包括设于安装面上的凸出的钢筋75、设于所述预制承重墙下部的与所述钢筋75配合的套筒74、设于所述预制承重墙下表面与安装面之间从而形成位于所述预制承重墙与安装面之间的灌浆仓体的六个找平试块2、设于所述灌浆仓体四周的封闭结构、设于所述安装面上的将所述灌浆仓体划分为至少两个子仓体的分仓条3以及填充于所述灌浆仓体和套筒74的灌浆料层6。所述封闭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灌浆仓体的位于建筑外部的侧面的嵌缝条5以及设于其它三个侧面上的封仓条4。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预制承重墙体为预制承重墙,其长度大于1m,为建筑内部墙体,安装时无需嵌缝,但需要分仓。

该预制承重墙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

如图5-6所示,在安装所述预制承重墙的安装面上弹出预制承重墙底面的边线10,然后向安装面外部移动150mm后弹出与面积较大的侧面的底部边线10平行且长度匹配的x向控制线11,在所述x向控制线11两端弹出y向控制线12;

2)找平

如图5-6所示,采用六个找平试块2来控制安装面的平整度,使预制承重墙底面与安装面之间形成灌浆仓体;其中,四个找平试块2分别位于安装面的四个角落且与所述边线10的间距为25mm,两个找平试块2设于所述安装面中部;

所述找平试块2为垫片组合体,每个所述垫片组合体由至少两个垫片叠加构成,所述垫片为直径为40mm,厚度为1-5mm的圆形钢片;

3)分仓

如图5-6所示,在安装面内沿所述y向控制线12的方向设置分仓条3以形成子仓体,并沿y向在安装面外弹出分仓控制线13;所述分仓条3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所述分仓条3为橡塑海绵,宽度为5cm,高度比灌浆仓体的高度高0.5cm;所述分仓条3与安装面上的钢筋75的间距≥4cm;所述子仓体的长度≤1m。

4)预制承重墙吊装和安装就位

在安装面上设有凸出的钢筋75,在预制承重墙下部设有与所述钢筋75配合的套筒74,使所述钢筋75插入所述套筒74实现安装就位;

5)安装支撑组件

如图2所示,采用支撑组件对安装就位后的预制承重墙的面积较大的侧面进行支撑,并通过支撑组件调节所述预制承重墙的安装方向和垂直度;

采用上下两组支撑组件,每组为两个;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2/3倍预制承重墙高度,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45°,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为1/5~1/4倍预制承重墙高度,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45°;

6)封仓

如图5-6所示,对灌浆仓体的四个侧面进行封堵,形成封仓条4;所述封仓条4由座浆料固化而成,所述封仓条4的高度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所述封仓条4的外表面为内凹的弧面;如图4所示,封仓时,首先在封仓条4形成位置的内侧与套筒74之间放置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的软管8,待封仓条4形成后抽出软管8;

7)灌浆

如图2-4所示,所述套筒74具有上部的出浆孔741和下部的灌浆孔742,灌浆时,每个子仓体选择一个灌浆孔742进行灌浆,使灌浆料填充灌浆仓体和套筒74。

如图5-6所示,该预制承重墙的安装结构包括设于安装面上的凸出的钢筋75、设于所述预制承重墙下部的与所述钢筋75配合的套筒74、设于所述预制承重墙下表面与安装面之间从而形成位于所述预制承重墙与安装面之间的灌浆仓体的六个找平试块2、设于所述灌浆仓体四周的封闭结构、设于所述安装面上的将所述灌浆仓体划分为至少两个子仓体的分仓条3以及填充于所述灌浆仓体和套筒74的灌浆料层6。所述封闭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灌浆仓体四个侧面上的封仓条4。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预制承重墙体为预制柱,其横截面为方形,边长为1.2m,为建筑内部墙体,安装时需要分仓,但无需嵌缝。

该预制柱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

如图7所示,在安装所述预制柱的安装面上弹出预制柱底面的边线10,然后向安装面外部移动350mm后弹出任一条边线10平行且长度匹配的x向控制线11,在所述x向控制线11两端弹出y向控制线12;

2)找平

如图7-8所示,采用五个找平试块2来控制安装面的平整度,使预制柱底面与安装面之间形成灌浆仓体;其中,四个找平试块2分别位于安装面的四个角落且与所述边线10的间距为20mm,一个找平试块2设于所述安装面中部;

所述找平试块2为垫片组合体,每个所述垫片组合体由至少两个垫片叠加构成,所述垫片为直径为30mm,厚度为1-5mm的圆形钢片;

3)分仓

如图7所示,在安装面内设置十字形分仓条3,并在安装面外的四个y方向弹出分仓控制线13;所述分仓条3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所述分仓条3为橡塑海绵,宽度为3cm,高度比灌浆仓体的高度高2cm;所述分仓条3与安装面上的钢筋75的间距≥4cm;所述子仓体的长度≤1m。

4)预制柱吊装和安装就位

如图8所示,在安装面上设有凸出的钢筋75,在预制柱下部设有与所述钢筋75配合的套筒74,使所述钢筋75插入所述套筒74实现安装就位;

5)安装支撑组件

采用支撑组件对安装就位后的预制柱的两个侧面进行支撑,并通过支撑组件调节所述预制柱的安装方向和垂直度;两个侧面均采用上下两组支撑组件,每组为一个;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2/3倍预制柱高度,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50°,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为1/5~1/4倍预制柱高度,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35°;

6)封仓

如图7-8所示,对灌浆仓体的侧面进行封堵,形成封仓条4;所述封仓条4由座浆料固化而成,所述封仓条4的高度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所述封仓条4的外表面为内凹的弧面;封仓时,首先在封仓条4形成位置的内侧与套筒74之间放置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的软管8,待封仓条4形成后抽出软管8;

7)灌浆

如图8所示,所述套筒74具有上部的出浆孔741和下部的灌浆孔742,灌浆时,每个子仓体选择一个灌浆孔742进行灌浆,使灌浆料填充灌浆仓体和套筒74。

如图7-8所示,该预制柱的安装结构包括设于安装面上的凸出的钢筋75、设于所述预制柱下部的与所述钢筋75配合的套筒74、设于所述预制柱下表面与安装面之间从而形成位于所述预制柱与安装面之间的灌浆仓体的五个找平试块2、设于所述灌浆仓体四周的封闭结构、设于所述安装面上的将所述灌浆仓体划分为至少两个子仓体的分仓条3以及填充于所述灌浆仓体和套筒74的灌浆料层6。所述封闭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灌浆仓体四个侧面上的封仓条4。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预制承重墙体为预制柱,其横截面为方形,边长为0.8m,为建筑外部墙体,安装时无需分仓,但需要嵌缝。

该预制柱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

如图9所示,在安装所述预制柱的安装面上弹出预制柱底面的边线10,然后向安装面外部移动500mm后弹出与内表面底部边线10平行且长度匹配的x向控制线11,在所述x向控制线11两端弹出y向控制线12;

2)找平

如图9-10所示,采用四个找平试块2来控制安装面的平整度,使预制柱底面与安装面之间形成灌浆仓体;其中,四个找平试块2分别位于安装面的四个角落且与所述边线10的间距为15mm;

所述找平试块2为垫片组合体,每个所述垫片组合体由至少两个垫片叠加构成,所述垫片为直径为20mm,厚度为1-5mm的圆形钢片;

3)嵌缝

如图9-10所示,在灌浆仓体的位于建筑外部的侧面上设置嵌缝条5;所述嵌缝条5采用高度大于灌浆仓体的高度的弹性材料;所述嵌缝条5为橡塑海绵,宽度为3cm,高度比灌浆仓体的高度高1cm。

4)预制柱吊装和安装就位

如图10所示,在安装面上设有凸出的钢筋75,在预制柱下部设有与所述钢筋75配合的套筒74,使所述钢筋75插入所述套筒74实现安装就位;

5)安装支撑组件

采用支撑组件对安装就位后的预制柱的内表面进行支撑,并通过支撑组件调节所述预制柱的安装方向和垂直度;

采用上下两组支撑组件,每组为一个;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2/3倍预制柱高度,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60°,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为1/5~1/4倍预制柱高度,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30°;

6)封仓

如图9-10所示,对灌浆仓体的未设置嵌缝条5的三个侧面进行封堵,形成与所述嵌缝条5连接的封仓条4;所述封仓条4由座浆料固化而成,所述封仓条4的高度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所述封仓条4的外表面为内凹的弧面;封仓时,首先在封仓条4形成位置的内侧与套筒74之间放置与所述灌浆仓体高度匹配的软管8,待封仓条4形成后抽出软管8;

8)灌浆

如图10所示,所述套筒74具有上部的出浆孔741和下部的灌浆孔742,灌浆时,每个子仓体选择一个灌浆孔742进行灌浆,使灌浆料填充灌浆仓体和套筒74。

如图9-10所示,该预制柱的安装结构包括设于安装面上的凸出的钢筋75、设于所述预制柱下部的与所述钢筋75配合的套筒74、设于所述预制柱下表面与安装面之间从而形成位于所述预制柱与安装面之间的灌浆仓体的四个找平试块2、设于所述灌浆仓体四周的封闭结构以及填充于所述灌浆仓体和套筒74的灌浆料层6。所述封闭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灌浆仓体的位于建筑外部的侧面的嵌缝条5以及设于其它三个侧面上的封仓条4。

上述实施例1-4中,对于总楼层数为n的建筑,当所述预制承重墙体安装在第1楼层时,所述安装面为预埋于楼板的由所述钢筋75所形成的与预制承重墙体下表面尺寸配合的表面;当所述预制承重墙体安装在第m层,且2≤m≤n时,所述安装面为第m-1层预制承重墙体的上表面;在第1~n-1楼层的预制承重墙体上表面的钢筋75可以全部是与所述套筒74配合的直钢筋,也可以既包括所述直钢筋,也包括弯钢筋;第n层楼层的预制承重墙体的上表面的钢筋75为弯钢筋;直钢筋用于与套筒74配合连接,弯钢筋则用于钢筋绑扎。

当所述预制承重墙体为建筑外部预制构件时,墙体结构包括内页墙板71和依次设于内页墙板71外表面上的保温层72和外页墙板73,所述嵌缝条5位于保温层72的下方,从而与保温层72一起发挥保温作用。当所述预制承重墙体为建筑内部预制构件时,墙体结构仅为内页墙板71,即钢筋混凝土结构。

灌浆时灌浆料先从未注浆的灌浆孔742中依次饱满溢出并按出浆顺序依次封堵出浆的灌浆孔742,随后灌浆料从上部的出浆孔741依次饱满溢出并按出浆顺序依次封堵出浆的出浆孔741,注浆完成后封堵注浆的灌浆孔742。封堵采用橡胶塞100。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预制非承重墙为建筑外部墙体,其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

如图11-13所示,在安装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面上弹出预制非承重墙底面的边线10a,然后向安装面外部移动150mm后弹出与内表面底部边线10a平行且长度匹配的x向控制线11a,在所述x向控制线11a两端弹出y向控制线12a;

2)找平

如图11-13所示,采用六个找平试块1a来控制安装面的平整度,形成位于所述预制非承重墙底面与安装面之间的对接缝;四个找平试块1a分别位于安装面的四个角落且与所述边线10a的距离为15mm,另外两个设于所述安装面中部。

所述找平试块1a为垫片组合体,每个所述垫片组合体由至少两个垫片叠加构成;所述垫片为边长为30mm,厚度为1-5mm的方形钢片。

3)嵌缝

如图11-13所示,在对接缝的位于建筑外部的侧面上设置嵌缝条3a,所述嵌缝条3a采用高度大于对接缝的高度的弹性材料;所述嵌缝条3a为橡塑海绵,宽度为2cm,高度比对接缝的高度高1cm。

4)座浆

如图11-13所示,根据找平试块1a的找平高度,用座浆料在安装面上浇筑形成填充所述对接缝的座浆料层2a;

5)预制非承重墙吊装和安装就位:将预制非承重墙吊装于所述座浆料层2a上;

6)安装支撑组件

如图12所示,采用支撑组件对安装就位后的预制非承重墙进行支撑,并通过支撑组件调节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方向和垂直度;

采用上下两组支撑组件,每组为三个;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2/3倍预制非承重墙高度,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60°,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为1/5~1/4倍预制非承重墙高度,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45°;

7)现浇节点钢筋绑扎、搭设支模结构和混凝土浇筑:将预制非承重墙两边的钢筋与邻近墙体钢筋依次进行钢筋绑扎、搭设支模结构和混凝土浇筑。

如图11-13所示,该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结构包括找平试块1a、座浆料层2a和嵌缝条3a。所述找平试块1a为六个,所述找平试块1a设于安装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面上并形成位于所述预制非承重墙底面与安装面之间的对接缝;所述座浆料层2a包括填充于所述对接缝内的座浆料,所述座浆料层2a高度与所述找平试块1a的找平高度匹配;所述嵌缝条3a设于对接缝的位于建筑外部的侧面上。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预制非承重墙为建筑内部墙体,其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

如图14-15所示,在安装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面上弹出预制非承重墙底面的边线10a,然后向安装面外部移动500mm后弹出与面积较大的侧面的底部边线10a平行且长度匹配的x向控制线11a,在所述x向控制线11a两端弹出y向控制线12a;

2)找平

如图14-15所示,采用六个找平试块1a来控制安装面的平整度,形成位于所述预制非承重墙底面与安装面之间的对接缝;四个找平试块1a分别位于安装面的四个角落且与所述边线10a的距离为25mm,另外两个设于所述安装面中部。

所述找平试块1a为垫片组合体,每个所述垫片组合体由至少两个垫片叠加构成;所述垫片为直径为30mm,厚度为1-5mm的圆形钢片。

3)座浆

如图14-15所示,根据找平试块1a的找平高度,用座浆料在安装面上浇筑形成填充所述对接缝的座浆料层2a;

4)预制非承重墙吊装和安装就位:将预制非承重墙吊装于所述座浆料层2a上;

5)安装支撑组件

采用支撑组件对安装就位后的预制非承重墙进行支撑,并通过支撑组件调节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方向和垂直度;

采用上下两组支撑组件,每组为三个;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2/3倍预制非承重墙高度,上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45°,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点高度为1/5~1/4倍预制非承重墙高度,下部支撑组件的支撑机构与楼板的夹角为30°;

6)现浇节点钢筋绑扎、搭设支模结构和混凝土浇筑:将预制非承重墙两边的钢筋与邻近墙体钢筋依次进行钢筋绑扎、搭设支模结构和混凝土浇筑。

如图14-15所示,该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结构包括找平试块1a和座浆料层2a。所述找平试块1a为六个,所述找平试块1a设于安装所述预制非承重墙的安装面上并形成位于所述预制非承重墙底面与安装面之间的对接缝;所述座浆料层2a包括填充于所述对接缝内的座浆料,所述座浆料层2a高度与所述找平试块1a的找平高度匹配。

上述实施例5-6中,当所述预制非承重墙为建筑外部预制构件时,墙体结构包括内页墙板71a和依次设于内页墙板71a外表面上的保温层72a和外页墙板73a,所述嵌缝条3a位于保温层72a的下方,从而与保温层72a一起发挥保温作用。当所述预制非承重墙为建筑内部预制构件时,墙体结构仅为内页墙板71a,即钢筋混凝土结构。

上述实施例1-6采用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分别设于预制承重墙体表面和楼板表面的u形卡座92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u形卡座92铰接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具有伸缩结构;优选地,所述支撑机构具有外套管93,所述伸缩结构为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外套管93的两端,所述伸缩结构包括螺纹连接的正反螺母94和正反调节丝杆95,所述正反螺母94与所述外套管93连接,所述正反调节丝杆95的一端穿过所述正反螺母94后伸入所述外套管93内部,另一端与对应的u形卡座连接;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外套管93上设有把手96;所述u形卡座92通过螺杆与墙体连接。

每个垫片组合体可以由相同厚度的垫片叠加构成,也可以由不同厚度的垫片叠加构成。

上述实施例1-6采用的灌浆料为北京思达建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cgmjm-vi型灌浆料。上述实施例1-6采用的座浆料为北京思达建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cgmjm-z型座浆料。

实施例7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现浇节点为t形,与所述现浇节点连接的预制墙体包括横向的两个预制外墙1b和纵向的一个预制内墙2b,所述预制外墙1b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内页墙板10b、保温层11b和外页墙板12b。该t形现浇节点支模结构包括两个形状与节点内侧形状匹配的l形内模板、设于两个预制外墙1b之间的外模板以及由上至下分布的多组所述紧固组件紧固组件;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设于内模板外部的l形第一杆体51b、设于外模板外部的第二杆体52b、连接所述第一杆体51b、预制外墙1b和第二杆体52b的第一连接机构以及连接两个第一杆体51b的第二连接机构。

相邻两个紧固组件的间距为0.3-1m。

在所述内模板与预制外墙1b的对接面以及所述内模板与预制内墙2b的对接面上设有防水层8b。

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依次穿过第一杆体51b、预制外墙1b、第二杆体52b的第一对拉螺杆61b以及设于第一对拉螺杆61b两端的卡扣63b;

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穿过两个第一杆体51b和两个内模板的第二对拉螺杆62b以及设于第二对拉螺杆62b两端的卡扣63b;所述第二对拉螺杆62b外部套设有与节点宽度匹配的套管622b;所述第二对拉螺杆62b与内模板的接触面上设有密封圈621b。

所述外模板包括设于所述两个预制外墙1b的保温层11b对接处的xps保温板41b以及设于所述两个预制外墙1b的外页墙板12b对接处的防水板42b。

所述内模板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子模板31b以及设于所述两个子模板31b对接处的弹性密封条32b;所述子模板31b为厚度为3-8cm的木板;所述弹性密封条32b为与所述子模板31b厚度匹配的橡塑海绵条。

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杆体51b和内模板之间的竖向笼骨,所述竖向笼骨为多个间距为5-15cm、宽度为3-5cm的木条7b。

实施例8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现浇节点为l形,与所述现浇节点连接的预制墙体包括l形预制pcf板2c及其两端的预制外墙1c,所述预制外墙1c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内页墙板10c、保温层11c和外页墙板12c,所述预制pcf板2c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保温层11c和外页墙板12c,所述预制pcf板2c位于节点外部。该l形现浇节点支模结构包括形状与节点内侧形状匹配的l形内模板、设于相邻预制墙体之间的外模板以及由上至下分布的多组紧固组件;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设于内模板外部的l形第一杆体51c、设于预制pcf板2c外部的l形第二杆体52c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杆体51c、预制外墙1c和第二杆体52c的连接机构。

相邻两个紧固组件的间距为0.3-1m。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依次穿过第一杆体51c、预制外墙1c、第二杆体52c的对拉螺杆61c以及设于对拉螺杆61c两端的卡扣62c。

所述外模板包括设于相邻墙体的保温层11c对接处的xps保温板41c以及设于相邻墙体的外页墙板12c对接处的防水板42c。

所述内模板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子模板31c以及设于所述两个子模板31c对接处的弹性密封条32c;所述子模板31c为厚度为3-8cm的木板;所述弹性密封条32c为与所述子模板31c厚度匹配的橡塑海绵条。

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杆体51c和内模板之间的竖向笼骨,所述竖向笼骨为多个间距为5-15cm、宽度为3-5cm的木条7c。

在所述内模板与预制外墙1c的对接面上设有防水层8c。

实施例7-8中所述的预制外墙优选为实施例1的预制承重墙或实施例5所述的预制非承重墙。所述防水层为喷涂的聚氨酯防水涂料,喷涂时,首先在预制外墙表面喷涂,在凝固之前安装内模板,时聚氨酯防水涂料充分填充于内模板与预制外墙的对接面。所述套筒优选为pvc管。

实施例7-8中采用的xps保温板41c为挤塑式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它是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加上其他的原辅料与聚合物,通过加热混合同时注入催化剂,然后挤塑压出成型而制造的硬质泡沫塑料板,它的学名为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简称xps),具有完美的闭孔蜂窝结构,这种结构让xps保温板有极低的吸水性、低热导系数、高抗压性、抗老化性。

实施例9

如图18-20所示的节点下方设有预制柱1d,所述节点的四个侧面均设有与所述预制柱1d连接的预制叠合梁2d以及连接相邻预制叠合梁2d的预制叠合楼板3d,该现浇节点的支模结构包括外模板、连接节点相对侧面的两个外模板的连接组件5d、钢筋固定器7d以及防水结构。所述外模板包括八个第一外模板41d。

所述第一外模板41d包括与所述预制叠合梁2d侧面配合的第一子模板411d以及与所述节点侧面配合的第二子模板412d,所述第一子模板411d和第二子模板412d相互垂直,每两个第一外模板41d设于节点相邻侧面外部的两个预制叠合梁2d之间并通过第二子模板412d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外模板41d的上表面与所述预制叠合楼板3d的下表面配合;所述第一外模板41d下部与预制柱1d的配合面高度为5cm。

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模板41d与预制柱1d和/或预制叠合梁2d的配合面上的防水层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外模板41d上表面与预制叠合梁2d下表面之间的弹性密封条6d,所述弹性密封条6d为橡塑海绵条。

所述预制叠合楼板3d具有与所述节点转折处配合的转折面31d。

所述钢筋固定器7d为“回”字形,其大小与节点横截面大小匹配,且设有供预制柱1d钢筋穿过的通孔。

所述连接组件5d包括依次穿过第二子模板412d、节点以及对应的第二子模板412d或第二外模板42d的对拉螺杆51d和对对拉螺杆51d两端进行紧固的卡扣52d;所述支模结构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至少两组所述连接组件5d。所述第一外模板41d包括底板43d、四周的立板44d以及设于底板43d上并连接相对设置的立板44d的加强筋45d,每组连接组件5d设于两个加强筋45d之间且卡扣52d位于加强筋45d外部。

实施例10

如图21所示的节点下方设有预制柱1d,所述节点的三个侧面设有与所述预制柱1d连接的预制叠合梁2d以及连接相邻预制叠合梁2d的预制叠合楼板3d,该现浇节点的支模结构包括外模板、连接节点相对侧面的外模板的连接组件5d、防水结构和钢筋固定器7d;所述外模板包括四个第一外模板41d和一个第二外模板42d。

所述第一外模板41d包括与所述预制叠合梁2d侧面配合的第一子模板411d以及与所述节点侧面配合的第二子模板412d,所述第一子模板411d和第二子模板412d相互垂直,每两个第一外模板41d设于节点相邻侧面外部的两个预制叠合梁2d之间并通过第二子模板412d焊接;所述第一外模板41d的上表面与所述预制叠合楼板3d的下表面配合;所述第一外模板41d下部与预制柱1d的配合面高度为5cm。

所述第二外模板42d设于未设置预制叠合梁2d的节点侧面外部;所述第二外模板42d的上表面安装高度≥所述预制叠合楼板3d上表面安装高度;所述第二外模板42d下部与预制柱1d的配合面高度为5cm;所述第二外模板42d的长度≥节点侧面宽度。

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模板41d与预制柱1d和/或预制叠合梁2d的配合面上的防水层、设于第二外模板42d与预制柱1d的配合面上的防水层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外模板41d上表面与预制叠合梁2d下表面之间的弹性密封条6d,所述弹性密封条6d为橡塑海绵条。

所述预制叠合楼板3d具有与所述节点转折处配合的转折面31d。

所述钢筋固定器7d为“回”字形,其大小与节点横截面大小匹配,且设有供预制柱1d钢筋穿过的通孔。

所述连接组件5d包括依次穿过第二子模板412d、节点以及对应的第二子模板412d或第二外模板42d的对拉螺杆51d和对对拉螺杆51d两端进行紧固的卡扣52d;所述支模结构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至少两组所述连接组件5d。所述第一外模板41d和第二外模板42d包括底板43d、四周的立板44d以及设于底板43d上并连接相对设置的立板44d的加强筋45d,每组连接组件5d设于两个加强筋45d之间且卡扣52d位于加强筋45d外部。

实施例11

如图22所示,与实施例10相比,本实施例的现浇节点支模结构在实施例10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所述第二外模板42d由两个所述第一外模板41d拼接构成,这样减少外模板型号,便于管理。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0相比,本实施例的现浇节点支模结构具有的区别是: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外模板41d为两个,所述第二外模板42d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外模板42d焊接为一体。焊接为一体时,不仅防止接缝处漏浆,便于设备管理,而且连接组件5d的连接状态形成对称的结构,受力更加均匀。

实施例9-12中所述的预制柱优选为实施例3或4的预制柱。所述防水层为喷涂的聚氨酯防水涂料,喷涂时,首先在预制叠合梁或预制柱表面喷涂,在凝固之前安装外模板,使聚氨酯防水涂料充分填充于外模板与预制叠合梁或外模板与预制柱的对接面。在节点内的对拉螺杆51d上设有套筒,所述套筒优选为pvc管。

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是由异氰酸酯、聚醚等经加成聚合反应而成的含异氰酸酯基的预聚体,配以催化剂、无水助剂、无水填充剂、溶剂等,经混合等工序加工制成的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0相比,本实施例的现浇节点支模结构具有的区别是:如图24所示,所述第二外模板42d的长度<节点侧面宽度,为了防止漏浆,在所述第二外模板的侧面设置木模板8d。所述木模板8d与节点对侧的第一外模板41d通过所述连接组件5d连接。所述木模板8d与第二外模板42d的对接处设有防水胶,所述防水胶为聚氨酯胶水,聚氨酯胶水是分子链中含有氨酯基和异氰酸酯基的胶水。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