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的防锈死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28148发布日期:2020-07-04 00:58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结构的防锈死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钢结构的防锈死接头。



背景技术:

钢结构是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但是对于一些常常放置在室外的钢结构来说,非常容易因为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而锈死从而导致钢结构没办法拆卸的问题,还需要工作人员将这些锈死的结构整合到一起,寻找合适的工具统一进行除锈拆卸,但是这些没办法拆除的框架在进行运输时不仅会占用大量空间,而且搬运起来也十分麻烦,不利于工作人员对这些钢结构的统一运输,降低了钢结构连接头的实用性,因此,急需一种钢结构的防锈死接头。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结构的防锈死接头,解决了对于一些常常放置在室外的钢结构来说,非常容易因为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而锈死从而导致钢结构没办法拆卸的问题,还需要工作人员将这些锈死的结构整合到一起,寻找合适的工具统一进行除锈拆卸,但是这些没办法拆除的框架在进行运输时不仅会占用大量空间,而且搬运起来也十分麻烦,不利于工作人员对这些钢结构的统一运输,降低了钢结构连接头的实用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结构的防锈死接头,包括两个钢板,所述钢板内开设有第一通孔,且两个第一通孔内设置有同一个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外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的上表面与下方钢板的下表面搭接,所述第一螺栓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的上表面与第一转把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转把的下表面与第一螺栓的顶端搭接,所述第一转把外螺纹连接有第二转把,所述第二转把内设置有第一橡胶圈,所述第一橡胶圈的下表面和内表面分别与上方钢板的上表面和第一转把的外表面搭接,所述第二转把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转把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转把内壁的上表面卡接有两个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旋转板的下表面和卡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卡块穿过第一转把内开设的第二通孔并位于卡槽内,且两个卡槽均开设在第一螺栓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卡槽的形状为t形,所述卡块的形状为t形。

优选的,所述旋转板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滑纹,所述旋转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橡胶圈,所述第二橡胶圈的下表面与第二凹槽内壁的下表面紧密搭接。

优选的,所述转动装置包括滑套,所述滑套卡接在第二转把内壁的上表面,所述滑套内套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两端分别与旋转板的下表面和卡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钢结构的防锈死接头,通过旋转板、滑杆、卡块、卡槽、第一螺栓、螺母、第一凹槽、第二转把、第一转把、第二螺栓和第一通孔之间的相互配合,当第一螺栓与螺母之间发生锈死无法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旋转板将滑杆和卡块向右旋转90度,使得卡块向右旋转90度可以与卡槽的出口对齐,此时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工具通过第一凹槽向右旋转第二转把,使得第二转把在与第一转把的螺纹连接作用下向上移动并与第一转把分离,从而将第二转把拆下,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再次使用工具通过第二凹槽向右旋转第一转把,使得第一转把带动第二螺栓在与第一螺栓的螺纹连接作用下向上移动并与第二螺栓分离,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将锈死在一起的第一螺栓和螺母由第一通孔内拆下,从而将两个钢板进行分离,避免了因为第一螺栓与螺母之间发生锈死而无法拆卸的问题,减少了因为一些因为锈死没办法拆卸的钢结构运输时占用的大量空间,方便了工作人员对这些钢结构的搬运和统一运输,提高了钢结构连接头的实用性。

2、该钢结构的防锈死接头,通过在旋转板外设置防滑纹,从而可以增大工作人员手指与旋转板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工作人员通过旋转板转动滑杆和卡块更加方便省力,不易滑动。

3、该钢结构的防锈死接头,通过设置第一橡胶圈,且第一橡胶圈的材料为软橡胶,使得第一橡胶圈可以对第一转把和第二转把之间进行密封,从而可以减少第一转把与空气的接触,防止第一转把产生锈死情况的发生,而当需要拆卸第二转把时,只需要用力旋转第二转把即可带动第一橡胶圈产生形变并向上移动,从而拆下第二转把,方便了工作人员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板、2第一通孔、3第一螺栓、4螺母、5第二螺栓、6第一转把、7第二转把、8第一橡胶圈、9第一凹槽、10第二凹槽、11转动装置、111滑套、112滑杆、12旋转板、13第二橡胶圈、14卡块、15第二通孔、16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钢结构的防锈死接头,包括两个钢板1,钢板1内开设有第一通孔2,且两个第一通孔2内设置有同一个第一螺栓3,第一螺栓3外螺纹连接有螺母4,通过设置第一螺栓3和螺母4来连接两个钢板1,使得螺母4转动可以在与第一螺栓3的螺纹连接作用下向上移动可以并缩短螺母4与第二转把7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转把7和螺母4可以通过第一螺栓3对两个钢板1进行压紧固定,且螺母4和第一螺栓3的螺纹连接具有结构稳定,便于拆卸,价格便宜等优点,螺母4的上表面与下方钢板1的下表面搭接,第一螺栓3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5,第二螺栓5的上表面与第一转把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螺栓5,且第二螺栓5设置在第一螺栓3内,从而避免了第二螺栓5与空气之间接触发生氧化反应而产生锈蚀的问题,使得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即使第一螺栓3锈死,第二螺栓5还可以进行拆卸,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的使用。

第一转把6的下表面与第一螺栓3的顶端搭接,第一转把6外螺纹连接有第二转把7,第二转把7内设置有第一橡胶圈8,通过设置第一橡胶圈8,且第一橡胶圈8的材料为软橡胶,使得第一橡胶圈8可以对第一转把6和第二转把7之间进行密封,从而可以减少第一转把6与空气的接触,防止第一转把6产生锈死情况的发生,而当需要拆卸第二转把7时,只需要用力旋转第二转把7即可带动第一橡胶圈8产生形变并向上移动,从而拆下第二转把7,方便了工作人员的使用,第一橡胶圈8的下表面和内表面分别与上方钢板1的上表面和第一转把6的外表面搭接,通过设置第一转把6,且在其表面设置防滑纹,从而可以增大工作人员手指与第一转把6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工作人员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手指通过第一转把6转动第二螺栓5,从而对其进行拆卸,第二转把7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9。

第一转把6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10,通过设置第一凹槽9和第二凹槽10,使得当需要拆卸第二转把7和第一转把6时,可以将工具放置在相应的第一凹槽9或者第二凹槽10内,再用力旋转工具,从而对其进行拆卸,第二转把7内壁的上表面卡接有两个转动装置11,转动装置11包括滑套111,滑套111卡接在第二转把7内壁的上表面,滑套111内套接有滑杆112,滑杆112的两端分别与旋转板12的下表面和卡块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滑套111,使得旋转板12转动时可以带动滑杆112在滑套111内转动,从而可以为旋转板12和卡块14的转动提供一个支撑点,使得旋转板12和卡块14转动的更加稳定,转动装置11的两端分别与旋转板12的下表面和卡块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旋转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滑纹,通过在旋转板12外设置防滑纹,从而可以增大工作人员手指与旋转板12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工作人员通过旋转板12转动滑杆112和卡块14更加方便省力,不易滑动,旋转板1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橡胶圈13,第二橡胶圈13的下表面与第二凹槽10内壁的下表面紧密搭接,通过设置第二橡胶圈13,使得第二橡胶圈13与第二凹槽10内壁紧密接触可以避免空气中的氧气穿过滑套111而对卡块14或第二螺栓5造成氧化反应的问题,保障了本实用新型的正常使用寿命,卡块14穿过第一转把6内开设的第二通孔15并位于卡槽16内,卡槽16的形状为t形,卡块14的形状为t形,通过将卡槽16和卡块14的形状均设置为t形,使得当卡块14卡入卡槽16内并旋转90度与卡槽16的入口错开时,可以对第一转把6、第二转把7和第一螺栓3之间进行固定,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方便了本实用新型在没有发生锈蚀情况下的正常拆卸,且两个卡槽16均开设在第一螺栓3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为:

s1、当第一螺栓3与螺母4之间发生锈死无法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旋转板12将滑杆112和卡块14向右旋转90度,使得卡块14向右旋转90度可以与卡槽16的出口对齐,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向上拉动两个旋转板12,使得两个旋转板12可以通过两个滑杆112带动两个卡块14向上移动脱离两个卡槽16和两个第二通孔15,此时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工具通过第一凹槽9向右旋转第二转把7;

s2、使得第二转把7在与第一转把6的螺纹连接作用下向上移动并与第一转把6分离,从而将第二转把7拆下,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再次使用工具通过第二凹槽10向右旋转第一转把6;

s3、使得第一转把6带动第二螺栓5在与第一螺栓3的螺纹连接作用下向上移动并与第二螺栓5分离,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将锈死在一起的第一螺栓3和螺母4由第一通孔2内拆下,从而将两个钢板1进行分离。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