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拆保温结构的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3767发布日期:2020-07-14 16:47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拆保温结构的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免拆保温结构的连接件。



背景技术:

建筑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是集建筑保温功能与墙体围护功能于一体的建筑节能技术,墙体不需要另行采取保温措施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并满足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实现了保温与墙体同寿命。建筑保温结构一体化体系通过保温、耐火、受力等性能研究,并不断改善施工方式,简便施工,应用于市场,达到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的要求,实现了建筑保温结构一体化的目的。

在现有建筑施工技术中,混凝土结构墙的浇筑通常是采用钢制模板或木制模板,然而由于钢制模板重量大,在吊装和拆除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木制模板则容易出现平整度不达标或涨模、跑模等问题;为达到建筑节能的要求,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建筑外墙上设置保温层,通过设置保温层来防止室内温度受外界温度变化因素而过快升高或降低,从而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目前建筑保温结构一体化体系所提出的免拆保温模板代替传统外模板,免拆保温模板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原始的作用,集模板、墙体外保温、免拆等功能一体化,不仅节约了制作模板的资源,同时实现外墙保温结构一体化,克服了传统外保温空鼓、开裂、脱落、火灾隐患及不能与建筑同寿命等弊端。

现有技术中的专利文件(公开号为cn207582850u)公开了一种免拆保温结构一体化复合板连接件,其属于建筑保温板技术领域,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一端设置有l字挂环,l字挂环为直角结构,第二连接板一端设置有转动挂钩,转动挂钩挂在l字挂环上,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外表面均通过插杆与复合板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内表面与第二连接板的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置有方形挂环,方形挂环与外墙体上的弧形挂钩连接。

但是在具体使用由上述专利提供的免拆保温结构一体化复合板连接件时,由于l字挂环的抗变形强度不稳定,容易因外力影响发生形变或与转动挂钩之间发生脱离。尤其是在拐角处两块板材之间的安装时,会存在两块板材之间的拐角处会存在较大的缝隙,板材缝隙处的保温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造成热量流失,不能达到保温层的耐久性。

现有技术中的专利文件(公开号为cn208441394u)公开了一种免拆保温结构一体化板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u型连接件和第二u型连接件,第一u型连接件的一端和第二u型连接件的一端相互铰接,第一u型连接件和第二u型连接件的u型开口朝向相同,且其u型开口朝向与第一u型连接件和第二u型连接件沿铰接处转动的平面相互垂直,第一u型连接件和第二u型连接件靠近铰接处的一端通过连接臂分别与第一扇形保温板和第二扇形保温板连接,第一u型连接件沿铰接处转动至与第二u型连接件相互垂直后第一扇形保温板和第二扇形保温板闭合为一扇形。

由于上述现有技术中连接方式是采用的转轴连接,其为同时保证有效的转动空间使得连接件能够适用于呈直角的拐角位置,必然使得所采用的转轴具有较大的直径,并且该转轴所处位置正处于呈直角的拐角位置上,弧面的转轴与平面的拐角之间的贴合程度低,使得现有技术的连接件在拐角位置处仍存在较大的缝隙。

此外,一方面由于申请人所理解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与审查部门必然有所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依据审查指南相关规定随时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免拆保温结构的连接件,至少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连接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板体固接的第一安装部和与所述第二板体固接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彼此转动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相对转动并使得两者之间的夹角为90°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按照各自对应的外壁共同构成拐角区域的方式彼此接合,并使得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壁或所述第二板体的外壁在所述拐角区域连续延伸。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活动连接至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的第一支杆和活动连接至所述第二安装部上的第二支杆,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彼此接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之间的夹角不大于90°。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件至少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固接的且具有弹性的绳索,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脱离连接关系的情况下,所述绳索按照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的方式呈拉伸状态。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按照固接的方式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齿条和设于所述第二板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相适配且能够按照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相对转动的方式彼此啮合。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上的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通孔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二侧壁相垂直。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至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壁上开设有与第一滑块相适配的滑道,其中,所述转轴的纵向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杆的杆体。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共同构成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的且用于安装外部保温板的中空内腔,并使得所述中空内腔沿第二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齿条按照其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的方式相邻布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壁上,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齿条各自对应的其顶端到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壁的垂直高度彼此不同。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上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的侧视图中观察,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形状均由凹槽形所限定。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的侧视图中观察,所述第一侧壁高于所述第二侧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免拆保温结构的连接件至少具有如下优势:

(1)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拆保温结构的连接件能够有效地辅以保温结构一体化免拆保温模板的装配,通过与免拆保温模板相适配的连接件使得保温结构一体化免拆保温模板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此外,该保温结构一体化免拆保温模板在实现墙体保温的同时替代了传统通用的建筑外侧模板,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拆模,避免了传统拆卸模板造成的场地空间浪费和模板损耗的材料浪费,减少了传统保温施工工序、拆除外模板的人工以及施工时间,缩短了传统保温工程的工期。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免拆保温结构的连接件通过设置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之间的结构与连接关系,使得该连接件能够在收纳状态与安装状态之间快速转换,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之间的夹角与该拐角位置相适配实现了紧密贴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在拐角位置处安装后仍存在较大的缝隙的问题,有效地进一步增强了连接件在该位置处的保温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之间的接合过程,是通过绳索的伸长来增大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之间的距离,直接将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对准进行卡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完全接合而不具备实施可能性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保温板与钢筋架的简化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件的简化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保温板安装至钢筋架上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件的简化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一安装部的简化侧视示意图;和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二凹槽的简化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板体2:第二板体3:第一安装部

4:第二安装部5:拐角区域6:第一齿条

7:第二齿条8:第一支杆9:第二支杆

10:转轴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

13:第三侧壁14:通孔15:中空内腔

16:第一滑块17:滑道18:绳索

19:第一凹槽20:第二凹槽21:保温板

22:钢筋架23:混凝土24: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免拆保温结构的连接件能够应用于现有技术中保温结构一体化免拆保温模板的施工方法,如图3所示,该施工方法中墙体主体由既可以作为模板又可以起到保温作用的保温板和现浇浇筑混凝土23浇合而成,其中现浇浇筑混凝土23现浇于内外保温板21之间,并与两侧的保温板21粘接成为一个整体;内外保温板21之间需相互平行设置且两者之间预留一定的间隙,内外保温板21之间可以通过特定的对拉连接件连接,以保证混凝土23浇筑过程中两侧保温板21的稳固性以及间隙大小的稳定。绑扎好多个立体式墙体钢筋架22后,安装垫块24,再将保温板21逐个地安装至立体式墙体钢筋架22的一端面上,在直角拐角处对相邻的两块保温板21之间进行固定时,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件的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分别贴合至彼此相邻的两个立体式墙体钢筋架22上进行固定安装,例如焊接安装或螺栓铆钉安装,即将连接件的拐角区域与相邻两个保温板21之间的拐角连接位置处相对应,继而将保温板21的侧边端面逐一地放入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上各自对应的中空内腔中,保温板21的形状与中空内腔的形状相适配,由此将该保温板21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了立体式墙体钢筋架22上,并且拐角连接位置处的相邻两个保温板21之间通过连接件彼此之间的夹角相对稳定,该拐角连接位置处对应着彼此紧密接合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材质分别可以为传统保温板或复合保温板,以此本实用新型在采用连接件直接快速地安装固定保温板21提高了施工效率,保持了拼接的保温模板之间的坚固性和紧密性的同时(由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各自的中空内腔内与第一方向上相垂直的端面之间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无需进行校准而能够保证该处的两个保温板21也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件结构和工作方式还能够有效地避免安装连接件后保温板21之间的间隙以及拐角安装位置处的隔热性和保温性,并且有利于在后期的混凝土23浇筑完成后进一步地增强牢固性。并且位于相邻两块墙板之间的直角拐角处对应着彼此紧密接合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可以为传统保温板或复合保温板,能够有效地提高墙板之间的缝隙处的隔热性和保温性。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拆保温结构的连接件能够有效地辅以保温结构一体化免拆保温模板的装配,通过与免拆保温模板相适配的连接件使得保温结构一体化免拆保温模板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装配效率,此外,该保温结构一体化免拆保温模板在实现墙体保温的同时替代了传统通用的建筑外侧模板,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拆模,避免了传统拆卸模板造成的场地空间浪费和模板损耗的材料浪费,减少了传统保温施工工序、拆除外模板的人工以及施工时间,缩短了传统保温工程的工期。

其中,保温板/保温结构一体化免拆保温模板/免拆保温结构可以为具有中空内腔结构的复合板体或复合气凝胶自保温板,其中空内腔结构内按照彼此平行的方式依次设置有岩棉板、真金板、二氧化硅气凝胶板片和岩棉板,两块岩棉板、真金板以及二氧化硅气凝胶板片均与基体墙体相互平行,真金板夹在两块岩棉板之间能够起到阻燃的作用,并且前后两块岩棉板以及二氧化硅气凝胶板片能够更好的阻挡室内外温度之间的传递而保证有效隔热。

如图2所示,一种免拆保温结构的连接件,至少包括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优选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分别可以为保温板或复合气凝胶自保温板。连接件还包括与第一板体1固接的第一安装部3和与第二板体2固接的第二安装部4。第一安装部3与第二安装部4之间能够按照彼此转动连接的方式相对彼此平行,并使得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彼此并列设置。其中,第一安装部3与第二安装部4能够分别相对转动并使得两者之间的夹角为90°。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能够按照各自对应的外壁共同构成拐角区域5的方式彼此接合,并使得第一板体1的外壁或第二板体2的外壁在拐角区域5连续延伸。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连接件还包括按照固接的方式设于第一板体1上的第一齿条6。连接件还包括按照固接的方式设于第二板体2上的第二齿条7。第一齿条6与第二齿条7相适配。第一齿条6与第二齿条7能够按照第一安装部3与第二安装部4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相对转动的方式彼此啮合。如图4所示,至少一个第一齿条6按照其纵向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方式相邻布置于第一板体1的外壁上,且至少一个第一齿条6各自对应的其顶端到第一板体1的外壁的垂直高度彼此不同。第一齿条6的顶端即为在图2中观察第一齿条6,第一齿条6上距离第一板体1的外壁最远的端部。至少一个第一齿条6各自对应的其顶端到第一板体1的外壁的垂直高度依次减小或依次增大。同样地,如图4所示,至少一个第二齿条7按照其纵向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方式相邻布置于第二板体2的外壁上,且至少一个第二齿条7各自对应的其顶端到第二板体2的外壁的垂直高度彼此不同。至少一个第二齿条7各自对应的其顶端到第二板体2的外壁的垂直高度依次减小或依次增大。由于相对于两个平面之间的贴合,上述设置的齿条之间的相互啮合更有利于增强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之间的闭合密封性能,能够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

更为优选地,对于第一板体1的外壁上朝向靠近拐角区域5的最外侧壁上的第一齿条6,该第一齿条6的外壁为弧形,而其余的第一齿条6与所有的第二齿条7均为三棱柱形,以此使得在将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接合后该外壁为弧形的第一齿条6位于最外侧壁,由此该第一齿条6的外壁即为拐角区域5,由此消除了在连接之后的外侧拐角位置锋利的棱角,使得拐角处能够圆滑过渡,不仅降低对人体造成划伤的危险,提高安全系数,同时更为紧密的接合方式保证了拐角处的保温性能。

优选地,第一支杆8通过转轴10转动连接至设于第一安装部3上的第一滑块16,第一安装部3的外壁上开设有与第一滑块16相适配的滑道17,其中,转轴的纵向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支杆8的杆体。如图2和图4所示,滑道17的形状由阶梯状所限定,该阶梯状限定出开设于滑道17上方的第一凹槽19,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凹槽19的长度大于滑道17的长度,由此将第一滑块16限定在滑道17内而不能滑动至第一凹槽19内。而该第一凹槽19用于容置第一杆体8。进一步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凹槽19的一端沿第二方向贯穿出第一安装部3,第一凹槽19的另一端的内壁为具有较大摩擦系数的摩擦面且该端部的凹槽形状与第一支杆8的形状相适配,该摩擦面可以通过例如建筑工程钢结构的摩擦面处理方法如喷砂(丸)法,构件表面经加工,可使其接触外表面的抗滑系数一定的额定值,此处摩擦面的设置是为提高第一支杆8外壁与第一凹槽19内壁之间的摩擦系数,在需要收纳连接件时,即通过第一滑块16在滑道17内的滑动而将第一支杆8的自由端置于第一凹槽19内时,此时第一支杆8的自由端与第一凹槽19内具有摩擦面的一端相卡接。同样地第二支杆9的自由端与位于第二安装部4上的第一凹槽19内具有摩擦面的一端相卡接,如图4所示,由此使得即使在呈拉伸状态下的绳索18的拉力作用下,第一支杆8与第二支杆9在相对摩擦力的作用下均不会脱离第一凹槽19,但在绳索18的拉力作用下保持连接关系,由此将第一安装部3与第二安装部4收纳至并列位置,缩小了占用空间。更为优选地,由于呈拉伸状态的绳索18具有弹性而更趋向于进一步缩短,使得第一支杆8与第二支杆9能够紧密贴合,而第一支杆8与第二支杆9均收纳在第一凹槽19内,使得第一安装部3与第二安装部4之间无阻隔而两者同样能够紧密贴合,进一步缩小了连接件处于收纳状态时的整体体积。

优选地,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凹槽19的一端沿第二方向贯穿出第一安装部3,使得在第一滑块16位于滑道17内远离第一板体的一端时,第一支杆8能够相对第一安装部3转动直至位于第一凹槽19内。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支杆8和第二支杆9上分别开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二凹槽20,如图2所示,绳索18的两端分别固接至两个第二凹槽20的内壁上。由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连接方式是采用的转轴连接,为同时保证有效的转动空间而使得连接件能够适用于呈直角的拐角位置,必然使得所采用的转轴具有较大的直径,并且该转轴所处位置正处于呈直角的拐角位置上,弧面的转轴与平面的拐角之间的贴合程度低,使得现有技术的连接件在拐角位置处仍存在较大的缝隙。同时,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用于保障位于拐角处的保温性能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虽然同样采用接合性更好的位于两侧的齿牙,但该连接结构未考虑到位于两侧的齿牙是由一端先接合,再逐渐接合至另一端以使得两者能够完全接合,第一由于各位置上的齿牙的形状均相同,就实施可能性上并不可能在保证连接件呈直角的同时保证两侧的齿牙完全接合,第二由于两侧齿牙的接合过程受到转轴的限制而只能过渡式接合,但实际上在一端已经卡接的情况下很难再继续转动而不具有实施可能性。而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的结构和连接关系进行改进,设置有在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彼此接合的情况下,彼此之间的夹角不大于90°的第一支杆8与第二支杆9,由此再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件安装至拐角处时,拉动第一安装部3和第二安装部4而通过绳索18的拉长使得第一支杆8和第二支杆9分别转动,在转动的同时第一滑块16受到推力在滑道17内滑动,以使得该连接件由图2的收纳状态转换至图1的安装状态,此时第一支杆8与第二支杆9之间的夹角不大于90°,再将该连接件抵接至呈直角的拐角位置处的钢筋架22,钢筋架22强制推动第一支杆8与第二支杆9之间进一步展开,使得两者之间的夹角与该拐角位置相适配,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在拐角位置处安装后仍存在较大的缝隙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之间的接合过程,是通过绳索18的伸长来增大第一安装部3和第二安装部4之间的距离,无需转动第一安装部3和第二安装部4,直接将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对准进行卡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完全接合而不具备实施可能性的不足,尤其对于在安装直角拐角位置处通过设置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之间的连接使用关系,两者共同形成连续延伸的且密封性较好的拐角区域5,有效地进一步增强了连接件在该位置处的保温效果。

此外,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件来安装保温板21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绳索18的伸缩将该连接件由原本的收纳状态展开至安装状态,即对第一安装部3与第二安装部4分别施加拉力作用,增大两者之间的距离,展开后的第一安装部3与第二安装部4沿着安装的直角拐角位置处,分别将各自对应的侧壁贴合至与之相邻的钢筋架22上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固接方式可以为焊接或粘结或是螺栓铆钉安装,以此将连接件安装在了钢筋架22的直角拐角位置处,此时的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彼此接合形成拐角区域5,该拐角区域5与钢筋架22的直角拐角位置处相对应。第一安装部3与第二安装部4的中空内腔15的上方沿第一方向呈开放状,继而将外部其他准备安装的保温板21逐一地放入第一安装部3和第二安装部4上各自对应的中空内腔15中,外部其他准备安装的保温板21的形状与中空内腔15的形状相适配,由此将该保温板21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了钢筋架22上,有效提高保温板21的安装效率。同时由于在未使用该连接件时需要对多个连接件进行运输,如图4所示,将第一安装部3与第二安装部4两者之间并列收纳至较小占用空间以便于运输。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安装部3上开设有位于第一侧壁11和/或第二侧壁12上的多个通孔14(图中未示出)。通孔14的通孔纵向延伸方向与第一侧壁11或第二侧壁12相垂直,由此能够使得在使用该连接件时无需再在施工现场对连接件进行打孔,而可以直接快速地将其安装至墙壁上。优选地,第一安装部3和第二安装部4上各自对应的第一侧壁11均开设有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通孔,该通孔被设置为与钢筋相适配而能够直接地通过钢筋贯穿该通孔来将连接件固定在钢筋架22上。并且,由于通孔的纵向延伸方向与其第一方向相平行,该第一方向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各自的中空内腔的底面相垂直,在保证通孔与钢筋架22之间相互垂直的关系的情况下,间接地保证了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各自的中空内腔的底面与钢筋架22之间相互垂直,以使得后期再通过连接件安装至钢筋架22上的相邻保温板21之间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均与钢筋架22相对平行,而无需再进行校准。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之间共同构成位于第一安装部3上的且用于安装外部保温板21的中空内腔15。中空内腔15沿第二方向贯穿第一安装部3。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安装部3的结构设置与第二安装部4的结构设置相同,因此在图中未再重复地将相同的附图标记全部标记在第二安装部4上。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在第一安装部3上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侧视图中观察,第一侧壁11高于第二侧壁12。优选地,第一侧壁11的高度是第二侧壁12的高度的2~3倍,第一安装部3的结构设置与第二安装部4的结构设置相同,该尺寸下的连接件能够用于如图1所示的外拐角处。优选地,第二侧壁12的高度是第一侧壁11的高度的2~3倍,第一安装部3的结构设置与第二安装部4的结构设置相同,该尺寸下的连接件能够用于如图1所示的内拐角处,第一安装部3和第二安装部4上各自对应的第二侧壁12均开设有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通孔,该通孔被设置为与钢筋相适配而能够直接地通过钢筋贯穿该通孔来将连接件固定在钢筋架22上。优选地,常见的保温板21的厚度为50~90mm,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之间垂直距离与保温板21的厚度相适配。优选地,第二安装部4的第三侧壁13即为与上述第二安装部4的第一侧壁11相对应的侧壁。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二安装部4上具有靠近转轴10的第三侧壁13,第一侧壁11和第三侧壁13能够按照第一安装部3与第二安装部4分别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的方式并列布置。优选地,第一安装部3和第二安装部4为合金不锈钢材质或不锈钢材质。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件上除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一齿条6以及第二齿条7以外的其他结构均为合金不锈钢材质或不锈钢材质。合金不锈钢材质可以为铝合金或钛合金或钴铬钼合金与不锈钢或crcq钢的复合材料,现有技术中已有较多成熟的制备方法以及市面常见产品,例如公开号为cn108838206a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提高铝不锈钢复合板材性能的方法及铝不锈钢复合板材,具有较好的强度,因此能够使得该连接件的紧固性能大大提高,延长其使用周期。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