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震橡胶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12507发布日期:2020-06-16 22:27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震橡胶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隔震支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震橡胶支座。



背景技术:

隔震橡胶支座一般为“工”字型结构,传统的隔震橡胶支座为圆柱型结构,上下面设置有上封板、下封板。安装使用时,用螺栓把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分别与上封板、下封板连接在一起。这就导致产品加工耗时且安装时手工劳动强度大,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最终导致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震橡胶支座,减少了上封板、下封板,成本降低较多,降低安装时劳动强度,提升劳动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震橡胶支座,包括支座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支座本体内的若干个中间橡胶层,所述支座本体呈中空的圆环形,所述中间橡胶层呈圆饼形;

若干个所述中间橡胶层层叠设置并构成橡胶主体,相邻的两个所述中间橡胶层之间设有垫板,所述橡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与所述中间橡胶层共硫化热粘接固定;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呈方形,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任意一边的边长均大于所述支座本体的直径;

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至少4个用于安装第一固定件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至少4个用于安装第二固定件的第二固定孔。

可选地,所述若干个中间橡胶层的中间部位开设有一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中间部位开设有一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中间部位开设有一第三安装孔;

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内共同填充有一铅芯。

可选地,所述中间橡胶层的外径范围为200~2000mm,所述铅芯的直径范围为所述中间橡胶层的外径的10%~25%。

可选地,所述垫板为钢板、聚酯板或尼龙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为正方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为一体式冲压成型。

可选地,所述隔震橡胶支座的表面还喷涂有防腐蚀油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震橡胶支座,通过共硫化热粘接固定方式将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于中间橡胶层,减少了现有技术中的上封板和下封板,成本降低较多;且可以直接通过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分别安装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将该隔震橡胶支座固定在建筑物上,由于采用了方形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减少了机加工流程,缩短加工时间,且没有上封板、下封板设置,降低了安装时劳动强度,提升劳动效率,降低综合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震橡胶支座俯视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面视图。

图示说明:

第一连接板1、支座本体2、中间橡胶层3、垫板4、第二连接板5、铅芯6、第一固定孔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震橡胶支座,减震效果优异,安全可靠,主要的原理是延长建筑物和桥梁的振动周期,从而降低地震反应。

具体的,该隔震橡胶支座包括支座本体2和设置在所述支座本体2内的若干个中间橡胶层3,所述支座本体2呈中空的圆环形,所述中间橡胶层3呈圆饼形。

若干个所述中间橡胶层3层叠设置并构成橡胶主体,相邻的两个所述中间橡胶层3之间设有垫板4。

作为一种可选方式,所述垫板4为钢板、聚酯板或尼龙板。

所述橡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5,所述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5分别与所述中间橡胶层3共硫化热粘接固定。因此,相对于传统的隔震橡胶支座,本实施例减少了上封板和下封板,成本降低较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5均呈方形,所述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5的任意一边的边长均大于所述支座本体2的直径。

由于采用了方形的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5,可减少机加工流程,缩短加工时间。

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板1上开设有至少4个用于安装第一固定件(图中未示出)的第一固定孔7,所述第二连接板5上开设有至少4个用于安装第二固定件(图中未示出)的第二固定孔(图中未示出)。

通过第一固定孔7和第二固定孔,将该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5分别与建筑物的上支墩和下支墩连接。其中,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可以是螺栓、垫片、套筒或锚筋等。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隔震橡胶支座,无盖板设置,可降低安装时劳动强度,提升劳动效率,降低综合制造成本。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若干个中间橡胶层3的中间部位开设有一第一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中间部位开设有一第二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连接板5的中间部位开设有一第三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内共同填充有一铅芯6。

因此,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隔震橡胶支座,装入铅芯6时,成为铅芯6隔震橡胶支座;不压入铅芯6,就是普通隔震橡胶支座。

进一步的,为了延长建筑物和桥梁的振动周期,从而降低地震反应,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橡胶层3的外径范围为200~2000mm,所述铅芯6的直径范围为所述中间橡胶层3的外径的10%~25%。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5均为正方形。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5分别一体成型制成。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隔震橡胶支座的表面还喷涂有防腐蚀油漆,可以解决防腐蚀问题,消除了普通支座使用连接螺栓来连接封板与连接板导致螺栓失效的隐患,及封板与连接板间的空隙造成的防腐薄弱环节,提高了支座的使用寿命。

在此,仅为了描述特定的示例实施例的目的使用专业词汇,并且不是意指为限制的目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作出相反的表示,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a)”、“一个(an)”和“该(the)”可以意指为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comprises)”、“包括(comprising)”、“包括(including)”和“具有(having)”是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因此指定存在所声明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额外地具有一个或以上的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除非明确地指示了执行的次序,在此描述的该方法步骤、处理和操作不解释为一定需要按照所论述和示出的特定的次序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附加的或者可选择的步骤。

当元件或者层称为是“在……上”、“与……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其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者层上、与另一个元件或层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也可以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与此相反,当元件或层称为是“直接在……上”、“与……直接接合”、“直接连接到”或者“直接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则可能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其他用于描述元件关系的词应当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和“直接在……之间”、“相邻”和“直接相邻”等)。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该相关联的所罗列的项目的一个或以上的任一和所有的组合。虽然此处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以描述各种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可以只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区分。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在此使用诸如术语“第一”、“第二”及其他数值的术语不意味序列或者次序。因此,在下方论述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可以采用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的术语而不脱离该示例实施例的教导。

空间的相对术语,诸如“内”、“外”、“在下面”、“在……的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在此可出于便于描述的目的使用,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和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特征之间的关系。空间的相对术语可以意指包含除该图描绘的取向之外该装置的不同的取向。例如如果翻转该图中的装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下方”或者“在元件或者特征的下面”的元件将取向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的下方”可以包含朝上和朝下的两种取向。该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者其他取向)并且以此处的空间的相对描述解释。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