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伸缩可移动的反弧形混凝土楼板模板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3723发布日期:2020-07-07 14:02阅读:6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伸缩可移动的反弧形混凝土楼板模板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板支撑架,特别是一种可伸缩可移动的反弧形混凝土楼板模板支撑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设计理念偏向于高精尖的异型建筑,异型建筑采用反弧形屋面板、而且是清水混凝土,反弧形屋面板底标高各不相同;这种错落有致的高低反弧形楼板建筑造型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某工程的清水混凝土屋面板为弧形,施工过程中反弧形屋面板底模支撑需要不断根据板底标高进行搭设;若采用传统的屋面板底模支撑,这种支模方案存在着搭设不够简便,反复搭设、拆除等一些问题,如果想要快速的完成支模就需要大量的木工,因此也就增加了对木工的需求;尤其在高大模板支撑架的情况下,工人需要在架体上进行圆弧模板的支搭和拆除等工作,高处施工既影响施工速度,又给工人的施工安全带来了隐患。如何快速有效的进行支模,减少拆模,减少支撑材料用量,满足工期要求,这也就成为了施工提出了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伸缩可移动的反弧形混凝土楼板模板支撑架,要解决传统的弧形模板支撑架体系支模速度慢、需要反复搭设和拆除、工作量大、耗费材料多以及安全隐患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伸缩可移动的反弧形混凝土楼板模板支撑架,支撑在反弧形楼板模板的底部,包括有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为立体框架结构,并且该支架主体的高度可调;在支架主体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在支架主体的顶部、沿着支架主体的顶面的前后侧边分别设置有一组顶部支撑一,并且两组顶部支撑一对应布置;每组顶部支撑一沿横向间隔设置,且顶部支撑一的高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递增;每组顶部支撑一的顶端连线为弧形线,该弧形线的弧度与反弧形楼板模板的弧度相适应;在支架主体两侧的纵向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一组顶部支撑二,且每组顶部支撑二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顶部支撑二的底端铰接连接在支架主体对应一侧的侧面上,顶部支撑二的顶端托接在反弧形楼板模板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包括有下层立柱、下矩形边框、上层立柱、可调立柱和上矩形边框;所述下层立柱有四根,呈矩形布置;在每根下层立柱的底部设置有与万向轮连接的第一连接板;所述下层立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下矩形边框的四个转角分别搭设在下层立柱顶部的第二连接板上,且与第二连接板螺栓连接;所述上层立柱有四根,呈矩形布置;每根上层立柱设置在下矩形边框的顶部、对应下层立柱的位置处;所述上层立柱的底部与下矩形边框固定连接;所述可调立柱竖向可调的连接在上层立柱的顶部,在可调立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所述上矩形边框的四个转角分别搭设在可调立柱顶部的第三连接板上,且与第三连接板螺栓连接。

优选的,每根上层立柱呈管状,在上层立柱的上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可调立柱呈管状,在可调立柱上、沿竖向间隔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可调立柱插接在上层立柱中,通过穿设在对应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的连接件可调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部支撑一的上端设置有顶部托板一,顶部托板一托接在反弧形楼板模板的底部;所述顶部支撑一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支设在支架主体的顶部、与支架主体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部支撑二的上端设置有顶部托板二;所述顶部托板二托接在反弧形楼板模板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下矩形边框由四根型钢杆件首尾焊接而成;所述上矩形边框由四根型钢杆件首尾焊接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反弧形混凝土楼板模板支撑架的支架主体中下层立柱、下矩形边框、上层立柱、可调立柱和上矩形边框均是可拆卸连接,容易拆卸拼装,并且在支架主体的底部设置设有轮子,可向任何方向移动。

2、本实用新型的支架主体中可调立柱竖向可调的连接在上层立柱的顶部可伸缩可加长,能够根据支架主体与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支撑方便。

3、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能够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楼板的浇筑可重复使用,可多次反复周转使用。

4、本实用新型在顶部支撑一的上端设置顶部托板一,同时在顶部支撑二的顶部设置顶部托板二;增大了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的受力面积,使支撑点处的受力效果更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支撑在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反弧形混凝土楼板模板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层立柱与可调立柱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层立柱与上层立柱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2-支架主体、2.1-下层立柱、2.2-下矩形边框、2.3-上层立柱、2.4-可调立柱、2.5-上矩形边框、3-万向轮、4-顶部支撑一、5-顶部支撑二、6-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第三连接板、9-第一连接孔、10-第二连接孔、11-连接件、12-顶部托板一、13-支撑板、14-顶部托板二、15-反弧形混凝土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这种可伸缩可移动的反弧形混凝土楼板模板支撑架,支撑在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的底部,包括有支架主体2;所述支架主体2为立体框架结构,并且该支架主体2的高度可调;在支架主体2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3;在支架主体2的顶部、沿着支架主体2的顶面的前后侧边分别设置有一组顶部支撑一4,并且两组顶部支撑一4对应布置;每组顶部支撑一4沿横向间隔设置,且顶部支撑一4的高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递增;每组顶部支撑一4的顶端连线为弧形线,该弧形线的弧度与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的弧度相适应;在支架主体2两侧的纵向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一组顶部支撑二5,且每组顶部支撑二5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顶部支撑二5的底端铰接连接在支架主体2对应一侧的侧面上,顶部支撑二5的顶端托接在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沿着反弧形混凝土楼板15的底部设置,并且紧贴反弧形混凝土楼板15的底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主体2包括有下层立柱2.1、下矩形边框2.2、上层立柱2.3、可调立柱2.4和上矩形边框2.5;所述下层立柱2.1有四根,呈矩形布置;在每根下层立柱2.1的底部设置有与万向轮3连接的第一连接板6;所述下层立柱2.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板7;所述下矩形边框2.2的四个转角分别搭设在下层立柱2.1顶部的第二连接板7上,且与第二连接板7螺栓连接;所述上层立柱2.3有四根,呈矩形布置;每根上层立柱2.3设置在下矩形边框2.2的顶部、对应下层立柱2.1的位置处;所述上层立柱2.3的底部与下矩形边框2.2固定连接;所述可调立柱2.4竖向可调的连接在上层立柱2.3的顶部,在可调立柱2.4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连接板8;所述上矩形边框2.5的四个转角分别搭设在可调立柱2.4顶部的第三连接板8上,且与第三连接板8螺栓连接。

本实施例中,每根上层立柱2.3呈管状,在上层立柱2.3的上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9;所述可调立柱2.4呈管状,在可调立柱2.4上、沿竖向间隔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0;所述可调立柱2.4插接在上层立柱2.3中,通过穿设在对应的第一连接孔9和第二连接孔10中的连接件11可调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部支撑一4的上端设置有顶部托板一12,顶部托板一12托接在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的底部;所述顶部支撑一4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板13,支撑板13支设在支架主体2的顶部、与支架主体2螺栓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顶部托板一12与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之间垫设有橡胶垫,减小顶部托板一12对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的损伤,并且增大与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之间摩擦,防止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滑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部支撑二5的上端设置有顶部托板二14;所述顶部托板二14托接在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在顶部托板二14与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之间垫设有橡胶垫,减小顶部托板二14对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的损伤,并且增大与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之间摩擦,防止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滑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部支撑二5倾斜支设在上层立柱2.3与反弧形混凝土楼板底模1之间,且顶部支撑二5与上层立柱2.3之间的夹角为5°~45°。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矩形边框2.2由四根型钢杆件首尾焊接而成;所述上矩形边框2.5由四根型钢杆件首尾焊接而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1为螺栓或者为插销。

本实施例中,在该反弧形混凝土楼板模板支撑架使用时,在万向轮3处安放楔子,阻止万向轮3移动。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实用新型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