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口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13633发布日期:2020-08-28 15:4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水口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水口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因泳池、浴池溢水口把人吸住而导致人员溺亡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酿成-幕幕人间惨剧。游泳池、按摩池、人工漂流河等项目,-般都是通过抽水泵在水池底部不停地将水抽走过滤,因设备老化或人为因素,时有出水口格栅脱位,人员被出水口吸住,造成严重伤残、致死事件。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数据:1985年到2001年,美国因出水口误吸致死35人,其中15人头发被吸住,15人身体其他部位被吸住,另有5人被吸住部位不明确。近年国内出水口吸人致残致死事件也时有发生:2012年7月21日,宁波xx湖水上乐园漂流项目,8岁的阳阳被吸入回水管内致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上述之不足,而提供一种排水口防护装置。

第一筒体顶部为敞口,底部具有出水口;支撑座设置有推杆活动孔,连接在筒体内并形成多个水流穿过区域;推杆位于支撑座的推杆活动孔内;防护罩连接在推杆一端,并使防护罩局部处于第一筒体内顶部;堵板连接在推杆一端,并处于第一筒体内底部出水口上方;弹簧,套在推杆上,且两端分别与防护罩和支撑座相接触或相连接。

所述的防护罩包括支撑平台、一组弧形连接杆和外圈连接座,支撑平台上设置有推杆活动孔,一组弧形连接杆一端与支撑平台连接并以支撑平台为中心呈均匀状分布,且一组弧形连接杆之间形成透水区域。

所述的支撑座通过一组均分分布在支撑座上的连接杆与筒体内连接,且一组连接杆之间形成多个水流穿过区域。

所述的第一筒体顶部设置有一组带孔的第一安装座,且安装座上表面与第一筒体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

所述的弹簧是塔型弹簧。

所述的支撑座是圆形支撑座,支撑座一侧设置有环形凸起,且该环形凸起呈竖直状延伸或呈倾斜状延伸。

所述的支撑平台的直径大于堵板直径,所述的第一筒体出水口直径小于堵板直径。

所述的位于外圈连接座与第一筒体之间形成间隙a,a为1-5cm。

所述的堵板一侧设置有与排水口相配合的锥形面。

它还有第二筒体,所述的第一筒体上设置有一组减重槽,第二筒体顶部为敞口,第二筒体底部开有出水口,第二筒体顶部设置有一组带孔的第二安装座,且安装座上表面与第一筒体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第一筒体位于第二筒体内。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优点是:通过将本装置在水池排水口处处,保证人员不会被出水口吸住,保护了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防护罩结构示意图。

图3是防护罩侧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筒体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中第一筒体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所示,一种排水口防护装置,第一筒体1顶部为敞口,底部具有出水口;支撑座2设置有推杆活动孔,连接在筒体内并形成多个水流穿过区域;推杆3位于支撑座2的推杆活动孔内;防护罩4连接在推杆3一端,并使防护罩4局部处于第一筒体1内顶部;防护罩4局部处于第一筒体1内主要是可以起到利用第一筒体1导向。堵板5连接在推杆3一端,并处于第一筒体1内底部出水口上方;弹簧6套在推杆3上,且两端分别与防护罩4和支撑座2相接触或相连,接弹簧6起到无压状态下将防护罩4顶起。

所述的防护罩4包括支撑平台41、一组弧形连接杆42和外圈连接座43,支撑平台41上设置有推杆活动孔,一组弧形连接杆42一端与支撑平台41连接并以支撑平台41为中心呈均匀状分布,且一组弧形连接杆42之间形成透水区域。

所述的支撑座2通过一组均分分布在支撑座2上的连接杆21与筒体内连接,且一组连接杆21之间形成多个水流穿过区域。

所述的第一筒体1顶部设置有一组带孔的第一安装座11,且安装座上表面与第一筒体1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便于安装时,使第一筒体1与安装面平行。

所述的弹簧6是塔型弹簧6。可减小中轴的高度,使其在按压状态下减小支撑座2与防护罩之间的间隙。

所述的支撑座2是圆形支撑座2,支撑座2一侧设置有环形凸起411,且该环形凸起411呈竖直状延伸或呈倾斜状延伸。环形凸起411主要起到避免水流直接与堵板4接触而导致的堵板4压力过大后使弹簧6压缩。

所述的支撑平台41的直径大于堵板5直径,所述的第一筒体1出水口直径小于堵板5直径。

所述的位于外圈连接座43与第一筒体1之间形成间隙a,a为1-5cm。主要起到导向作用。

所述的堵板5一侧设置有与排水口相配合的锥形面。

它还有第二筒体7,所述的第一筒体1上设置有一组减重槽,第二筒体7顶部为敞口,第二筒体7底部开有出水口,第二筒体7顶部设置有一组带孔的第二安装座71,且安装座上表面与第一筒体1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第一筒体1位于第二筒体7内。第二筒体7主要是为了便于取出第一筒体1。

实施例1安装方式:本装置第一筒体1固定在排水口处。

正常状态,水流依次经过防护罩4、水流穿过区域和第一筒体1出水口水流出。

工作状态,当有人被吸到排水口处,并顶在防护罩4上时,防护罩4通过推杆3带动堵板5移动直至堵塞第一筒体1出水口,人员逃离后,弹黄回位将防护罩4还原。

拆卸状态,拆卸时,需将第一筒体1整体拆卸进行检修。

实施例2安装方式:第二筒体7固定在排水口处,并将第一筒体1放置在第二筒体7内,第二筒体7与第一筒体1之间可选择直接放置或采用可拆卸式连接。

正常状态,水流依次经过防护罩4、水流穿过区域、第一筒体1出水口和第二筒体7出水口流出。

工作状态,当有人被吸到排水口处,并顶在防护罩4上时,防护罩4通过推杆3带动堵板5移动直至堵塞第一筒体1出水口,人员逃离后,弹簧回位将防护罩4还原。

拆卸状态,拆卸时,可取出第二筒体7,使第一筒体1处于原位置,检修第二筒体7即可。

通过设定弹簧的弹力,在人员遇险通过防护罩4压下堵板5后,不被吸住,摆脱吸水口逃生,按压板1不会马上复位,否则还可能再次把人吸过去,只有在通过其他排水口将水位下降到安全高度或水排净或关住排水阀后,防护罩4自动复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