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1372发布日期:2020-07-24 15:33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住宅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



背景技术:

“烂根”,通常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浇柱、墙等竖向构件的底部混凝土出现如蜂窝、空隙、露筋、新老混凝土接茬不密实等弊病。

众所周知,剪力墙的墙底“烂根”一直是住宅工程发生频率较高的技术问题,剪力墙“烂根”现象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剪力墙的施工质量,而且影响结构验收,因此,处理好“烂根”问题是提高混凝土成型质量的一项重大工程。

目前,施工中通常采用在剪力墙底部墙体设置模板和木方,且木方由底部延伸至楼板上固定的方式来防止墙柱脚“烂根”,然而,此种加固结构较为简陋,加固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其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施工成本低,有效地改善了底部墙体“烂根”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包括:

若干根海绵条,用以贴合于底部墙体的内侧面及外侧面设置;

若干根加固模板,用以贴合和压紧所述第一海绵条竖向设置;

若干根木方,用以竖向固定所述加固模板;

若干个锁紧固定件,用以横向固定及锁紧全部所述木方和所述加固模板。

优选的,所述锁紧固定件具体为对拉螺杆,包括预埋于所述底部墙体的螺杆、平行设置且用以横向固定全部所述加固模板的两根钢管、用以扣紧两根所述钢管的扣件,以及用以锁紧所述扣件的锁紧螺母。

优选的,底部的所述木方与地面缝隙处填充有第一模板封堵。

优选的,还包括用以贴附于所述第一模板封堵的上表面的第一海绵条。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木方的接茬处填充有第二模板封堵。

优选的,还包括用以贴附于所述第二模板封堵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第二海绵条。

与上述背景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底部墙体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分别贴附有若干根海绵条、用以压紧海绵条的若干根加固模板,以及用以压紧加固模板的若干根木方,通过锁紧固定件加固和锁紧木方和加固模板,以防止木方和加固模板移动。本申请所提供的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采用多层加固结构,实现对底部墙体的有效防护,显著地改善了底部墙体的施工质量,本申请结构简单,安装及拆卸十分方便,重复利用率高,施工成本低,易于实现大范围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其中,1-底部墙体、2-第一海绵条、3-加固模板、4-木方、5-锁紧固定件、6-第一模板封堵、7-第二海绵条、8-第二模板封堵、9-第三海绵条;

51-对拉螺杆、52-钢管、53-扣件、54-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有效地解决了底部墙体“烂根”的现象,提高了底部墙体的施工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出现的方位词“上、下”方向指的是图1中的上、下方向;“横向”指的是图1和图3中由前至后的方向,“竖向”指的是图1中自上至下的方向。本文中出现的方位词均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习惯用法以及说明书附图为基准而设立的,它们的出现不应当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主视图;图3为图1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主视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包括若干根第一海绵条2、若干根加固模板3、若干根木方4和若干个锁紧固定件5,第一海绵条2均竖向贴附于底部墙体1的内侧墙面和外侧墙面,加固模板3安装在第一海绵条2的外侧面,以压紧第一海绵条2,木方4竖向安装在加固模板3的外侧面,最后,利用锁紧固定件5来固定和锁紧木方4和加固模板3。

第一海绵条2、加固模板3和木方4的具体尺寸及数量均可以根据底部墙体1加固区域的具体尺寸来设定,本文不作限定。优选的,第一海绵条2、加固模板3和木方4,如图1所示竖向分布。

本申请采用在底部墙体1的内外两侧墙面贴附若干根第一海绵条2,并且在第一海绵条2外侧面依次设置若干根加固模板3和木方4,利用锁紧固定件5横向固定并锁紧木方4及加固模板3的方案,由此实现对剪力墙墙底的有效加固。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上述锁紧固定件5具体为对拉螺杆51,其包括螺杆51、两根钢管52、扣件53和锁紧螺母54,螺杆51预埋于墙体内部且贯穿于墙体设置,两根钢管52沿着木方4横向设置,扣件53设有用以与钢管52的外周面相扣合的两个弧状扣槽,两钢管52的距离与弧状扣槽的间距相等,并且螺杆51穿设于两个弧状扣槽之间,通过锁紧螺母54与螺杆51旋转连接,实现锁紧功能。

由于底部加固模板3和/或木方4(也即最下部加固模板3和/或木方4)安装后,与地面之间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缝隙,为了消除缝隙,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第一模板封堵6,第一模板封堵6平铺于加固模板3和/或木方4的底部,以弥补底部木方4与地面之间的缝隙,同时,起到支撑加固模板3及木方4的作用。

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第二海绵条7,第二海绵条7贴附在第一模板封堵6的上表面,起密封、隔潮和缓冲的作用,以有效地保护第一模板封堵6。

为了实现对相邻两段加固模板3和/或木方4接茬处的封堵,还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加固模板3和/或木方4的接茬处设置第二模板封堵8,第二模板封堵8起封堵缝隙的作用,与此同时,可以实现对加固模板3和/或木方4的有效支撑。

更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二模板封堵8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贴附第三海绵条9,利用第三海绵条9实现密封、隔潮和缓冲的技术效果。

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步骤一,按照定位线在底部墙体1的内侧面及外侧面贴附若干根海绵条2;

步骤二,将加固模板3压在内层海绵条2和外层海绵条2上,并做预固定;

步骤三,在底部的加固模板3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处平铺第一模板封堵6;

步骤四,利用木方4对内侧加固模板3和外侧加固模板3进行固定;

步骤五,在接茬处平铺第二模板封堵8;

步骤六,利用对拉螺杆51对各处木方4进行加固和锁紧。

执行上述工艺流程的具体要求如下:

其一,第一模板封堵6及第二模板封堵8应固定在楼板上,做好固定措施;

其二,外侧墙柱脚下部应预埋对拉螺杆51;

其三,加固模板3应向下延伸至对拉螺杆51处,做好固定措施。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核心在于,通过使用海绵条、加固模板3、木方4构成多层密封加固结构,利用对拉螺杆51实现对密封加固结构的锁紧定位;此外,为防止加固模板3跑模,通过在底部的加固模板3以及接茬处分别设置第一模板封堵6和第二海绵条7以及第二模板封堵8和第三海绵条9,由此可以减少因接茬不平而引起的烂根现象,与此同时,有效地避免加固模板3跑模现象,提高了墙体成型质量,延长了墙体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施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剪力墙墙底加固工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