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砌体与混凝土连接处的防开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93917发布日期:2020-08-18 18:13阅读:8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砌体与混凝土连接处的防开裂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砌体与混凝土连接处的防开裂结构。



背景技术:

前后面的开裂问题一直是框架结构外墙抹灰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工程尚未竣工,砌体与混凝土之间的空鼓开裂问题已经产生,造成新楼穿旧装现象,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无法正常使用。即使及时修补也不能一劳永逸,空鼓开裂问题还是频繁发生,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成本高。鉴于以上问题,目前亟需一种能有效防止砌体与混凝土连接处的开裂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砌体与混凝土连接处的防开裂结构,能够有效的防止砌体与混凝土结合部位开裂,增强了抹灰层的整体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砌体与混凝土连接处的防开裂结构,包括砌体和混凝土,所述砌体与混凝土的连接部位设有抹灰压槽,抹灰压槽内铺设有挂网,抹灰压槽内填涂有抹灰层,抹灰层覆盖所述挂网。

进一步的,当砌体的一端与混凝土的一端顺接时,所述抹灰压槽的数量为2,所述压槽位于混凝土靠近砌体的一端,所述抹灰压槽位于混凝土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挂网的中部位于砌体和混凝土之间,挂网的两端位于抹灰压槽内。

进一步的,当砌体的一端与混凝土侧面丁接且砌体的一端位于抹灰压槽的内侧时,抹灰压槽的数量为1,抹灰压槽的宽度等于砌体宽度,抹灰压槽位于砌体与混凝土的连接处,所述挂网位于砌体和混凝土之间,且所述挂网的中部位于抹灰压槽内。

进一步的,当砌体的一端与混凝土侧面丁接且砌体的一端位于抹灰压槽的外侧时,抹灰压槽的数量为1,抹灰压槽的宽度大于砌体宽度,抹灰压槽位于砌体与混凝土的连接处,所述挂网位于砌体和混凝土之间,且所述挂网的中部位于抹灰压槽内。

进一步的,当砌体的一端与混凝土侧面丁接且砌体的一端位于抹灰压槽的外侧时,抹灰压槽的数量为2,两个抹灰压槽分别设于混凝土的侧面,所述砌体位于两个所述抹灰压槽之间,所述挂网位于砌体和混凝土之间,且所述挂网的中部位于抹灰压槽内。

进一步的,挂网为金属网或尼龙网。

进一步的,挂网为钢丝网,钢丝网中的钢丝直径0.8-1.8mm,网孔3*3mm,钢丝网与抹灰压槽之间为栓接、挂接或焊接。

进一步的,挂网为尼龙网,尼龙网的网孔为40*40mm。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混凝土与砌体相交接部位,预先在混凝预留一处压槽,浇筑成型后就有预留缺口,在砌体抹灰时候在结合放置挂网,抹灰完成后就能有效的防止砌体与混凝土结合部位开裂,增强了抹灰层的整体稳定性,可有效防止空鼓开裂的发生。

2.本实用新型采用网中钢丝直径1~2mm,网孔40*40mm热镀锌钢丝网代替传统小孔径网,较大孔径,大孔径网刚度好、易固定且表面平整,使砂浆100%与基层粘结,且孔径大耐久性更好,抹灰完成后整体抗裂能力显著增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附图中,1-混凝土、2-砌体、3-抹灰压槽、4-挂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砌体与混凝土连接处的防开裂结构,砌体2与混凝土1的连接部位设有抹灰压槽3,抹灰压槽3内铺设有金属网,抹灰压槽3内填涂有抹灰层,抹灰层覆盖金属网。砌体2的一端与混凝土1的一端顺接,抹灰压槽3的数量为2,抹灰压槽3位于混凝土1靠近砌体2的一端,且所述抹灰压槽3位于混凝土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抹灰压槽3与金属挂网4之间为栓接。金属网为钢丝网,钢丝网中的钢丝直径1mm,网孔3*3mm。本实施例中,抹灰完成后就能有效的防止砌体与混凝土结合部位开裂,两侧的抹灰压槽能够增加挂网4两端的附着力,增强了抹灰层的整体稳定性,可有效防止空鼓开裂的发生。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砌体与混凝土连接处的防开裂结构,砌体2与混凝土1的连接部位设有抹灰压槽3,抹灰压槽3内铺设有尼龙网,抹灰压槽3内填涂有抹灰层,抹灰层覆盖尼龙网。砌体2的一端与混凝土1侧面丁接且砌体一端位于抹灰压槽内时,抹灰压槽3的数量为1,抹灰压槽3略大于砌体2的宽度,抹灰压槽3设于砌体2和混凝土1的连接处。尼龙网的网孔为40*40mm,尼龙网位于砌体和混凝土之间,且尼龙网的中部位于抹灰压槽内,本实施例中,尼龙网能够增加使砌体和混凝土的连接边更加稳定。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一种砌体与混凝土连接处的防开裂结构,砌体2与混凝土1的连接部位设有抹灰压槽3,抹灰压槽3内铺设有尼龙网,抹灰压槽3内填涂有抹灰层,抹灰层覆盖尼龙网。砌体2的一端与混凝土1侧面丁接且砌体2的一端位于抹灰压槽3外时,抹灰压槽3的数量为1,抹灰压槽3大于砌体2的宽度,抹灰压槽3设于砌体2和混凝土1的连接处。尼龙网的网孔为40*40mm,尼龙网位于砌体和混凝1土之间,且尼龙网的中部位于抹灰压槽3内,本实施例中,由于抹灰压槽3面积较大,从而能够增大抹灰层的受力面积,使抹灰层的结构更加稳定。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一种砌体与混凝土连接处的防开裂结构,砌体2与混凝土1的连接部位设有抹灰压槽3,抹灰压槽3内铺设有尼龙网,抹灰压槽3内填涂有抹灰层,抹灰层覆盖尼龙网。砌体2的一端与混凝土1侧面丁接且砌体2的一端位于抹灰压槽3外时,抹灰压槽3的数量为2,两个抹灰压槽3分别设于混凝土1的侧面,砌体2位于两个抹灰压槽3之间。尼龙网的网孔为40*40mm,此时抹灰层,尼龙网位于砌体和混凝土之间,且尼龙网的中部位于抹灰压槽内,本实施例中抹灰压槽4有两个,从而增加抹灰层的受力点,从而防止连接边的开裂现象。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