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退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7098发布日期:2020-07-10 15:42阅读:1107来源:国知局
预应力退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退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退张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预应力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多束钢绞线预应力的应用非常之多。预应力的控制十分困难,易出现检测不合格问题,因此,退张操作尤为重要。

现有技术中,多束钢绞线预应力退张时均需要在退张过程中更换钢绞线束,而更换钢绞线束不仅需要多人的配合,费工费时,且需要对钢绞线进行二次张拉,导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且由于张拉误差、现场限制等导致退张操作相对困难,使得退张效率低,且存在极大的不安全因素。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应力退张装置。该预应力退张装置,不需要辅助机械即可简单快捷的施工,利于大大降低退张困难及提高退张工作效率,利于减少工作量及改善施工条件,及提高退张质量,且省工省料省时;利于提高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安全可靠且结构简单,易于制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退张装置,不需要辅助机械即可简单快捷的施工,利于大大降低退张困难及提高退张工作效率,利于减少工作量及改善施工条件,及提高退张质量,且省工省料省时;利于提高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安全可靠且结构简单,易于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退张装置,包括套筒本体;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与锚具相抵并沿径向开设有用于取出或固定锚具夹片的通槽;所述套筒本体的另一端与液压缸相抵;所述套筒本体抵于液压缸与锚具间,并钢绞线穿过一次穿过液压缸、套筒本体和锚具并通过锚具夹片固定,形成对多束钢绞线的张紧,在退张时通过给予液压缸一定压力使得靠近锚具端的钢绞线处于松散状态,此时通过设置于所述套筒本体上的通槽取下锚具夹片,即可实现钢绞线的靠近结构物侧的预应力退张及使用;所述通槽为径向贯穿的通槽并对应设置于用于固定锚具处钢绞线的锚具夹片对应处,并具有取下或安装锚具夹片的作业空间;利于不需要辅助机械即可实现简单快捷的预应力退张操作,利于大大降低退张困难及提高退张工作效率,利于减少工作量及改善施工条件,及提高退张质量,且省工省料省时,安全可靠;所述液压缸优选为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的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所述通槽为沿所述套筒本体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利于对锚具夹片的便利取出及固定;

进一步,所述通槽沿套筒本体圆周方向的槽宽与套筒本体的直径之比为3:40-1:4,优选为1:4;利于在保证套筒本体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利于对锚具夹片的便利取出及固定;

进一步,所述两个通槽为沿所述套筒本体的端部设置的轴向槽;此处的轴向槽是指所述通槽不仅为径向贯穿的通槽且沿轴向延伸至所述套筒本体的用于滑动套于锚具的一端端部;利于所述通槽的加工制作,及利于对锚具夹片的便利取出及固定;

进一步,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单自由度的滑动套于锚具,并通过于所述套筒本体的内圆表面上设置的多个径向凸起并形成对锚具端部的同时抵住;利于形成套筒本体与锚具的抵住及径向限位,利于提高结构的稳固性尤其是退张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所述径向凸起于套筒本体内圆表面的固定连接属于现有技术,如焊接,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所述径向凸起为沿所述套筒本体的轴线对称设置于所述套筒本体内圆表面上的两个;优选两个径向凸起对称设置于所述套筒本体内圆表面上;进一步利于形成套筒本体与锚具的抵住及径向限位,利于提高结构的稳固性尤其是退张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且结构简单易制作;当然所述两个径向凸起也可不对称设置,以形成对锚具端部的同时抵住即可;

进一步,所述径向凸起为柱状凸起;利于对锚具端部的稳定抵住;

进一步,所述通槽于所述径向凸起的靠近液压缸设置侧具有用于取出或固定锚具夹片的作业空间;即所述通槽可部分或全部位于径向凸起的靠近液压缸侧,以利于对锚具夹片的便利取出及固定;

进一步,所述液压缸的顶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套筒本体的对应端置于所述凹槽内用于形成对所述液压缸顶部的抵住和对所述套筒本体的限位;利于套筒本体与液压缸的顶部抵住形成轴向限位的同时,利于通过凹槽对套筒本体的径向限位,利于提高装置的结构稳固性尤其是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

进一步,所述套筒本体的轴向长度与其内径之比为2.5:1-1:2,优选2:1;更利于结构布局;所述套筒本体的厚度与其内径之比为1:5-1:30,优选1:10;进一步利于提高装置的结构稳固性尤其是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退张装置通过设置于液压缸和锚具间的套筒本体的设置及套筒本体的结构设置及参数调整,利于不需要辅助机械即可实现简单快捷的预应力退张操作,利于大大降低退张困难及提高退张工作效率,利于减少工作量及改善施工条件及提高退张质量,且省工省料省时;利于提高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安全可靠且结构简单,易于制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安装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的预应力退张装置,包括套筒本体2;所述套筒本体2的一端与锚具3相抵并沿径向开设有用于取出或固定锚具夹片4的通槽21;所述套筒本体2的另一端与液压缸1相抵;所述套筒本体2抵于液压缸1与锚具3间,并钢绞线5穿过一次穿过液压缸1、套筒本体2和锚具3并通过锚具夹片4固定,形成对多束钢绞线5的张紧,在退张时通过给予液压缸1一定压力使得靠近锚具3端的钢绞线5处于松散状态,此时通过设置于所述套筒本体2上的通槽21取下锚具夹片4,即可实现钢绞线5的靠近结构物6侧的预应力退张及使用;所述通槽21为径向贯穿的通槽并对应设置于用于固定锚具3处钢绞线5的锚具夹片4对应处,并具有取下或安装锚具夹片4的作业空间;利于不需要辅助机械即可实现简单快捷的预应力退张操作,利于大大降低退张困难及提高退张工作效率,利于减少工作量及改善施工条件,及提高退张质量,且省工省料省时,安全可靠;所述液压缸1优选为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的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槽21为沿所述套筒本体2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利于对锚具夹片4的便利取出及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槽21沿套筒本体2圆周方向的槽宽与套筒本体2的直径之比为3:40-1:4,优选为1:4;利于在保证套筒本体2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利于对锚具夹片4的便利取出及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通槽21为沿所述套筒本体2的端部设置的轴向槽;此处的轴向槽是指所述通槽21不仅为径向贯穿的通槽且沿轴向延伸至所述套筒本体2的用于滑动套于锚具3的一端端部;利于所述通槽21的加工制作,及利于对锚具夹片4的便利取出及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筒本体2的一端单自由度的滑动套于锚具3,并通过于所述套筒本体2的内圆表面上设置的多个径向凸起22并形成对锚具3端部的同时抵住;利于形成套筒本体2与锚具3的抵住及径向限位,利于提高结构的稳固性尤其是退张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所述径向凸起22于套筒本体2内圆表面的固定连接属于现有技术,如焊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径向凸起22为沿所述套筒本体2的轴线对称设置于所述套筒本体2内圆表面上的两个;优选两个径向凸起22对称设置于所述套筒本体2内圆表面上;进一步利于形成套筒本体2与锚具3的抵住及径向限位,利于提高结构的稳固性尤其是退张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且结构简单易制作;当然所述两个径向凸起22也可不对称设置,以形成对锚具3端部的同时抵住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径向凸起22为柱状凸起;利于对锚具3端部的稳定抵住。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槽21于所述径向凸起22的靠近液压缸1设置侧具有用于取出或固定锚具夹片4的作业空间;即所述通槽21可部分或全部位于径向凸起22的靠近液压缸1侧,以利于对锚具夹片4的便利取出及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压缸1的顶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套筒本体2的对应端置于所述凹槽内用于形成对所述液压缸1顶部的抵住和对所述套筒本体2的限位;利于套筒本体2与液压缸1的顶部抵住形成轴向限位的同时,利于通过凹槽对套筒本体2的径向限位,利于提高装置的结构稳固性尤其是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所述凹槽未在图中标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筒本体2的轴向长度与其内径之比为2.5:1-1:2,优选2:1;更利于结构布局;所述套筒本体2的厚度与其内径之比为1:5-1:30,优选1:10;进一步利于提高装置的结构稳固性尤其是作业时的结构稳固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