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排水系统的采光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4210发布日期:2020-08-14 18:31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排水系统的采光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排水系统的采光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大量民用建筑的建造,各种类型的玻璃采光顶,亦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宾馆饭店、车站、机场候机楼、商业城、百货大厦、展览馆、体育馆、博物馆及医院等。大面积天井上加盖各种形式和颜色的玻璃采光顶,构成一个不受气候影响的室内玻璃顶空间。采光顶在安装时一般采用金属框架作为支撑,再将玻璃板相互平行安装、固定于金属框架形成采光顶,并且在玻璃板与玻璃板之间涂抹防水密封胶进行密封。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天气、环境的不断变化,玻璃板之间的防水密封胶会出现开裂、损坏等问题,导致玻璃板顶部的雨水能够从防水密封胶产生的缝隙进行渗透,雨水渗透后凝聚于采光顶,一旦雨水滴落就会对采光顶下的工作人员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排水系统的采光顶,具有减少雨水直接滴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具有排水系统的采光顶,包括玻璃板以及用于支撑固定玻璃板的框架,所述玻璃板的拼接处设置有安装套,两个所述安装套之间靠近顶部部分设置有用于密封、防水的密封胶层,所述安装套设置有用于加强防渗水能力的防渗机构,所述安装套设置有用于收集渗透进来的雨水的收集槽,所述安装套设置有用于将雨水引流至收集槽的引流机构,所述收集槽底部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将收集到的雨水排出的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璃板连接处设置有安装套,拼接时安装套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层用于密封、防水,安装套设置有防渗机构,有利于加强防止雨水渗透的能力。安装套设置有收集槽以及引流机构,渗透进来的雨水被引流机构引流至收集槽,通过收集槽进行收集。收集槽两端设置有出水管,收集到的雨水通过出水管进行排出,有利于收集并处理从玻璃板之间渗透进来得到雨水,减少雨水的直接滴落数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槽两侧外壁靠近顶部部分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螺丝固定于安装套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固定板通过螺丝固定于安装套的底部,有利于固定安装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槽底部内壁设置有倾斜块,所述倾斜块的竖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倾斜块中间部分的高度高于两侧部分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雨水顺着倾斜块向两侧出水管方向进行流动,有利于收集槽内的雨水进入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流机构包括引流板,所述引流板顶部固定于安装套底部且位于收集槽内,所述引流板底部抵接于收集槽两侧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雨水顺着引流板进行流动,有利于雨水流入收集槽,降低雨水流出收集槽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渗机构包括防渗条,所述安装套侧壁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防渗条安装于安装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防渗条对渗透的雨水进行初步拦截,有利于减少安装套之间的雨水渗透数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渗条与安装槽过盈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渗条与安装槽过盈配合,有利于减少从连接处进行渗透的雨水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管远离收集槽一侧设置有用于存储雨水的收集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通过出水管脱离收集槽的雨水被收集箱所收集,有利于降低雨水滴落出水管后四处流动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箱包括集水槽以及一侧开放设置的箱体,所述集水槽设置于箱体内部,所述出水管穿过箱体顶部延伸至箱体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集水槽设置于箱体内,雨水滴落于集水槽,有利于当雨水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防渗机构包括防渗板,防渗板与安装槽之间过盈配合,有利于加强玻璃板之间防止雨水渗透的能力。安装套设置有收集槽,用于收集渗透进来的雨水,收集槽两端设置有出水管,用于排出收集到的雨水,有利于减少雨水的直接滴落数量。收集槽内部设置有竖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倾斜块,促进雨水向两侧出水管方向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内部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收集槽的内部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玻璃板;2、框架;3、安装套;4、密封胶层;5、防渗机构;501、防渗条;6、收集槽;7、引流机构;701、引流板;8、出水管;9、固定板;10、倾斜块;11、安装槽;12、收集箱;121、集水槽;122、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2,一种具有排水系统的采光顶,包括玻璃板1以及用于支撑固定玻璃板1的框架2,修建时框架2两端预埋嵌设于墙体内。玻璃板1拼接处设置有安装套3,安装套3包括顶板、侧板与底板,侧板顶部固定于顶板一侧底部,侧板底部固定于底板与顶板相同侧的顶部,安装套3优选塑料材质,使用时玻璃板1插接于顶板与底板之间且连接处涂抹防水胶加强防水。拼接时将玻璃板1固定于框架2,使相邻的玻璃板1的安装套3处于相对状态,通过在安装套3之间涂抹形成密封胶层4,防止雨水渗透,如此不断拼接形成采光顶。由于框架2的嵌设以及玻璃板1安装、固定于框架2的具体结构、方法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多做赘述。

参见图2,安装套3设置有防渗机构5,用于加强安装套3之间防止雨水渗透的能力。安装套3设置有收集槽6,收集槽6位于安装套3下方,用于收集渗透进来的雨水,有利于减少雨水滴落的数量。安装套3设置有引流机构7,用于将渗透进来的雨水引流至收集槽6,降低雨水从其他进行连接处的缝隙进行渗透的可能性。收集槽6底部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出水管8,用于将收集到的雨水排出收集槽6。

参见图1,优选的,收集槽6采用塑料结构,一方面有利于降低重量,另一方面防止收集槽6锈蚀。收集槽6宽度方向的两端封闭,收集槽6长度方向的两侧外壁靠近顶部部分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使用时固定板9顶部与安装套3底部相接触,螺丝穿过固定板9螺接于安装套3底部实现固定,螺丝的数量有多个且沿固定板9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由于收集槽6在生产时采用模具一体化压塑成型,因此固定板9、用于螺丝穿设的孔等都是生产时直接形成的。

参见图2,防渗机构5包括防渗条501。防渗条501设置于密封胶层4下方,安装套3侧壁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11,防渗条501安装于安装槽11且防渗条501与安装槽11过盈配合,有利于加强防止雨水渗透的能力。收集槽6宽度方向的两侧顶部设置有限制板,用于防止防渗条501拦截的雨水从防渗条501宽度方向的两侧进行渗透。两个玻璃板1拼接时,防渗条501先安装于一侧安装套3的安装槽11,再将防渗条501另一侧与另一个安装套3的安装槽11进行安装,然后再进行密封胶层4的设置。

参见图2,引流机构7包括引流板701,优选的,引流板701采用塑料材质且生产时直接形成。引流板701顶部固定于安装套3底部靠近防渗条501部分,引流板701底部抵接于收集槽6长度方向的两侧内壁,有利于将雨水引流至收集槽6内。

参见图3,收集槽6底部内壁设置有倾斜块10,优选的,倾斜块10采用塑料材质且生产时直接形成。倾斜块10的竖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倾斜块10中间的高度高于两侧的高度,雨水落于倾斜块10时顺着倾斜块10向两侧出水管8方向流动。

参见图1与图3,出水管8穿透收集槽6底部以及倾斜块10延伸至收集槽6内,顺着倾斜块10流动至两侧的雨水通过出水管8流出收集槽6。出水管8远离收集槽6一侧设置有收集箱12,收集箱12放置于地面,用于收集流出收集槽6的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参见图1,收集箱12包括集水槽121以及一侧开放设置的箱体122,集水槽121通过箱体122开放处放置于箱体122内部,用于存储雨水。出水管8穿过箱体122顶部延伸至箱体122内部,使雨水落入收集槽6。

使用原理:

参见图2与图3,当密封胶层4随时间流逝以及受天气、环境影响出现开裂导致雨水渗透时,雨水从密封胶层4渗透入安装套3之间,此时防渗条501对渗透的雨水进行初步拦截。当防渗条501安装处出现缝隙,使雨水继续向下渗透时,引流板701对渗透的雨水进行引流,使雨水被引流至收集槽6两侧内壁,雨水顺着内壁流动至倾斜块10表面。接着雨水顺着倾斜块10向两侧出水管8方向流动,通过出水管8离开收集槽6最终滴落于收集箱12(收集箱12在图1中标出)内的集水槽121中,有利于减少雨水的直接滴落数量。当集水槽121中的雨水数量积蓄至一定程度时,可将集水槽121取出箱体122,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