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9641发布日期:2020-09-15 18:31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异形板叠合板的阳角部位,需增设阳角放射筋,该部位阳角放射筋加放射分布筋为2层钢筋,楼板顶面上铁受力筋和分布筋为2层钢筋,一共4层。考虑桁架筋上弦还有一层钢筋,实际最多处有5层钢筋重叠。由于钢筋重叠层数较多,设计容易疏忽该处钢筋布置的空间需求或不对空间需求进行优化,往往会出现要么设计板厚太小,不能满足需求,要么设计板厚满足需求,但是板厚太厚,造成浪费,实际情况前者情况为绝大多数。施工按照常规钢筋排布方式和设计板厚浇筑往往会露筋,钢筋保护层不满足要求。若满足钢筋保护层要求,则浇筑超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其排布方式及结构合理,钢筋层数少,能够避免叠合板浇筑超厚,节约成本,并优化了空间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阳角部位处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包括多组桁架筋、多条第一上铁受力筋、多条第二上铁受力筋、多条第三上铁受力筋、多条第一上铁分布筋和多条放射受力筋;

多组所述桁架筋均在所述阳角部位的外侧间隔排布且与所述第一墙体平行;

多条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均位于所述桁架筋的上弦所在的平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墙体平行,多条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均在所述第一墙体的外侧间隔排布;

多条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均位于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和所述桁架筋连接,多条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均穿设在所述第一墙体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墙体垂直,多条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均从所述第一墙体的内侧向所述第一墙体的外侧延伸并在所述第一墙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

多条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均位于所述桁架筋的上方并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和所述桁架筋连接,多条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均与第一墙体垂直,多条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均在所述第二墙体的外侧间隔排布;

多条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均位于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的上方并分别与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连接,多条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均穿设在所述第二墙体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墙体平行,多条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均从所述第二墙体的内侧向所述第二墙体的外侧延伸并在所述第二墙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

多条所述放射受力筋均位于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连接,多条所述放射受力筋均锚固在阳角部位且自阳角部位呈放射线状均匀排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多条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的尾端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墙体垂直的第二上铁分布筋,多条第二上铁分布筋均位于所述桁架筋的上方并与所述桁架筋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上铁分布筋的上方连接有多条第四上铁受力筋,多条所述第四上铁受力筋均与所述放射受力筋在同一平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墙体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还包括第五上铁受力筋,所述第五上铁受力筋位于所述桁架筋的上弦所在的平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墙体平行,所述第五上铁受力筋锚固在所述第一墙体的上部并沿所述第一墙体的长度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五上铁受力筋与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和所述第二上铁分布筋位于同一平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放射受力筋、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和所述第四上铁受力筋位于同一平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并且与所述第一墙体所在的平面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和所述第二上铁分布筋分别与所述桁架筋绑扎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分别与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绑扎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进行固定;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分别与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绑扎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进行固定;所述第四上铁受力筋与所述第二上铁分布筋绑扎连接;所述第五上铁受力筋与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绑扎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进行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放射受力筋与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绑扎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进行固定。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先在阳角部位的外侧排布桁架筋,再排布与桁架筋平行的第一上铁受力筋,然后将与桁架筋垂直的第二上铁受力筋和第一上铁分布筋绑扎在桁架筋上,再将第一上铁受力筋提起并连接第二上铁受力筋来进行固定,然后在第二上铁受力筋和第一上铁分布筋的上方固定连接第三上铁受力筋,最后在第一上铁分布筋的上方固定连接放射受力筋。

从而能够有效减少阳角部位的钢筋重叠层数,实现在阳角部位的钢筋层只有三层,相对传统的阳角部位的五层钢筋层大大减小了厚度,减小了阳角部位的放射筋所在叠合板的板厚,减少了混凝土的用量,节省成本,能够有效避免叠合板浇筑超厚,还减小了钢筋的布置空间,对空间需求进行了优化,为电气管线的布置预留充裕的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排布方式及结构合理,钢筋层数少,能够避免叠合板浇筑超厚,节约成本,并优化了空间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结构b-b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第一墙体,2、第二墙体,3、桁架筋,31、上弦,4、第一上铁受力筋,5、第二上铁受力筋,6、第三上铁受力筋,7、第一上铁分布筋,8、放射受力筋,9、第二上铁分布筋,10、第四上铁受力筋,11、第五上铁受力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一种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阳角部位处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包括多组桁架筋3、多条第一上铁受力筋4、多条第二上铁受力筋5、多条第三上铁受力筋6、多条第一上铁分布筋7和多条放射受力筋8;

多组所述桁架筋3均在所述阳角部位的外侧间隔排布且与所述第一墙体1平行;

多条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4均位于所述桁架筋3的上弦31所在的平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墙体1平行,多条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4均在所述第一墙体1的外侧间隔排布;

多条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均位于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4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4和所述桁架筋3连接,多条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均穿设在所述第一墙体1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墙体1垂直,多条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均从所述第一墙体1的内侧向所述第一墙体1的外侧延伸并在所述第一墙体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其中,与所述第二墙体2所在平面重合的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锚固在所述第一墙体1的上部;

多条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均位于所述桁架筋3的上方并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4和所述桁架筋3连接,多条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均与第一墙体1垂直,多条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均在所述第二墙体2的外侧间隔排布;

多条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6均位于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的上方并分别与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连接,多条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6均穿设在所述第二墙体2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墙体1平行,多条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6均从所述第二墙体2的内侧向所述第二墙体2的外侧延伸并在所述第二墙体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

多条所述放射受力筋8均位于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连接,多条所述放射受力筋8均锚固在阳角部位且自阳角部位呈放射线状均匀排布。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阳角部位没有楼板时,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锚固在所述第一墙体1的上部,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6锚固在所述第二墙体2的上部。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叠合板的叠合层空间有限,需考虑电气管线布置需求外,还需要考虑叠合层的钢筋布置层数需求,因此,叠合板设计需采用精细化设计,充分考虑钢筋层数和各类钢筋的摆放位置和顺序。

本实用新型先在阳角部位的外侧排布桁架筋3,再排布与桁架筋3平行的第一上铁受力筋4,然后将与桁架筋3垂直的第二上铁受力筋5和第一上铁分布筋7绑扎在桁架筋3上,再将第一上铁受力筋4提起并连接第二上铁受力筋5来进行固定,然后在第二上铁受力筋5和第一上铁分布筋7的上方固定连接第三上铁受力筋6,最后在第一上铁分布筋7的上方固定连接放射受力筋8。

从而能够有效减少阳角部位的钢筋重叠层数,实现在阳角部位的钢筋层只有三层,相对传统的阳角部位的五层钢筋层大大减小了厚度,减小了阳角部位的放射筋所在叠合板的板厚,减少了混凝土的用量,节省成本,能够有效避免叠合板浇筑超厚,还减小了钢筋的布置空间,对空间需求进行了优化,为电气管线的布置预留充裕的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排布方式及结构合理,钢筋层数少,能够避免叠合板浇筑超厚,节约成本,并优化了空间需求。

本实施例中,多条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的尾端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墙体1垂直的第二上铁分布筋9,多条第二上铁分布筋9均位于所述桁架筋3的上方并与所述桁架筋3连接,所述第二上铁分布筋9的上方连接有多条第四上铁受力筋10,多条所述第四上铁受力筋10均与所述放射受力筋8在同一平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墙体1平行。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层还包括第五上铁受力筋11,所述第五上铁受力筋11位于所述桁架筋3的上弦31所在的平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墙体1平行,所述第五上铁受力筋11锚固在所述第一墙体1的上部并沿所述第一墙体1的长度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五上铁受力筋11与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连接。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和所述第二上铁分布筋9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放射受力筋8、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6和所述第四上铁受力筋10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4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6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并且与所述第一墙体1所在的平面垂直。这样的设计,实现了阳角部位的钢筋层只有三层,并且钢筋层之间相互平行,钢筋层与墙体垂直,保证了钢筋层之间不会干涉,提高整体的了稳定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和所述第二上铁分布筋9分别与所述桁架筋3绑扎连接;所述第一上铁受力筋4分别与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绑扎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进行固定;所述第三上铁受力筋6分别与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绑扎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上铁受力筋5和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进行固定;所述第四上铁受力筋10与所述第二上铁分布筋9绑扎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上铁分布筋9进行固定;所述放射受力筋8与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绑扎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进行固定;所述第五上铁受力筋11与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绑扎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上铁分布筋7进行固定。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各钢筋之间更稳固地连接,并且能够使受力筋稳定牢固地固定在构造钢筋上,使受力筋的受力作用更好,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