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及装配式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91780发布日期:2020-08-11 20:2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及装配式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设计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及装配式建筑物。



背景技术:

现阶段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结构墙体通常的拆分方法:装配式剪力墙建筑设计根据以往现浇项目经验进行建筑立面设计、结构平面布置,未考虑装配式建筑预制的特点,仅仅是对原现浇设计进行构件拆分设计,拆分单元采用“一”字型(参见图2),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部分预制剪力墙非常短,连接部位较多,实际预制部分比例很低。例如墙长2.5米的墙体,两端边缘构件现浇,预制墙长1.4米,给现场施工增加了工序和难度;(2)拆分过于零散,吊装次数多,不利于标准化生产;(3)部分设计采用剪力墙和边缘构件共同预制,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逐根连接,导致一个预制构件连接套筒过多;(4)预制与现浇连接过多,现场施工难度及质量控制难度大;(5)预制剪力墙部分为墙、暗柱、门洞口、窗洞口、连梁(框架梁)组成(或部分组成),连接部分为边缘构件暗柱,预制墙的种类及数量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旨在解决目前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结构墙体拆分存在的预制率低、拆分零散、型号多、数量多、不利于制作、运输、吊装,不利于标准化生产;预制与现浇连接过多,施工难度大及质量控制难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包括:t形预制剪力墙体和l形预制剪力墙体,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设置在建筑物的翼墙位置,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设置在建筑物的转角墙位置;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和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之间、或者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和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之间、或者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和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之间,通过现浇连接梁或是通过现浇连接墙体连接为整体。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包括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所述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与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之间,或者与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之间,通过现浇连接梁或是通过现浇连接墙体连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和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与所述现浇连接梁或现浇连接墙体相连的连接部位均预制为粗糙面。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和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与所述现浇连接梁相连的连接部位设置预留钢筋,用于所述现浇连接梁现浇后,伸入所述现浇连接梁内。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和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与所述现浇连接梁相连的连接部位设置预留缺口,用于与所述现浇连接梁一起现浇完成。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和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的连接部位侧设有构造暗柱。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包括:多层所述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和设于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上的叠合楼板,所述叠合楼板包括叠合板用预制底板和上部现浇叠合层,所述叠合板用预制底板搭接在下部楼层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上的两端分别设有水平向外伸出的连接筋,所述上部现浇叠合层位于所述叠合板用预制底板的上面。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向下和向上伸出的u型钢筋,相邻上下两层之间的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所述u型钢筋贯穿所述叠合楼板相互锚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上端设有向上伸出的纵筋,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下端设有灌浆套筒,所述纵筋贯穿所述叠合楼板伸入相邻层的所述灌浆套筒内,现浇后,上下两层的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连接为整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将墙体拆分为t形预制剪力墙体和l形预制剪力墙体,在工厂预制,预制件构件的质量优于现场施工的质量,施工质量和施工难度都容易控制,预制构件施工能够缩短施工工期;t形预制剪力墙体设置在建筑物的翼墙位置,l形预制剪力墙体设置在建筑物的转角墙位置,现浇连接梁和所述现浇连接墙体在建筑物墙体的中间位置,拆分后墙体的预制构件的数量和水平连接的长度都大大减少;各预制剪力墙体的连接部位在墙体的中间部位,连接避开了受力较大的位置,利于保证施工质量;拆分为l形和t形的预制剪力墙体,通过两个方向的稳定性,利于施工现场预制构件安装,减少现场临时固定,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利于墙体进行垂直度调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应现阶段国家标准图提供的预制剪力墙构件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灌浆套筒连接步骤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灌浆套筒连接步骤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灌浆套筒连接步骤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灌浆套筒连接步骤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u型钢筋连接步骤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u型钢筋连接步骤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u型钢筋连接步骤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u型钢筋连接步骤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u型钢筋连接步骤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l形预制剪力墙体;2、t形预制剪力墙体;3、现浇连接墙体;4、现浇连接梁;5、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6、叠合楼板;61、现浇叠合层;62、叠合板用预制底板;7、灌浆套筒;8、纵筋;9、连接筋;10、u型钢筋;11、一字形预制剪力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进行说明。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包括t形预制剪力墙体2和l形预制剪力墙体1,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2设置在建筑物的翼墙位置,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1设置在建筑物的转角墙位置;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2和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1之间、或者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2和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2之间、或者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1和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1之间,通过现浇连接梁4或是通过现浇连接墙体3连接为整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将墙体拆分为t形预制剪力墙体2和l形预制剪力墙体1,墙体构件拆分原则满足现有规范;满足现阶段的吊装最大吨位要求;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制的构件质量优于现场施工,布置剪力墙时减少构件的连接部位;连接部位尽量避开受力较大处的端部(边缘构件),利于质量保证,利于控制施工难度及施工质量,利于墙体标准化生产。

(2)拆分预制剪力墙构件的原则:减少剪力墙的水平连接面,拆分宜为“l”“t”,尽量不为“一”字型;尽量不进行水平连接。必须水平连接时,尽量设在墙的中部进行水平连接。这样的拆分后的预制构件数量和水平连接长度将大大减少,水平现浇墙率可降至5%以下(按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计算为100%)。现场钢筋绑扎可降至5%以下,相应的模板和脚手架用量相应降低。例如,现浇墙柱长度为21.79m,所占比例35.1735%;预制墙体长度为40.16m,所占比例64.8265%;水平连接61.95m。竖向连接长度87.68m;现浇暗柱个数33个,预制墙数量27片。

其中,墙体预制率提高了30%;拆分墙体数量减少了40%,墙体现浇减少了提高了30%,现浇数量减少了80%,利于预制构件的工厂的制作、运输、吊装、标准化生产;预制墙水平连接长度减少了70%,降低了施工的难度,提高了现场施工速度,保证了构件质量。

(3)根据原则对墙体进行拆分,拆分后的平面布置如图1。拆分预制墙体基本为“l”“t”,双向墙体的稳定性高,利于在工厂、现场存放及现场安装,减少现场临时固定,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利用本实用新型,降低了装配式建筑施工难度,施工质量容易保证,并且提高了施工效率。

(4)拆分墙体水平无连接或在墙中部连接避开了受力较大处,利于保证质量,利于墙体进行垂直度调整。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还包括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5,所述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5与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2之间,或者与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1之间,通过现浇连接梁4或是通过现浇连接墙体3连接。当墙体长度较短时,直接采用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5,可减少建筑物结构墙体的现浇总长度,并进一步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工期。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2、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1和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5与所述现浇连接梁4或现浇连接墙体3相连的连接部位均预制为粗糙面。凡是与预制墙体现浇连接梁4和现浇连接墙体3相连接部位在工厂做成粗糙面,提高预制件与现浇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2、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1和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5与所述现浇连接梁4相连的连接部位设置预留钢筋,用于所述现浇连接梁4现浇后,伸入所述现浇连接梁4内。通过预留钢筋,提高预制剪力墙体和现浇构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提高整体的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2、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1和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5与所述现浇连接梁4相连的连接部位设置预留缺口,用于与所述现浇连接梁4一起现浇完成。

本实施例中,拆分预制墙体与预制墙体现浇连接梁4相连部位预留连接梁的钢筋。也可采用在连接部位预留缺口与梁一起现浇完成,提高预制件与现浇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t形预制剪力墙体2、所述l形预制剪力墙体1和凹字形预制剪力墙体5的连接部位侧设有构造暗柱。拆分预制墙体与现浇连接墙体3部位设置时避开边缘构件,增设构造暗柱加强刚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物。请参阅图3至图11,所述建筑物包括:多层所述的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和设于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上的叠合楼板6,所述叠合楼板6包括叠合板用预制底板62和上部现浇叠合层61,所述叠合板用预制底板62搭接在下部楼层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之上,所述叠合板用预制底板62两端分别设有水平向外伸出的连接筋9,所述现浇叠合层61位于所述叠合板用预制底板62的上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物,拆分预制墙体基本为“l”“t”,双向墙体的稳定性高,上层剪力墙吊装时,上下连接简单,施工容易,墙体施工临时支撑多和现场水平定位容易,质量可控。

施工流程如下:

1)下层墙梁板脚手架和模板;

2)吊装叠合板用底板和预制内外墙体;

3)进行上层墙和水暖电设备管线预留、梁板钢筋绑扎;

4)下层墙和梁板进行浇筑。

具体地,采用一模二吊三绑四浇共四道主工序,完成一个楼层的装配施工。施工简单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物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7至图11,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向下和向上伸出的u型钢筋10,相邻上下两层之间的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所述u型钢筋10贯穿所述叠合楼板6相互锚接。具体地,下部伸出u型钢筋10,与下层预制墙体上部伸出的u型钢筋10贯穿楼板相互锚接,通过后浇混凝土使上下层预制墙体和叠合楼板6、梁连接为整体,难度及质量容易控制。u型锚接施工中,现浇墙体长度为2.4m,所占比例3.8741%;预制墙体长度为59.55m,所占比例96.1259%;水平连接筋长度61.95m,竖向连接筋长度21.6m;现浇暗柱个数4个,预制墙数量16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物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3至图6,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上端设有向上伸出的纵筋8,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的下端设有灌浆套筒7,所述纵筋8贯穿所述叠合楼板6伸入相邻层的所述灌浆套筒7内,现浇后,上下两层的所述预制异形剪力墙构件连接为整体。

现阶段国家标准图配合灌浆套筒7连接施工中,如图2所示,图2中黑色部分为预制部分,其余为现浇或连接预制墙的现浇部分,现浇墙柱长度为21.79m,所占比例35.1735%;预制墙体长度为40.16m,所占比例64.8265%;水平连接缝61.95m,竖向连接缝长度87.68m;现浇暗柱个数33个,预制墙数量27片。现阶段国家标准图配合施工,采用一字形预制剪力墙构件11,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墙体构件,拆分墙体数量多,墙体现浇长度多,部件多,施工复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