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式楼板的链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03315发布日期:2021-02-03 06:59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式楼板的链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属于特殊设计的楼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高度的升降式楼板。


背景技术:

[0002]
在可升降楼板的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是采用同步旋转的丝杆方式来提升楼板,(参见中国专利cn 109881835a)。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楼板的升降同步精度,但丝杆及其驱动系统需要在楼板之外占用较多的室内屋顶空间,而升降楼板的主要用途,本来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净空高度不足的室内空间。
[0003]
也有采用多个相互独立的驱动机构来共同完成楼板的升降和定位(参见中国专利cn104389367b),并利用软件控制技术来保证楼板的同步升降精度。但其同步的可靠性过于依赖控制系统,并且,其驱动机构也存在占用额外空间较多的问题。
[0004]
若采用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所用的方式,以四根链条提升楼板四角,并在棚顶下安装牵引链条的提升机构,也会存在提升机构额外占用的室内屋顶下的高度空间的问题。
[0005]
采用伸缩顶杆顶升楼板角部的方式,除了也存在额外占用较多室内角部空间的缺陷之外,还存在伸缩顶杆的同步精度难以达到理想要求、且可靠性差的问题,并且,顶杆的伸长量和缸体高度都限制了楼板的升降高度范围。
[0006]
此外,用上述的多种现有技术,都难以解决如何在同一个高度空间设置多层可升降楼板,并且各层楼板可以在较大的高度范围内自由变换和定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0008]
这是一种升降式楼板的链驱动系统,包括分别吊挂楼板左前角、左后角、右前角、右后角的左前链、左后链、右前链、右后链;各链的顶部固定;其特征是:
[0009]
a)楼板左前角、左后角、右前角、右后角分别装有左前双排链轮、左后双排链轮、右前双排链轮、右后双排链轮;
[0010]
b)楼板的左前双排链轮和左后双排链轮之间设置了左驱动链轮,楼板的右前双排链轮和右后双排链轮之间设置了右驱动链轮,左驱动链轮和右驱动链轮规格相同,并固定安装在同步轴两端;
[0011]
c)左前链向下垂伸,依次绕过楼板的左前双排链轮、左驱动链轮、左后双排链轮后,在楼板的左后角向下垂伸并固定;
[0012]
d)左后链向下垂伸,先绕过楼板的左后双排链轮,再绕过左前双排链轮后,在楼板的左前角向下垂伸并固定;
[0013]
e)右前链向下垂伸,依次绕过楼板的右前双排链轮、右驱动双排链轮、右后双排链轮后,在楼板的右后角向下垂伸并固定;
[0014]
f)右后链向下垂伸,依次绕过楼板的右后双排链轮、右前双排链轮后,在楼板的右前角向下垂伸并固定;
[0015]
g)设置在楼板的板体空间内的电机驱动同步轴回转,使左驱动双排链轮和右驱动双排链轮同步转动。
[0016]
本文所称的“左右前后”,是为了便于描述的虚拟方位。当观察者按图1、图3、图6、图7所示的a处观察楼板时,位于该观察者左手一侧的方位,是“左”,位于其右手一侧是“右”,离其较近的部位是“前”,离其较远的部位是“后”。如果观察者位于图1、图3、图6、图7所示的b处观察楼板,则“左右前后”的方位将随之变化。
[0017]
本文所称的“角”,是指接近楼板的角部的位置。
[0018]
本文所称的“链”,是只可通过链轮驱动的链条。
[0019]
采用上述的两组相互同步的平衡式链机构,可以让楼板在升降过程中始终依靠纯机械机构来保证同步精度,其可靠性不受电控系统影响,并且,藏于楼板内的电机和驱动机构,不会占用楼板之外的室内空间。剖面尺寸较小的链条,可简单藏于贴墙设置的凹槽内,占用空间很小。
[0020]
为了进一步简化机构,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左后双排链轮同时用作所述的左驱动链轮,所述的右后双排链轮同时用作所述的右驱动链轮。
[0021]
为了充分利用链条的驱动力和制动后的锁定力,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驱动链轮是双排链轮,并且,左后链绕过楼板的左后双排链轮之后,先绕过左驱动链轮,再绕过左前双排链轮;右后链绕过楼板的右后双排链轮之后,先绕过右驱动链轮,再绕过右前双排链轮。
[0022]
为了在同一个高度空间中提供至少两层可独立控制的可升降楼板,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从上层楼板的左前角、左后角、右前角、右后角向下垂伸的四根链,分别充当下层楼板的左前链、左后链、右前链、右后链。
[0023]
因上述多层楼板都采用了可独立控制和运行的结构简单而紧凑的传动机构,并且,各层楼板都共用了同一组平衡链,所以,每层楼板都不会额外占用更多的室内空间。
[0024]
本发明的更具体的技术特征,将在以下实施例中,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实施例1描述的链驱动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0026]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7]
图3是实施例2描述的链驱动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0028]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9]
图5是实施例3描述的链驱动系统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30]
图6是实施例3的立体示意图;
[0031]
图7是实施例3的产品设计案例的立体总装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0032]
图8是图7所示设计案例的楼板内的局部水平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这是一种升降式楼板的链驱动系统,包括分别吊挂楼板1左前角、左后角、右前角、右后角的左前链2-1、左后链2-2、右前链2-3、右后链2-4;各链的顶部固定。
[0034]
在本文的各个实施例中,所称的“左右前后”均按观察者位于图示中的a处来确定。
[0035]
参见图1,楼板左前角、左后角、右前角、右后角分别装有左前双排链轮3-1、左后双排链轮3-2、右前双排链轮3-3、右后双排链轮3-4。
[0036]
左前链2-1向下垂伸,依次绕过楼板1的左前双排链轮3-1、左后双排链轮3-2后,在楼板的左后角向下垂伸并固定。
[0037]
左后链2-2向下垂伸,先绕过楼板1的左后双排链轮3-2,再绕过左前双排链轮3-1后,在楼板1的左前角向下垂伸并固定。
[0038]
右前链2-3向下垂伸,依次绕过楼板1的右前双排链轮3-3、右后双排链轮3-4后,在楼板1的右后角向下垂伸并固定。
[0039]
右后链2-4向下垂伸,依次绕过楼板1的右后双排链轮3-4、右前双排链轮3-3后,在楼板1的右前角向下垂伸并固定。
[0040]
楼板1的左后双排链轮3-2与右后双排链轮3-4固定安装在同步轴4两端,设置在楼板空间内的减速电机7通过驱动链6带动安装在同步轴4上的传动链轮5驱动同步轴4往复回转(参见图2)。
[0041]
随同步轴4往复回转的左后双排链轮3-2与右后双排链轮3-4借助左前链2-1、左后链2-2、右前链2-3、右后链2-4带动左前双排链轮3-1与右前双排链轮3-3同步反向回转,并依靠平衡链组使楼板1做升降移动。
[0042]
设置在楼板1的板体空间内的可控电机7驱动同步轴4回转,使左后双排链轮3-2和右后双排链轮3-4同步转动。
[0043]
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带刹车的减速电机7的运行状态来调节楼板1的高度。
[0044]
实施例2如图3、图4所示,在实施例1基础上,本实施例增加了一层楼板。
[0045]
从上层楼板1-1的左前角、左后角、右前角、右后角向下垂伸的四根链,分别充当下层楼板1-2的左前链、左后链、右前链、右后链。
[0046]
对于下层楼板1-2来说,从其四个角部向上悬伸的部分链条不会跟随上层楼板1-1的升降移动而发生纵向移动,相当于这部分向上悬伸的链条的顶部始终处于固定状态。
[0047]
对于上层楼板1-1来说,从其四个角部向下悬伸的部分链条不会跟随下层楼板1-2的升降移动而发生纵向移动,相当于这部分向下悬伸的链条的底部始终处于固定状态。
[0048]
同样原理,在同一个链组系统内,只要链条的承载能力容许,还可以增设第三层甚至更多层楼板,并且,每层楼板均可独立控制、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0049]
因机电系统均可设置在楼板空间内,各层楼板在调整高度位置时,可以相互上下贴合,不留间隙。顶层楼板与室内屋顶之间、底层楼板与室内地板之间,也可以不留间隙,从而实现了不占用额外的高度空间,最大限度提高室内空间利用率的发明效果。
[0050]
实施例3如图5至图8所示,为了避免同步轴4离室内墙体过近,造成机构布置不变的问题,本实施例中,每层楼板的同步轴4两端,单独设置了双排式驱动链轮8和双排式调整链轮9,左前链、左后链、右前链、右后链均绕过驱动链轮8和调整链轮9。这样,当同步轴4旋转时,双排式的驱动链轮8会同时驱动每根链条做同步同速的横向移动,并带动同一个楼板的每个角部的双排链轮同步旋转。
[0051]
在实际案例的设计中,可以像图7、图8所示的那样,在楼板的角部设置导向轮12,并沿着室内墙壁设置可容纳链条的纵向的槽柱10,并在槽柱体内设置导轨11。当楼板做升
降移动时,导向轮12接受导轨11的引导和限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