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房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76563发布日期:2020-08-07 19:40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房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下列已授权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zl201680069281.3(pct/ib2016/054060进入中国)

本发明涉及可移动建筑物结构领域,尤其为一种移动房屋。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专利号为201220455949.7、专利名称为“一种地板可自动安装的移动房屋”的实用新型专利所披露的可移动房屋主体结构将地板300通过构件500、构件600与活动框体200连接,在活动框体200自固定框体100内横向伸出时,地板300受构件500、构件600的驱动从而铺设于活动框体200内;在活动框体200回位至固定框架100内时,地板300受构件500、构件600的驱动从而纵向贴附于固定框体100的一侧,该技术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在地板300回位初始由于其受活动框体200的限制而难以启动;并且地板300也会由于构件500、构件600的形变导致其前述回位动作难以执行;并且由于活动框体200传递了地板300回位时的驱动力,其下部容易产生形变;综上所述,该种结构在实际使用容易导致地板与活动框架之间产生破坏性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四向拓展房屋,具体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移动四向拓展房屋,包括:主体框架,支撑于地面并且其边侧部对称设置有至少一组滑轨;至少一个拓展框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上;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该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拓展框架滑入或者滑出所述主体框架,使得拓展框架处于所述主体框架内或者悬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侧边,在所述拓展框架悬于所述主体框架侧边时,所述主体框架与拓展框架内部连通形成可移动的房屋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拓展框架相对应的地板件,该地板件的一侧边与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铰接;与所述地板件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述地板件翻转从而使其贴合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一竖向侧面或者贴合于所述拓展框架的底部;遮蔽膜机构7以及若干个飞檐机构10,所述遮蔽膜机构7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1上部的转轴以及连接于所述转轴上的遮蔽膜71,该遮蔽膜罩于所述房屋主体的外侧或者收卷于所述转轴上;所述若干飞檐机构10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1、拓展框架2的外侧,该飞檐机构10包括飞檐板101和可伸缩的顶升机构102,所述飞檐板的上侧边沿铰接于主体框架1或者拓展框架2的外侧,所述顶升机构设置于所述飞檐板的下方并且该顶升机构的下端与主体框架1或者拓展框架2的外侧部铰接,其上部与所述飞檐板的中部铰接。第二驱动机构独立驱使所述地板件翻转于主体框架与拓展框架之间,地板件与拓展框架之间不会发生任何干涉,从而确保地板件和拓展框架的运行状态稳定,从而提高了本发明的结构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滑轨有两组,且该两组滑轨互相平行;相应地,所述拓展框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所述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可分别沿互相相反的反向滑动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两组滑轨上;所述地板件的外侧面连接有连杆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下部的第二油缸,该第二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驱动所述地板件绕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翻转;所述主体框架、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均为矩形框架,所述两组滑轨分别沿横向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的纵向两端内侧;所述第一拓展框架长于且高于所述第二拓展框架;所述主体框架的横向两侧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的上部接触连接的第一密封框、第二密封框。此种实现方式,可在两个拓展框架伸展于主体框架两侧时,拓展框架相对于主体框架产生的扭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平衡,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稳定;并且由于第一拓展框架长于且高于所述第二拓展框架,从而在不增加主体框架结构尺寸的情况下使得本发明在使用状态下得到更大的内部空间。

遮蔽膜机构以及飞檐机构的设置给拓展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的相对结构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设置障碍,相应地,两者之间的结构关系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拓展框架2呈矩形,其伸出所述主体框架1时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1的一侧面纵向延伸使得该侧面的长度大于其位于主体框架1外部的外侧面的长度,从而在所述拓展框架2处于所述主体框架1内时,拓展框架2与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用于收纳所述飞檐机构10的设置空间111。

所述的可移动四向拓展房屋,其进一步设计在于,两个拓展框架2的两端侧均具有飞檐机构10的设置空间;在所述设置空间111内均设置有所述飞檐机构10。

由于油缸驱动方式具有较好的动力性能并且易于控制驱动进程,故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优化为:

一种可移动四向拓展房屋,包括:主体框架,支撑于地面并且其边侧部对称设置有至少一组滑轨;至少一个拓展框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上;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该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拓展框架滑入或者滑出所述主体框架,使得拓展框架处于所述主体框架内或者悬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侧边,在所述拓展框架悬于所述主体框架侧边时,所述主体框架与拓展框架内部连通形成可移动的房屋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拓展框架相对应的地板件,该地板件的一侧边与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铰接;与所述地板件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述地板件翻转从而使其贴合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一竖向侧面或者贴合于所述拓展框架的底部。

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下部的第一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拓展框架的底部连接。

为了便于使用者出入本发明构件的内部空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优化为:

一种可移动四向拓展房屋,包括:主体框架,支撑于地面并且其边侧部对称设置有至少一组滑轨;至少一个拓展框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上;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该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拓展框架滑入或者滑出所述主体框架,使得拓展框架处于所述主体框架内或者悬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侧边,在所述拓展框架悬于所述主体框架侧边时,所述主体框架与拓展框架内部连通形成可移动的房屋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拓展框架相对应的地板件,该地板件的一侧边与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铰接;与所述地板件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述地板件翻转从而使其贴合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一竖向侧面或者贴合于所述拓展框架的底部。

所述主体框架的一侧面设置有自外部通往所述内部空间的出入口,所述主体框架在出入口的一侧铰接有门廊件;所述门廊件的下沿与所述出入口的下沿铰接;所述门廊件的外侧通过一对弹簧杆与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连接。

由于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的设置,使得主体框架不可避免地距地面存在一定的高度,并且这个高度可能根据实际需要发生变化,故而需要在主体框架外部设置能够满足前述使用需要的台阶件,从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优化为如下方式:

在所述门廊件的一侧设置有台阶件;所述台阶件由若干台阶板以及两组支撑杆、平行杆和调节杆组成,所述两个支撑杆的一端对称铰接于所述门廊件的侧边,两者的另一端支撑于地面;所述台阶板的一侧两端等距离连接在所述两个支撑杆的内侧,台阶板的另一侧两端分别等距离连接在所述平行杆上,各台阶板之间互相平行并且使得所述平行杆平行地处于所述支撑杆的下方;所述调节杆的下端与所述平行杆的中部铰接,其中部可纵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的中部。

为了避免拓展框架、地板件之间的运动轨迹发生干涉而产生刚性损害,本发明通过控制单元对两者的驱动机构进行协调控制,故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进一步优化为:

一种可移动四向拓展房屋,包括:主体框架,支撑于地面并且其边侧部对称设置有至少一组滑轨;至少一个拓展框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上;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该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拓展框架滑入或者滑出所述主体框架,使得拓展框架处于所述主体框架内或者悬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侧边,在所述拓展框架悬于所述主体框架侧边时,所述主体框架与拓展框架内部连通形成可移动的房屋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拓展框架相对应的地板件,该地板件的一侧边与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铰接;与所述地板件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述地板件翻转从而使其贴合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一竖向侧面或者贴合于所述拓展框架的底部。

所述主体框架的一侧边连接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信号连接。

此种结构下,为了严格控制拓展框架的行程:

技术方案作如下进一步优化:所述主体框架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拓展框架行程的行程检测单元,该行程检测单元位于所述滑轨的一侧,并且其沿拓展框架滑动方向分布有若干个检测点位,所述检测点位分别对拓展框架的移动速度进行检测并且将检测信号输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为了保持行程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可靠,所述行程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筒和若干微型发电机,所述检测筒设置于所述导轨的一侧,检测筒的侧壁设置有若干孔洞;所述微型发电机置于所述检测筒内形成所述检测点位并且其输入端连接有摩擦轮,所述摩擦轮的边缘经由所述孔洞与所述拓展框架接触;所述微型发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信号连接。

在采用了控制单元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主体框架的整体姿态平稳,技术方案进一步优化为: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设置有至少三个支撑脚,所述主体框架上连接有分别横向设置、纵向设置的两个电子水平仪,所述电子水平仪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支撑脚为支撑油压缸,所述支撑油压缸的油缸部分支撑于地面,相应的活塞杆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支撑脚信号连接。

考虑到本发明在实际使用中需要设置大量的水、电、气通道的需要,技术方案可以优化为:

一种可移动四向拓展房屋,包括:主体框架,支撑于地面并且其边侧部对称设置有至少一组滑轨;至少一个拓展框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上;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该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拓展框架滑入或者滑出所述主体框架,使得拓展框架处于所述主体框架内或者悬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侧边,在所述拓展框架悬于所述主体框架侧边时,所述主体框架与拓展框架内部连通形成可移动的房屋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拓展框架相对应的地板件,该地板件的一侧边与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铰接;与所述地板件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述地板件翻转从而使其贴合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一竖向侧面或者贴合于所述拓展框架的底部。

其中,所述主体框架由若干内部具有通道的空心构件组成。

为了在不增加独立驱动的前提下遮蔽膜机构能够正常运作,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转轴经由扭簧可转动地弹性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上部并且高于所述拓展框架的顶部;所述拓展框架的顶部横向设置有滑槽,滑槽的外侧端设置有可纵向移动于高位于低位之间的拉钩;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上端纵向弹性连接有位于所述滑槽外部的“u”形块,所述遮蔽膜的边沿部与所述“u”形块固定连接,所述主体框架的上部外侧设置有与所述“u”形块对应的卡钩,该卡钩具有向下的开口;所述拓展框架收拢于所述主体框架内部时,所述“u”形块经由卡钩的开口处卡接在所述卡钩内;所述拓展框架向主体框架外侧伸出时,所述拉钩纵向移动至低位下压所述“u”形块,该“u”形块向下移动至脱离所述卡钩的开口,并且“u”形块在拉钩的拉动之下随所述拓展单元向主体框架的外侧移动,从而遮蔽膜的边沿随“u”形块向外侧移动最终罩于所述拓展框架的上方;所述拓展框架向主体框架外侧伸出时,若所述拉钩保持高位状态,所述“u”形块始终卡接于所述卡钩内。

上述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滑块的上端滑动插接有滑杆,所述“u”形块连接于所述滑杆的上端,所述滑杆上套接有弹性连接所述“u”形块与滑槽边沿或者滑块的弹簧。

上述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拉钩、卡钩均为倒置的“l”形结构,所述拉钩的纵向部分位于靠近主体框架的一侧,所述卡钩的纵向部分位于其远离主体框架的一侧。

上述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滑槽与所述拉钩对应的端部纵向设置有一伸缩杆,所述拉钩的横向部分连接于所述伸缩杆的端部,所述拉钩在所述伸缩杆收拢时下压所述“u”形块的中部使得所述弹簧收缩从而“u”形块向下移动;所述拉钩在伸缩杆伸展时,所述“u”形块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上移动。

本发明利用飞檐机构和遮蔽膜机构对移动房屋的采光度进行调节,在满足采光度需要的同时,还能利用遮蔽膜机构在移动建筑的外侧形成空气隔热层。

综上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利用滑动设置在主体框架上的拓展框架进行空间拓展,操作简便,空间拓展效率较高,且利用翻转式的地板件进行地板铺设,有效避免了主体空间与拓展空间之间的地板落差;通过在拓展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设置第一密封框架、第二密封框架,本发明在快速拓展空间的同时避免活动件之间存在衔接缝隙。

主体框架采用空心构件组成,空心构件的内部通道可以作为空调气路乃至水电管路使用,进一步节省空间的同时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美观。

通过设置行程检测单元,可以对拓展框架的行程进行检测,无需等拓展框架完全展开后再翻转地板件,两项进程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节省了安装时间的同时能够避免由于拓展框架伸展不充分而导致地板件与拓展框架之间发生碰撞;并且,行程检测单元还可以对第一驱动机构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在第一驱动机构发生严重的故障问题之前预先对其进行维护保养,避免在本发明被运送到离工业文明较远的景点时发生故障时给正常使用造成严重障碍。

本发明利用电子水平仪配合支撑脚工作,使得本发明可以适应不同平整度的地面,无需在使用时专门对地面进行平整作业;支撑脚采用油缸部分接触地面,使得本发明的整体结构更为稳定;本发明的台阶件能够根据主体框架的实际高度进行调整,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拓展框架与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拓展框架在伸展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地板件的翻转结构示意图。

图6是门廊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行程检测单元与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行程检测单元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支撑脚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台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飞檐机构与主体框架、拓展框架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12是拓展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的设置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遮蔽膜机构在拓展框架位于主体框架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连杆机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拓展框架伸出主体框架时未使用遮蔽膜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拓展框架伸出主体框架时使用遮蔽膜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其中:主体框架-1、滑轨-11、拓展框架-2、第一驱动机构-3、地板件-4、第二驱动机构-5、遮蔽膜机构-7、遮蔽膜-71、第一拓展框架-21、第二拓展框架-22、行程检测单元-8、检测筒-81、摩擦轮-82、支撑脚-9、油缸部分-901、活塞杆-902、门廊件-6、弹簧杆-61、台阶件-62、台阶板-621、支撑杆-622、平行杆-623、调节杆-624、拉钩-75、“u”形块-76、卡钩-77、滑杆-78、弹簧-79、伸缩杆-710、飞檐机构-10、飞檐板-101、顶升机构-102。

其中部分术语含义如下:

遮蔽膜机构:为移动房屋的外侧提供遮蔽膜,在遮光的同时在移动房屋的外侧形成空气层。

主体框架:作为整个房屋框架的主体,形成房屋框架在运输状态下其他部件的收纳空间。

拓展框架:可相对于主体框架移动地连接于主体框架,在房屋框架处于运输状态下时,其收纳于主体框架内部;在房屋框架处于使用状态下时,拓展框架自主体框架内部拓展而出,其与主体框架共同构建所述房屋框架的内部空间。

第一驱动机构:驱使一个部件相对于另一部件作线性运动的机构;在本次申请中尤其指驱使拓展框架相对于主体框架作直线运动的机构。

第二驱动机构:驱使一个部件相对于另一部件作线性运动的机构;在本次申请中尤其指经由连杆机构驱使地板件相对于主体框架作翻转运动的机构。

控制单元:接收其他部件所采集到的检测信号,向相应动作执行机构发出动作指令的单元;在本次申请中尤其指接收行程检测单元、电子水平仪的检测信号,向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支撑脚发出动作指令的单元。

空心构件:内部为空心通道的结构件。

地板件:在拓展框架使用状态下位于拓展框架底部对位于拓展框架内部空间的其他部件起承载作用的部件。

飞檐机构:在移动建筑的窗户上侧形成飞檐。

飞檐板:在移动建筑的临窗位置起遮光或者挡水作用的板件。

顶升机构:驱动飞檐板展开或者贴附于移动建筑外侧的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2、图5、图11可见,该可移动四向拓展房屋包括:主体框架1,支撑于地面并且其边侧部对称设置有至少一组滑轨11;至少一个拓展框架2,滑动设置于滑轨11上;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3,该第一驱动机构3驱动拓展框架滑入或者滑出主体框架,使得拓展框架2处于主体框架内或者悬于主体框架的侧边,在拓展框架2悬于主体框架1侧边时,主体框架1与拓展框架2内部连通形成可移动的房屋的内部空间;与拓展框架相对应的地板件4,该地板件的一侧边与主体框架的下部铰接;与地板件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5,在第二驱动机构5的驱动下地板件翻转从而使其贴合于主体框架1的一竖向侧面或者贴合于拓展框架的底部;遮蔽膜机构7以及若干个飞檐机构10,所述遮蔽膜机构7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1上部的转轴以及连接于所述转轴上的遮蔽膜71,该遮蔽膜罩于所述房屋主体的外侧或者收卷于所述转轴上;所述若干飞檐机构10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1、拓展框架2的外侧,该飞檐机构10包括飞檐板101和可伸缩的顶升机构102,所述飞檐板的上侧边沿铰接于主体框架1或者拓展框架2的外侧,所述顶升机构设置于所述飞檐板的下方并且该顶升机构的下端与主体框架1或者拓展框架2的外侧部铰接,其上部与所述飞檐板的中部铰接。

结合图2、图3可知,滑轨11有两组,且该两组滑轨互相平行;相应地,拓展框架2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拓展框架21、第二拓展框架22;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可分别沿互相相反的反向滑动于主体框架的两组滑轨11上。此种实现方式,可在两个拓展框架伸展于主体框架两侧时,拓展框架相对于主体框架产生的扭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平衡,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稳定;并且由于第一拓展框架长于且高于所述第二拓展框架,从而在不增加主体框架结构尺寸的情况下使得本发明在使用状态下得到更大的内部空间。

遮蔽膜机构以及飞檐机构的设置给拓展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的相对结构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设置障碍,相应地,两者之间的结构关系进一步优化为图12所示结构:所述拓展框架2呈矩形,其伸出所述主体框架1时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1的一侧面纵向延伸使得该侧面的长度大于其位于主体框架1外部的外侧面的长度,从而在所述拓展框架2处于所述主体框架1内时,拓展框架2与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用于收纳所述飞檐机构10的设置空间111。

两个拓展框架2的两端侧均具有飞檐机构10的设置空间;在所述设置空间111内均设置有所述飞檐机构10。

当然,拓展框架、第一驱动机构、地板件以及第二驱动机构之间的组合关系不限于前述的优选方式,例如,在主体框架上反向滑动设置一个拓展框架、一个固定陈设单元,拓展框架设置如上的地板件以及其对应的第二驱动机构,而固定陈设单元由第一驱动机构驱动,采用地板件固定设置于拓展框架底部的形式也是可行的,拓展框架与固定陈设单元同样可以起到互相平衡的作用。

地板件4的外侧面连接有连杆机构;第二驱动机构5为连接于主体框架下部的第二油缸,该第二油缸的输出端与连杆机构连接,驱动地板件绕主体框架的下部翻转。

如图2、图4所示,主体框架1、第一拓展框架21、第二拓展框架22均为矩形框架,两组滑轨11分别沿横向设置于主体框架的纵向两端内侧;第一拓展框架21长于且高于第二拓展框架22;主体框架的横向两侧面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的上部接触连接的第一密封框、第二密封框。

利用滑动设置在主体框架上的拓展框架进行空间拓展,操作简便,空间拓展效率较高,且利用翻转式的地板件进行地板铺设,有效避免了主体空间与拓展空间之间的地板落差。通过在拓展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设置第一密封框架、第二密封框架,本发明在快速拓展空间的同时避免活动件之间存在衔接缝隙。

结合图2、图6可见,主体框架1的一侧面设置有自外部通往内部空间的出入口,主体框架在出入口的一侧铰接有门廊件6。门廊件6的下沿与出入口的下沿铰接;门廊件的外侧通过一对弹簧杆61与主体框架的下部连接。

主体框架的一侧边连接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第一驱动机构3,第二驱动机构5信号连接。主体框架1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拓展框架行程的行程检测单元8,该行程检测单元8位于所述滑轨的一侧,并且其沿拓展框架滑动方向分布有若干个检测点位,检测点位分别对拓展框架的移动速度进行检测并且将检测信号输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结合图7、图8可知,行程检测单元8包括检测筒81和若干微型发电机(图中未标记),检测筒81设置于导轨的一侧,检测筒的侧壁设置有若干孔洞(图中未标记);微型发电机等距离(或者间隔任意距离)设置于检测筒内形成所述检测点位并且其输入端连接有摩擦轮82,摩擦轮的边缘经由孔洞与拓展框架接触;微型发电机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信号连接。在第一拓展框架自主体框架内开始向外伸展时,与其对应的各个微型发电机的摩擦轮全部受其摩擦力作用而转动,从而与第一拓展框架对应的各个微型发电机全部产生电量;当位于第一拓展框架运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一个微型发电机输出电量为“0”时,则可以判定为第一拓展框架已经滑动了与第一个微型发电机相对应的行程,以此类推,从而可以对第一拓展框架的行程进行实时监控,在第一拓展框架滑动出足够的行程从而能够确保其对应的地板件不会与第一拓展框架发生刚性碰撞的情况下即可启动对相应地板件的翻转进程。

并且由于油缸驱动机构通常会发生油缸压力不足导致的活塞杆不动作、油缸压力足够但活塞杆仍然不移动以及驱动速度达不到规定值等油缸常见问题,而本发明常用于相距现代工业文明较远而自然风景较好的景地,因此一旦出现上述问题,则本发明难以及时得到维修。而油缸的上述问题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对其在出现严重问题之前的工作表现可以预先对其进行维护,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鉴于此,本发明的控制单元可以根据微型发电机输出的电量绘制出拓展单元移动过程中的时间-速度曲线图,在本发明出厂使用时第一驱动机构处于最佳运动状态,以此时的时间-速度曲线图作为标准图,本发明投入使用后的时间-速度曲线图与标准图进行比较,当两者偏差较大时,则可以判定第一驱动机构的工作状态不正常,从而主动对其进行维护。

类似地,行程检测单元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常见结构,比如压力感应式或者电容式的行程开关,然而对位置信息的处理方式,仍然采用前述的处理方式,同样可以取得上述技术效果,只是出于本发明的使用环境考虑,本发明优选图7、图8中所示的这样一种检测状态较为稳定的行程检测单元。

结合图2、图9看,主体框架1的下部设置有至少三个支撑脚9,主体框架上连接有分别横向设置、纵向设置的两个电子水平仪,电子水平仪与控制单元连接;支撑脚9为支撑油压缸,支撑油压缸的油缸部分901支撑于地面,相应的活塞杆902与主体框架连接;控制单元与支撑脚信号连接。

具体地,支撑脚9有四个,两两对称分布于主体框架的纵向两端下部;该支撑脚的上部在对应的水平伸缩油缸91的驱动下可水平移动地连接于主体框架。

主体框架1由若干内部具有通道的空心构件组成;空心构件的内部通道可以作为空调气路乃至水电管路使用,进一步节省空间的同时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美观。

门廊件6的一侧设置有台阶件62。台阶件62由若干台阶板621以及两组支撑杆622、平行杆623和调节杆624组成,两个支撑杆622的一端对称铰接于门廊件的侧边,两者的另一端支撑于地面;台阶板621的一侧两端等距离连接在两个支撑杆的内侧,台阶板的另一侧两端分别等距离连接在平行杆上,各台阶板之间互相平行并且使得平行杆623平行地处于支撑杆的下方;调节杆624的下端与平行杆的中部铰接,其中部可纵向移动地连接于支撑杆的中部,具体地是,调节杆624的中部闯过位于支撑杆中部的调节孔洞,并且调节杆的中部设置有螺纹,配合调节螺母,则可以根据主体框架的实际高度进行调整,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为了在不增加独立驱动的前提下遮蔽膜机构能够正常运作,本发明可以采用如图13、图14结构:

所述转轴经由扭簧可转动地弹性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1的上部并且高于所述拓展框架2的顶部;所述拓展框架2的顶部横向设置有滑槽,滑槽的外侧端设置有可纵向移动于高位于低位之间的拉钩75;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上端纵向弹性连接有位于所述滑槽外部的“u”形块76,所述遮蔽膜的边沿部与所述“u”形块76固定连接,所述主体框架1的上部外侧设置有与所述“u”形块76对应的卡钩77,该卡钩具有向下的开口;所述拓展框架2收拢于所述主体框架1内部时,所述“u”形块经由卡钩的开口处卡接在所述卡钩内;所述拓展框架2向主体框架1外侧伸出时,所述拉钩纵向移动至低位下压所述“u”形块76,该“u”形块76向下移动至脱离所述卡钩的开口,并且“u”形块在拉钩的拉动之下随所述拓展单元向主体框架1的外侧移动,从而遮蔽膜的边沿随“u”形块76向外侧移动最终罩于所述拓展框架2的上方;所述拓展框架2向主体框架1外侧伸出时,若所述拉钩保持高位状态,所述“u”形块始终卡接于所述卡钩77内。

滑块的上端滑动插接有滑杆78,所述“u”形块连接于所述滑杆的上端,所述滑杆上套接有弹性连接所述“u”形块与滑槽边沿或者滑块的弹簧79。

所述拉钩75、卡钩77均为倒置的“l”形结构,所述拉钩的纵向部分位于靠近主体框架1的一侧,所述卡钩的纵向部分位于其远离主体框架1的一侧。

所述滑槽与所述拉钩75对应的端部纵向设置有一伸缩杆710,所述拉钩的横向部分连接于所述伸缩杆的端部,所述拉钩在所述伸缩杆收拢时下压所述“u”形块的中部使得所述弹簧收缩从而“u”形块向下移动;所述拉钩在伸缩杆伸展时,所述“u”形块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上移动。

如图15所示,当外界的天气情况较好,无需使用遮蔽膜时,“u”形块76受卡钩的限制从而相对于主体框架固定,相应地,拓展框架自主体框架内伸出时,“u”形块在滑槽内滑动,遮蔽膜不会展开,从而减少了遮蔽膜被日晒或者雨淋的情况,相应地提高了遮蔽膜的使用寿命;在需要使用遮蔽膜时如图16所示,拉钩向下移动,使得“u”形块受压下移从而与卡钩脱接,此时,拓展框架自主体框架内伸出时,“u”形块受拉钩的牵拉作用使得其带着遮蔽膜的边沿随着拓展框架移动至遮蔽膜呈展开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