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火罩及隔震橡胶支座节点的防火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6620发布日期:2020-07-31 22:40阅读:8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火罩及隔震橡胶支座节点的防火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隔震橡胶支座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火罩及隔震橡胶支座节点的防火构造。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来越多的建筑使用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下部设置隔震层,通常是在上下柱墩之间安装隔震橡胶支座,使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地基隔开,在地震发生时通过震橡胶支座的水平大变形运动消耗掉大部分地震能量,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从而达到预期抗震设防目标。

橡胶隔震支座既是结构承重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消耗震能量的关键部件,对建筑的安全取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隔震橡胶支座是由橡胶和钢板硫化而成,而橡胶属于易燃品,遇火情况下很容易燃烧。火灾发生时如果隔震装置直接暴露于大火中,橡胶支座在火灾中被损毁,将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坍塌,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承载安全,必须对建筑隔震支座进行防火保护。

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4475565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隔震支座防火组件,包括上框架柱、下框架柱和设置在上框架柱和下框架柱之间的隔震支座,隔震支座的外侧套设有钢板,钢板围合封闭隔震支座。钢板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设有防火材料;钢板固定于上框架柱或下框架柱;钢板固定于下框架柱的外表面。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采用钢板围护的方式阻碍了隔震橡胶支座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严重影响隔震减震效果。当隔震橡胶支座变形时,又会对该防火构造造成破坏,从而失去防火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火罩,运用于隔震橡胶支座节点防火构造的设计,具有在不影响隔震橡胶支座使用功能的条件下,保持较好的防火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火罩,包括防火布、若干平行设置的框架,框架由多根杆首尾相接围合成封闭结构或单根杆弯曲首尾相接围合成封闭结构;所述防火布包裹于框架的外周侧,防火布于相邻框架之间形成有向内凹陷的褶皱,防火布两端设有连接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防火罩运用于隔震橡胶支座节点防火构造设计时,只需将防火罩两端的连接部分别封闭连接于上支墩和下支墩上,将位于上支墩和下支墩之间的隔震橡胶支座封闭起来。通过框架与防火布连接,从而在相邻框架之间形成褶皱,该褶皱为防火罩的活动变形提供了余量。当地震发生时,上支墩和下支墩发生水平位移,防火罩可以随着上支墩和下支墩伸缩变形,避免刚性破坏。从而保持防火构造的稳定性。褶皱向内凹陷使得防火布的伸张变形轨迹基本是沿着褶皱的凹陷处向两侧展开,使得上支墩和下支墩在位移及复位的过程中,防火布不容易产生不规则弯折点,使得防火布表面不易产生不规则弯折点的破损,提高了防火布的耐用性。综上,本方案可在不影响隔震橡胶支座使用功能的条件下,保持较好的防火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框架由防火布完全包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框架整体被包裹,提高了框架与防火布的连接强度,同时对框架起到更好的防火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火布外表面喷涂有防火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火涂层可进一步加强防火布的防火性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框架为矩形或圆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目前上支墩和下支墩的结构通常为矩形或圆形,框架设置为矩形或圆形,使得包裹于框架外的防火布围合成矩形或圆形结构,与上支墩、下支墩的结构相适配,方便与上支墩和下支墩进行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隔震橡胶支座节点的防火构造,包括上支墩、下支墩以及安装于上支墩和下支墩之间的隔震橡胶支座,隔震橡胶支座的外周侧设置有防火罩,防火罩包括防火布、若干平行设置的框架,框架由多根杆首尾相接围合成封闭结构或单根杆弯曲首尾相接围合成封闭结构;所述防火布包裹于框架的外周侧,防火布于相邻框架之间形成有向内凹陷的褶皱,防火布两端设有连接部,防火罩通过连接部封闭连接于上支墩和下支墩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火罩两端的连接部分别封闭连接于上支墩和下支墩上,将位于上支墩和下支墩之间的隔震橡胶支座封闭起来。通过框架与防火布连接,从而在相邻框架之间形成褶皱,该褶皱为防火罩的活动变形提供了余量。当地震发生时,上支墩和下支墩发生水平位移,防火罩可以随着上支墩和下支墩伸缩变形,避免刚性破坏。从而保持防火构造的稳定性。褶皱向内凹陷使得防火布的伸张变形轨迹基本是沿着褶皱的凹陷处向两侧展开,使得上支墩和下支墩在位移及复位的过程中,防火布不容易产生不规则弯折点,使得防火布表面不易产生不规则弯折点的破损,提高了防火布的耐用性。综上,本方案可在不影响隔震橡胶支座使用功能的条件下,保持较好的防火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火罩与隔震橡胶支座之间填充有防火岩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火罩构成隔震橡胶支座节点的第一道防火防线,防火岩棉构成隔震橡胶支座节点的第二道防火防线,进一步提高隔震橡胶支座节点的防火性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火岩棉套设于隔震橡胶支座外周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火岩棉套设于隔震橡胶支座外对隔震橡胶支座起到全面的保护,且在隔震橡胶支座复位时也可以带着防火岩棉复位,保持防火岩棉与隔震橡胶支座位置的相对稳定。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部通过钢板压接于上支墩或下支墩的侧面,钢板与上支墩或下支墩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钢板表面喷涂有厚型防火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通过钢板夹持在上支墩或下支墩与钢板之间,使得连接部与上支墩或下支墩封闭连接,钢板外喷涂有防火涂层,提高了连接部与上支墩或下支墩连接处的防火性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满足上支墩和下支墩水平位移要求的情况下对隔震橡胶支座起到较好防火效果。

2.防火罩和防火岩棉构成双层防火防线,进一步提高了防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

图3是本实施例上支墩和下支墩发生水平移位时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支墩;2、下支墩;3、防火罩;4、防火布;5、框架;6、连接部;7、钢板;8、防火岩棉;9、厚型防火涂层;10、膨胀螺栓;11、隔震橡胶支座;12、防火布带;13、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隔震橡胶支座节点的防火构造,如图1、2所示,包括上支墩1、下支墩2以及安装于上支墩1和下支墩2之间的隔震橡胶支座11,隔震橡胶支座11的外周侧设置有防火罩3,防火罩3包括防火布4、若干平行设置的框架5,框架5优选的采用金属杆弯曲且首尾相接围合成封闭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多根金属杆依次首尾相接围合成封闭结构构成,框架5优选采用钢筋作为材料,连接处采用焊接。防火布4需要包裹于框架5的外周侧。防火布4优选但不限于采用硅酸铝纤维布,且防火布4表面设有防火涂层,该防火涂层为采用防火涂料喷涂构成。防火布4和防火涂料种类较多,根据防火要求的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要求对防火布4及防火涂料及涂层厚度等进行恰当的选择。防火布4于相邻框架5之间形成有向内凹陷的褶皱,防火布4两端设有连接部6。

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框架5被整体包裹,但防火布4与框架5之间留设有一定间隙13,框架5的外侧通过防火布4包裹后,在框架5内侧,加设防火布带12,防火布带12于框架5内侧连接于框架5上下两侧的防火布4上从而将框架5整体包裹,此处防火布带12与防火布4的连接优选采用针织连接,并于连接处均匀涂抹防火胶,形成粘连。通过上述方式,框架5被整体包裹于外侧防火布4与内侧防火布带12之间,且中间留设间隙13,有效消除了框架5对包裹于外侧的防火布4的局部张应力,使得框架5外侧的防火布4不会被张拉,使得防火布4外弯曲处防火性能不易受破坏,同时防火布带12可作为内层防火屏障,进一步提高框架5处的防火能力。并且间隙13的设置避免了防火布4和框架5两种不同材料因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局部张裂,使得该防火罩3整体性能更加稳定耐用;上述的防火布带12与防火布4采用同一材料,且表面均涂抹防火涂料。在其它效果略有降低的实施方式中,防火布4可直接包裹于框架5外侧,框架5与防火布4采用胶接即可。

如图2所示,防火罩3通过连接部6封闭连接于上支墩1和下支墩2之间。框架5的形状优选与上支墩1、下支墩2的横截面形状适配,当上支墩1和下支墩2横截面为矩形时,框架5的形状设置为矩形;当上支墩1和下支墩2横截面为圆形时,框架5的形状设置为圆形;使得包裹于框架5外的防火布4围合成对应形状,与上支墩1、下支墩2的结构相适配,方便与上支墩1和下支墩2进行连接。连接部6通过对应形状的钢板7压接于上支墩1或下支墩2的侧面,钢板7与上支墩1或下支墩2通过膨胀螺栓10连接,连接部6压接于上支墩1或下支墩2与钢板7之间。钢板7表面喷涂有厚型防火涂层9,厚型防火涂层9由厚涂型防火涂料涂刷形成。

如图1所示,防火罩3与隔震橡胶支座11之间填充有防火岩棉8。防火岩棉8为环形结构套设于隔震橡胶支座11外周侧。

本实施例的原理为:防火罩3构成隔震橡胶支座11节点的第一道防火防线,防火岩棉8构成隔震橡胶支座11节点的第二道防火防线。如图3所示,当地震发生时,上支墩1和下支墩2发生水平位移,防火罩3可以随着上支墩1和下支墩2伸缩变形,避免刚性破坏,且隔震橡胶支座11节点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本发明在地震发生时不会阻碍隔震橡胶支座11变形耗能并且能保持防火构造的完整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