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柱置换结构及墙柱置换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619929发布日期:2021-01-12 10:30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墙柱置换结构及墙柱置换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墙柱置换结构及墙柱置换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既有砌体结构墙柱置换施工过程中,常用整体拆除结构置换和局部拆除结构置换两种施工方法。整体拆除置换成本高,对既有砌体结构破坏较大,影响对既有建筑的保护,局部拆除置换需要大量临时加固措施,施工成本高。

因此,需要一种墙柱置换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墙体的墙柱置换结构及墙柱置换的施工方法,能够将既有结构进行有效承托,使得既有结构部分拆除后保证其结构安全稳定性,同时为新增结构的施工创造空间,实现少量临时结构的局部拆除置换。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用于设置在至少两个墙体之间,以承托既有墙体,该结构包括:

至少两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设置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且所述连接件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均设有附着连接件,所述附着连接件用于穿过各墙体,以使连接件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固定连接,或,至少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墙体和所述第二墙体固定连接,至少一连接件所述第一墙体和所述第三墙体的固定连接,且所述墙柱置换位置位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所述墙体上。

优选地,所述附着连接件包括:

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用于穿过墙体;

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件用于穿过所述墙体,且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一紧固件平行设置;

两个固定板,所述两个固定板套设在所述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的螺杆上,用于设置在所述墙体的两个侧面,且通过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两个固定板分别固定在所述墙体的两侧。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当置换的墙柱位于所述第一墙体与所述第二墙体的相交点时,且所述连接件与墙体的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体。

优选地,当置换的墙柱位于所述第一墙体或所述第二墙体中,且第一墙体与第二墙体平行设置,所述连接件与各墙体之间的连接形成方形结构体。

优选地,当所述连接件与各墙体连接时,所述连接件与水平面平行。

优选地,所述墙柱置换结构为钢结构。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墙柱置换的施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既有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上施工埋墙附着连接件;

步骤2,在附着连接件之间施工连接件,并调节连接件间的角度,使其达到可承载状态;

步骤3,从上向下拆除需置换的既有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部分墙体结构;

步骤4,在对应位置绑扎钢筋,施工新增柱结构,并与既有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形成连接;

步骤5,拆除置换结构,完成墙柱置换。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2中,调整所述连接件与水平面平行。

优选地,在步骤1之前,还包括:通过结构受力计算,确定需置换处的所述置换结构的位置。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通过设置连接件、附着连接件,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能够形成墙柱置换结构体系,完成既有的墙体的受力转换,从而安全高效地在预定位置拆除既有墙体,施工新增柱结构,完成结构置换施工,提高了结构安全性,操作简单,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墙柱置换结构在双侧附着连接件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墙柱置换结构在单侧附着连接件的侧视图;

图5a为未施工墙体的原始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埋有附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施工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d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拆除待拆除墙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e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施工新增柱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f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施工新增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g为本发明的墙柱置换结构后的墙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连接件10;

附着连接件30;第一紧固件31;第二紧固件32;固定板33;

第一墙体40;

第二墙体50;

新增柱60;

待拆除墙体70;

已拆除墙体80;

新增墙体9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用于设置在至少两个墙体之间,以承托既有墙体,该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10。

具体地,连接件10用于设置于第一墙体40和第二墙体50之间,且连接件10的两端与第一墙体40和第二墙体50固定连接,其中,连接件10的两端均设有附着连接件30,附着连接件30用于穿过各墙体,以使连接件10与第一墙体40和第二墙体50固定连接,或,至少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一墙体40和所述第二墙体50固定连接,至少一连接件10所述第一墙体10和所述第三墙体的固定连接,且所述墙柱置换位置位于所述连接件10之间的所述墙体上。也就是说,将附着连接件30埋入两个墙体内,在通过连接件10将两个墙体连接,在施工过程中,当墙柱置换结构受到水平荷载,在待拆除墙体70倍拆除之前,该墙柱置换结构的水平荷载在墙体之间进行传递,在拆除局部既有的墙体后,该水平荷载通过墙体-墙柱置换结构-墙体的路径进行传递,从而保证既有墙体之间的有效连接。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能够对既有结构进行有效承托,完成既有砌体墙体的受力转换,从而安全高效地在预定位置拆除既有墙体,使得既有结构部分拆除后保证其结构安全稳定性,同时为新增结构的施工创造空间,实现少量临时结构的局部拆除置换。该结构安全性高,操作简单,降低了施工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附着连接件30包括第一紧固件31、第二紧固件32和两个固定板33,第一紧固件31用于穿过墙体,第二紧固件3用于穿过墙体,且第二紧固件32与第一紧固件31平行设置,两个固定板33套设在第一紧固件31和第二紧固件32的螺杆上,用于设置在墙体的两个侧面,且通过第一紧固件31和第二紧固件32将两个固定板33分别固定在墙体的两侧。该附着连接件30通过穿墙对拉的形式埋入既有墙体内,提高墙体与连接件件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实现墙体与墙柱置换结构之间的受力传递,提高了指环结构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针对转折墙体相交点的墙体置换为柱体,也就是说,当置换的墙柱位于第一墙体40与第二墙体50的相交点时,且连接件10与墙体的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体。墙柱施工结束后,通过补墙/后砌墙体将既有墙体与柱体之间的空隙连接,该结构将第一墙体40和第二墙体50稳定连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连接件在施工结束后拆除。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置换的墙柱位于第一墙体40或第二墙体50中,且第一墙体40与第二墙体50平行设置,连接件10与各墙体之间的连接形成方形结构体。该结构将第一墙体40和第二墙体50稳定连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如图3所示为针对平行墙体的墙柱置换示意图,为了提高对墙体的承托力,可以采用在墙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件10,也就是说,在附着连接件30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件10,连接件可以是工字钢结构,或者井字形等框架结构,以形成稳固的临时支撑关系,保证传力关系,待平行墙体中的将墙体部分转换为新增柱60,且将新增柱与既有墙体通过新增墙体连接之后,连接件拆除。

在墙体的两侧分别对墙体进行支撑,可以有效的提高既有墙体的有效支撑。

如图4所示,可以采用单侧对墙体承托,即连接件10均设置在墙体的通一侧。也可以确保对既有墙体的有效支撑。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当连接件10与各墙体连接时,连接件10与水平面平行。水平的连接方式可以有效的将两个墙体进行水平支撑,以确保拆除部分墙体时,留下的既有墙体可以保持原有高度,以确保新增柱60的有效施工。

优选地,墙柱置换结构为钢结构,该结构为墙体提供有力的支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能够对既有结构进行有效承托,完成既有砌体墙体的受力转换,从而安全高效地在预定位置拆除既有墙体,使得既有结构部分拆除后保证其结构安全稳定性,同时为新增结构的施工创造空间,实现少量临时结构的局部拆除置换。该结构安全性高,操作简单,降低了施工成本。

如图5a-图5g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墙体承托置换的施工方法过程的结构示意图,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的将既有的墙体托起形成施工空间,并在空间内施工新增柱6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既有的第一墙体40和第二墙体50上施工埋墙附着连接件30;

步骤2,在附着连接件30之间施工连接件10,并调节连接件10间的角度,使其达到可承载状态;

步骤3,从上向下拆除需置换的既有的第一墙体40和第二墙体50的部分墙体结构,如图5d所示,已拆除墙体80;

步骤4,在对应位置绑扎钢筋,施工新增柱60结构,并与既有的第一墙体40和第二墙体50之间新增墙体90,形成连接,;

步骤5,拆除置换结构,完成墙柱置换,如图5g所示。

优选地,在步骤2中,调整连接件10与水平面平行。

优选地,在步骤1之前,还包括:通过结构受力计算,确定需置换处的置换结构的位置,以确保置换结构对墙体的有效支撑。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墙柱置换结构的施工方法,施工简单,方便,且便于建立施工新增柱60,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降低了施工成本。

除非另作定义,本发明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