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外用便于拆卸的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9356发布日期:2020-11-13 12:49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古建筑外用便于拆卸的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古建筑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古建筑外用便于拆卸的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然而,在大兴土木的现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做到既让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

现有的对古建筑立柱的加固装置大多采用焊接或者钉子对古建筑外壁进行加固,固定方式牢固,但是当需要维修时不便拆卸,带来了不便。同时,当古建筑立柱的外壁使用固定件多处固定后,固定件之间没有良好的支撑容易降低加固装置的加固强度,降低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外用便于拆卸的加固装置,本实用新型设计有底部加固机构和中部加固机构,底圈和中圈的内壁均设置有防滑凸起,增加了摩擦力,提高了固定强度,通过螺栓固定后,当需要维修时方便拆卸,带来很大的便利;

同时,本实用新型设计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能够支撑在底部加固机构和中部加固机构之间,螺纹套筒和螺纹杆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由于连接机构的高度可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连接机构的高度,适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古建筑外用便于拆卸的加固装置,包括底部加固机构,底部加固机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呈半圆形的底圈,底圈的内壁均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

所述底圈底端均固定有第一底板,第一底板上开有多个第一通孔,底圈上端均固定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上均开有第一限位孔。

所述底部加固机构上方设置有中部加固机构,中部加固机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呈半圆形的中圈,中圈的内壁均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

所述中圈的底端均固定有第二底板,第二底板上均开有第二通孔,中圈的上端均固定有第二限位板,第二限位板上均开有第二限位孔。

所述底部加固机构和中部加固机构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括螺纹套筒,螺纹套筒底部设置有和第一限位孔转动配合的第一连接杆,螺纹套筒的内部开有内螺纹,螺纹套筒的上端设置有和内螺纹螺纹配合的螺纹杆,螺纹杆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二通孔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位于一侧的所述底圈侧壁设置有矩形块,位于另一侧的底圈侧壁开有矩形槽,矩形块和矩形槽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中圈和底圈同心分布,第二通孔和第一限位孔均同心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中圈的侧端均设置有连接块,连接块中间位置开有连接孔,连接孔内设置有双头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有底部加固机构和中部加固机构,底圈和中圈的内壁均设置有防滑凸起,增加了摩擦力,提高了固定强度,通过螺栓固定后,当需要维修时方便拆卸,带来很大的便利;

2、本实用新型设计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能够支撑在底部加固机构和中部加固机构之间,螺纹套筒和螺纹杆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由于连接机构的高度可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连接机构的高度,适用范围广。

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中部加固机构上方可以再设置有多个中部加固机构,中部加固机构和中部加固机构之间通过连接机构进行连接,能够对多处进行加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部加固机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部加固机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接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古建筑外用便于拆卸的加固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底部加固机构1,底部加固机构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呈半圆形的底圈10,底圈10的内壁均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101,位于一侧的底圈10侧壁设置有矩形块102,位于另一侧的底圈10侧壁开有矩形槽,矩形块102和矩形槽相配合,增加了底圈10之间的连接强度,底圈10固定后两个底圈10不会发生错位的现象。

底圈10底端均固定有第一底板11,第一底板11上开有多个第一通孔111,便于使用螺栓等紧固件对第一底板11进行固定。底圈10上端均固定有第一限位板12,第一限位板12上均开有第一限位孔121。

如图1和3所示,底部加固机构1上方设置有中部加固机构2,中部加固机构2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呈半圆形的中圈20,中圈20和底圈10同心分布,中圈20的内壁均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101。中圈20的侧端均设置有连接块201,连接块201中间位置开有连接孔202,连接孔202内设置有双头螺栓203,用于对两个中圈20进行固定。

中圈20的底端均固定有第二底板21,第二底板21上均开有第二通孔211,第二通孔211和第一限位孔121均同心分布。中圈20的上端均固定有第二限位板22,第二限位板22上均开有第二限位孔221。

如图1和4,底部加固机构1和中部加固机构2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3,连接机构3包括螺纹套筒31,螺纹套筒31底部设置有和第一限位孔121转动配合的第一连接杆311,螺纹套筒31的内部开有内螺纹312,螺纹套筒31的上端设置有和内螺纹312螺纹配合的螺纹杆32,螺纹杆3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321,第二连接杆321和第二通孔211固定连接。

在使用时,首先利用底部加固机构1对古建筑的底部外侧进行加固,然后对古建筑上方侧壁需要加固的位置进行加固,利用双头螺栓203对两个中圈20进行固定,多个防滑凸起101增加了摩擦力,提高了固定强度。

通过内螺纹312和螺纹杆32的螺纹配合,使得连接机构3能够支撑在底部加固机构1和中部加固机构2之间,螺纹套筒31和螺纹杆32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由于连接机构3的高度可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连接机构3的高度。

同时,中部加固机构2上方可以再设置有多个中部加固机构2,中部加固机构2和中部加固机构2之间通过连接机构3进行连接,能够对多处进行加固,且方便拆卸。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