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预制构件建造的变电站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6853发布日期:2020-12-04 14:15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预制构件建造的变电站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建筑设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采用预制构件建造的变电站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预制构件是指按照设计规格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成的钢、木或混凝土构件。预制构件有多种,常见的有混凝土构件。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在国内,混凝土预制构件在市政路桥行业应用已非常广泛和成熟,但在建筑行业起步较晚。建筑预制构件的技术应用是在住建部“住宅产业化”命题提出后开始试点应用,近两年来,部分房地产企业开始试点预制构件建筑进行住宅产业化的研究,开发高端楼盘。在一些大城市中,多层办公楼等公共建筑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也有一些尝试。在建筑工程中采用装配式结构构件,工业化程度高,装配简单,施工方便,效率高。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也是国家及地方重点扶持及推广的政策。但目前在变电工程中,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较少,装配式结构构件,在国内变电站工程还鲜有应用。为了让装配式建筑更好的应用于变电站,亟需对变电站结构布置进行大的调整与优化,且对装配式结构产品进行一些优化调整,以更适合使用。

cn207063610u公开了一种由预制构件拼接的变电站建筑结构,公开了预制柱、预制楼板、预制内墙板、预制外墙板、预制电缆竖井,解决了变电站内拼接式建筑的稳定问题。

变电站一般有户内变电站、户外变电站和半开放式变电站,无论是哪种变电站类型,变电站中的主变压器基础和油坑基础所用的底板大都是单独设计,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受力结构,由于两者基础的受力不均或者上部荷载差异较大,造成两者的不均匀沉降,油坑与主变基础之间产生较大的裂缝,在油坑存在油污的时候,往往会通过两者间的裂缝渗透到底下土壤,造成及环境污染。另外还有油坑和建筑物基础也没相连,造成主变油坑与建筑物的沉降差较大使得10kv管母线容易受力变形,造成电气设备的安全隐患。上述专利并没有解决该问题,若将主变压器基础和油坑基础单独使用的底板设计成整体的预制受力底板可进一步优化变电站结构,提高变电站建筑的构建效率和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采用预制构件建造的变电站建筑结构,将主变压器基础和油坑基础的底板设计成预制整体受力底板,以及在油坑基础与建筑基础相连的部分增设预制整体受力底板,避免油坑基础与主变压器基础之间的不均匀沉降,以及油坑基础与建筑基础之间的不均匀沉降。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采用预制构件建造的变电站建筑结构,包括主变压器油坑区、接地变设备区、地下布线区,主变压器油坑区设有主变压器基础和主变压器油坑基础,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四周设有防火墙,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和主变压器基础由第一预制底板支撑,接地变设备区和地下布线区的地上部分由第二预制底板支撑,地下布线区由第三预制底板支撑,所述第一预制底板至少周边分布设有结构柱,所述第二预制底板的周边及中部均分布有结构柱,所述第一预制底板与第二预制底板交接处共用的结构柱之间设有结构梁,所述第一预制底板与第二预制底板不共用的结构柱也设有结构梁,所述结构梁与所述结构柱浇筑连接,所述第三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共同贯穿部分结构柱,所述第一预制底板、第二预制底板和第三预制底板上设有与结构柱和结构梁连接的缺口,所述第一预制底板、第二预制底板和第三预制底板连接于结构柱的不同水平面上,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变电站属于半开放式变电站建筑结构,并将其划分为主变压器油坑区、接地变设备区和地下布线区,该三个区分布在三个不同水平面上,并设有三个预制底板在这三个水平面上,所述预制底板上留有与结构柱连接的缺口,所述预制底板下部设有结构梁,通过预制底板、结构柱、结构梁的相互浇筑连接,可形成整体受力结构,避免沉降深度不一致,构建出稳定性好、支撑力强的变电站建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变设备区和地下布线区组合形成的轮廓呈u字形,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区位于所述u字形内,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区设有一排三个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和三个主变压器基础,每个主变压器基础位于油坑基础的中心,设有三块第一预制底板支撑三个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和三个主变压器基础,设有八根结构柱贯穿于三块第一预制底板上,并分布在三块第一预制底板的四个角,每两根结构柱之间设有结构梁,所述结构梁与所述结构柱浇筑连接。在整体受力底板的四个角贯穿设置结构柱,加以浇筑连接结构梁,保证良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设有六根结构柱位于所述三块第一预制底板的下方,并等距分布在所述三块第一预制底板短边的中轴线上,另外三块位于第一预制底板的短边上;等距增设三根结构柱贯穿于与地下布线区连接的所述三块第一预制底板的长边上,保证良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u字形为非对称结构,所述第二预制底板的形状轮廓与所述u字形相对应,设有六根结构柱贯穿于与所述接地变设备区相对应的第二预制底板,其中四根结构柱贯穿于与所述接地变设备区四个角相对应的第二预制底板,另外两根结构柱贯穿于与所述接地变设备区长边中轴线相对应的第二预制底板,所述接地变设备区与主变压器油坑区相邻边上的结构柱共用,保证良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布线区呈l字形,所述地下布线区设有形状相对应的第三预制底板,设有挡土墙从室外地面延伸到地下布线区,所述挡土墙一侧与第三预制底板形成地下布线区,所述第三预制底板与挡土墙交接处设有结构梁,所述结构梁贯穿于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区与地下布线区共用的挡土墙,保证两者基础的沉降深度一致,保护电缆沟内的主变10kv管母线。

进一步地,设有六根结构柱等距贯穿于与所述接地变设备区、地下布线区所形成u字形横边相对应的第二预制底板和第三预制底板,设有六根结构柱等距贯穿于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区和地下布线区的相邻边与所述横边之间的中线相对应的第二预制底板和第三预制底板,保证良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设有四根结构柱贯穿于与所述l字形竖边对应的第二预制底板、第三预制底板,设有十根结构柱位于所述l字形横向中轴线上,保证良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预制底板与第一预制底板、第二预制底板连接结构柱的不同水平面上,形成整体受力结构,所述第一预制底板、第二预制底板和第三预制底板上设有与结构柱、结构梁连接一一对应的缺口。所述预制底板上预留有与结构柱连接的钢筋,结构柱上也对应预留出与预制底板连接的钢筋,同时结构柱上还预留出与结构梁连接的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梁为预制结构梁,所述结构柱之间均设有预制结构梁,且预制结构梁分布在所述第一预制底板、第二预制底板和第三预制底板下方,预制结构梁两端延伸至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区、接地变设备区、地下布线区构成的边界处,保证良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结构梁上设有与所述结构柱连接一一对应的缺口。所述预制结构梁预留出与结构柱连接的钢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设计出预制底板统一支撑主变压器基础和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即主变压器油坑区,避免出现单独设计的基础受力不均造成主变压器和主变压器油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问题,还设预制底板将主变压器油坑区与接地变设备区和地下布线区相连,使得主变10kv管母线不容易受力变形,降低电气设备的安全隐患;同时,预制底板的构建提高了变电站建筑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区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预制底板结构梁和结构柱的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预制底板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预制底板缺口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预制底板中轴线上结构柱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柱、结构梁的分布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预制底板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预制底板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梁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梁缺口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主变基础的平面示意图。

图13为主变基础与建筑物基础相连的地下层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2、3、5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采用预制构件建造的变电站建筑结构,包括主变压器油坑区a、接地变设备区b、地下布线区c,主变压器油坑区a设有主变压器基础10和主变压器油坑基础20,主变压器油坑基础20和主变压器基础10由第一预制底板30支撑,接地变设备区b和地下布线区c的地上部分由第二预制底板40支撑,地下布线区c由第三预制底板50支撑,所述第一预制底板30至少周边分布设有结构柱600,所述第二预制底板40的周边及中部均分布有结构柱600,所述第一预制底板30与第二预制底板40交接处共用的结构柱600之间设有结构梁700,所述第一预制底板30与第二预制底板40不共用的结构柱600也设有结构梁700,所述结构梁700与所述结构柱600浇筑连接,所述第三预制底板50和第二预制底板40共同贯穿部分结构柱600,所述第一预制底板30、第二预制底板40和第三预制底板50连接于结构柱600的不同水平面上,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如图2、12所示,所示,所述接地变设备区b和地下布线区c组合形成的轮廓呈u字形,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区a位于所述u字形内,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区a设有一排三个主变压器油坑基础10和三个主变压器基础20,每个主变压器基础20位于油坑基础10的中心,设有三块第一预制底板30支撑三个主变压器油坑基础10和三个主变压器基础20,设有八根结构柱601~608贯穿于三块第一预制底板30上,且位于⑤、⑦、⑨和四条轴线上,并分布在三块第一预制底板30的四个角,每两根结构柱之间设有结构梁700,所述结构梁700与所述结构柱600浇筑连接。

如图2所示,设有六根结构柱609~614位于所述三块第一预制底板30的下方,其中三根609~611位于主变压器基础20底部,另外三根612~614位于第一预制底板30的短边31上;等距增设三根结构柱615~617贯穿于与地下布线区连接的所述三块第一预制底板30的长边32上,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预制底板30上设有多个与结构柱连接的缺口d,如图4所示,缺口d处预留出与结构柱连接的钢筋800。

如图6、13所示,所述u字形为非对称结构,所述第二预制底板40的形状轮廓与所述u字形相对应,设有六根结构柱618~623贯穿于与所述接地变设备区b相对应的第二预制底板40,其中618和619、621和620、622和623分别位于③、④和⑤三条轴线上。618、621、622位于轴线上,619、620、623位于轴线上。

如图5所示,所述地下布线区呈l字形,所述第三预制底板50与所述地下布线区c形状相对应,设有挡土墙900从室外地面延伸到地下布线区c,所述挡土墙900一侧与第三预制底板50形成地下布线区c,所述第三预制底板50与挡土墙900交接处设有结构梁700,所述结构梁700贯穿于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区a与地下布线区c共用的挡土墙900。

如图7所示,设有四根结构柱624~627贯穿于与所述l字形竖边对应的第二预制底板、第三预制底板,设有十根结构柱628~636位于所述l字形横向中轴线上。

如图3、5、8、9所示,所述第三预制底板50与第一预制底板30、第二预制底板40连接结构柱600的不同水平面上,形成整体受力结构,所述第一预制底板30、第二预制底板40和第三预制底板50上设有与结构柱600、结构梁700连接一一对应的缺口d。

如图10、11所示,所述结构梁700为预制结构梁,所述结构柱600之间均设有预制结构梁,且预制结构梁分布在所述第一预制底板30、第二预制底板40和第三预制底板50下方,预制结构梁两端延伸至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区a、接地变设备区b、地下布线区c构成的边界处,所述预制结构梁上设有与所述结构柱连接一一对应的缺口d。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