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建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92261发布日期:2021-03-09 15:30阅读:79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建筑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建筑系统。


背景技术:

2.模块化建筑系统一般是由多个类似集装箱的模块化建筑单元通过组合堆叠而成。传统的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顶架和顶板层、底架层、侧墙和两端的立柱结构。在两个模块化建筑单元进行上下堆叠时,上层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底架层与下层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顶架和顶板层堆叠在一起,二者之间存在着堆叠间隙,而且二者的功能重复。因此,传统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结构设计,对于整个模块化建筑系统来说,既是材料的浪费,也是对其本来就紧凑的空间的浪费。
3.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系统,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5.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建筑系统,包括:
6.预制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所述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底架组件和端框组件,且所述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顶部设置为具有一个开口的敞口结构;以及
7.预制的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所述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设置在所述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上方,所述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底架组件和端框组件。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建筑系统,充分地利用了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和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底架组件,简化了模块化建筑单元的结构,有效减少了钢材的使用量,提升了模块化建筑系统的空间利用率;且通过预制模块化建筑单元,提高了集成化程度,减少了模块化建筑系统现场组装的工作量。
9.优选地,所述模块化建筑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堆叠的所述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且所述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设置在至少两个所述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中的顶层的所述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上方。
10.由此,可充分利用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底架组件,有效减少钢材的使用量,提升模块化建筑系统的空间利用率。
11.优选地,所述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所述端框组件的顶部相连。
12.优选地,所述模块化建筑系统还包括预制的第一顶板单元,所述第一顶板单元设置在所述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上方。
13.优选地,所述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和所述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结构相同。
14.由此,可提升模块化建筑系统的安装效率。
15.优选地,所述模块化建筑系统还包括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包括连接板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的定位锥,所述端框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锥配合的扭锁孔。
16.由此,通过定位锥与扭锁孔的配合,可简化模块化建筑系统的组装工序,实现上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准确快速连接,极大地降低了组装难度。
17.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端框组件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18.由此,有利于模块化建筑系统的拆卸和组装。
19.优选地,所述端框组件包括角柱、横向连接在所述角柱的上部的顶端梁和横向连接在所述角柱的下部的底端梁,所述角柱的下部与所述底架组件相连接。
20.由此,通过横向连接在角柱的上部的顶端梁和横向连接在角柱的下部的底端梁可以增强端框组件的强度,进而提高模块化建筑系统的稳固性。
21.优选地,所述底架组件包括纵向设置的纵梁、横向连接在所述纵梁之间的横梁和铺设在所述纵梁与所述横梁之上的地板。
22.由此,可以增强底架组件的强度,进而提高模块化建筑系统的稳固性。
23.优选地,所述模块化建筑系统还包括墙体模块,所述墙体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纵向两端和所述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纵向两端的端墙、设置在所述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横向两侧和所述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的横向两侧的侧墙。
24.优选地,所述墙体模块上设置有孔洞,所述孔洞用于容置管路和线路。
附图说明
2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6.附图中:
27.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系统的示意图;
28.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系统的底架组件的示意图;
29.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系统的示意图;
30.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图;以及
31.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系统的墙体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33.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建筑系统。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于模块化建筑系统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34.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
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清楚,并非限制。
35.参考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模块化建筑系统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模块化建筑系统100包括预制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和预制的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包括底架组件111和端框组件112,且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顶部设置为具有一个开口的敞口结构。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设置在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上方,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包括底架组件111和端框组件112。
36.根据上述方案,将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顶部设置为具有一个开口的敞口结构,并将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设置在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上方,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的底架组件111可以作为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顶部,如此能够提升模块化建筑系统100的空间利用率,同时能够有效减少钢材的使用量。此外,通过预制模块化建筑单元,也提高了集成化程度,减少了模块化建筑系统现场组装的工作量。
37.模块化建筑系统100可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堆叠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且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设置在至少两个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中的顶层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上方。
38.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模块化建筑系统100包括两个上下堆叠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设置在两个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中的顶层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上方。如此,上一层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底架组件111可以作为下一层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顶部,能够充分利用各个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底架组件111,从而有效减少钢材的使用量,提升模块化建筑系统100的整体空间利用率。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具体数量,以能够满足模块化建筑系统100的使用需要为目的。
39.此外,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顶部设置为具有一个开口的全敞口结构,即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顶部不包括与端框组件112的顶部相连的构件,此种结构有利于在其顶部堆叠尺寸相同的以及尺寸较大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或者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顶部可以设置为具有一个开口的半敞口结构,即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顶部包括与端框组件112的一端的顶部相连的且长度小于底架组件的长度的半顶板,以便于在其顶部堆叠较小尺寸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或者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
40.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还包括与端框组件112的顶部相连的顶板121,如此能够增强模块化建筑系统100的稳固性,并使得模块化建筑系统100的顶部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41.进一步参考图2,模块化建筑系统100的底架组件111包括两根纵向设置的纵梁1111、多根横向连接在纵梁1111之间的横梁1112和铺设在纵梁1111与横梁1112之上的地板1113,地板1113与纵梁1111和横梁111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螺钉连接、铆接、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的一种或多种。
42.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底架组件111为长方体结构,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底架组件111可以构造为圆柱体、棱柱体、其他规则体或者不规则体,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底
架组件111为非长方体结构时,对应的纵梁1111、连接在纵梁之间的横梁1112和铺设在纵梁1111与横梁1112之上的地板1113的形状也相应地改变。
43.继续参考图1,端框组件112包括角柱1121、横向连接在角柱1121的上部的顶端梁1122和横向连接在角柱1121的下部的底端梁1123,角柱1121的下部与底架组件111相连接。具体地,角柱1121的下部与纵梁1111相连接。如此能够增强端框组件112的强度,进而有利于提高模块化建筑系统100的稳固性。
44.参考图3,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系统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系统100的不同之处在于顶部的设置。其中相同功能的结构被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为叙述简洁,仅对与区别特征相关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45.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模块化建筑系统200包括一个预制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一个预制的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和预制的第一顶板单元150。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堆叠在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上方,且二者的结构相同。第一顶板单元150构造为板状结构,并设置在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的上方。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具体数量以及第一顶板单元150的结构形状,以能够满足模块化建筑系统200的使用需要为目的。
46.模块化建筑系统在组装时可通过连接模块130对相邻的模块化建筑单元进行连接,即通过连接模块130连接相邻的两个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或者连接相邻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与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
47.具体地参考图4,连接模块130包括连接板131和设置在连接板两侧的定位锥132,端框组件112的角柱1121上设置有与定位锥132相配合的扭锁孔,即在上一层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角柱1121的底部设置有底扭锁孔(图中未示出),在下一层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角柱1121的顶部设置有顶扭锁孔1124。在组装模块化建筑系统100时,只需将定位锥132分别对准上一层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角柱1121的底扭锁孔和下一层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角柱1121的顶扭锁孔1124,即可快速准确地将相邻的两个模块化建筑单元连接在一起,简化了模块化建筑系统的组装工序,极大地降低了组装难度。
48.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连接板131与端框组件112再次通过螺栓螺母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便于模块化建筑系统100的拆卸和组装,有利于模块化建筑单元的运输,同时能够确保模块化建筑系统100安装固定的牢靠性。
49.参考图5,模块化建筑系统100还包括墙体模块,墙体模块包括设置在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纵向两端的端墙141和设置在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横向两侧的侧墙142。同样地,也可以在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的纵向两端设置端墙141,在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的横向两侧设置侧墙142。墙体模块的端墙141和侧墙142包括龙骨钣金、防火石膏板和岩棉夹芯板。根据暖通、消防以及给排水等各种实际需求,可在墙体模块的端墙141和侧墙142上设置孔洞,用于容置相关的管路和线路。
50.墙体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可以在所有的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和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的纵向两端和横向两侧均设置墙体模块;也可以选择性地在部分下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10的纵向两端或横向两侧设置墙体模块,或者在上层模块化建筑单元120的纵向两端或横向两侧设置墙体模块。
5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52.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