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玻璃幕墙节能改造的节点构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91399发布日期:2020-11-03 23:59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用于玻璃幕墙节能改造的节点构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幕墙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玻璃幕墙节能改造的节点构造装置。



背景技术:

玻璃幕墙(reflectionglasscurtainwall),是指由支承结构体系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结构。因其采光面积大、美观、装饰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玻璃幕墙也是建筑能耗散失的重要部位,其传热系数较大,透明幕墙的能耗约为普通墙体的3倍,占建筑围护部件总能耗的40%~50%,因此,对既有建筑幕墙进行节能改造成为我国建筑节能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而对既有建筑进行玻璃幕墙改造一般会影响玻璃幕墙的使用效果,且隔热节能效果相对不佳;而若直接将现有玻璃幕墙全部做节能改造,则工序复杂,施工效率较低,改造成本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玻璃幕墙节能改造的节点构造装置,其能够相对较为简便的对现有玻璃幕墙做节能改造,提升玻璃幕墙的隔热节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玻璃幕墙节能改造的节点构造装置,包括设置于原玻璃幕墙朝向室内一侧的安装件和用于隔热的隔热机构,所述安装件包括两个分别位于隔热机构内外侧的安装框,所述隔热机构包括两个被夹持于两个安装框之间的玻璃板和设置于两个玻璃板之间的隔热件,所述安装框的截面呈l状且其一板面连接于玻璃板的板面,所述安装框的另一板面连接于墙体或幕墙龙骨,所述隔热件呈网状结构,所述隔热件的网孔的中心轴线垂直于玻璃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自原玻璃幕墙传递至朝向室内一侧的热量能够被隔热机构阻挡,通过双层玻璃设置的两个玻璃板,以使得两个玻璃板之间能够形成隔热腔,空气的导热系数相对较低,能够有效的减小通过两个玻璃板传递的热量,以进一步减小产生的热交换;同时隔热件呈网状结构,能够对两个玻璃板之间的间隙做分隔,形成多个小的隔热腔,以减少两个玻璃板之间的空气流动,以进一步减小产生的热交换,并能够通过隔热件对两个玻璃板做辅助支撑,减少使用过程中,因幕墙单元的面积较大使得两个玻璃板产生的形变;同时在安装时,可先将室外一侧的安装框固定连接于墙体或原玻璃幕墙龙骨,在依次加工玻璃板、隔热件、另一玻璃板被夹持于两个安装框之间,并将室内一侧的安装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墙体或原玻璃幕墙的龙骨即可,使用相对较为便捷。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隔热件的网孔呈正六边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的增加隔热件本身的强度,优化其对玻璃板的辅助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隔热件为透明隔热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的减小隔热件对采光产生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隔热件外圈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框边被两个玻璃板的边沿夹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玻璃板被两个安装框夹持时,通过固定框能够对两个玻璃板的边沿做支撑,以使得使用时,两个玻璃板相对更加稳定,优化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位于室外一侧的所述玻璃板包覆有采用隔热材料制成的隔热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于增加朝向室外一侧的玻璃板的隔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两个所述玻璃板相背离一侧设置有多个将其连接于安装框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穿出安装框的板框并螺纹连接有连接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两个玻璃板被直接夹持于两个安装框之间,使用时相对较为不稳定,通过连接杆和连接螺母,能够使得在使用时,玻璃板能够通过连接杆连接于安装框,进一步增加玻璃板在使用时相对安装框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框朝向室内和室外一侧的壁面分别开设有卡口,所述卡口开口朝向背离隔热件一侧,所述卡口沿固定框的框边延伸,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玻璃板并固定连接有卡条,所述卡条卡设于卡口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由于固定框一体成型于隔热件,其材质相对较软,通过卡条卡设于卡口内,能够对固定框做辅助固定的作用,并通过固定框对隔热件做辅助固定,减小使用过程中,隔热件产生形变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安装框为高强度pvc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较于金属框架,采用pvc框能够有效的减小安装框的导热系数,以减少通过安装框产生的热交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在使用时,自原玻璃幕墙传递至朝向室内一侧的热量能够被隔热机构阻挡,通过双层玻璃设置的两个玻璃板,以使得两个玻璃板之间能够形成隔热腔,空气的导热系数相对较低,能够有效的减小通过两个玻璃板传递的热量,以进一步减小产生的热交换;同时隔热件呈网状结构,能够对两个玻璃板之间的间隙做分隔,形成多个小的隔热腔,以减少两个玻璃板之间的空气流动,以进一步减小产生的热交换,并能够通过隔热件对两个玻璃板做辅助支撑,减少使用过程中,因幕墙单元的面积较大使得两个玻璃板产生的形变;同时在安装时,可先将室外一侧的安装框固定连接于墙体或原玻璃幕墙龙骨,在依次加工玻璃板、隔热件、另一玻璃板被夹持于两个安装框之间,并将室内一侧的安装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墙体或原玻璃幕墙的龙骨即可,使用相对较为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连接杆和卡条的结构。

图3是本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隔热件、固定框和卡口的结构。

图中,1、安装件;11、安装框;2、隔热机构;21、玻璃板;211、隔热层;212、连接杆;213、连接螺母;214、卡条;22、隔热件;221、固定框;222、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玻璃幕墙节能改造的节点构造装置,包括设置于原玻璃幕墙朝向室内一侧的安装件1和用于隔热的隔热机构2。安装件1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框11,两个安装框11分别设置于隔热机构2的室内室外一侧;隔热机构2包括两个被夹持于两个安装框11之间的玻璃板21和设置于两个玻璃板21之间的隔热件22。

隔热件22呈网状结构,隔热件22的网孔的中心轴线垂直于玻璃板21,隔热件22朝向室内室外一侧的表面分别贴合于两个玻璃板21。其中,位于室外一侧的玻璃板21表面包覆有采用隔热材料制成的隔热层211,以用于增加该玻璃板21的隔热效果;隔热件22为透明隔热网板,以减小隔热件22对采光产生的影响。

安装框11的横截面呈l状,两个安装框11相向一侧的一板面贴合于两个玻璃板21相背离一侧的板面,安装框11背离其中心一侧的板面贴合于墙体表面或原玻璃幕墙龙骨,安装框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墙体或原玻璃幕墙的龙骨。其中,安装框11为高强度pvc框,以用于减小安装框11的导热系数,减少通过安装框11产生的热交换。

在使用时,自原玻璃幕墙传递至朝向室内一侧的热量能够被隔热机构2阻挡,通过双层玻璃设置的两个玻璃板21,以使得两个玻璃板21之间能够形成隔热腔,空气的导热系数相对较低,能够有效的减小通过两个玻璃板21传递的热量,以进一步减小产生的热交换;同时隔热件22呈网状结构,能够对两个玻璃板21之间的间隙做分隔,形成多个小的隔热腔,以减少两个玻璃板21之间的空气流动,以进一步减小产生的热交换,并能够通过隔热件22对两个玻璃板21做辅助支撑,减少使用过程中,因幕墙单元的面积较大使得两个玻璃板21产生的形变;同时在安装时,可先将室外一侧的安装框11固定连接于墙体或原玻璃幕墙龙骨,在依次加工玻璃板21、隔热件22、另一玻璃板21被夹持于两个安装框11之间,并将室内一侧的安装框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墙体或原玻璃幕墙的龙骨即可,使用相对较为便捷。

隔热件22的网孔呈正六边形结构,以用于增加隔热件22本身的强度,优化其对玻璃板21的辅助支撑作用。

隔热件22的外圈一体成型有固定框221,固定框221的框边被夹持于两个玻璃板21的边沿,固定框221的外侧边缘与玻璃板21的外侧边缘平齐。在使用时,两个玻璃板21之间通过隔热件22做支撑,其稳定性相对欠佳,固定框221能够在两个玻璃板21被两个安装框11夹持时,对两个玻璃板21的边沿做支撑,以使得使用时,两个玻璃板21相对更加稳定,优化使用效果。

两个玻璃板21相背离一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将两个玻璃板21分别连接于两个安装框11的连接杆212,同一玻璃板21上的连接杆212沿玻璃板21的边沿分布,连接杆212穿出其所在玻璃板21背离隔热件22一侧的安装框11的板框,连接杆212穿出安装框1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连接螺母213。由于两个玻璃板21被直接夹持于两个安装框11之间,使用时相对较为不稳定,通过连接杆212和连接螺母213,能够使得在使用时,玻璃板21能够通过连接杆212连接于安装框11,进一步增加玻璃板21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固定框221朝向室内和室外一侧的壁面分别开设有卡口222,两个卡口222分别朝向背离隔热件22开口,卡口222沿固定框221的框边延伸,连接杆212朝向隔热件22的一端穿过该连接杆212相邻的玻璃板21并设置有卡条214,卡条214固定连接于连接杆212,卡条214适配于卡口222,卡条214卡设于卡口222内。

在使用时,由于固定框221一体成型于隔热件22,其材质相对较软,通过卡条214卡设于卡口222内,能够对固定框221做辅助固定的作用,并通过固定框221对隔热件22做辅助固定,减小使用过程中,隔热件22产生形变的可能。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