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体连接结构

文档序号:24746953发布日期:2021-04-20 23:04阅读:90来源:国知局
梁体连接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梁体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对于建筑在建成使用后由于改变功能引起的改造加固,在既有混凝土梁上可能需要增加新的需要与之连接的梁,正常来说,新增加的梁可以选用混凝土梁也可以采用钢梁。
3.实际操作时,外接梁采用混凝土制成时,施工需要支模、养护、浇筑等多个步骤,这通常需要较长的施工工期,而采用钢梁则可以大大缩短工期。然而,钢梁与混凝土梁分别由两种不同的材质制成,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较低,为了增加连接强度,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复合方式强化连接,但是实际应用表明,连接形成的整体结构仍难以承受大吨位的荷载。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两种梁连接之后难以承受大吨位荷载的问题,提供一种梁体连接结构。
5.一种梁体连接结构,包括:
6.第一基础梁;
7.强化包覆层,围绕所述第一基础梁的周向设置,且所述强化包覆层连接覆盖于所述第一基础梁的表面;
8.外接梁,所述外接梁与所述第一基础梁相交,且所述外接梁的端部与所述强化包覆层的表面相连接。
9.上述梁体连接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0.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强化包覆层环绕周向连接覆盖于第一基础梁的表面,通过包裹的方式与第一基础梁形成一个牢固的受力结构整体,外接梁的端部可通过连接至强化包覆层实现与混凝土梁结构的连接,整体形成的结构在受力时载荷在内部传递平稳,连接稳定性强。由于连接强度和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从而能够满足施工时对于连接强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能够承受大吨位的荷载,降低了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
11.本实施例能够适用于两种不同材质的梁的连接施工,施工工期短,且连接后的钢梁能够满足使用强度要求,因而值得在行业内大力推广应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强化包覆层包括多块覆盖连接板,多块所述覆盖连接板围绕所述第一基础梁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基础梁的表面,且多块所述覆盖连接板依次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覆盖连接板安装方便,能够牢固覆盖于第一基础梁的表面。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础梁的为方形截面梁,所述覆盖连接板有四块,分别连接覆盖于所述方形截面梁的四个表面并依次连接,从而围绕所述第一基础梁的周向形成所述强化包覆层。本实施例能够适用于常见建筑结构,生产组装方便,灵活适应性强。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梁体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基础梁,与所述第一基础梁
相交设置,所述第二基础梁与所述第一基础梁上背对所述外接梁的一侧表面相连接。
15.本实施例中,梁体连接结构能够适用于结构较复杂的基础梁,不会影响基础梁结构内部的力学和载荷传递,从而拓展了本实施例梁体连接结构的适用范围。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础梁的横截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基础梁以及所述外接梁的高度。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梁体连接结构还包括楼板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基础梁背对所述外接梁的一侧上部,所述楼板结构与所述第一基础梁上背对所述外接梁的一侧表面相连接。
18.本实施例中,梁体连接结构能够适用于整合楼板结构的基础梁,不会影响基础梁与楼板结构之间的载荷传递,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本实施例梁体连接结构的适用范围。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连接板的宽度比所述外接梁的横截面的宽度至少大50mm;所述覆盖连接板的高度比所述外接梁的横截面的高度至少大50mm。本实施例中的覆盖连接板的宽、高尺寸比外接梁的截面尺寸大,一方面可以保证外接梁在覆盖连接板上能够具有较强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覆盖连接板与第一基础梁之间具有较大的连接面积,与第一基础梁共同形成的结构整体受力情况更好,内部载荷传递更平稳。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连接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外接梁的壁厚。该实施例中,覆盖连接板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外接梁的壁厚,与第一基础梁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好,在外接梁的载荷传递至覆盖连接板与第一基础梁之间时不会由于强度不足发生剥离脱落的现象,可以保证使用安全,以及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连接板锚固于所述第一基础梁,且所述覆盖连接板的表面粘附于所述第一基础梁。采用锚固与粘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升二者的连接强度,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和受力情况更好。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连接板通过化学锚栓锚固于所述第一基础梁的表面。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块所述覆盖连接板分别通过阵列分布于所述覆盖连接板的多根化学锚栓锚固于所述第一基础梁的表面。多根化学锚栓可以增加单块覆盖连接板的锚固力,从而提升连接力。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连接板为钢板,多块所述钢板依次焊接从而形成所述强化包覆层。钢板强度高,多块钢板焊接之后连成一个整体,牢固包覆在第一基础梁的表面与第一基础梁形成一个牢固的受力结构整体。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础梁包括混凝土梁,所述外接梁为钢梁。本实施例能够适用于混凝土梁与钢梁之间的连接,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础梁、所述外接梁还可以是其他任意两种不同材质的梁。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梁体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27.图2为图1梁体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28.图3为图1梁体连接结构中外接梁与第一基础梁配合连接的左视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梁体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30.图5为图1梁体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31.图中,100、第一基础梁;
32.200、强化包覆层;210、覆盖连接板;211、第一表面钢板;212、第二表面钢板;213、第三表面钢板;214、第四表面钢板;220、化学锚栓;
33.300、外接梁;
34.400、第二基础梁;
35.500、楼板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各种实施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各种特定的细节以助于该理解,但这些细节应当被视为仅是示范性的。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应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例作出变化和改进。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起见,可能省略对熟知的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38.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下列描述,仅是为了解释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
39.贯穿本申请文件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词语“包括”和“包含”以及词语的变型,例如“包括有”和“包括”意味着“包含但不限于”,而不意在(且不会)排除其他部件、整体或步骤。结合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方面、实施例或示例所描述的特征、整体或特性将被理解为可应用于本文所描述的任意其他方面、实施例或示例,除非与其不兼容。
40.应当理解的是,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包含复数的指代,除非上下文明确地另有其他规定。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表述“包含”和/或“可以包含”意在表示相对应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而非意在限制一个或多个功能、操作和/或元件的存在。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包含”和/或“具有”意在表示申请文件中公开的特性、数量、操作、元件和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因此,术语“包含”和/或“具有”应当被理解为,存在一个或多个其他特性、数量、操作、元件和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额外的可能性。
41.在本实用新型中,表述“或”包含一起列举的词语的任意或所有的组合。例如,“a或b”可以包含a或者b,或可以包含a和b两者。
42.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或“耦合”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耦合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43.文中提到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4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应理解的是,术语(比如常用词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和本说明书的上下文中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
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本文中明确地这样限定。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5.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梁体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基础梁100、强化包覆层200和外接梁300。强化包覆层200围绕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周向设置,且所述强化包覆层200连接覆盖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表面。外接梁300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相交,且所述外接梁300的端部与所述强化包覆层200的表面相连接。
46.具体的,在第一基础梁100上围绕周向设置强化包覆层200,将与第一基础梁100相交的外接梁300与所述强化包覆层200的表面相连接,从而实现外接梁300端部与第一基础梁100的牢固相连。
47.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强化包覆层200环绕周向连接覆盖于第一基础梁100的表面,通过包裹的方式与第一基础梁100形成一个牢固的受力结构整体,外接梁300的端部可通过连接至强化包覆层200实现与混凝土梁结构的连接,整体形成的结构在受力时载荷在内部传递平稳,连接稳定性强。由于连接强度和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从而能够满足施工时对于连接强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能够承受大吨位的荷载,降低了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
48.本实施例能够适用于两种不同材质的梁的连接施工,施工工期短,且连接后的钢梁能够满足使用强度要求,因而值得在行业内大力推广应用。
49.示例性的,当第一基础梁100为混凝土梁,外接梁300为钢梁时,本实施例能够适用于混凝土梁与钢梁二者之间的连接。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础梁100、外接梁300还可以是其他两种不同材质的梁,此处不作限制。
50.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强化包覆层200包括多块覆盖连接板210,多块所述覆盖连接板210围绕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表面,且多块所述覆盖连接板210依次连接。具体的,可在浇筑形成第一基础梁100后围绕第一基础梁100的周向表面依次覆盖设置多块覆盖连接板210,多块覆盖连接板210依次相连即可形成强化包覆层200。本实施例中,覆盖连接板210安装方便,能够牢固覆盖于第一基础梁100的表面。
51.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为方形截面梁,所述覆盖连接板210有四块,分别连接覆盖于所述方形截面梁的四个表面并依次连接,从而围绕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周向形成所述强化包覆层200。具体的,方形截面构件为建筑中常见的梁柱形式,覆盖连接板210包括分别设于方形截面梁周向四个表面且依次相接的第一表面钢板211、第二表面钢板212、第三表面钢板213、第四表面钢板214,其中第一表面钢板211与外接梁300相连接,如图3。板材如钢板是建筑中常用的部件,将四块覆盖连接板210分别连接覆盖于所述方形截面梁的四个表面后,依次焊接在一起即可,施工操作方便。本实施例能够适用于常见建筑结构,生产组装方便,灵活适应性强。
52.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梁体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基础梁400,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相交设置,所述第二基础梁400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上背对所述外接梁300的一侧表面相连接。具体的,当设置第二基础梁400时,第一基础梁100背对所述外接梁300一侧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三表面钢板213向上延伸至第二基础梁400与第一基础梁100相接的部位。
53.本实施例中,梁体连接结构能够适用于结构较复杂的基础梁,不会影响基础梁结
构内部的力学和载荷传递,从而拓展了本实施例梁体连接结构的适用范围。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梁体连接结构还可以包括结构更复杂的基础梁,此处不作限制。
54.参考图4和图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梁体连接结构还包括楼板结构500,设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背对所述外接梁300的一侧上部,所述楼板结构500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上背对所述外接梁300的一侧表面相连接。具体的,当设置第二基础梁400时,覆盖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背对所述外接梁300的一侧的第三表面钢板213向上延伸至楼板结构500与第一基础梁100相接的部位。
55.本实施例中,梁体连接结构能够适用于整合楼板结构500的基础梁,不会影响基础梁与楼板结构500之间的载荷传递,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本实施例梁体连接结构的适用范围。
56.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横截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基础梁400、所述外接梁300的高度。高度大的第一基础梁100稳定性好,可以提升外接梁300与其相连的结构稳定性。
57.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连接板210的宽度比所述外接梁300的横截面的宽度至少大50mm;所述覆盖连接板210的高度比所述外接梁300的横截面的高度至少大50mm。本实施例中,覆盖连接板210的宽、高尺寸比外接梁300的截面尺寸大,一方面可以保证外接梁300在覆盖连接板210上能够具有较强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覆盖连接板210与第一基础梁100之间具有较大的连接面积,与第一基础梁100共同形成的结构整体受力情况更好,内部载荷传递更平稳。
58.进一步的,所述覆盖连接板21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外接梁300的壁厚。覆盖连接板210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外接梁300的壁厚,与第一基础梁1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好,在外接梁300的载荷传递至覆盖连接板210与第一基础梁100之间时不会由于强度不足发生剥离脱落的现象,可以保证使用安全,以及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59.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连接板210锚固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且所述覆盖连接板210的表面粘附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具体的,将覆盖连接板210通过结构胶等粘结材料粘附于第一基础梁100的表面,再利用锚固件将覆盖连接板210与第一基础梁100锚固连接。锚固与粘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升二者的连接强度,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和受力情况更好。
6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连接板210为钢板,多块所述钢板依次焊接从而形成所述强化包覆层200。钢板强度高,多块钢板焊接之后连成一个整体,牢固包覆在第一基础梁100的表面与第一基础梁100形成一个牢固的受力结构整体。
61.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连接板210通过化学锚栓220锚固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表面。化学锚栓220是由乙烯基树脂为主体原料的高强度锚栓,早期称化学药栓,是继膨胀锚栓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锚栓,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基础梁100表面预先开设钻孔,通过化学粘接剂将从外部穿过覆盖连接板210的螺杆胶结固定于第一基础梁100的钻孔中,以实现对待覆盖连接板210的锚固。本实施例中,利用化学锚栓220可将覆盖连接板210牢牢固定于第一基础梁100的表面,连接强度高,稳定性好。
62.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每块所述覆盖连接板210分别通过阵列分布于所述覆盖连接板210的多根化学锚栓220锚固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表面。多根化学锚栓220可以增加单块覆盖连接板210的锚固力,从而提升连接力。
63.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强化包覆层200包括的多块所述覆盖连接板210围绕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基础梁100的表面,且多块所述覆盖连接板210依次连接。当然,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强化包覆层200可以包括一个整体设置的钢制壳体,钢制壳体可通过其他方式粘结或锚固于第一基础梁100表面,此处不作限制。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础梁100包括混凝土梁,所述外接梁300为钢梁。本实施例能够适用于混凝土梁与钢梁之间的连接,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础梁100、所述外接梁300还可以是其他两种不同材质的梁,此处不作限制。
65.优选的,所述外接梁300的横截面形状包括框形、工字形、圆形中的任一种。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形状的截面,此处不作限制。
66.以上描述中,尽管可能使用例如“第一”和“第二”的表述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元件,但它们并未意于限定相对应的元件。例如,上述表述并未旨在限定相对应元件的顺序或重要性。上述表述用于将一个部件和另一个部件区分开。
67.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集仅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单数的表述包含复数的表述,除非在其间存在语境、方案上的显著差异。
6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6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相应地省去、添加或者以任意方式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简单变换方式以及对现有技术做出适应性和功能性的结构变换的方案,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已经参考各种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形和改进,而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