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水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16804发布日期:2021-04-09 13:0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近水亭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近水亭。



背景技术:

近水亭是一种中国的传统建筑,常盖在临近水塘的路边、园林或者花园中,用于供人休息、避雨、观赏风景。

例如公告号为cn21003275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茶水亭,其包括地板、多组立柱和顶棚,立柱两端分别与地板和顶棚垂直连接,相邻立柱之间形成开口,立柱上端设有启闭开口的遮挡件,立柱侧面设有供遮挡件上下滑动的滑槽,地板上设有与遮挡件相连的定位座。

以上现有的亭子存在以下的缺陷:亭子多以木材或者竹材作为材料建造而成,而依水而建的近水亭,常常会受到水汽浸润,尤其当下雨或者涨潮时,亭子的地板甚至会被水淹没。由于亭子的上面常常安装有顶棚,在天晴时,顶棚遮挡了阳光,使得被水浸泡过的地板照不到阳光,没办法及时散去地板内的水分,时间一长,地板会出现发霉,变得易碎,造成近水亭的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对在近水亭休息的人产生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近水亭,其能够收卷顶棚从而使地板晒到阳光,减小了地板发霉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近水亭,包括地板、设置在地板上的多个立柱,所述立柱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可折叠的顶棚,所述立柱上设有用于收卷顶棚的收卷机构;所述立柱的外侧在支撑架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固设有固定架,所述收卷机构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转动设置在固定架上,所述顶棚沿宽度方向的一边通过固定件与转动杆相连,所述立柱上设置有驱动转动杆转动的电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收卷顶棚时,电机工作,带动转动杆转动,并带动顶棚朝向转动杆方向移动,使得顶棚收卷在转动杆的外周;转动杆继续转动,直至顶棚从近水亭地板的上方移开,使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蒸发地板上的水分,减小了地板发霉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立柱分成两组相互平行的第一立柱组和第二立柱组,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分别设置在第一立柱组、第二立柱组远离地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杆,所述支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相对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背离地板的一侧分别固设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两端贯穿的卡槽,所述顶棚沿长度方向的两边分别插设并滑移连接在两个卡槽内,所述顶棚位于支杆的上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槽的设置,一方面限定了顶棚的位置,减小顶棚从立柱上掀起掉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卡槽对顶棚的移动起到了导向作用,使顶棚沿着卡槽的长度方向滑动。支杆支撑在第一立柱组和第二立柱组之间,增加了立柱之间的稳定性,增强了立柱支撑顶棚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棚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遮板、多个第二遮板和第三遮板,多个所述第二遮板设置在第一遮板与第三遮板之间,所述第一遮板、第二遮板、第三遮板沿长度方向的两边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卡槽内;所述第一遮板、第二遮板、第三遮板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遮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背离支杆的一侧与第一遮板背离支杆的一侧齐平,所述第二连接块朝向支杆的一侧与第一遮板朝向支杆的一侧齐平,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的厚度之和等于第一遮板的厚度;相邻的所述第一遮板、第二遮板、第三遮板通过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拼接连接;所述第一遮板、第二遮板、第三遮板共同通过弹性连接件串联连接,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多个橡胶绳,所述橡胶绳依次穿设过第一遮板、多个第二遮板和第三遮板,所述橡胶绳的一端固定在第三遮板背离第二遮板的一侧;

所述固定件包括套设在转动杆上的收卷套,所述收卷套与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收卷套的截面为正方形,所述收卷套的中心线与转动杆轴心线相重合,所述收卷套位于第一遮板背离第二遮板的一侧,所述收卷套与第一遮板之间预设有间隙,所述收卷套的宽度与第一遮板的宽度相等,所述收卷套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宽度与收卷套的宽度相等;所述橡胶绳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三固定板朝向第一遮板的一侧,所述橡胶绳张紧设置在第三固定板与第三遮板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电机驱动转动杆转动时,收卷套同步转动,第三固定板也跟随着收卷套转动。此时,第三固定板通过橡皮绳拉动所有的第一遮板、第二遮板、第三遮板同步向第三固定板的方向移动;当第三固定板转角达到九十度时,第三固定板与第一遮板之间的橡皮绳拉伸变长,第一遮板与收卷套上与第三固定板相邻的一侧面逐渐靠近直至相互贴合,使第一遮板收卷在收卷套上;接着收卷套继续旋转,使得多个第二遮板和第三遮板依次收卷在收卷套的外侧,达到收卷顶棚目的,使顶棚从地板的上方移开,阳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蒸发地板上的水分,从而减小地板发霉的可能。顶棚的拼接结构和橡胶绳的设置,减小了第一遮板、第二遮板、第三遮板之间的缝隙,使第一遮板、第二遮板、第三遮板连接的更加紧密,增强了顶棚遮风挡雨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卡槽内均沿长度方向对应开设有导向孔,所述第三遮板背离第二遮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沿第三遮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滑杆的两端分别穿设并滑移连接在两个导向孔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收卷套收卷顶棚的过程中,滑杆随着第三遮板的移动在导向孔内滑动,直至滑杆与导向孔朝向收卷套一端的的孔壁相抵触,此时,滑杆阻止收卷套继续收卷顶棚,滑杆对顶棚起到了限位作用,从而减少了顶棚从卡槽内完全滑脱导致顶棚掉落的可能性,方便后续复位顶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卷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遮板的长度,所述收卷套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收卷顶棚的过程中,限位片在收卷套的两端对第一遮板、第二遮板、第三遮板进行阻挡和限位,减少了第一遮板、第二遮板、第三遮板在收卷套上错位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架包括多个第四固定板,所述转动杆穿设过多个第四固定板,所述转动杆与多个第四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板朝向立柱的一边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立柱相贴合,所述连接板通过第一螺栓与立柱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增大了第四固定板与立柱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第四固定板在立柱上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第四固定板的两端,所述连接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立柱的外侧共同套设有弹性抱环,所述弹性抱环上设有拼接缝,所述弹性抱环上沿周缘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弹性抱环通过第二螺栓依次穿设过通孔、连接板固定连接在立柱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弹性抱环时,打开弹性抱环的拼接缝,使立柱卡进弹性抱环中,然后,弹性抱环弹性恢复,使拼接缝弹性闭合,从而使得弹性抱环套设在立柱的外周缘上,最后,弹性抱环通过第二螺栓固定在立柱上。弹性抱环的设置,进一步增大了连接板与立柱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连接板在立柱上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大了第四固定板在立柱上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杆的两端均沿周缘方向滚动设置有多个滚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滑杆移动时,滚珠跟随着滑杆在导向孔的孔壁上滚动,使得滑杆与导向孔之间的摩擦方式,从滑动摩擦变成滚动摩擦,减小了滑杆与导向孔之间的摩擦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收卷机构将顶棚收卷起来,使顶棚从地板的上方移开,从而使得阳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蒸发地板上的水分,减小地板发霉的可能;

2.滑杆的设置,减少了顶棚从卡槽内滑脱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第一遮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转动杆和第四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地板;2、立柱;21、第一立柱组;22、第二立柱组;3、支撑架;31、第一固定板;32、第二固定板;33、支杆;34、第一固定块;35、第二固定块;36、卡槽;37、导向孔;38、滑杆;39、滚珠;4、顶棚;41、第一遮板;42、第二遮板;43、第三遮板;44、弹性连接件;441、橡胶绳;45、第一连接块;46、第二连接块;5、收卷机构;51、转动杆;52、固定件;521、收卷套;522、第三固定板;523、限位片;53、电机;54、第一轴套;55、第五固定板;56、第二轴套;57、传动带;6、固定架;61、第四固定板;62、连接孔;63、轴承;64、连接板;65、第一螺栓;66、弹性抱环;661、拼接缝;67、通孔;68、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近水亭,包括地板1、设置在地板1上的多个立柱2,多个立柱2分成两组相互平行的第一立柱组21和第二立柱组22,本实施例中,共设有四个立柱2,第一立柱组21、第二立柱组22分别包含两个立柱2,第一立柱组21和第二立柱组22远离地板1的一端设有可折叠的顶棚4,立柱2的外侧设有用于收卷顶棚4的收卷机构5。当地板1潮湿时,收卷机构5收卷顶棚4,使顶棚4从地板1的上方收卷到位于立柱2一侧的收卷机构5上,此时,地板1能够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加快地板1干燥的效率,减少地板1潮湿发霉的可能。

参照图2,顶棚4与立柱2之间设有支撑架3,支撑架3包括第一固定板31和第二固定板32,第一固定板31、第二固定板32之间设有多个相互平行间隔的支杆33,且支杆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31、第二固定板32相对的一侧焊接固定,顶棚4设置在支杆33的上方。第一固定板31、第二固定板32分别设置在第一立柱组21、第二立柱组22远离地板1的一端,第一固定板31、第二固定板32背离地板1的一侧分别焊接固定有第一固定块34和第二固定块35,第一固定块34与第二固定块35相对的一侧开设有卡槽36,且两个卡槽36的两端沿长度方向分别贯穿第一固定块34、第二固定块35,两个卡槽36内均沿长度方向对应开设有导向孔37,顶棚4沿长度方向的两边分别插设并且滑移连接在两个卡槽36内。

参照图1和图3,两个导向孔37之间设有滑杆38,滑杆38沿顶棚4的宽度方向设置,滑杆38与顶棚4背离收卷机构5的一侧固定连接,滑杆38的两端分别穿设在两个导向孔37内,且滑杆38的两端均沿周缘方向滚动设置有多个滚珠39,滑杆38通过滚珠39与两个导向孔37滚动连接。当收卷机构5收卷顶棚4时,顶棚4在卡槽36内向收卷机构5的方向移动,此时,滑杆38跟随顶棚4同步移动,滑杆38两端的滚珠39在导向孔37内滚动,减少了滑杆38与导向孔37之间的摩擦力,使滑杆38移动更加平稳;顶棚4继续移动,直至滑杆38与导向孔37的孔壁相抵触,此时,滑杆38使得顶棚4停止移动,收卷机构5停止收卷顶棚4,滑杆38起到了限制定位的作用,减小了顶棚4从卡槽36上滑脱掉落的可能。

参照图1和图4,顶棚4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遮板41、多个第二遮板42和第三遮板43,第一遮板41、多个第二遮板42和第三遮板43沿卡槽36的长度方向依次铺设在两个卡槽36之间,相邻的第一遮板41、第二遮板42、第三遮板43之间通过弹性连接件44串联连接,弹性连接件44包括多个橡胶绳441,在本实施例中,橡胶绳441设有两个,橡胶绳441依次穿设过第一遮板41、多个第二遮板42和第三遮板43,橡胶绳441的一端固定在第三遮板43背离第二遮板42的一侧,橡胶绳441的另一端与收卷机构5相连接。

参照图2和图4,第一遮板4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块45、第二连接块46,第一连接块45、第二连接块46与第一遮板41一体连接,第一连接块45背离支杆33的一侧与第一遮板41背离支杆33的一侧齐平,第二连接块46朝向支杆33的一侧与第一遮板41朝向支杆33的一侧齐平,第一连接块45与第二连接块46的厚度之和等于第一遮板41的厚度。第二遮板42、第三遮板43与第一遮板41的结构相同,第一遮板41与相邻的第二遮板42之间、相邻两个第二遮板42之间、第三遮板43与相邻的第二遮板42之间均通过第一连接块45和第二连接块46拼接连接,相邻的第一遮板41、第二遮板42、第三遮板43采用拼接的方式相互紧密契合,提高了顶棚4对雨水的阻挡作用。

参照图1和图5,收卷机构5包括转动杆51、以及驱动转动杆51转动的电机53,电机53设置在立柱2的外侧。电机53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有第二轴套56,转动杆51的一端同轴连接有第一轴套54,第一轴套54与第二轴套56之间张紧绕设有传动带57。立柱2的外侧设置有第五固定板55,电机53固定连接在第五固定板55上。电机53工作时,带动第二轴套56同轴转动,第二轴套56通过传动带57使第一轴套54同步转动,从而使得转动杆51随着同步转动。

参照图1和图6,转动杆51通过固定架6转动连接在立柱2上,固定架6包括多个第四固定板61,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固定板61设有两个,两个第四固定板61分别设置在两个立柱2上,且两个第四固定板61保持平行,收卷套521位于两个第四固定板61之间。两个第四固定板61上均对应开设有连接孔62,连接孔62内设有轴承63,连接孔62的孔壁与轴承63的外圈焊接固定,两个第四固定板61上设有用于收卷顶棚4的收卷机构5,收卷机构5包括转动杆51,转动杆51的两端同时穿设过两个轴承63的内圈,且转动杆51的外侧与轴承63的内圈焊接固定,使得转动杆51通过轴承63转动连接在两个第四固定板61上,同时,对转动杆51起到了限位作用,增加了转动杆51旋转的稳定性。

参照图5,第四固定板61朝向立柱2的一边固定连接有连接板64,连接板64与立柱2相贴合,且连接板64通过第一螺栓65与立柱2固定连接。连接板64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第四固定板61的两端,连接板64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立柱2的外侧共同套设有弹性抱环66,弹性抱环66上设有拼接缝661,弹性抱环66上沿周缘开设有多个通孔67,弹性抱环66通过第二螺栓68依次穿设过通孔67、连接板64固定连接在立柱2上,连接板64和弹性抱环66均增大了第四固定板61与立柱2连接的稳定性。

参照图1和图6,转动杆51上设有固定件52,固定件52包括套设在转动杆51上的收卷套521,收卷套521与转动杆51粘粘固定,收卷套521的截面为正方形,收卷套521的中心线与转动杆51轴心线相重合,收卷套521与立柱2之间预设有间隙,收卷套52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焊接固定有限位片523,收卷套521的一侧上焊接固定有第三固定板522,第三固定板522的宽度与收卷套521的宽度相等。

参照图1和图4,第三固定板522设置在第一遮板41背离第二遮板42的一侧,第三遮板43的宽度等于第一遮板41的宽度,橡胶绳441设置在第三固定板522与第三遮板43之间,且橡胶绳441的一端粘黏固定在第三固定板522与第一遮板41相对的一侧。第一遮板4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收卷套521的长度。当转动杆51转动时,收卷套521与立柱2之间的间隙,使收卷套521以及第三固定板522能够跟随着转动杆51同步转动;此时,第三固定板522通过橡胶绳441第一遮板41、第二遮板42、第三遮板43同步向收卷套521的方向移动。在第三固定板522的转角达到九十度时,第一遮板41与第三固定板522之间的橡胶绳441逐渐拉伸变长,第一遮板41逐渐靠近并且贴近第三固定板522相邻的一侧面,收卷套521两端的限位片523对第一遮板41起到限位的作用,减小第一遮板41收卷时位置出现偏移的可能;继续转动转动杆51,使多个第二遮板42依次收卷在收卷套521上,直至滑杆38与导向孔37朝向收卷套521一端的孔壁相抵触,滑杆38限定第三遮板43,使顶棚4停止继续收卷在收卷套521上。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收卷顶棚4时,电机53工作,带动转动杆51转动,收卷套521跟随着转动,此时,收卷套521上的第三固定板522通过橡胶绳441带动第一遮板41、第二遮板42、第三遮板43朝向收卷套521移动,滑杆38跟随着第三遮板43移动;当第三固定板522开始转动时,第一遮板41逐渐靠近且贴合第三固定板522相邻的一侧面,继续转动收卷套521,多个第二遮板42依次收卷在收卷套521上;当滑杆38与导向孔37朝向收卷套521的一端孔壁相抵触时,电机53停止工作,第三遮板43停止继续移动,收卷套521结束收卷顶棚4,达到顶棚4从地板1的上方移开的目的,使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地板1上,蒸发地板1上的水分。

当需要将顶棚4复位时,操作者借助一个拨杆拨动滑杆38,使滑杆38在导向孔37内向远离收卷套521的方向移动,使多个第二遮板42、第一遮板41依次从收卷套521上放下来,继续拨动滑杆38,直至第一遮板41、多个第二遮板42、第三遮板43重新铺设在卡槽36内,达到顶棚4复位的目的。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