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69769发布日期:2021-05-14 15:4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河西走廊水土流失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然而现有的防止水土流失的绿化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现在的许多防止装置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是通过格网进行防护,所种植的树木,许多由于缺水,生长缓慢,难以及时的长成树木,从而水土流失,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3.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21520800.6中公开了一种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包括两个套管,且两个套管间隔设置,两个套管上端均套设有套杆,两个套管下端安装有底板,两个套杆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杆,两个套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且固定板表面通过螺钉安装在套杆和套管表面,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表面均开设有滑槽,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同侧表面设置有多个栏杆,且相邻的栏杆之间的距离相等,栏杆表面上下两端均安装有限位钉,此装置通过将套杆拉出套管,分别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安装好,通过限位钉调节栏杆的位置,拧紧限位钉对栏杆进行固定,底板与地面进行固定,插孔和插杆使多组装置进行连接,从而对植物进行围护,但此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存在较多缺陷,其中第一连杆和套杆通过固定板连接,拼装较为麻烦,且只通过底板与地面土壤进行固定较不稳定,不能较好地避免水土的流失,且易造成装置的倾倒,不便于使用。
4.于是,发明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的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此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存在较多缺陷,其中第一连杆和套杆通过固定板连接,拼装较为麻烦,且只通过底板与地面土壤进行固定较不稳定,不能较好地避免水土的流失,且易造成装置的倾倒,不便于使用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包括折叠杆,所述折叠杆正面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第一护栏,所述折叠杆正面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护栏,所述第一护栏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指示灯,所述第一护栏的下表面固
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螺丝,位于右侧的第一护栏正面的顶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拼接板,位于左侧的第一护栏正面的顶部螺纹连接有拼接杆,所述第一护栏正面的中部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有锁紧杆,位于左侧的锁紧杆的下表面与位于右侧的第一护栏正面的底部均设置有弹簧扣,位于右侧的锁紧杆的下表面与位于左侧的第一护栏正面的底部均设置有扣环,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插地杆,所述插地杆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卡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拦截柱,所述拦截柱的正面螺纹连接有第二螺丝,所述第二螺丝的后端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插地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稳固杆。
9.优选的,所述折叠杆的数量为两组,折叠杆由短杆和第三转轴组成,第三转轴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背面的中部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护栏与第二护栏的外表面均涂抹有夜光漆,稳固杆的形状为锥形。
11.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与第二护栏的底端插接,第一螺丝的底端穿过底板的上表面并与底座上表面的左侧和右侧螺纹连接。
12.优选的,所述锁紧杆正面的底部开设有锁紧孔,锁紧孔与拼接杆相适配,弹簧扣与扣环相适配。
13.优选的,所述拦截柱的形状为半圆形,拦截柱的数量为六组,两组拦截柱拼接为圆柱形。
14.(三)有益效果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该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通过折叠杆、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配合使用,实现了装置的折叠,便于人们运输此保护装置,底座、插地杆和拦截柱配合使用,实现了此装置与地面的固定,且插地杆和拦截柱埋于地下,能够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保障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此装置对植物的保护效果。
17.2、该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通过设置有稳固杆,使得插地杆插入地面更加方便,从而提高了此装置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倾倒的情况,设置有指示灯,实现了夜晚照亮的功能,能够提醒人们此保护装置的位置,避免人们发生意外,进一步提高了此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折叠示意图。
21.图中:1、折叠杆;2、第一护栏;3、第二护栏;4、指示灯;5、底板;6、第一螺丝;7、底座;8、插地杆;801、卡槽;9、卡块;10、第一转轴;11、拼接板;12、拼接杆;13、第二转轴;14、锁紧杆;15、弹簧扣;16、扣环;17、拦截柱;18、第二螺丝;19、螺母;20、稳固杆。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包括折叠杆1,折叠杆1正面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第一护栏2,折叠杆1正面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护栏3,折叠杆1、第一护栏2和第二护栏3配合使用,实现了装置的折叠,便于人们运输此保护装置,第一护栏2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指示灯4,设置有指示灯4,实现了夜晚照亮的功能,能够提醒人们此保护装置的位置,避免人们发生意外,进一步提高了此装置的安全性,第一护栏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底板5,底板5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螺丝6,位于右侧的第一护栏2正面的顶部通过第一转轴10转动连接有拼接板11,位于左侧的第一护栏2正面的顶部螺纹连接有拼接杆12,第一护栏2正面的中部通过第二转轴13转动连接有锁紧杆14,位于左侧的锁紧杆14的下表面与位于右侧的第一护栏2正面的底部均设置有弹簧扣15,位于右侧的锁紧杆14的下表面与位于左侧的第一护栏2正面的底部均设置有扣环16,底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底座7,底座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插地杆8,插地杆8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卡槽801,卡槽801的内部卡接有卡块9,卡块9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拦截柱17,底座7、插地杆8和拦截柱17配合使用,实现了此装置与地面的固定,且插地杆8和拦截柱17埋于地下,能够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保障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此装置对植物的保护效果,拦截柱17的正面螺纹连接有第二螺丝18,第二螺丝18的后端螺纹连接有螺母19,插地杆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稳固杆20,设置有稳固杆20,使得插地杆8插入地面更加方便,从而提高了此装置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倾倒的情况。
24.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此装置折叠时结构更加稳定,从而设置折叠杆1的数量为两组,折叠杆1由短杆和第三转轴组成,并且第三转轴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护栏2和第二护栏3背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折叠杆1使第一护栏2和第二护栏3折叠。
25.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提高此装置的安全性,从而在第一护栏2与第二护栏3的外表面均涂抹有夜光漆,并且稳固杆20的形状为锥形,稳固杆20使插地杆8插入地底。
26.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提高此装置的稳定性,从而设置底座7的上表面与第二护栏3的底端插接,并且第一螺丝6的底端穿过底板5的上表面并与底座7上表面的左侧和右侧螺纹连接,底座7支撑第一护栏2和第二护栏3。
27.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此装置结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在锁紧杆14正面的底部开设有锁紧孔,锁紧孔与拼接杆12相适配,并且弹簧扣15与扣环16相适配,锁紧杆14连接多组装置。
28.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提高此装置对植物的保护效果,从而设置拦截柱17的形状为半圆形,拦截柱17的数量为六组,并且两组拦截柱17拼接为圆柱形,拦截柱17固定周围的土壤。
29.在使用时,将底座7以下的结构埋入地下,故将插地杆8、拦截柱17和稳固杆20埋入地下,将第二护栏3插入底座7中,通过第一螺丝6和底板5固定第一护栏2和底座7,多组装置拼接时,转动拼接板11,通过拼接杆12与上一组装置的拼接板11进行连接,需要移动此装置
时,可将第一螺丝6拧下,分离底板5和底座7,通过折叠杆1挤压第一护栏2和第二护栏3,使第一护栏2和第二护栏3错位收缩,转动锁紧杆14,将弹簧扣15与扣环16连接,从而对折叠后的装置进行固定,避免移动中装置展开。
30.综上所述,该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通过折叠杆1、第一护栏2和第二护栏3配合使用,实现了装置的折叠,便于人们运输此保护装置,底座7、插地杆8和拦截柱17配合使用,实现了此装置与地面的固定,且插地杆8和拦截柱17埋于地下,能够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保障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此装置对植物的保护效果。
31.该生态修复用植物保护装置,通过设置有稳固杆20,使得插地杆8插入地面更加方便,从而提高了此装置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倾倒的情况,设置有指示灯4,实现了夜晚照亮的功能,能够提醒人们此保护装置的位置,避免人们发生意外,进一步提高了此装置的安全性。
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