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止水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28605发布日期:2021-05-04 11:04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止水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用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止水带。



背景技术:

止水带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施工缝、变形缝(或沉降缝)处的止水,其工作原理是增加混凝土结构接缝结合面积,改变并延长渗水路径。同时利用橡胶材料的高弹性和可压缩变形性,对混凝土接缝处起到紧固密封作用,有效防治建筑构件的渗漏水,并起到震缓冲作用。

目前,市场上用量较大的是常规橡胶止水带,这种止水带属于柔性材料,承载能力较差,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弯曲或变形等情况,严重的还能之间导致止水带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止水带,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止水带,包括止水带本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止水带本体上的加强模块。

优选为:加强模块包括通过若干条铁丝编织而成的加强网、若干个固定连接于所述加强网上的环形部以及设于所述环形部上的且可轴向旋转的螺栓;其中,所述止水带本体上设有若干个与各螺栓一一对应的盲孔,并在各盲孔内安装有具有与所述螺栓适配的内螺纹的固定柱。

优选为:止水带本体上设有供所述加强网放置的适配槽。

优选为:适配槽的两侧槽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适配槽的槽底倾斜设置的第一防滑纹和第二防滑纹,并在所述第一防滑纹和第二防滑纹上设有供铁丝卡入的缺口。

优选为:第一防滑纹的倾斜方向和第二防滑纹的倾斜方向相反。

优选为:加强网配合设有加强卡扣带,加强卡扣带由若干形状为“x”型的加强卡扣构成,加强卡扣的交叉处凸出设有与加强网的交接处适配的卡接槽,加强卡扣各端部均设有凸柱。

优选为:凸柱的顶端设有与凸柱一体成型且形状为“伞状”的卡接帽。

优选为:止水带本体上设有供所述凸柱插接的适配孔,所述适配孔为盲孔。

优选为:适配孔的内壁设有和适配卡接帽的环形凹槽。

优选为:加强卡扣带的数量不少于两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模块可拆卸,可视情况选用加强模块来增加止水带的结构强度(即:承载能力);

其次,加强模块通过若干条铁丝编织而成的加强网,加强网可以在各个位置上来增加止水带的结构强度;

再次,止水带本体上设置的适配槽内设有防滑纹且防滑纹设置有供钢丝绳卡入的缺口,其可以提高加强模块(即:加强网)与止水带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通过提高两者之间的紧密程度,进而来提高加强网对止水带的结构强度的增加;

不仅如此,防滑纹上的缺口以及防滑纹还可以避免加强网与止水带松脱,其次,本实用新型还增加了加强卡扣带,进一步增强加强网与止水带本体的连接紧密程度,有效防止两者脱离,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对止水带的结构强度以及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a-a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b-b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c-c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加装卡扣带结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加装卡扣带结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加强卡扣31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止水带,包括止水带本体1,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止水带本体1上的加强模块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施例可视情况选用加强模块来增加止水带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模块2包括通过若干条铁丝编织而成的加强网21、若干个固定连接于所述加强网21上的环形部22以及设于所述环形部22上的且可轴向旋转的螺栓23;其中,所述止水带本体1上设有若干个与各螺栓一一对应的盲孔11,并在各盲孔11内安装有具有与所述螺栓23适配的内螺纹的固定柱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加强模块通过若干条铁丝编织而成的加强网,有较大的强度和韧性,不仅如此,本实施例的加强网通过若干条铁丝编织而成一张整体的加强网,在安装时,只需要将加强网上的螺栓对准止水带本体上的盲孔,并将螺栓拧入盲孔后,并通过适当的敲击,就能够完成对加强网的安装以及定位,从而来确保本实施例的安装方便程度,且能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止水带上设置用于连接的开孔为盲孔,盲孔的“不贯穿”性,可以保证止水带的防水性,采用螺栓与固定柱的连接,提高了连接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止水带本体1上设有供所述加强网21放置的适配槽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在止水带上设置了供加强网安装的适配槽,其可以提高加强网与止水带之间配合的紧密程度,更好的将加强网本身的强度(包括承载能力)嫁接到止水带上,从而来提高止水带的使用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适配槽13的两侧槽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适配槽13的槽底倾斜设置的第一防滑纹131和第二防滑纹132,并在所述第一防滑纹131和第二防滑纹132上设有供铁丝卡入的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水带本体上设置的适配槽内的防滑纹(即:第一防滑纹和第二防滑纹),防滑纹的直接效果可以确保适配槽与加强网(即:铁丝)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加强网从适配槽脱落,进而进一步确保加强网对止水带本体的“增幅”(该增幅包括增加止水带本体的韧性、承载能力以及强度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还在第一防滑纹和第二防滑纹上设置了供加强网卡入的缺口,缺口的目的在于:可以供部分加强网(即:铁丝)卡入,提高对各铁丝的定位效果,可以避免铁丝在适配槽内任意活动,从而进一步避免加强网脱离适配槽,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承载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纹131的倾斜方向和第二防滑纹132的倾斜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滑纹和第二防滑纹的倾斜方向相反(如图7-图8),通过这样设置的防滑纹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将铁丝限制在适配槽内,在加强网卡入安装槽时提供了多方向的摩擦力,提高了防滑效果,从而来提高本实施例的结构强度以及承载能力。

实施例2,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4-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加强网配合设有加强卡扣带3,加强卡扣带3由若干形状为“x”型的加强卡扣31构成,加强卡扣31的交叉处凸出设有与加强网21的交接处适配的卡接槽311,加强卡扣31各端部均设有凸柱3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卡扣带是作为增强加强网与止水带之间连接的加强件,加强卡扣带也是由若干加强卡扣组成的整体,加强卡扣的形状为“x”型,加强卡扣的端部与止水带连接的跨度更大,连接的强度更高;在使用中,整体可以抵消更多的来自加强网脱离的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安装连接后的连接强度,加强卡扣带设有卡接槽,安装时只需将卡接槽对应加强网的交接处卡入,就可将加强卡扣与加强网卡接为一体,方便了加强卡扣带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加强卡扣带材料为柔性材料,符合止水带本身柔性的特性,也可防止因加强卡扣带在安装使用后的过程中,由于材料的硬度大造成连接处断裂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凸柱312的顶端设有与凸柱312一体成型且形状为“伞状”的卡接帽3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帽为凸柱的连接提供了用于锁紧的结构单元,形状为“伞状”更有利于安装和与另一适配的结构单元锁紧。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止水带本体1上设有供所述凸柱312插接的适配孔14,所述适配孔14为盲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卡扣带通过凸柱与止水带本体的连接孔插接连接,保证了加强卡扣带与止水带本体的紧密连接,适配孔为盲孔,盲孔的“不贯穿”性,可以保证止水带的防水性。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适配孔14的内壁设有和适配卡接帽的环形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凹槽为凸柱的连接提供了另一个锁紧的结构单元,通过与卡接帽的卡接,提高了加强卡接扣带和止水带本体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也增强了加强网与止水带本体间的连接强度,有效防止两者脱离。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加强卡扣带3的数量不少于两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加强网不同位置的加设加强卡扣带,提高了加强卡扣带防止加强网与止水带脱离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例的原理:如图1-图8所示

第一步;是将加强网放置于水带本体的适配槽内;此时,加强网卡设于槽底倾斜设置的防滑纹的缺口内,与槽底倾斜设置的防滑纹紧密贴合;

第二步;使用螺纹工具将加强网环形部上的螺栓与对应固定柱配合拧紧;

第三步;将加强卡扣带上的卡接槽和凸柱分别对应加强网的交接处和止水带的适配孔压入,此时,卡接槽与交接处为卡接的状态,凸柱的卡接帽与适配孔的环形凹槽为卡接状态,这时,加强网与水带本体为锁紧状态,可正常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强度更高、承载能力更好,可有效的防止在止水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弯曲或变形等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